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云金、郭德綱對撕,簡單聊聊內容創作與傳播
原標題:曹郭論戰: 文章寫作與閱讀傳播
本文為數英網作者四郎原創,
轉載請聯系公眾號:四郎說(ID:silang1999)授權。
作為吃瓜群眾,偶爾聽幾句抖機靈的趣話,也不存在粉絲的身份定義。
我們大都只是旁觀者,不論是曹的委屈,還是郭的冤屈,都在演受害者,畢竟是演藝圈的人,孰真孰假,我們真的很難從只言片語中斷明是非。
所以,還是那句,作為吃瓜群眾,我們只看熱鬧,不論是非。
雖然郭的頭條文章是在曹發文二十天后的緩慢回應,但既然是針鋒相對的撕逼,我們不妨對比通覽金剛大雙方開戰的檄文。因為不是當事人,不明真相,所以我們單純從雙方的頭條文章里挖掘點可吃的瓜瓤。(此處剔除曹文為團隊或代筆的假設)。
文章題目與粉絲接受
受眾決定文章文章風格取向,兩文的題目即已決定了各自行文的風格和內容主旨。
曹金云的《是時候,也該做個了結了》,題目通俗化,直截了當表明敘述意圖是為師徒關系恩怨了結。曹作為青年派的戲曲藝術家,粉絲受眾為85之后的年輕人,曹的敘事文風,是新媒體時代普遍的俗語化標題取名,簡單易懂,在雞湯文、情感文大行其道的新媒體傳播中,情緒化的曹文的受眾則更為普遍,特別是作為社交主戰場微博的使用人群,與曹的粉絲受眾更為重合。
而郭的《天涯猶在,不訴薄涼》四字格的使用,在文采上遠勝曹文,無不顯示出中年派藝術文化的正宗堅持。初讀題目,文藝氣極大提升文章逼格,但不知所云也是過于古典在現今輿論傳播中遭遇的尷尬。文化有門檻,半古典半裝腔的頭條傳播,在微博作為對戰主陣營時,就極大的遠離的廣泛受眾。但郭題本身沒錯,也極度貼合中老年的文化訴求的高標準。
所以,在題目上,曹贏在策略,郭勝在文采。但總體上,曹勝,平臺大過文采是現實的傳播環境。
情節敘述與閱讀傳播
前面說過,題目決定文章敘述風格。在具體情節敘述上,曹將拜師入室到逐出師門的情節歷歷呈現,口語化的敘述,在故事內容上做保證原汁原味,避免文字修飾技巧上暴露出斧鑿杜撰的痕跡。至少說,在通篇的委屈哭訴中,曹金云形象鮮明地將自己塑造成了忍辱負重、善良知恩的好徒弟角色。北漂的代入感極強,口語化敘述能突顯真誠,在情感上能收獲讀者的極大同情,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普羅看客也是心疼弱者,雖然我們只閱讀了解到的不過是片面辰光。
郭文后起,在行文邏輯上其實撿了個便宜。只需任意指證曹文的委屈實例中的二三,為曹一意孤行咎由自取便足矣,但郭文除了在前半部分抖段子拋妙語,軟廣其資深的語言藝術才華之后,邊開始長文逐條對撕曹文提到的委屈往事。本身在情理上,郭為師,前文惡言相向容易自黑身份,但后文開始進入恩怨家常的敘述中,雖然姿態不減,但語氣上總算較為緩和。
總體論之,在情節上,曹文贏在弱勢地位下同情心的俘獲,口語化敘述減少了與讀者溝通的阻礙,特別是專門趕來獲悉的穩定讀者,在理解和傳播上接近普羅大眾,算平民化溝通;郭后文咬住曹文指針窮追猛打,逐條反撕曹的虛偽自大、左右視聽。位高權重,歷聲嘶吼,有失師儀。但郭文在文學藝術性上技高一籌,特別是前半部分,說理論證和段子手附體的戰神暴走狀態,能獲得知識精英文化受眾的擁躉。但也正是這部分在情感上表現出了竭力顯能的姿態,透出幾分咄咄逼人的教條氣。
曹今天在郭文后接力,開始反拆郭撕自己的為偽證。僅三兩點事例,就能打破輿論僵局,不拖沓累贅,就坐等郭師應戰。
新文《我的涵養在憤怒之前已經用完了》,還是走了首文的套路,在文采之上,曹自知其短肋。但新傳播環境和普遍閱讀喜好變化的大前提下,曹走的策略性線路在我看來是目前獲得階段性勝利的緣由。
【四郎說】微信公眾號,ID:silang1999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