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競爭下,中藥企業該如何破局?
首發公眾號:賈桃賈桃
原標題:中藥品牌,必有一戰
本文是行業分析洞察的第二篇。
基于我們做這個行業項目,所產生的行業思考,內容主要是:找到產業發展趨勢、大盤走勢、行業困境及原因、機會洞察,讓你能快速的看清這個行業。
微觀層面的內容抹去,因為微觀是針對個體項目的具體解決方案。
疫情無情,摧毀生命。讓人們認識到一個重大問題:國家的醫療衛生體系。而在國家醫療衛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呈散點狀,分布全國的藥企。
疫情讓人們的目光,整齊劃一的轉向了藥企。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企業是這輪疫情浪潮中的受益者。投資人集體注意到醫藥股,大部分藥企在疫情最猛烈的時間段,市值直線攀升。然而疫情是一次短時間的危機,能改變藥企的市值,卻改變不了藥企的經營現狀。大部分藥企近幾年增長并不好看,中藥企業(包括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尤甚。(本文主要研究中藥企業)
前段時間,康美藥業業績造假,塵埃落定,高層被罰。引來人們對醫藥行業的業績質疑。
下圖是我國中藥上市企業的市值梯隊排行。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第一梯隊的同仁堂在去年營收同比下降6.5%;步長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4%,增速放緩;東阿阿膠2019年營收同比下降60%;華潤三九保持9%的增長,增速比2018年下降近一半。
第二梯隊的吉林敖東2019年營收,同比下降7%;貴州百靈2019年營收同比下降9%;康恩貝下降3%...
第三梯隊的九芝堂2019年僅增長0.7%;廣譽遠營收下降24%;輔仁藥業營收下降18%,更尾部的品牌就不一一列舉了。中藥企業的大盤整體呈下降趨勢。
從今年各公司發布的2020第一季度財報來看,華潤三九第一季度營收同比減少10%,天士力營收同比減少13%,東阿阿膠同比減少66%,白云山同比減少6%。
為啥會減少呢?拿感冒靈來說,我們走訪了華東四個城市終端零售,駐店醫師告訴我們:因為疫情,大家都戴上了口罩,從而一定程度的阻止了感冒病毒的傳播,使得感冒藥的銷量反而下降了。
疫情之下,連強勢的頭部企業都不好過。
有人說,以嶺藥業在疫情中今年第一季度逆勢增長50%,然而這樣的增長,是被動的、偶然的。
中藥企業的基本面,增長乏力,各企業面臨求生之戰。
藥企的當家人都在求破局之道,最明顯的莫過于,藥企在今年積極尋找外部咨詢營銷公司,以期幫助找到新方向,找到下一個增長點。
那么,醫藥行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
我們先找原因,造成如今這種局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01
需求量觸頂,存量競爭
第一個核心原因是中成藥的產量基本觸頂。
中成藥在經過前些年的增長后,迎來了增長頂峰,也就是說人們一年只消耗得了這么多藥,用藥量已經基本觸及頂峰,剩下問題就是選擇誰家的藥。
藥企是互相搶占存量市場,你的量上去了,我的量必然減少。
數據來源:根據各研究數據比對,綜合取舍
如上圖,總盤定了,量的增長在下降。
銷售額呢,從終端的醫療機構來看,銷售額連續6年下降,在2019年呈負增長。
數據來源:米內網
同樣在醫院門診的數據,中藥和西藥都證實這個事實。
數據來源:華菁證券
而企業之間的此消彼長,也是互相搶占市場而已,個別企業仍能保持增長,是企業自己多年修煉的內功深,在飽和競爭的條件下,仍然能逐步吞食對手市場。
這種內功可能是品牌力、渠道力、銷售力等等。
02
手上可以打出的三張牌
這種存量競爭的困局之下,企業掌門人如何迅速出招?
手上有現成的三張牌可以打:
第一張牌:提價
量觸頂后,要提升銷售額的指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自身的強勢品種上-提價,價格上去了,銷售額自然就上去了。但是提價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反而從長期來看,存在著損害現有市場的風險。
而另一方面,國家在醫藥端,是采取降價策略,希望老百姓能用較低的價格買到藥,低價就醫。高價策略也是跟國家政策相背離的。
第二張牌:通過醫藥代表和商業公司,搶占門診和終端份額
企業手上還有一張牌就是流通端,通過醫藥代表的地推戰,搶占醫院份額。通過給予商業流通公司更多空間議價,提高流通效率,流通公司也有掌握下游醫院和終端零售的能力。
所以第二招的核心還是做流通鏈,但是醫藥流通鏈是短時間改變不了的,是個慢活,是個持久戰,所以要想快速見到指標的增長,這條路太慢了。
第三張牌:通過品牌廣告拉動銷售
第三招就是通過傳播推廣,通過廣告來引起注意,進而帶動銷售的增長。
數據來源:央視媒介
如上圖:今年醫藥企業的廣告投入逆勢增長,遠超其他行業。都在做廣告,都在這個時間段打廣告,廣告傳播的競爭變得激烈,廣告的效果相比平常時期是要降低的。
企業通過對OTC產品做廣告,來帶動品牌,品牌從而覆蓋下面的所有產品。
但是,上面這三張牌,不是致勝絕招,甚至是短期招數,三板斧后,仍然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企業的發展仍然未可知。
根本性問題,是要在同一領域的眾多企業中,逐步搶占市場占有率,通過營銷組合拳,贏得市場,從而擠掉競爭對手,來取得銷售額的增長。同時企業要看到業務的天花板,前瞻性的思考如何突破天花板,布局未來的增長。
03
醫藥行業鏈條太長,短時間改變不了大局
藥企不像快消,藥企的鏈條太長,并且鏈條太牢固,一個新銳企業想沖出來快速攪動行業,贏得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個低概率事件。
中藥企業的上游鏈接藥材種植,中間是國藥準字的批文證書,其中包括獨家產品、基藥目錄產品、醫保產品等等,這些都是藥企長時間做出來的;下游則是醫藥代表一步一個腳印攻占的,穩定的醫院門診資源,終端零售資源,下游的市場,也不可能短時間撼動。
也就是說,藥品大盤的鏈條太長太穩,不是一兩個小手段能簡單撼動的,所以格局很穩定。
于是,越是陷入增長困難的企業,越難以短時間改變局面。
這種情況在中藥小企業中,將會變得越發常見。頹勢已現,束手無策。造成這種局面,很有可能是內部出現問題,在產品、終端、戰略布局上,出現長時間的懈怠,或是判斷失誤,導致企業陷入泥沼。
于是行業開始出現頭部愈強,尾部愈弱的局面。
04
利潤正向頭部聚集,但是很慢
一個可證明的現象是利潤正在向頭部聚集。中國醫藥行業是上市高地,目前大約70多家。基本上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早在這個世紀初就上市了,這些企業隨便拉出一個來,市值都有幾十億。
這樣的情況在其他行業非常少見。
盡管大部分企業的增長觸礁,部分頭部企業的利潤仍然非常可觀。
取行業第一梯隊的云南白藥、片仔癀、華潤三九:
2019年云南白藥營收296億左右,凈利潤超過41億,除開醫藥商業業務(整個醫藥行業醫藥商業利潤很低),工業藥毛利率接近61%;同樣的,片仔癀2019年營收57億,凈利潤13.7億,其中醫藥工業毛利率達到79.5%,化妝品業務毛利率達到70%;華潤三九2019年營收147億,凈利潤21億,醫藥業務毛利率近69%。
利潤相當可觀。
再看上市中藥藥企的腰部和尾部企業呢?
腰部:貴州百靈2019年營收28.5億,凈利潤2.9億,其中醫藥工業毛利達到67%,凈利潤的盈利能力相比于頭部,明顯下降。
尾部:太龍藥業2019年營收13億,凈利潤4千多萬,毛利率37%,跟行業頭部相差太多。
行業的利潤分布,證明了行業的趨勢走向,即資源正在向頭部企業傾斜。但是幾十年下來,仍然走的很慢,為什么?
因為中國市場的地方藥企非常多,呈現散點分布,相較于其他行業,中藥藥企的分布更為均衡。
北至黑龍江葵花藥業、西至西藏奇正藏藥、南至云南昆藥集團、東至上海上藥集團、中部有太極集團.....
每個地方都有藥企地頭蛇,和當地的醫院、藥店建立了緊密的產業鏈條和利益鏈條,外地藥企要想攻進去,攻不動。
這也是中藥領域為啥會出現如此多上市企業的原因之一。
05
政策去鏈條,去中間化
于是國家政策這幾年正在去鏈條化。
醫藥行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跟隨政策起伏,前幾十年,在藥企、醫藥代表、中間代理商、醫院、醫生、終端零售,這幾個環節中,連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鏈,層層都需要利益,層層都過的很滋潤,當然就免不了貪腐、關系網。
幾十年來,基層民眾一直反應“看病難,看病貴”,而國家政策也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數次出手,這些舉措集中體現在降藥價。
1998年,國家頒布文件,在全國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20世紀初,國家衛生部(今衛健委),發布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2009年,新醫改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零差率”;2017年,國務院發布文件,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改革;201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國家集中采購試點,初步選定了11個城市。
前些年,政策數次出手,藥價卻依然高高掛起,核心原因就是醫藥的鏈條,不是一兩個小動作能解決的,現狀一時半會改不動。
而這兩年,政策要對中間環節動刀,砍掉中間冗長的利益鏈。
為啥是從鏈條的中間下手?
鏈條長,行業效率低,層層環節加大了成本,同時中間各環節都在攫取利益,藥價又怎么降得下去?
這一刀下去,中間公司、代理商、醫藥代表的苦日子真正來了。
06
醫藥行業需要整合
鏈條長,行業壁壘就高,再加上是掌管人們生命的醫藥行業,行業監管,只是門檻等等,天然對外豎起了一座高墻。而龐雜的關系鏈,讓行業得以分散,幾年來依然沒有呈現出寡頭壟斷。而那些頭部巨頭,則多少帶著國企的基因,有資源優勢。
各個地方呢,都有自己的藥企,這些藥企業掌握地方的資源,外地的企業短時間根本撼不動。從而在行業內,即企業和企業之間形成高壁壘。
而行業外呢?更是如此。
正因為高壁壘,讓快銷打法、互聯網模式短時間進不去,行業的商業模式幾十年來沒什么大的變動,營銷模式、品牌塑造等手段,都顯乏力。
其他行業有力的競爭手段,在醫藥行業施展不出。
于是行業壁壘和終端之間,形成了一個弱效率的循環。
效率低,成本就高,層層需要利益分配,而正因為如此,政策降藥價,也很難降下去。
同時效率低,必然帶來增長乏力,前幾十年藥企依靠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市場觸頂后,會迎來激烈的競爭。
07
品牌端,由外向內
行業需求滿足飽和后,不可避免的由企業資源和產品的競爭,轉變為品牌的競爭。
部分藥企在早些年,輪番做了一波廣告攻勢,其中云南白藥、華潤三九、修正、哈藥、葵花、江中等品牌,依靠高頻率的電視廣告,在消費者心中刻下了品牌印象。
而事實證明,知名度在今天依然能為企業帶來效益,在如今的碎片化媒體環境下,早些年的電視廣告投入,太值得了。
這些品牌通過電視媒介,積累了品牌最基礎的元素之一:品牌知名度。
各病癥的細分品類,基本都被一兩個品牌占據心智:感冒-999感冒靈、感康、仁和;消化-修正、江中;小兒呼吸-葵花;貼膏-云南白藥、萬通;婦科:仁和婦炎潔;保健酒:勁酒、鴻茅藥酒......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老字號品牌:同仁堂、片仔癀、廣譽遠等等。
在產品上,大多產品同質化,獨家產品少,多家廠商爭搶一個批文,陷入高度的同質化競爭,中藥藥企相比于化藥,研發能力也較弱。依靠的是經典名方,保密配方來建立自己的產品護城河。
中成藥用藥集中分布在心腦血管、保健補益、呼吸等領域,核心優勢在于長周期的慢病管理和治未病。
同仁堂的心腦血管和補益產品占藥品總營收的57%、步長心腦血管產品占藥品總營收達到79%、華潤三九、天士力、以嶺、濟川等企業的主營收大都分布在這幾個領域。
這樣的情況下,競爭環境更加焦灼。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中藥藥企的典型品牌打法,由外向內突圍,云南白藥做牙膏、片仔癀做藥妝、江中做猴菇米稀、廣藥做涼茶、仲景做調味醬等等。
從外部的快消、美妝產品,來繞開醫藥行業的嚴格律令,通過廣告、互聯網營銷來打造品牌,進而形成由外向內的攻勢。
上面所講的幾個藥企都做的早,也嘗到了甜頭,如今外延業務營收增速可觀,利潤也相關好。
行業同行看到了機會,一窩蜂的都在做外延產品,每家都有自己的跨行業產品,都在做牙膏、面膜、飲料。
內部增長乏力,寄希望于外部突圍。
08
求生之解
可以說政策環境、人口紅利、大眾媒介是第一波中藥企業崛起的時代浪潮,第一次崛起是順應時代的出生,那么今天當下的中藥企業們,無疑面臨第二次求生。
中藥行業一定會淘汰小企業,形成行業的資源聚合嗎?不一定。只不過從當下的企業分布和行業鏈條來看,適度的整合有利于產業的發展,提高效率,節省成本。
帶著國企背景的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更利于實施國家政策,達到醫改和降藥價的目的。而真如此般,小品牌如何生存下來?如何突圍?我們至少可以看見一些大勢。
相比于建立壁壘,不如自己主動推倒壁壘,讓跨行業的模式、品牌經營、營銷傳播的打法走進來。企業需要對外開放,尤其是企業的經營模式上。而當今正好是掀起第二輪浪潮的機會,有互聯網的模式機會,中藥企業在互聯網上,已經比其他行業跑的慢,積極布局,搶得產業更替的機會。
大眾媒介占領了兩三代人的心智,而互聯網下的媒體革新浪潮,是企業品牌占領心智的第二次機會。
產品上,回歸研發,研發始終是底層驅動,在產品上取得突破,是品牌持續的競爭力。
中藥在人們心中一直有個印象,即治療慢,效果不明顯,無法形成嚴密的科學邏輯。所以在產品主業上,押注中國人口老齡化大勢,心腦血管、慢病管理;同時順應國家崛起的潮流,對外輸出保健文化,輸出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保健上發揮最大的作用。
布局國外市場,擴大范圍來尋求增長,同時避開國內激烈競爭。
中尾部的企業,面臨求生突圍之戰,具體該怎么做?
具體企業要具體施策,要結合自身的基因、業務、早期戰略發展,加上行業環境嚴密分析后,制定解決方案。
這是具體施工的內容,本文核心講清行業邏輯,也算指了一個大方向。
說到底,當下是中藥企業拼內功的時候,比的是戰略前瞻、管理運營、品牌建設、銷售團隊、傳播推廣的真內功。
誰的基礎功穩,誰能成為求生之戰中的整合者,而不可避免的多數小企業會成為被整合者。
作者公眾號:賈桃賈桃(ID:jtjt3456)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