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煽動性內容沉渣泛起,你的情緒與錯覺正在妨礙你看新聞

舉報 2020-03-04

首發:全媒派

那些刻意煽動情緒、渲染對立的文章,在很多時候總是更容易獲得傳播與響應,并賺取流量帶來的金錢。但也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對這些情緒飽滿、金句迭出的文章的集中批判。

近期,熟悉的沉渣又在自媒體圈泛起,本期全媒派將為你梳理五種認知錯覺探討情感在影響受眾相信或分享信息的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希望可以幫助身處在信息洪流中的讀者進一步提升媒介素養與批判性思考力,離事實與真相近一點,離假新聞和負面情緒遠一點。


情感擾動對信息傳播的影響有多大?

多份研究表明,在接觸媒介后,人類會被引發各種情感:共情、憤怒、興奮、恐懼、焦慮等等,而情感本身也有影響我們的記憶、判斷進而起到說服的作用,最終影響個人行為。帶有情感色彩的內容甚至敘事方式,在大眾媒介中最常被廣告商們普遍利用來說服消費者。那些講故事的、可以激發情感的廣告或內容營銷內容,被證實對傳播或銷量都有著正向的影響。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 Jonah Berger 的一項研究表明,感受到恐懼、憤怒、被逗樂,可以促進人們分享新聞和信息。這似乎也是符合直覺的,在日常的媒介使用中,我們不時地會情不自禁地分享那些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恐懼、巨大的悲憤,或是極大的快樂的內容。同時,也有研究證實那些能激發起我們強烈情感甚至是與道德話題相關的內容更容易被傳播與分享。

然而,情感擾動作為雙刃劍,也被研究證明助長了假新聞的擴散。

MIT 的媒體實驗室在 2018 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關于真假新聞傳播的研究發現,在 2006 年到 2017 年間,有至少 126000 條謠言在 300 萬人的推特賬號中傳播。被轉發最多的 1% 的假新聞在 1000 至 10 萬人中傳播,而真相卻很少傳播超過 1000 人。研究同時發現,假新聞的傳播可能由于它的新奇性和高情感擾動能力,而傳播得比真相更加迅速。

作為媒介使用者,除了情感擾動可以讓我們被錯誤的信息所誤導以外,還有以下 5 個常見的社會心理學上的認知錯覺也可能讓我們不自覺地偏離事實真相。

 

認知錯覺:你的直覺可能是錯的

先入為主的力量——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指的是一種人們對一件事的判斷和決定,會被這件事在最初被敘述或展現時的用詞、設定框架和情境所影響的效應。比如在 1988 年的一個心理學實驗中,將“ 75% 瘦肉”與“ 25% 肥肉”對比,前者比后者得到了更高的評分( Levin and Gaeth,1988 )。

又例如 Tversky 和 Kahneman 在 1981 年所做的心理學實驗:

設想美國正在面臨一場疾病的爆發,有 600 人可能會死于這場疾病。為了打擊這種疾病,有人提議一個措施,假設讓參加試驗的人員(被試)去選擇一個應對措施:

第一組被試( N=152 ) 被給出的兩個應對措施:

若采取措施 A, 200 人將生還。72% 的第一組實驗者選擇了這個選項。

若采取措施 B,則 600 人中,有 1/3 的機會 600 人將生還,而有 2/3 的機會無人將生還。

第二組被試( N=155 ) 被給出的兩個應對措施:

若采取措施 C,則 400 人會死亡。僅有 22% 的第二組實驗者選擇了這個選項。

若采取措施 D,有 1/3 的機會無人將死去,而有 2/3 的機會 600 人將死去。

然而實際上,這 4 個措施的結果是一樣的,只不過敘事框架和描述的重點一個在“生還”,而一個在“死亡”。第一個的重點是“收益”,而第二個的重點是“損失”。這表明語言本身影響了人們做出判斷的參照點。

當某一條社會信息可以做出多重解釋時,先入為主就會變得非常重要。而對于公共事件中的媒體報道,所謂的“帶節奏”就是利用了框架效應而達到了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果,將公共輿論引向某個方向。這種框架效應不僅會局限我們對于事實的正面或負面判斷,同時,對于某個問題本身的敘述方式也會束縛我們對于解決辦法的想象力。

當一個問題本身搭建于一個不可解的框架上時,我們可能永遠都找不出正確解。因此,對于框架的鑒別,同時跳出一件事原本的語言和敘事框架去思考顯得就非常重要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跳出來想一想”(think out of the box )。

 

即刻情緒反應——直覺判斷

“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其日常生活并不取決于清醒的意圖和深思熟慮的選擇,而是受內部心理過程的控制,它通過加工環境特征而起作用,而不受意識和指導的控制。” 

(Bargh & Chartrand,1999)

 

在諾貝爾獎獲得者 Daniel Kahneman 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他將兩種思維模式用憤怒女性的照片和一道乘法題來舉例,他采用由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韋斯特(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術語,來說明大腦中的快、慢兩套系統。快系統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就像在看那個憤怒的女人的照片時產生的感受。

而慢系統,“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復雜的運算。系統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而我們通常說的直覺判斷就是指這個快系統,它不僅可以給我們即刻的情緒反應,也會讓我們在面臨需要做決定卻又缺乏專業知識,或需要做出快速判斷的時候提供這種無意識的思維,為我們節省大腦的認知成本。雖然它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提供我們快速和正確的行為指導,但以下的認知錯覺很多就基于這個“快系統”。

 

相信我們所希望的——驗證性偏差

“一旦形成了某種信念,它就會影響你對其他所有相關信息的知覺。”

——政治學家 Robert Jervis

 

驗證性偏差一般指的是人們往往更傾向于去尋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即與尋找證據證偽自己的信念相比,我們更愿意去尋找那些可以證實它的信念。這通常也類似于歸納推理中的一個系統性錯誤。

在媒體世界中,這種偏差非常可能同時出現。在針對于一個公共事件的報道中,當最開始的報道選擇了一種可能符合大眾本身認知的敘事框架時,讀者或觀眾可能傾向于使用直覺去接受這種框架,并在事件后續發展中不停地去為最初看到這種符合直覺的敘事框架尋找支持證據,哪怕最初的框架本身與直覺都有可能是錯的。

當以上認知偏差形成合力而人并不自知的時候,就更容易由一種“已經知道”的錯覺,產生“錯誤地堅信某事”的后果,即下一種認知偏差——過度自信。

 

一種自我蒙蔽——過度自信現象 

曾有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在一項實驗中被要求去對一個陌生人關于20個二選一的問題的回答進行預測。學生們可以根據訪談去了解這個陌生人的背景愛好興趣等任何他們認為會有用的內容,然后進行預測,并給出一個自己對預測的準確率的估計。

實驗表明,在 63% 的情況下,參與者猜對了答案,而他們預測自己的正確率高達 75%。而在猜測自己室友的回答時,參與者自認為有 78% 的預測正確率,而實際正確率只有 68%。這暗示我們在對于自己熟悉的領域更可能有過度自信的情況出現。

正如柏拉圖《理想國》所記載的蘇格拉底遍訪城中有識之士后得出的結論:“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也是一種孔子的關于理性的智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除了自我查驗是否對于某些觀點過度自信以外,值得警惕的是,也有實驗指出,能力不足反而會促進過度自信的傾向——即判斷能力越差的人對自己的判斷反而越肯定。當看到一個人在媒體或現實世界中,對某件事或某種觀點堅信不疑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想想,對方是否可能處在在一種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中。

 

陰謀論式過度解讀——相關性錯覺

當人們期待發現某種重要的聯系或解釋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將各種隨機事件聯系起來,從而感知到一種錯誤的相關性。在無關中發現相關和嘗試解釋因果關系,是人類一種基于直覺的基本聯想力和自然的沖動,而這種聯想只構成一種猜測框架,而并不構成證據。不加檢驗地把直覺性的推斷當作事實也是陰謀論的思想模式。

1965 年,一個心理學實驗告訴參與者一組構造出來的 50 天造云實驗報告:隨機產生的哪些天造了云,哪些天下了雨。盡管報告完全是隨機的,但參與者仍舊相信在“造云”和“下雨”間有相關關系,而這種錯誤的相關往往來自于直覺和歸納法。

在這里我們想介紹關于相關性和因果推斷的幾種基本模型,當我們感覺 A 事件與 B 事件有關聯或因果關系的時候,A 與 B 的關系在邏輯上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 A 導致 B 

  • B 導致 A

  • C 同時導致了 A 和 B

  • A 與 B 互為因果

  • A 與 B 毫無關系,同時出現純屬偶然

因此,發現因果機制無論是在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中都一直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在日常的判斷中它雖然符合人類去回答“為什么”的本能,但它也有非常高的可錯性。


對情感擾動和認知錯覺的反思

心理學和傳播學的學者們這些對情感和認知錯覺的研究,并不是對于人類判斷力的攻擊,或是想讓我們用一種純粹的理性去認知世界。換言之,并不是要對情感和直覺進行批判。

不過,明晰“包括我,每個人都很容易在認知上犯錯誤”,承認我們會被情感影響以及出現自身認知錯覺的可能性,卻也是重要的。雖然讓我們離“堅信”遠了一些,失去了“堅信我是正確的”的舒適感,但也正是這份對自我判斷的質疑和警覺,讓我們懂得謙遜,從而離真相和事實更近一步。

在社會生活中,對信息的真實和事實的探究,不僅需要不同群體和意見在思想市場上辯論,同時也需要每個人能夠對自身的直覺和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檢驗,用理智思考,讓那些可能成為“相信”和“質疑”的諸多理由先在自己頭腦里“左右互搏”。在轉發或附和某些觀點或文章時,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假新聞的受害者和傳播者,這也是一種對自己言論的負責任表現。如果一定想對不確定真實的內容進行轉發,在轉發的同時提出自己的不確定也不失為一種更為妥當和引發理性討論的做法。正是這樣,我們才能把自己區別于一些意識不到自己的偏見和錯誤的人。

在紛繁復雜的信息媒體世界中,先質疑似乎比先相信對于接近事實更有幫助:質疑信息來源,質疑某種陳述是事實,意見還是情緒,質疑論證合理性,以及質疑自己是否被自身的情感偏好和認知偏差影響了對某條信息的判斷,等等。

鑒于本文大量梳理并引用了社會心理學教授戴維·邁爾斯第 11 版《社會心理學》的內容,就以作者所寫的話作為結尾吧:

“從錯覺中尋找現實需要好奇心和冷靜的頭腦,這種觀點被證明是對待生活正確的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

  

參考資料:

1.《社會心理學》第11版,戴維·邁爾斯
2.《思考,快與慢》
3.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46
4.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2753/MIS0742-1222290408
5.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754073908097189
6.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1413294?journalCode=pssa
7.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5213269.2014.912585
8.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why-do-we-share-our-feelings-with-others.html
9.https://www.coxblue.com/emotional-engagement-is-the-key-to-viral-content-marketing/
1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7947723_Emotion_shapes_the_diffusion_of_moralized_content_in_social_networks
11.http://cscc.scu.edu/trends/v24/v24_3.pdf
12.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J1198672.pdf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全媒派(ID: quanmeipai)
1583224779173591.jpg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和田县| 称多县| 云林县| 思南县| 白玉县| 乐陵市| 阳江市| 秀山| 安徽省| 饶河县| 类乌齐县| 富源县| 侯马市| 铜陵市| 咸丰县| 咸阳市| 筠连县| 正宁县| 伊通| 怀化市| 玉山县| 象州县| 乌拉特后旗| 元江| 高淳县| 宁蒗| 宝清县| 泗水县| 石泉县| 伊通| 钦州市| 淳化县| 新和县| 邹城市| 丹巴县| 修武县| 越西县| 双城市| 隆子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