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咱爸媽謠言亂轉發!

舉報 2020-02-14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咱爸媽謠言亂轉發!

作者:花下,來源:社會學了沒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但比病毒更兇猛的是家庭微信群的謠言;各地肺炎疫情頑固難解,但比肺炎更頑固的是家里不聽勸的爸媽。你家的情況是不是也是這樣?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咱爸媽謠言亂轉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咱爸媽謠言亂轉發!

甚至還勞煩了警察蜀黍出手,把不聽勸的爹媽帶回家。

身邊的父母面對疫情,最典型的兩個反應就是:

  • 關注相對滯后,早期缺少防護意識

  • 容易相信謠言,并在信謠-傳謠-被辟謠-辟謠的循環中迷茫掙扎

“學醫的無法說服父母戴口罩,學新聞的無法阻止父母造謠傳謠”,這可真是現代成年子女與父母關系的高度概括,這屆爹媽可不好帶啊!


01
“為什么我說的你都不信,老去信別人的話呢?”

父母與子女平日里經常在生活習慣、購物、經濟問題等方面多有矛盾沖突,而這些問題在疫情面前全都暴露無遺:不戴口罩、老出門串門、對微信上的傳言和偏方深信不疑……

為什么曾經天天追趕小朋友學知識學文化的父母,年紀大了也會“拎不清”呢?

這是因為父母和年輕人獲得信息的來源是不同的。信息來源的不同決定了獲取信息的速度和質量。許多父母的信息來源大多是朋友圈、微信群、短視頻媒體或其他造謠成本極低的社交媒體,其所關注的信息多數來源于社會新聞、生活資訊更多的資訊平臺,而非專業及時的深度新聞媒體。

而大多數子女會關注實時更新的新聞媒體,以及專業化的垂直媒體,如微博、直播、丁香園、澎湃新聞等。這樣,年輕人憑借自身的學習能力、社交網絡利用能力、專業知識、信息速度和質量等,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家庭中疫情信息的“控制權”。

2019年騰訊研究院與深圳大學聯合發布了一份《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報告,報告抽取了全國58個城市956個家庭的樣本,調查結果中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發現:

  • 超過半數的中年人,及半數的老年人(49.6%)已經擁有了微信;

  • 老中青三代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時長并沒有太大的差距;

  • 在社交媒體上看新聞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是僅次于社交外最重要的功能;

  • 在識別謠言的能力中,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人的能力是在逐步下降的。

  • 子女一般只會教老人使用語音視頻聊天、微信轉賬的功能,而長輩們自學最多的卻是閱讀公眾號、轉發文章的功能。

簡而言之,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并用其作為重要的瀏覽新聞的渠道,但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偽,這往往讓他們成為了謠言、詐騙的主要攻擊對象。

此外,中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專門來評估一個人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程度,這個詞就是社會屈從性(social compliance)。社會屈從性高的人非常容易模仿和跟隨身邊人的舉動和意見,而社會屈從性低的人更能保持理性和獨立的思考。Netflix曾經聯合心理學家Derren Brown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選擇了4位社會屈從性較低的普通人,并且嘗試在一個晚上之內,通過一系列的騙局,說服這個普通人在社會壓力下把另一個大活人從樓頂推下去。經歷實驗的4個人,最后有3位都沒能經受住考驗,選擇“謀殺”另一個人。

許多人感覺不可思議:一個普通人怎么可能在72分鐘內就被說服去“殺人”呢?這就是社會屈從性強大影響力: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社會屈從性與我們的性格、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關系密切相關,年齡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當我們年齡增長越來越多,我們所形成的社交圈會越來越穩固,尤其是當子女不在身邊時,鄰居、朋友、親戚的話分量就開始變得越來越重。

在小事面前,父母習慣了聽 “周圍人”的建議,在大事面前也習慣將這些建議作為可靠的信息來源進行參考。于是那些不著邊際的謠言便像瘟疫一般,被無數的中老年人不經思考地隨處傳播。而更讓我們感到無力的是,父母往往容易輕信他人,卻對自己親兒子親閨女的話一點兒都不上心,這正是令眾多年輕人覺得棘手的問題。

對父母來說,兒女也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子女不在家的時候,最難管住的就是父母為了貪點小便宜出門湊熱鬧、買低價的打折商品,或者是上當受騙夠買保健品和理財產品。類似這樣的對話真實發生在許多家庭的餐桌上:

子女:“我跟你說過多少次,那家賣的東西是騙人的?!?br/>父母:“他們說了是教授推薦的,都上了電視了,怎么會是騙人的?”
子女:“他說他是教授你就信啊,這都是廣告,給錢都能上電視!”
父母:“王叔他們家也買了,都說挺好的,他們還能騙我嗎?”
子女:“你為什么就相信教授、相信王叔、相信七大姑八大姨,就是不相信你兒子?我還能害你嗎?”


在現代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中,尤其是異地的、一年只回一兩次家的家庭里,子女在父母的生活里,不光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似乎還變成了一個“闖入者”。兒女的歸來打破了中老年人原來的生活習慣,突如其來的指責,更使得子女的語言沒有說服力,在父母的頑固面前起不到任何作用。


02
特殊時期,也是與父母溝通的契機

一年到頭算下來,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真的沒有多少時間能回家陪陪父母。面對疫情,大家都必須嚴格遵照專家建議,減少外出,待在家里,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突然間加長了,這也給了家庭成員更多的新溝通機會。

這些一動不動的日子,大家都在和父母做些什么呢?不妨來參考一下。

許多朋友開始把家里的象棋、拼圖、麻將、撲克牌拿出來,在家里陪媽媽包包餃子、陪爸爸看看新聞,我們終于可以把塵封的家庭玩具拿出來,真實而充分地陪伴父母,在家里不慌不忙地直面親情。

雖說在疫情面前,父母有許多我們不能理解的行為,但是也正好借助這個機會,可以讓我們看到父母平時的生活習慣、獲取信息的來源,更讓我們有機會把靠譜的資訊渠道手把手地教給他們,提醒他們關注權威、保持理性。

更有許多年輕人利用自己熟悉社交網絡的優勢,針對此次疫情展示了他們多年的專業所學,無論是新聞角度、醫學角度、工程建設角度、還是市場調配的角度,這些內容都可以與父母交流,展示自己的專業性,讓父母自豪欣慰的同時,在父母面前建立更好的感情連接和信任,才能更好地說服父母。是疫情,也是考驗。

當現在的我們變老了,也許也會被子女進行“再教育”。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社會學了沒(ID:socialor)
社會學了沒.jpg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平遥县| 松滋市| 襄汾县| 吴川市| 平邑县| 土默特右旗| 鸡东县| 花莲县| 东光县| 台北县| 敦化市| 青河县| 铅山县| 鲁甸县| 广安市| 西宁市| 宝山区| 佛山市| 蕉岭县| 邛崃市| 金平| 博罗县| 扶余县| 和平县| 瑞金市| 敦化市| 河西区| 福清市| 吴川市| 虎林市| 宜春市| 建阳市| 库伦旗| 柳河县| 定兴县| 延津县| 马关县| 正宁县| 龙江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