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的秘訣其實就一句話:人人皆可用,人人皆無能
原標題:人人皆可用 人人皆無能
圖|National Geographic
數英網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
前幾天有個朋友找我,說這些年來看我在用人方面一直挺6的,成本控制和產出都挺好,有什么秘訣?我跟他說:其實就一句話,“人人皆可用,人人皆無能”。
人人皆可用
這個先要從過去說起——
早年間給人打工時,我從不招各方面都比我優秀的人做我的下屬。因為我很現實。
一我怕被丫取代;二我怕斗爭。所以我找來的人,要么能力很強但年輕、經驗不足;要么資歷跟我差不多,但能力不如我。后來我某個老板看出了我的心機,他決定由他親自來為我挑選下屬,于是我辭職了。
那個年紀,的確有一點不自信的成分,但辭職的主要原因還是怕鬧心。
首先,同一個團隊內部人員,老關起門來互相比拼誰更牛逼這事兒,我覺得特傻逼。有那個閑工夫,不如分頭行動,多磕幾個新客戶是真;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看不上我老板。他吃飽了撐的不去想想怎么賺大錢、給員工漲工資,沒事兒老琢磨設計這些宮斗,我認為他absolutely是個傻逼。
后來我創業了,自己開廣告公司。我依然很現實。
一、明確戰爭法則
我從一開始就不指望每一個我遇到的人都是現成的精英,假如我在世界500強擔任職業經理人,或許會遇到這樣的人。但是我現在自己創業,肯定不會有。因為,我既不能提供現成的高價值的回報,讓他成為我的合伙人。更沒有讓他委身于我之下、為我打工的魅力;即便我瞎貓碰上死耗子趕上一個,一旦他明白過來,我也留不住。
這算不上什么劣勢,這很正常,因為我相信,我的競爭對手也比我強不到哪兒去,大家面臨的都是同樣的問題。
所以,如果我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打敗對手,就不應該從招什么人上面多花心思,我必須具備就米下鍋的用人能力。若能在普通人中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用低成本玩出高價值,我就贏了。
人人皆可用,就是小公司之間的戰爭法則。
當然,所謂人人皆可用,也不是說什么人我都要。我的一些朋友總是擔心我太單純,會被壞人和傻逼欺騙,萬一費勁帶出一個,變成給別人做嫁衣,得不償失是小,造成我公司的損失是大。
我承認,我特別率真,但我并不天真。我選人還是有我獨特的眼光和標準的。標準很簡單:
第一,人品:不能是壞人。因為跟壞人你永遠沒辦法講道理;
第二,態度:有自我榮譽感,有野心;
第三,能力:具備我(或當前團隊)不具備的優點和專長;
第四,如果可能,三觀一致(非必選)。
第三條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團隊合作重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補,如果不了解自己團隊優劣勢、胡亂搭配亂招人,那么合作起來也注定低效。
二、吸取過去打工時的教訓
打從創建公司起,我就沒有劃定職稱。也就是說,全公司各個部門,都只按照職能劃分。沒有經理、總監、資深這些好聽的字眼。也就是說,客戶部全是AE,創意部只有設計師、文案和制作,技術部只有前臺和后臺工程師。
由于沒有階級,也沒有行政意義上的管理者,公司所有的員工,都由我親自來招。
對于一個規模不超過15人的小公司來說,這么做就幾個好處:
1、 沒有階級之分,只有能力之分
能力的回報都體現在工資卡里,能力的口碑都在各位每天的實際表現里;既杜絕了總監的官僚和出于本能的小人之心,也杜絕了下面人推諉責任、不愿擔當;同時,公司給大家提供公平的機會,讓大家把焦點更專注于工作而非政治,更有助于提升作業效率。
2、 有效地建立了職務標準
我一向認為,在同一個崗位上(職稱),是需要競爭的,且競爭人數不應當少于三人。只有一個人叫壟斷,無論上司還是下屬,依賴性太高,風險太大;兩個人容易抱團,上欺瞞老板,下欺負員工;只有在三個人及以上的條件下,才能形成競爭,才能相對公平。
所謂職務標準的建立,是指:當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職能多數人的平均水準時,他就是不合格的員工,不適合這個崗位。遇到這種人,要么警告他在規定時間內改善,要么讓他滾。
人人皆無能
人不是iphone6,人都是可以變的。有的人會越變越好,有的則會越來越糟。所以我招一個人,絕對不會拿買產品的標準去挑選,我看的是發展性:今天這個員工強,不代表未來也一定強;今天貌似平平,不代表不是明日之星。
從時間來看,如果一個員工沒能為我干三年,那就是我用人的失敗。如果能干五年以上,是成功;十年及以上,是福氣,應該感恩。
每一個創業小公司,也都是發展性的。極少有聲稱“我只做這一件事,其他不做”的小公司能活下來并能活得很好。為了生存,在不犯法的前提下,你必須什么錢都能掙。我今天做social運營,明天可能就做平臺建設,后天可能就做電子商務了。
所以我的員工必須適應我的發展。如果我雇傭了的“iphone6”只是social運營的專家,我沒辦法也沒有錢因為我業務的轉變而再去雇傭一個iphone7,我只能要求我的iphone6時刻保持一種innocent的狀態,隨時可以自動升級為iphone7。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規劃招聘時,我也會基于公司對當前業務和未來發展方向,制定出不同的招人方法。比如一些短期項目的短期職位,我會招兼職;一些不具變通性的奇葩職位,我會按月的形式從其他公司外包,因為反正這種奇葩職能別的公司也不飽和,不如大家一起share成本,把人用翻。
很多人說:這聽起來很不靠譜,很不正規。
我覺得你們錯了。
將心比心,站在員工的立場,如果說學習、高薪、名譽,他們何必來我這里,完全可以去大公司啊。(雖然大公司的leader水平不見得比我強,但是能教的人比我多啊。)
員工之所以愿意來小公司,絕對不是為了“一個蘿卜一個坑”只做限定內的工作,他們看重的就是小公司用人的靈活性和多種鍛煉機會,如果你拿大公司的行政考核制度、職責劃分、晉升及考評制度去運作小公司,試問有哪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還會鳥你?直接去4A不就好了嗎?
此外,人員培養需要成本,尤其是精力成本。如果你花心思培養一個員工,不能長期為你工作,不能具備快速適應各種項目的需求的應變能力,那么你要招多少人才能應付靈活多變的市場和復雜多變的需求?一旦某個類別發生問題,你要養多少閑人?你公司的生存機會有多少?
人人皆無能,并不是說人人都沒有能力,而是要保持一種隨時可能無能的警覺,保持一種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狀態;同時,也保持對任何人能力期望的低調和冷靜。
當你招到一個特別優秀的人才,不要過于樂觀、盲目迷信他的專精;當你招到一張白紙的新人,也不要對他過于沒有信心,說不定他的某一項特長會在日后變成你的頂梁柱。
很多公司的不正之風和政治斗爭,都是從老板的偏好形于色開始的。來了一個新人就捧上天,某些團隊做了一點成績就大力褒獎。這樣做雖然能激勵當事人,但更會傷了其他人的心,傷了那些未來可能會救你于水火的人的心。保證大多數人的冷靜客觀,老板就一定要看的長遠,以身作則。
做事容易,用人難,我們必須要調整好心態,科學冷靜地去擇人、用人;同時,還要提醒自己,千萬別犯“大公司病”。
(完)
一字一元(ID:one_word_one_ge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