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熱點已成新媒體小編的必備技能之一,追熱點的手法也是層出不窮。
(杜杜借勢周杰倫加盟好聲音)
熱點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此起彼伏,應接不暇。稍一晚點,就已經過氣,多少小編被休息日或凌晨發的熱點折磨瘋了!
這個問題,我們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來源:胡桃苑(ID:walnutcenter)
一、事件屬性
如果對于一個事件的屬性沒有正確的認識,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還有副作用。
1、話題新性
話題性是不是強,是看用戶是否能夠參與話題、與用戶的相關度是否夠高,以及事件的后續是不是被人們所期待。
? 爭議性
如果一件事,網友的意見一邊倒,那么這件事往往就不會太火,而如果有另一方持不同觀點,并且雙方僵持不下,那么事件本身就會像“鯰魚效應”一樣,保持比較高的生命力。
比如前段時間“朱莉皮特離婚”,大家議論一會也就結束了;
而“郭德綱曹云金互撕”事件,雙方都有擁護者,再加上幾個回合的撕逼,導致事件不斷升溫;
“阿里巴巴月餅門”也是極具爭議的一個事件。
? 延展性
延展性就是說:一個話題有沒有展開成更多話題的可能。
比如“郭德綱曹云金互撕”事件,可以延展到“傳統的師徒關系是否應該在現代社會存續”等等;
比如“王寶強離婚”事件,可以延展到“明星離婚是否要公開原因”;
比如“趙薇刪帖”事件,甚至可以延展到明星在娛樂圈乃至社會的勢力問題。
2、傳播性
? 是不是有趣
一個事件能否傳播開,往往決定于它是不是有趣。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就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像《極限挑戰》那樣把一群明星剝離神秘感,拍攝真人秀,也可以稱之為有趣。
? 是不是簡單
人類在長期生存發展中會產生很多的認知方法,其中有一種就是簡化思維,也叫做標簽化。當一個人無法完全了解到一個問題或者事物的時候,就進行簡化,而簡化的產品在傳播中有很好的傳播效率和速度。
很多大企業利用簡化思維為自己貼標簽:
? 是不是值得分享
用戶在看到一篇文章的時候,會有各種心理因素促使他們想要轉發、分享。
比如自我標簽建立、自我觀點表達、情感表達、幫助別人、話題來源、利益刺激、知識學習等等。
二、影響力
一個事件的影響力,往往體現在2個方面:話題熱度和行業相關度。
1、話題熱度
“話題熱度”指的是:這件事在多大程度上刷了屏。判斷一個話題的熱度有很多依據,比如:微信文章10W+,微博上熱搜,知乎10K,B站10W彈等等。
8月14日王寶強離婚,就造成了大范圍的刷屏,甚至造成了全民支持寶寶、討伐馬蓉的現象。這樣的一個熱點,就可以被認為“話題熱度”很高。同樣,傅園慧、馬龍、張繼科表情包這個話題也是足夠熱,現在仍然還有預熱。
關于“話題熱度”,可以通過一些新聞網站,百度指數,微博熱度排行榜等來幫助分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平臺上,其話題熱度可能是不同的,這就要引出下面的一點。
2、相關度
每件事都有它對應的受眾。一件事在你看來是熱點,可在別人眼里未必就一定值得關注。
知乎女神被曝騙錢的事件當天,知乎上充斥著各種“藥丸”的吐槽,而在同一天,B站(bilibili.com)也在被一個《江南皮革廠倒閉了》的舞蹈刷屏;
papi醬廣告拍出2200萬的高價。此事刷爆了互聯網人的朋友圈,但在我們父母眼里,papi醬可能跟鳳姐都沒有什么區別。
如果你的賬號或產品是針對一個特定行業的,一定要確保這個話題是行業里人關注并愿意討論的。善于發現行業的熱點,及時發聲,就很容易在小圈子中得到傳播,為平臺帶來精準的粉絲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平臺的認同感。
三、時效性
時效性指的是:事件熱度會持續多久。小李子萊昂納多開微博,熱度只會持續幾天;情人節、兒童節等節日,往往提前一個星期開始預熱,節日過后,熱度就迅速衰減;而“iPhone新手機發布”這類事件,甚至一兩個月都不會過時。
我們應當對一件事的“持續時間”有正確的預期,否則文案剛出來,話題已經冷掉了,就是白白耗費時間精力。
那么如何簡單判斷一件事是否會有比較長的持續時間呢?一般來說,持續時間較長的事件,往往有以下特征:
1、時效性弱
時效性弱就是指,事件受時間發展的影響較小。比如“百度魏則西”事件,就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很快被人遺忘;反之,一些節日如圣誕,六一,一旦節日過了,人們便不再提起了。
2、有持續發酵可能
比如“王寶強離婚”事件,大家都在期待后續;比如“張靚穎馮軻結婚”,遭母親公開反對,又有多少人在關注著事情的發展。
3、話題性強
話題性強就是說,要給人以討論的余地。請參考第一條。說到話題時效性,就不得不提“時間地圖”。
“時間地圖”是指,將一些可預測的事件,比如錘子手機10月18日發布,或者一些節日如雙十一,圣誕節,將這些事件像日歷一樣排布,做成表格,就可以做到熱點來臨的時候有所準備,從而做的更加精致。
四、回報率
做任何事都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在追熱點的運營中,投入產出比往往體現在:成本、收益和風險。
1、成本
? 時間成本
追熱點的方式有很多,一張圖,一篇軟文,一個視頻,或者H5,都是常用的手段。一張圖,可能拿PPT就能搞的定;軟文則可能會耗費一下午的時間;視頻制作門檻非常高;而做一個H5,往往還要公司其他部門配合。因此,在在追熱點之前要合理計算成本。
? 物料成本
文案做出來總是要投放的,總是要想辦法做傳播的,如果有線下,還需要各種物資,場地費用。
? 機會成本
把資源投入到追這個熱點上面,就可能導致其他事情做不來,劃不劃算,自己判斷。
2、收益
收益有顯性和隱性兩種。
顯性收益就是用戶量的增長,或者銷量的增加,這些都可以通過公眾號閱讀量,或者App的button埋點,比較容易得出。
隱性收益比較難計算,比如用戶對產品的好感度,市場上的知名度等等。
3、風險
風險主要來自公關危機,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餓了么事件等等。
如果一篇文案沒有傳達正確的三觀,發出后被網友狂噴,雖然可以看到粉絲量在增長,但用戶對于產品的好感度,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以下就是一些因為企業或運營人員三觀不正,而給品牌造成傷害的反面教材:
? “餓了么315事件”
“餓了么”在315晚會的文案就是典型的自殺性公關:
此文案一出,轟動了整個互聯網圈,大家驚呼:這是競爭對手派來的臥底吧!
? 加多寶事件
@作業本 曾在微博上戲謔“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最終食客們拒絕為半面熟買單,他們紛紛表示還是賴寧的烤肉較好。” 而涼茶企業加多寶則在一次營銷中對此微博進行了互動,遭到網友圍攻。
之后@作業本 被邱少云家屬告上法庭,被判向邱少云家屬道歉,隨后@作業本 微博賬號被銷,900萬的大V隕落。
? “優衣庫”事件
曾是公關屆的災難——由于話題熱度太高,各種企業蜂擁而上,而忽視了這件事本身是對隱私權的侵犯,再加上很多品牌壓根與事件無關,強行營銷,被三觀無比正確的網民罵了個狗血噴頭。
而文案高手“杜蕾斯”,并未發聲,反倒成為“優衣庫”事件最大的贏家。
? 向去世的人致敬也是一些新媒體常用的手段,然而隨著閾值越來越高,網民已經并不買賬了。比如前一段時間,楊絳先生去世,很多公眾號追熱點,猛發雞湯,卻被網友扒出并非楊絳所說,純屬湊熱鬧,被狠狠吐槽了一番。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追熱點時需要考慮到的問題,那么,這些將如何指導你判斷一篇熱點值不值得追呢?
下面就拿這兩天“張靚穎結婚”熱點為案例,幫大家分析如何判斷“一個熱點是不是值得追”。
第一步:賦值
從1到5,對以上5個層面進行賦值,數字越大,則代表對你越有利。比如:
話題性為4,代表我認為“張靚穎結婚”這件事,話題性較高;
傳播性為4,代表我認為如果我這樣追熱點,在新媒體圈子中會有比較高的傳播;
熱度為4,代表我認為“張靚穎結婚”算是一個比較高熱度的話題;
相關度為3,代表我認為“張靚穎結婚”和新媒體運營相關度一般,結合度一般;
時效性為5,代表我認為這件事可以火一段時間,包括最近張靚穎媽媽公開反對張靚穎的婚事,事件還在持續;
成本為3,代表我認為這件事成本不高;
收益為3,代表我認為它還是可以帶來一定的收益的,但并不會太高;
風險為2,代表我認為這件事風險較低,不過還是得注意措辭之類細節。
現在,通過讀表我們發現,如果這樣追熱點,其傳播力會比較強,其他一些因素都在中等偏上,因此,這個熱點可以一追。
下面為大家總結一下全文:
首先要判斷一個事件是不是熱點,我們主要看以下四點:事件屬性、影響力、時效性及回報率。然后我們通過為每一項賦值打分,列表的方式將直觀的反映出熱點的成本和傳播度關系。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