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品牌提倡“做自己”,真正打動你的有幾個?
原標題:那么多品牌提倡“做自己”,但真正打動你的有幾個?
數英網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
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以“做自己”為內容營銷的主題。坦白而言,這樣的主題很討巧:
1、不管前期對目標用戶做了多少調研,調研報告里的各種洞察,都可以總結為“做自己”。這點尤其體現在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關于“90后”的分析報告里。不管“90后”呈現出多么的與眾不同和個性,總之,他們就是想做自己。
2、其實,每個人都渴望做自己;盡管不少人被迫無法做自己,或者心中有個“可望而不可即”的自己,從而將理想的自我投射至偶像身上。品牌主用“做自己”這種態度營銷,較易達到和目標用戶群體的情感共鳴,讓他們感覺到:這個品牌懂我,和我在一起。
3、“做自己”是個大策略,可以從不同角度產生很多不同的創意,可以用各種創意詮釋“做自己”。你可以做:勇敢的自己、細致的自己、奔放的自己等等等等。
“做自己”是個如此好用的“策略”,以致于市面上涌現了那么多“做自己”;但是,打動你的又有幾個呢?
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兩種形式的“做自己”吧:
一、一味地拔高“做自己”
去年,某高端電動車做了一個H5移動網站,主題是:90后獨立宣言#去你丫的青春#。整個移動網站充滿了這種傲嬌的宣言:“去你丫的青春”、“我是90后,我就是不一Young”、“人生第一步,我選我自己的路”……
你們感受一下:
這種刻意迎合“90后”“做自己”的人生態度,讀來有點空洞乏味。就像一個人跑到空曠的大地上,聲嘶力竭地喊:“去你丫的青春”!除此之外,品牌想說什么呢?
二、“做自己”,越做越矯情
還有不少品牌“做自己”,越做越矯情。也就是說:明明很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卻偏要用所謂藝術化的手法,處理得矯情,看著尷尬癥都犯了。
舉例:
某男性護膚品牌推出了一支題為《他們說,我是文藝青年》的廣告。該廣告片希望倡導一種獨立自由的精神,推動其品牌年輕化。最后落腳點是:“告別復雜,**(品牌名)就夠”。
TVC里用了一些酷炫、拉風、吸眼球的鏡頭,腳本的核心話術就是:外界認為文藝青年是什么、什么樣的?但“我”只想“把堅持寫在臉上,把夢想存于內心,對這個復雜的世界說一聲再見”。
我只想說一句:該品牌主有沒有做過研究,到底什么是文藝青年?如果外界對文藝青年有各種誤讀,那么,真正的文藝青年,真實的一面是什么?
以上兩個案例,給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做自己,然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
接下來,看兩條有關“做自己”的、我認為拍得不錯的TVC。這也是我一直秉信的:優秀的內容營銷一定是有其社會意義和價值的。
甲殼蟲:做自己
做自己不是一種噱頭,更不是一種“迷幻藥”;是希望遵循內心的價值觀、理念,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關鍵是:這些有意義的事,也許和社會對“我”的理所當然的定位有偏差,但只有做自我內心那個定義的自己,才是真正意義的對社會的價值。
SK-II:想和你談談夢想
我們為什么無法做自己?因為缺少了、或淡忘了那份原始的、純真的勇氣。這份勇氣,別人無法給予你;需要以前的那個我,給我。讓我們做回以前的那個無所畏懼的我。
碎碎念幾句:
一直以來,有不少小伙伴后臺留言,讓我推薦有關“社會化營銷”的書。我之所以從不在微信公眾號里給大家推薦“社會化營銷”的書,是因為我幾乎就沒讀過這方面的書。
我喜歡讀的有關Marketing專業的書分兩類:1,純理論大師寫的,整本書理論滿滿!比如:《Marketing3.0》、《市場營銷》等。2,純實踐大師寫的,整本真刀實槍,比如:《洞見遠勝創意》。還有本土的,比如最近讀的:《引爆IP :影游漫文超級IP打造之道》。
這是我選專業書籍的兩大原則。不知對各位是否有用?
公眾號: 小圈梨(微信號:xiaoquanlisocial)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