采訪、撰文:Yi L.
數英原創文章,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寫在前面
UNIT9 ,國際殿堂級創意制作機構。曾榮膺 AdAge 2019 年度制作公司、Campaign 2020 年度科技公司。
1997 年,它由三位創始人 Piero Frescobaldi、Tom Sacchi、Yates Buckley 設立于英國倫敦(注冊日期據說比谷歌僅早一天),現今分支已開到洛杉磯、紐約、芝加哥、柏林、羅茲等多個城市,業務范圍涉及影視、數字、游戲、VR/AR、體驗等領域。
20 余年間,UNIT9 推出的廣告作品頻繁贏得國際大獎。它尤其擅長通過數字工藝與高科技,為品牌打造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用戶體驗。
UNIT9 贏得的國際獎項
? UNIT9 官網柴逸飛 ,中國人,現任 UNIT9 執行創意總監(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也是全公司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員工。2014 年 7 月,他從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和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合作的創新設計與工程雙碩士班畢業,隨后加入該公司。
從產品設計師,到創新建筑師,到創意總監,再到執行創意總監,一路走來,柴逸飛從「對廣告業一無所知」的科技宅男,成長為國際創意領域為人熟悉的中國面孔。由他擔當創意的廣告作品,如《佳得樂:用水滴做的人(G Active: Water Made Active)》等,斬獲了包括戛納金獅在內的行業頂級殊榮。
2021 年 1 月,上海浦東陸家嘴,數英與柴逸飛展開了一場長達 3 小時的對話。從經典案例的幕后花絮,到頗具戲劇性的從業經歷,再到創意理念和人才觀,以下是柴逸飛和 UNIT9 的那些故事。
1
不可能的任務:瑞士冰湖上的雪景畫
它最終能做出來,不是出于人,是因為造化。
「雪還是沒下,唉!」
瑞士圣莫里茨冰湖,天空一片湛藍,柴逸飛真心緊張了。合作方剛剛發來警告,想要暫停項目。他請大家再等一等。
下雪只是起始,柴逸飛需要的更多:等第一場雪降完,壓雪機要火速跑遍 16 個足球場般大的冰湖,把雪壓實;緊接著得再來一場雪,剛剛好 20 厘米厚。
「雪太厚,鏟雪機鏟不動;雪太薄,鏟出的溝壑很淺,紋理從遠處很難被看見。」
仿佛是獻給上蒼賞閱,他們要在巨大的冰湖雪面寫字。總長 19.5 公里的景象,靠三臺全自動鏟雪機,一厘一厘、毫不間斷地推出來。
在這之后,雪不能再下,太陽要升起——鏟出的溝壑一旦被蓋住,或是看不清楚,之前努力就全白搭。
但還沒走到關鍵的那幾步,團隊就先吃了一擊:巡山人篤定說,每年二月這里必會降雪。可眼看都快交付項目,一場雪都還沒下。
從業 7 年,柴逸飛經歷過許多意外。唯獨這一次,危機來自天。
項目團隊在現場檢測鏟雪機
2017 年 2 月,世界高山滑雪錦標賽現場,賽事電信贊助商 Swisscom 要貢獻一場「驚人」的秀:他們向粉絲征集了加油口號,要將它們「畫」在主賽道一側廣闊的冰湖雪面上。
初心非常暖:當備賽選手站在高山頂,一抬眼,這些加油口號能立刻被看見。
想法美妙,執行起來十分挑戰:巨大且連綿不斷的字符群,靠人工根本無法精確切割,必須動用高科技!
但如此大招,有誰能把它做出來?
UNIT9,全球廣告創意制作領域的殿堂機構。成立至今 20 年,包括谷歌、推特、迪士尼、耐克、奔馳等各界翹楚,均與其展開合作,廣告作品頻繁贏得國際大獎。它尤其擅長通過數字工藝與高科技,為品牌打造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用戶體驗。
瑞士冰湖上的這道難題,UNIT9 果真接了,并迅速組建起由創意、制作、技術等構成的專業團隊。這其中有位 30 歲不到的華人小伙,是全公司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員工。他叫柴逸飛,擔任該項目的創意總監。
「我是個懂技術的設計師。」眼前這個人,圓圓臉,戴著黑框眼鏡,梳著英倫男士流行的大背頭,是藝術家與科技宅男的結合范兒。
擁有創新設計與工程的雙學科教育背景,柴逸飛可以在唯美想象與技術落地之間自由切換:Swisscom 這個案子,他的任務是理解甲方的創意點,將它闡述給制作團隊,再根據實際的技術反饋,優化作品走向。
「我們完全沒想要炫科技,真的就是在解決問題。」他解釋說,那些連綿曲折的字母群,最短都有12 米長,人在雪地里根本找不著方向,只能派上全自動鏟雪機。
柴逸飛(最右)與項目團隊,最前方是三臺鏟雪機
仿照自動駕駛汽車的設計原理,他們改造了三臺本田鏟雪機,使其可以跟蹤繪制好的 GPS 路徑,精準前行;在字符的轉彎處,鏟雪機還會自動旋轉變道,推出的痕跡十分圓潤、順滑。
但現實困難比預想中更大,自然界給出的 bug 非常多。四年后當柴逸飛重提這個案子,語氣里仍有害怕。
Swisscom: Snow Drawings 項目俯瞰照
好在最終一切都有驚無險,所有需要的自然條件都成了。
再后來,這個名叫《雪景畫 Snow Drawings》的作品,為 UNIT9 贏得了2017 戛納創意節數字工藝類的一座銅獅子。
「一模一樣的案子放到今天,我們可能都不會接,風險太大。它最終能做出來,完全不是出于人,是因為造化。」
Swisscom : Snow Drawings(2017 年戛納數字工藝類銅獅)
2
沒有人可以阻擋:我就是下一個喬布斯!
現實不可能被輕松拿下,而且一定會有人比你強。
「造化」,柴逸飛熟悉它。
在他的表述里,一路出現的機遇與經歷,有著某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忽然就來了。
5 歲那年,柴逸飛隨父母去了美國佛羅里達州:「剛去的時候天天哭,突然有一天就會說英文了!第一句還是罵人的臟話。」
小學時回到中國,一直待到大二:他意外收到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的錄取信。
「他們為什么會主動找到我,為什么會錄取我,具體原因我到今天都不知道。」 也許是年前參加了「CCTV 杯」英語演講大賽,頂著全國亞軍的榮譽,他的校園海報被人看到;又或許是面試場上,那袋子自己做的小紙椅,考官覺得十分有趣……誰知道呢?
「剛到中央圣馬丁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很厲害。老師給的作業批復都是 interesting(英國人口頭禪,意思等同于‘這啥都不是’),我還興奮地跟爸媽匯報。結果期中考試就掛了。」
但他足夠刻苦。
2012 年,柴逸飛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本科畢業,隨后被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和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合作的創新設計與工程雙碩士班錄取。該專業每年從全球招募 40 個學生,當屆有兩位來自中國內地,他是其中之一。
兩年后,他再次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碩士畢業。
2014 年,柴逸飛展示自己的碩士畢業作品 The Pretender Project
Picture from 柴逸飛
「我感覺自己已經無敵了,沒有人可以阻擋:我就是下一個喬布斯!」
如小說里出現的橋段,柴逸飛口中那個十足膨脹的自己,立刻撞見了人生低谷:他找不到工作。
「我甚至自負到,面試時跟人家說:我覺得你們做得不好,我可以完全改變你們。」
內心燃燒著熊熊狂妄氣焰,他焚燒掉了所有想過的橋。
好在故事還沒完。
2014 年,以網站、游戲、APP 制作起家的 UNIT9,意識到行業的下一個浪潮是體驗營銷。他們要招一批懂實體科技的設計師。
另一邊,為了留在英國,柴逸飛開始海投簡歷。最終錄取他的幾家公司,包括一間在倫敦郊區制造廉價牛仔褲的工廠,也包括 UNIT9。
對這個行業一無所知,他幾乎是被踹進了廣告創意制作公司的大門。
招來做產品設計,老板卻發現柴逸飛的設計能力「極差」,但口頭表達能力很強,個性也開朗、誠懇。于是建議他轉去做創意,跟著資深同事上場提案。
他狂妄依舊,打擊來得也快:有一次,對面坐著的客戶分明來自麗思·卡爾頓(The Ritz-Carlton,全球高級酒店及度假村連鎖品牌),他想都沒想,直接誤解成了倫敦麗茲酒店(The Ritz London)。
一頓瘋狂輸出后,全場尷尬。
柴逸飛說,這次事故令他意識到自己遠沒有想象中萬能:現實不可能被輕松拿下,而且一定會有人比自己強。
柴逸飛(左二)與 UNIT9 倫敦的伙伴們
Picture from UNIT9
「你不是問我,與全球創意人共事,自己的優勢在哪兒?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沒有優勢,甚至只有劣勢。」
2015 年,他剛剛轉去做創意,接到時代啤酒(Stella Artois)的圣誕推廣簡報:他們需要一個盡可能美的裝置藝術,投放在紐約。
主線清晰,又沒有其他限制,留給柴逸飛的創意空間很大。但不愉快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天我去廣告公司做提案,同行的都是白人,年齡比我大挺多。我第一個走入會議室,客戶卻直接跳過我,和后面的人握手。」
這樣的無視,他不是不理解:海外廣告圈工作這么些年,除自己之外,他沒遇到過中國內地的人在做創意。
時代啤酒(Stella Artois)品牌名「Stella」,意大利文「星星」的意思。順著這個思路,他想起了童年時在佛羅里達州望見的夜空,特別美。
而這也是紐約人需要的體驗:他們看不到星星,因為城市太亮了。
提案場上,他描繪了這套傳遞「美」的裝置 ——由數以千計的 LED 燈,構成的燦爛星河。人伸手靠近,燈會徐徐降下,就仿佛摘到了一顆星。
當天的競爭者里,有一家專門做視覺裝置的頂級藝術機構,但甲方最終選擇了柴逸飛的創意。
2015 年 12 月 9 日,紐約莫伊尼漢列車大廳,這組名叫《 Give Beautifully 美的饋贈》的藝術裝置首次面世:400 平米鏡面玻璃平臺上方,一望無盡的 LED 燈瑩瑩閃爍,主動靠近每一位向它伸手的人。
如夢似幻中,歌手 John Legend 坐在鋼琴邊,彈唱了他與品牌方聯名發行的歌曲《 Under the Stars 星空之下》,身后的「星辰」隨旋律而動。
這是柴逸飛至今印象最深刻、最自豪的案子:他清楚記得,那天開口做提案時,對方眼神里的變化。
「只要具備實力,成見可以轉化為機遇。歸根結底,可以用創意去贏,而不是你的身世已經決定了你的命運。」
2015 年12 月 9 日,時代啤酒(Stella Artois)《Give Beautifully》項目現場。其中的 5 盞 LED 燈上方連著照相機,記錄下人們的「摘星」時刻。
Stella Artois: Give Beautifully
3
不好奇,根本沒辦法生存。
我隨時都要拿出不錯的點子,不保證驚人,但一定不能爛。
「你怎么理解 UNIT9 的風格?」
「UNIT9 最大的優勢,或者說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理念,作品風格都是案子帶來的。但至于 UNIT9 的風格是什么,我們并沒有刻意去營造。」
「什么樣的案子會喜歡找你們做?」
「市場的認知是,有個東西特別酷,但沒人敢做,或者沒人能做出來,去找 UNIT9。」
UNIT9 2020 案例集錦
望著眼前一長串同行名單,柴逸飛聊起它們各自的專長:這家擅長 AI,這家做聲音,這家在 CGI 領域最強……
但說回到 UNIT9,他的描述開始劍走偏鋒:「我們幾乎什么都涉及,做的東西卻是最難的,同行都管我們叫‘dirty little secret (重磅暗器)’。 UNIT9 的案子太貴了,太簡單的東西一般不會來找。」
2017 年,UNIT9 推出過一個轟動廣告界的作品,一舉拿下戛納創意節的數字工藝類金獅。在這部短片里,他們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柴逸飛正是該案的概念創意總監。
眼前這位連續跑動、跳躍、飛起一腳的「人」,100% 由水組成。整組影像未使用任何 CGI 合成技術,完全依靠一幀一幀照片的高速拼接:每幀照片里,都有一個由水滴構成的、立體的人的模樣。
項目團隊建造了一個三維滴水臺,上面有 2048 個出水口。一位真人運動員的動作數據被采集,通過后期編程,轉化成滴水的排布圖案和下落時間。
這個轉化過程十分復雜:由于重力加速度,水的下墜速度會越來越快(這也是為什么水紋落下時,下方都是拉長的)。為了讓「水人」變正常,下半身的水滴需要被反向壓縮。
數百顆水滴,分為好幾十層,先后落下,在某個恰當的瞬間,「人」的形狀便浮現在空中。它被閃光燈照亮,最終被照相機同頻捕捉。
G Active: Water Made Active(2017 年戛納數字工藝類金獅)
至于為什么會放如此大招,柴逸飛解釋說,是被競爭對手「逼上梁山」:
當時,品牌方(佳得樂)已有了非常明確的想法,就是要「拿水做一個人」,但具體誰能做出來,以及如何做,需要競標。除 UNIT9 之外,另一家公司也在候選名單中,他們是全球公認制作 CGI(電腦合成動畫)的大神。
「老板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也玩 CGI,根本贏不了人家。所以,我們得做個真的人。」
幾年前,柴逸飛在大阪車站(Osaka Station)見過一個水時鐘,它是被 CNN 評選為「世界上最美的時鐘」之一的室外裝置:當一股股水滴從上方噴口墜下,會在空中形成數字、花紋、英文等多種圖像。
由記憶觸發的靈感被繼續優化,于是二維的「水紋」,變成了三維的、流暢著運動的「水人」。
UNIT9 在案例復盤(閱讀原文)中寫到:這個耗資一百萬美元的科技實驗,愣是用了不到 10 周的時間制作出來。期間,他們拼裝了 2 萬多個零部件,總共花費 5000 多個工時。
G Active: Water Made Active 幕后花絮
「所以找 UNIT9 合作,客戶也是在冒一定風險?」
「要冒非常大的風險!」柴逸飛笑稱,不止接手的東西真有可能做不出來,作為一個「自主意識很強」的制作公司,不論原始 idea 長什么樣,留出的創意空間有多大,他們都喜歡往里面添油加醋。
2019 年 UNIT9 接到米勒淡啤( Miller Lite )的一個案子,要把啤酒罐改裝成游戲手柄 ── 里面要裝真酒,也要真能打游戲。
因為網上根本買不到足夠小而扁的零部件,制作同事甚至自己動手做了集成。但柴逸飛覺得,這個罐子還可以更有趣:
「我們還考慮過它要不要充電,要不要是冷卻的,這罐喝完之后,有沒有辦法重新注入飲料再密封上……就是嘗試了不同的東西,探索了周邊很多的定義。」
Miller Lite: Cantroller
「這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制作同事會不會有意見?」
「那肯定!幾乎每天我都在和制作、技術爭辯。我想釋放創意,首先需要說服他們。」柴逸飛坦言,制作公司看重效率和結果:「客戶兜里只剩下 30 塊錢了,你再給他想一個 50 塊錢的點子?這不是鬧事兒嗎?」
依照現實調整創意尺度僅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更多時候,身為執行創意總監,他隨時都在把控「創新引發的混亂(chaos)」:來找 UNIT9 的品牌方,多少都希望花大價錢成為「世間第一人」。而第一次的嘗試,就意味著直面未知。
「我們做東西的過程和拍電影完全不一樣。影視團隊在開拍之前,物料清單和時間表都已經出來了,但我們不是。這個 idea 被賣出去之后,最終能不能做出來我們都不知道,就是一邊做,一邊調整。」
柴逸飛介紹說,UNIT9 做案子有一個特殊過程,就叫「 Discovery 探索」。比稿成功后,同事們會花時間先試用這些高科技,看看停留在紙上的創意點究竟有沒有辦法落地。
除了架構上的支持,經驗累積也很重要:「面對未知,不是說就硬著頭皮干了。對某個案子在時間上、結果上的預判,是基于你對團隊速度、能力的了解。好在這個東西并不是純科學,還是有調整的余地。」
他當然記得那幾個出了狀況的案子:
有一次,他們為奢侈品品牌制作了互動裝置。原先的設計里,所有東西都是放在地上,但現場的地面無法承重,只能將裝置全部懸空。被抬起后,包括話筒、探測頭都有故障,互動也無法進行。
還有一次,他們制作的創意裝置受邀參加美國一檔知名晚間秀。現場直播時,這臺機器突然不靈了,怎么點都點不開:
「當時為什么會壞,我們也不知道,誰知道呢?后來下臺重啟了一下,它就又好了。」
喪歸喪,他笑著說,下一次就有經驗了:「我經常失敗,我也經常錯。但如果畏懼失敗而不去做,或者不接受失敗,是不會對未來有幫助的。」
「除了積累經驗,在 UNIT9 ,從初階創意人升級到高階創意人,其中的差別究竟在哪兒?」
「找到想象與現實精妙的結合點,是初階到中階需要完成的訓練。」柴逸飛解釋說,一個想法太司空見慣不行,太出乎意料但做不出來不行,別人花 5 年能做出來,但自己只有 3 周,這樣的點子也不行。層層篩選,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
「比如三星這個案子,找到 UNIT9 的時候,創意已經想好了——手機飛上天,把自拍照上傳到太空,但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實現。那我就考慮這個 brief 背后的真實需求是什么:其實是手機要飛得足夠高,高到可以捕捉地球表面的影像。那么實現它的方式就有很多:錢如果夠,發射火箭也行;現實點,借助熱氣球,效果一樣也能達到。」
Samsung: Space Selfie
「再往上到了執行創意總監,我更多是看這個 idea 在市場上的意義,比如它的影響力究竟對不對,能不能立刻被用戶抓到。我也要考慮,這個點子究竟是不是適合 UNIT9 的點子。當然,更多時候,我是在給予和提升別人的靈感。」
一面是天馬行空的想象,一面是硬碰硬的技術落地,再加上對自己「隨時都要拿出不錯的點子,不保證驚人,但一定不能爛」的要求,柴逸飛每天都在接觸大量信息。畢竟,要把舊的組合成新的,前提是這些你都得見過。
他本身就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 有一次遇見工人在修滾梯,他想知道內部構造長什么樣,于是就站著盯了 20 分鐘。
但這還不夠。
「廣告的面太廣了,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都需要了解。像我們這種創造體驗的人,需要對身邊所有的科技好奇。不好奇,根本沒辦法生存。我的理念是 professionally curious:保持好奇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職責。」
4
我是一個面向未來的人。
當科技被注入情感,與它交互的我們會變得更 human。
刺啦,刺啦……
陸家嘴大道上一位清潔女工,她手中拖著垃圾鏟,底部的滾輪從路面滑過,聲音十分刺耳。
「唉,體驗感不行,設計只注重了功能。你知道在迪士尼,清潔工是穿著滑板鞋的俊男美女,掃地成了孩子們向往的職業。」
柴逸飛隨時都在分析自己遇到的產品,除了運作原理,他更關心它是否照顧了人的感受。
「好科技其實像魔法一樣,不需要你去關注,你自然會被感動。」他聊起滴滴上提醒司機減速的聲控裝置,以及那個會隨手臂自動轉向的車載小機器人。很顯然,他對科技的期待遠不止物理層面 ── 吸引他的這些設計,都在與人產生感性互動。
The Pretender Project 是柴逸飛的碩士畢業作品,也承載著他對科技最飽滿的想象 ── 通過它,一個身體的全部感受,包括視、聽、觸、嗅、味,可以轉移給另一個身體。但正如這個裝置的開發已停滯許久,現實世界里,科技可以帶給人的體驗依舊有限。
「當下科技與人的交流方式偏功能,它需要被注入更多的情感能力。」柴逸飛將這種能力稱為「電子共情(Digital Empathy)」。他解釋說,包括視覺、聽覺在內,目前科技所能觸達的人類感官,都偏邏輯性。而觸覺、味覺、嗅覺,這些更容易引發人類情感反應的感官,科技該如何與之互動仍是難題。
從個人設計到理論延展,「電子共情」是他行業實踐的哲學核心:2016 年,柴逸飛在 Cannes Lions Innovation 研討會以及 Digitized 數字設計大會上發表演講,向業界推介「電子共情」的概念。隨后他多次在海外媒體上發文,描述科技情感力的重要。
柴逸飛在 2016 年 Digitized Digital Design Conference 上演講
視頻截圖 from Digitized
「你為什么這么看重科技的情感元素?」
「隨著人類與科技交互的時間越來越多,其實我們已經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情感功能。你回家,總不會跟冰箱打招呼吧?尤其是獨居的人,面部表情越來越少了。我們的情感肌肉正在慢慢萎縮。」
柴逸飛說,科技時代下情感變得尤為寶貴,他認為「這是所謂人性的最后一盞燈塔」。如果再失去,人類和科技就會沒有任何區別。而當科技被注入情感,「與它交互的我們會變得更 human。」
他相信品牌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雖然具有共情力的科技尚未出現,但品牌有能力將它變為現實」,在 2019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閱讀原文),柴逸飛寫到「品牌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幕后英雄,如果當初不是具有前瞻性的市場人員意識到 VR 的價值,它不可能流行起來。」
在他看來,下一個營銷風潮正是「科技」與「情感」的結合,這也將為品牌注入全新活力:「體驗營銷現在這么火,正因為它賣的不是產品,而是與消費者的某種共情。迪士尼說過,最強大的體驗,是喚醒人的一段記憶。當這種體驗一旦被開啟,品牌對用戶的價值將很難被取代。在未來市場,消費者將為情感買單,而不是趨于同質化的產品功能。」
2020 年 1 月,美國拉斯維加斯 CES(消費類電子科技展會)上,品牌方 Charmin 推出了三款小熊神器,為滿滿「極客風」的會場注入了一絲又憨、又扯、又暖的情感元素,引得包括《福布斯》雜志、《華盛頓日報》、《晚間秀》等各路媒體紛紛談論和打趣。柴逸飛是該項目的創意總監。
Charmin : Go Lab
作為寶潔旗下美國知名廁紙品牌,Charmin 的這三款小熊神器,正是要幫用戶解決與上廁所有關的尷尬事兒:
困在馬桶上,熊寶寶機器人載著全新廁紙前來拯救;不敢進衛生間,熊寶寶氣味探測儀幫你先聞一聞;邊如廁,邊看精彩節目,這樣的美夢也可以實現……
花絮:柴逸飛在 CNET 2020 CES 直播間展示 Charmin 小發明
「很多人問我體驗營銷究竟好不好,當然好!但它并非適合所有品牌。體驗營銷不是說你今天看到別人在做,隨后就復制一套貼在自己身上。它更像是量體裁衣的高端定制,每一個品牌的體驗營銷,都需要非常精準地貼合自己調性。但廣告越是高端,就意味著越貴。」
隨著體驗營銷的興起,包括 UNIT9 在內的創意制作機構在市場上愈發重要,這一點柴逸飛很清楚:「體驗營銷的核心是科技,但對于將設計和技術結合的需求,很多傳統廣告公司是吃不消的。」
但他也明白體驗營銷的「痛點」:「它很貴,比任何一種普通形式的廣告投入都要大,而且沒有很快、很明確的 ROI 反饋回報。它是長線投入,客戶要愿意掏出很多錢,還要相信品牌價值的力量。」
「你覺得廣告業在未來最需要什么?」
「對科技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大家也需要有辦法,將尚未出現的圖景講述給現代人聽。我有說過一句話,是‘設計師要用昨天的語言,描述明天的體驗。’當你在設計第一個蘋果手機之前,該如何去跟人家解釋,是非常難的。我們談論 5G,它不可能僅僅是比 4G 更快,它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最終帶來是人類生活樣貌的完全轉變。」
「你是活在想象里的人嗎?」
「不。我是面向未來的人(I am a Futurist)。」
5
關于「好創意」的理解
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相信,別人也不會相信你。
創意是一種天賦嗎?
與其說天賦,柴逸飛更愿意相信創意是一種性格特質:受好奇心驅動,對外界的積極探索;受未來愿景牽引,對現實的主動進化;受匠心感召,對品質的極致追求。
以下關于「好創意」的 6 個問答,柴逸飛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Q: 相較于創意代理商(Creative Agency),在制作公司(Production House)做創意,有何特殊性?
制作公司只針對某一個具體項目做執行,我們不照顧整個品牌的長線戰略。理論上,對于某個品牌,創意代理商應該比制作公司看得更遠和更全。
相對的,制作公司的創意需要會做設計,也需要懂現實科技。歸根到底,這個東西是要被做出來。
隨著科技在營銷界的盛行,制作公司在市場上越來越被需要,它對創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當然,我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創意,因為 UNIT9 承接的高端廣告比較多。
Q: 在與客戶的溝通上,有無秘籍可以分享?
我會盡最大努力讓對方感到舒服。我能感覺到 TA 想要什么樣的答案,然后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去闡述我的觀點。
但于此同時,我也會堅持自己的觀點:我覺得作為創意,是需要有我們自己的堅持。如果你覺得客戶要的東西不對,你有義務告訴TA。如果對方就是不想吃你做的菜,沒關系,但你要 have a try。
就是要尋找到一個平衡:有時候大家不喜歡你,你也要接受,而不是一味迎合。
Q: 面對未知和不確定,甚至是失敗,如何培養自身安全感?
其實我每一天都在面對挑戰。比如說案子,有的案子我喜歡,有的我不喜歡。那我不喜歡的案子就不去做嗎?之前因為時差原因,老板建議我將比稿發言錄成視頻給客戶,可是我真的不喜歡錄視頻!
但我會告訴自己,錄了又會怎么樣呢?你就試試唄!就是這樣慢慢訓練自己,所有的東西都要敢去嘗試。這種走出「心理安全區」的訓練,對做創意很重要:因為你要理解別人的感受,你必須要走出去。
另外就是不要害怕失敗。你到了人生高峰就會發現,比自己厲害的大有人在,一定會有人天生就比你強。但不是說你做不到世界第一,你的努力就沒有意義。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手里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我經常面試人。有很多初出茅廬的孩子,經歷了挫折,對人生有困惑。每個人天生自帶的條件雖然不同,但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這手牌而感到沮喪。接受它,然后盡可能多給自己去嘗試的機會。
Q: 從事創意工作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我也喜歡亂想,腦子停不下來,有時候注意力會比較難集中。做任何事情,比如起身拿水,我也會自然想到怎么樣的路線是效率最高的。
我很自信,甚至狂妄。但我覺得自信對于創意而言非常重要: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相信,別人也不會相信你。
但歸根到底,創意其實不是天賦才能,而是出于對世界的好奇心。我能聯想到很多東西,是因為我對所有事物好奇。其實任何人都能三五不時的冒出超級好的點子,但創意需要把它當成一種職業:你不能說偶爾有一個好想法,你需要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不錯的想法。不保證每一個都驚人,但不能爛。
Q: 從事體驗營銷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首先你要非常好奇。體驗營銷創造的是體驗,你必須是一個毛孔打開的人;其次你要善于與人共情,你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體驗,別人可能會不喜歡,所以需要能夠換位思考;第三,你需要對科技和潮流事物去觀察和了解。
從事體驗營銷的門檻,我覺得是一個人的個性。如果你不是一個很健談、感受力很強的人,也許挺難做好這個工作。你去訓練自己變得感受力強,或者訓練自己跟別人說話,那也可能蠻辛苦。
Q: 如何看待贏獎?
我看一些選秀節目,最后得了第一的人哭泣說「怎么會是自己,這太不應該了」。我覺得那種人很假:如果你不想拿第一,也許你壓根就不會去參加比賽。
得獎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我做廣告不是為了得獎,而是對創意本身的追求。之前我看過一個紀錄片,講一個日本的老爺爺,90 歲高齡,還在餐廳里給顧客做米飯。他堅持用手去洗米,因為他說人體的溫度會給米帶來最好的味道。他已經幾十年沒有吃過魚,也沒有吃過肉,因為要求自己的手是很干凈的。
我好感動,他的付出,與更多外在的事物無關。
6
要讓外國人認識今天中國的樣子!
我們有太多好東西,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柴逸飛回到上海生活了一段時間,通過線上與國際同仁保持協作。不論身在哪個時區,他每天都雷打不動清晨起床開工,空閑時擼擼貓、為家人做做飯。
「我們是一家國際型公司,這需要你能理解自己的文化,同時感同身受其他人的文化。」
柴逸飛介紹說,UNIT9 面向全球招募設計師,光是自己每天開早會面對的同事,都來自俄羅斯、葡萄牙、德國、英國等世界各地。而他豐富的跨文化經驗,能夠為團隊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UNIT9 管理團隊
Picture from UNIT9
「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大家的創意思維有什么區別嗎?」
「東方人比較循序漸進,講究持續性和穩定性,也更注重效率和結果。而西方人會喜歡突然 boom 一下,不斷制造刺激,追求娛樂性和體驗感。」
「與這么多思維方式不同的創意人協同工作,你是如何做到的?」
「我好奇心很強的。另外在海外這么多年,我也慢慢教會自己,不要太把自己的想法當回事兒。」
柴逸飛說,自己的職業理想是有能力讓外國人認識到今天中國的樣子:「我們有太多好東西,值得被更多人了解。」他講起茅臺,說如果有一天,某個廣告人能令它像威士忌、伏特加一樣為全世界所飲用,也許會名垂青史。
當然,他的理想還可以更浩瀚:
「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看到藍天會想到宇宙,看到海洋會想到生命,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神奇。」
圣誕節時,柴逸飛給家樓下的小貓戴上圣誕圍脖 Picture from 柴逸飛
蒼穹之下,這位追著星辰奔跑的創意人,還將幻化出更多好風景給世人看。
/ 文 末 福 利 /
感謝您讀到這里!
和大家分享一個重磅喜訊!柴逸飛(個人主頁)已入駐數英啦!
接下來,我們將開放文末留言評論區,供大家踴躍提問互動,柴逸飛將親自挑選問題進行回答。
機會難得,快來和這位廣告界的極客創意人碰撞一下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