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營銷人的信條:不做盜夢者就做文案
《信條》上映,大家都看了嗎?你給它幾分呢?
反正我看完之后,倒退著出了電影院,倒退回諾蘭的《盜夢空間》,開始了N+1刷。這才是我心中正確的觀影方式。所以請放心,這篇文章沒有任何《信條》的劇透,只會再次重溫一個營銷人心中的諾蘭封神之作。看過熊貓文案舊文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其他文章中也陸續寫過盜夢空間。這一次,關于《盜夢》的幾個營銷知識,一篇匯總說透。假如你沒有時間啃營銷的經典大部頭,那就看看這部電影吧。
全文約3781字,請注意,認知有門檻,燒腦需謹慎。以上。enjoy!
寄生在人體內最強的是什么?是idea.它既頑強又具有感染力。當它經過充分思考、完全成形以后,就會永駐腦中。
這是《盜夢》中的經典臺詞。本質上,盜夢師和營銷人是同類人。我們都是負責在別人腦中營造夢境、植入idea的人。諾蘭用一部《盜夢空間》,為我們揭示了從洞察用戶、挖掘痛點到形成故事、植入金句的營銷全過程。推薦每個營銷人至少刷兩遍。
一、當我們說用戶思維的時候在說什么
為什么要有用戶思維,諾蘭是我見過把道理講得最明白的人了。《盜夢空間》的英文名Inceptio,意思是把某種想法植入目標人物的腦中。Inception最難的地方在于:人會本能地抗拒別人灌輸的想法。
每個人根據過去的經驗、偏好、教育等,都會形成自己的預設立場和觀點。如果有事物和既有認知不符,人們要么選擇質疑、忽略不信等態度;要么感到反感,甚至憤怒回擊。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選擇性認知”。
你看我用了大段話來解釋,而諾蘭只用幾個鏡頭就交代清楚了。在《盜夢》的設定中,“我”的意識神圣不容侵犯,凡是外來觀點意圖入侵pua,大腦會將他們當場擊斃。主角富二代用一棟銅墻鐵壁的堡壘守護著他的潛意識,還配備了一只武裝到牙齒的特種部隊。可想而知,想趁他坐電梯進行重復洗腦的某些品牌,例如“想去哪拍就去哪拍”會被當場拍死,“找工作就上XXX”之類會被打得找不著牙。
不要試圖改變消費者腦中已有的認知,而是要順應消費者的認知,把它引導到我們想要的方向上。這就是營銷上的鐵律。
寶島辯魂黃執中就曾經說過:“在《奇葩說》上打辯論時,我最常聽到的是:黃老師,你節目里講的話好有道理,我平常也想過,可是沒辦法像你說的這么清楚。其實對這位觀眾而言,他不是被我說服的,那個看法是他早就有的,只是被我啟發了,想通了而已。他沒有被改變,是我說出了他心里的話。”
是的,inception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讓人們覺得這想法是自己本來就有的。這世界本就沒有任何一句話,可以讓人醍醐灌頂。真正叫你醍醐灌頂的,只能是你自己的一段經歷、一個想法。就好像炸彈早就埋在你心中了。那句話,只是劃燃的一根火柴。
二、如何說服用戶?
有趣的是,是甲方齊藤做出了教科書式的經典示范。
齊藤洞察到Cobb的痛點:渴望是洗掉通緝犯的罪名,回家和孩子團聚,于是誘之以利。Cobb心動了,但是他深知任務過于艱險,很痛苦很糾結。這也是大多數營銷經常面臨的困境。廣告很好,訴求很有利,消費者心動了,但往往不行動。因為他們通常會有以下幾類顧慮和擔憂:
金錢風險:我買這個東西可能會損失錢。
功能風險:這可能不好用,或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用。
人身風險:這看起來有點危險,我可能會受傷。
社會風險:如果我買了它,朋友們會怎么想呢?
心理風險:如果我買了它,我可能會感到內疚,或覺得自己沒有責任感。
不同品類,消費者感知到的社交風險與經濟風險是不同的。例如襪子,就屬于低社交風險,低經濟風險。例如電視,就屬于低社交風險,但經濟風險高。奢侈品,就是典型的雙高風險。不同情境,也會影響消費者感知到的風險。例如網上購物時,消費者對經濟風險和身體風險的顧慮會更重。所以無理由退換貨,已經成為了電商標配,打消成交顧慮。在風險巨大的非典型場景下,齊藤采用的手法就不是打消風險,更是讓收益和風險的對比更加戲劇化:在用戶心中造一個巨大的懸崖,制造巨大的心理落差。
具體怎么做呢?
第一步, 拉高對理想狀態的認知價值 A; —— “雖然風險高,但是為夢想值得賭一把。”
第二步,降低對現實狀態的認知 B; —— “如果不行動,只能一輩子在懺悔中度過余生。”
第三步,將兩種認知放到一起,形成強大的落差 (A~B落差)。“你愿意放手一搏嗎?還是要等到年華老去心中充滿遺憾,孤單地邁向黃泉路?”
每個金句,都是一個認知懸崖。而懸崖,意味著瀑布。只有把消費者放上瀑布,他才輕易地擁有行動起來的巨大勢能,飛流直下,順暢無阻地導向你希望的結果。
還記得喬布斯如何說服百事可樂副總裁跳槽的嗎?
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刺痛現實狀態)
還是跟我一起改變世界?(刺激理想狀態)
紅軍得天下也運用了這個結構:
打土豪,(刺痛對現狀的痛恨)
分田地。(激發對理想的渴求)
你可能會問,如果用結構中的A或者B還有效嗎?當然有效。選擇任何一個元素發揮到極致,依然能產生巨大作用。例如MINICOOPER廣為流傳的一個金句:“別說你爬過的山,只有早高峰。”就是直接指出你的現實狀態出了問題。掌握了這樣的結構,你也可以很容易地寫出類似MINICOOPER、步履不停等金句。
三、如何喚醒剛需
好像擔心營銷人看不懂,諾蘭拍攝了一個橋段揭秘如何喚醒用戶真正的需求,建議你逐幀觀看。或者對下面這段話一個字一個字地看。
Eames洞察到富二代和他父親的關系很緊張,富二代的內心一直有一個痛,叫做:“我老子對我很失望,他覺得我沒出息。”于是Eames提出了一個概念:點燃富二代的憤怒,讓他以瓦解公司作為反叛。但這個想法很快被Cobb否了。因為叛逆會激發斗志。如果富二代對他父親不滿,他會更有斗志做出更輝煌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Cobb認為,每個人都渴望和諧,期待宣泄情感。而富二代從小就和父親關系緊張,他內心深處非常不自信,也非常渴望能做出卓越成就。富二代真正痛點是渴望從一個不被重視的人,成為被認同和肯定的人。他追逐的是在馬斯洛需求的“尊重”層次。
找到這個需求,要改變富二代,可以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給需求換維。
例如讓他覺得,人活著除了開公司,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溫莎公爵為真愛拋棄王位,王石熱愛攀巖和紅燒肉。
第二種方法,需求降維。
例如讓他對公司前景降低預期,像李嘉誠變成李跑跑那樣清場走人。讓他從“尊重需求”下沉到“安全需求”。
第三種方法,需求升維。
Cobb采用的是需求升維的手法。讓富二代從“尊重需求”升維到“自我實現”。讓他勇敢做自己,去實現自我潛能。
四、如何創造故事的峰終體驗?
電影史上有很多經典的名場面。例如《肖申克的救贖》,當他鉆出地道在大雨滂沱中張開雙臂時;例如《哪吒》,當他變身魔丸前向天嘶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都讓人熱淚盈眶。但是假如你沒有看過電影,只給你看這段高潮時刻,你必然無感。
正如日本著名劇作家世阿彌那句偉大的廢話:“一部好戲必須有好的開頭,好的中間,好的結尾。”兩個小時的精心布局,才會迎來讓人難忘的峰終體驗。
Cobb為富二代設定的三層夢境,也遵循著三段式黃金結構,逐層展開,最后在第三層夢境迎來高潮和結尾。
1、開篇,打破平衡呈現沖突
“什么是故事?一切故事的核心事件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沖突顛覆生活。”
例如射雕開篇,郭靖面臨的最大沖突是:資質平庸、智商捉急的農村小孩,怎么在比武中打敗先天稟賦、后天環境、資源都高出一大截的富二代同學?例如哪吒開場面臨的沖突是:世人把他看做無惡不作的惡魔,討厭他,躲避他。而富二代開場面臨的沖突是:他意外得知,父親想剝奪他的繼承權。
說到底,什么是沖突?就是當某個事件迫使你的生活失去平衡,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面對沖突,人們會通過種種掙扎奮斗,為混沌賦予秩序,讓生活從失衡重歸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內在的價值觀也會不斷經歷重新排序。所有深入人心的好電影、好故事,都戲劇性的展現了這種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2、中段:呈現意料之外的轉折點
故事的中段,通常是當主角經過一番掙扎后發現,結果和他的預期完全不同。這通常會讓人陷入錯愕。但主角也會嘗試各種方法奮力解決,伴隨著一連串的失敗、阻礙等等。直到他能獲得真正有洞見的啟發,迎來這個階段的高潮: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影片中,富二代被帶入第二層夢境,在這里,他經過不被父親認可的震驚、痛苦后,終于迎來了一個轉折點,他開始覺察到:“我自己能行。”
3、結尾:營造氛圍,呈現結局
如果你想和女神約會,你會先找一個好的環境,讓她感受到浪漫的氛圍。如果你想給客戶深入提案,你會爭取一段完整的不被打擾的時間,讓他沉浸到你的思路中,對吧?營銷一個概念也是如此。適當的氛圍鋪墊,故事的精心展開,以及必不可少的情感渲染。因為某種意義上講,營銷業就是造夢業,營銷人就是盜夢師。他們用承諾,為用戶勾勒出一個美妙的夢境:擁有了我的產品之后,你會更幸福、更美好、更強大……
在第三層夢境中,富二代看到了內心最渴望的一幕 —— 實際上是Cobb為他精心呈現的夢境:父親珍藏著和自己的合影,還珍藏著他小時候玩過的紙風車。父親的內心一直很愛他,很重視他。那一刻,所有的情感鋪墊達到了高潮,父子間的誤解煙消云散。他決定遵從父親的遺言:做他自己,而不是第二個誰。到此inception的任務圓滿完成。
盜夢為我們呈現的經典的波峰 —— 波谷故事結構,其實在TVC中也經常用到。
第一步:提出問題,一般是源于生活場景高于生活場景,營造焦慮;
第二步:展示產品,吸引注意之后,關鍵時間點出場。例如寶潔常用的展示產品的手法,用對比等手法,呈現比如奧妙洗衣粉去除污漬的原理;
第三步:開頭營造焦慮,結尾呈現呈現美好結果result。
結語
大多數人看電影,也許看完只覺得:感動!牛B!可文案大神Rob Siltanen看完《死亡詩社》后,卻深受感動。他想到了歷史上的杰出人士以及他們經歷的苦難,許多人遍體鱗傷,他們都有過人的遠見,可他們全都一度不受人待見。他想到愛默生說過:“偉大即意味著被誤解。”而這些靈感,最終激發他寫為蘋果寫下名句:Think Different!
大多數人看新聞熱點,也許看到的是“后浪前浪乘風破浪”、“多人運動”等速朽的熱詞。但丹·維登看到了一個值得醞釀11年的金句。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死刑犯臨終留下了一句遺言:Let’s do it。他即毛骨悚然又覺得這句話非常颯。于是,這句話被他記在了靈感倉庫的某個深處。直到11年后,當他為耐克寫 Slogan時,他揮筆寫出了:Just do it.
也許,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在看,卻從未看見。而真正的大神級文案,總能以與眾不同的視角,看見人人心中有、各個嘴上無的東西。表達能力決定文案的下限,而洞察能力決定文案的上限。這句話與你共勉,愿我們能都成為“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
作者公眾號:熊貓文案(ID:creatwrite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