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危與機(零售篇)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戰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此前,凱度咨詢團隊發布了《度勢克艱 ——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危與機》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探究了此次疫情對中國整體經濟以及餐飲、旅游、物流、房地產與金融行業的短期及中長期影響。
而為抗擊疫情,原本是消費高峰的春節假期期間,人們居家隔離、大量減少外出活動與購物,作為直抵終端消費者、關乎民生一線的零售行業雖然受到直接沖擊,但也有不少新業態與新業務模式在危機中嶄露頭角。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為您詳解零售行業不同渠道與業態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潛在機遇。
一、百貨與購物中心
沖擊:★★★★☆
利好:★★☆☆☆
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各大百貨及購物中心關閉或縮短營業時間。盡管截至2月3日,全國已有77家商業地產宣布減免租金計劃,但由于營業暫停導致的收入與現金流的中斷和不可避免的工資等固定支出,讓各大百貨商場在這場疫情下經營艱難。
不過,得益于此前已經開始布局的線上平臺,擁有互聯網基因的百貨企業在疫情期間相較傳統百貨受沖擊較小。
全國各大蘇寧廣場近日聯合品牌商戶快速調整方向,以蘇寧廣場APP和小程序為載體,結合上千家品牌商戶,引導實體商業向線上發展。位于不同城市的蘇寧廣場建立了自己的營銷社群,通過掃碼進群、線上點單、物流配送的方式,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廣場內的產品和服務。天虹百貨則在此期間推出了“百貨到家”服務,消費者可以選擇“天虹”小程序或者APP的專柜發貨服務,下單順豐包郵。
短期來看,由于疫情導致的客流減少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實體百貨和購物中心的生意產生影響。
而就長期而言,這可能是這些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線上推廣和新工具應用、加快融合線上線下、充分挖掘會員數據的最佳契機。線上商城、官方微信賬號、微信小程序等百貨或者購物中心自有線上平臺的重要性在今年將得到凸顯。會員關系管理、數據深度挖掘、個性化產品以及促銷定制、實現高價值高質量的會員和銷售增長將會成為核心策略。體驗式消費依舊是線下消費的主旋律,不過,如何利用新技術打造沉浸式線上購物體驗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數據來源:蘇寧廣場官網、天虹官網)
二、大賣場與超市
沖擊:★★★☆☆
利好:★★★☆☆
大賣場/超市在本次疫情期間承擔了保障人民物質生活的重要任務,但在多方不利條件匯集的狀況下,仍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首當其沖的是成本上升導致的利潤下滑,生鮮、防疫等熱門品類的供不應求導致供應商價格不同程度上浮,但為保持高度社會責任,絕大多數超市仍遵循“不漲價,穩供貨”的原則;而假期返鄉潮導致人員短缺,且為防疫而做出的深度消毒、殺菌等額外工作使得超市工作人員工作量激增。永輝、綠地等超市不得不向餐飲業“租借”員工,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另外,部分商品(例如煙酒等)年貨禮品在庫存的大量積壓也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資金周轉壓力。
但危中有機,本次疫情中,我們也看到了線下超市迅速補位,借機緩解之前電商帶來的人流不足的沖擊。穩定的供貨保障彌補了電商渠道斷貨和物流變慢的限制,吸引了大批顧客回流。
例如,沃爾瑪、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商超盡可能開通更多的線上渠道,通過自營、第三方app/小程序力推外送服務;小型超市則借力餓了么/美團/跑腿等同城O2O服務擴大銷售范圍。除此之外,自助收銀方式避免了直接人體接觸,在本次疫情中得到了新的成長機會,培養人們新的結賬習慣,為全面收銀自動化做了鋪墊。
總而言之,大賣場/超市在本次整體疫情環境下的表現可圈可點,在危機中提升了品牌的口碑和民眾好感度。但疫情過后,其客流是否還會像現在一樣風頭強勁?這一疑問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三、便利店
沖擊:★★☆☆☆
利好:★★★★☆
盡管疫情來勢洶洶,但大部分連鎖便利店依舊堅守門店,7-ELEVEN、便利蜂等便利店堅持24小時春節“不打烊”,處于交通樞紐、商業地段的部分門店雖然不得不暫停營業,生意受到波及,但是臨近社區的便利店則在此次疫情中充分發揮其地理優勢,贏得新商機。
疫情來臨,生鮮成為重要的生活物資,社區附近的便利店快速調整了門店內的商品結構,增加生鮮供給,方便居民就近采購,為消費者提供方便。以蘇寧小店為例,背靠蘇寧菜場,線上訂貨、門店自提,用戶每天晚上9點前通過蘇寧小店APP下單,第二天早晨7點即可到社區小店就近提貨,到店即可取走,避免任何接觸和逗留,在特殊時期成為了社區的服務樞紐。
為了應對特殊時期配送人力缺乏問題,便利店也采取“線上訂貨、門店自提” 的消費解決方案。在重疫區湖北武漢,以Today便利店為例,依托餓了么平臺,讓用戶提前網上下單,便利店主備貨打包,消費者即來即取,減少人員接觸,使安全性和方便度都大大提升。
本次疫情中,便利店的高效運營能力和社區樞紐作用凸顯。疫情過后,消費者養成的在家門口便利店購物的行為預計將會被保留,在特殊時期形成的情感紐帶和便利店社群會得以延續,便利店也會進一步豐富門店的品類結構,增加生鮮、蔬菜、速食的比例,我們對便利店業態的持續增長充滿信心。
四、傳統食雜店
沖擊:★★★★☆
利好:★★☆☆☆
凱度消費者指數2003年的數據顯示,在SARS疫情期間,雜貨店和夫妻老婆店的表現低迷。
受本次疫情影響,相當一部分食雜店暫停營業,不少店主表示,春節前進的年貨嚴重積壓,尤其是保質期較短的奶類、糕點類和水果禮盒滯銷,加上店鋪租金,店主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預計今年疫情對傳統食雜店經營帶來的影響不容樂觀。
由于部分地區封村封路、經銷商停止配貨、傳統批發市場關門……就算門店堅持營業,生活必需品類的庫存也很快告急,傳統的進貨方式在疫情期間遭遇不小的挑戰,新型的互聯網進貨平臺在這一特殊時期則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幫助小店店主在減少外出進貨的前提下保證貨源供給充足。
阿里巴巴零售通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武漢,零售通平臺上的用戶中有超過3,000家小店仍堅持開門,為社區提供服務;同時零售通也緊急啟動預案,及時調整商品結構,保障小店的正常運營。
疫情過后,我們預測,店主們會更愿意接受通過互聯網進行無接觸式的一站式進貨,互聯網對于中國傳統零售門店以及傳統通路方式的轉型和改革將會加速。
(數據來源:凱度消費者指數,零售通公開采訪資料)
五、無人店與自動販賣機
沖擊:☆☆☆☆☆
利好:★★★★★
2月2日,火神山醫院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國內首家的疫區無人超市也應運而生。該超市24小時服務,不配備收銀員,顧客自助完成整個購買過程,營業首日已接待200多位客人。
無人零售這一概念自2016年被提出,在2017年快速發展,鼎盛時期融資規模63億,無人門店超過200家。不過僅一年的功夫就因為技術不成熟、消費者接受程度低等原因跌落神壇,模式遭遇市場質疑。此次疫情中,無人超市重新走入市場,拓寬了新的場景。
同樣,特殊時期,自動販賣機因為避免了人員的接觸,應該更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在疫情前,自動販賣機本就已經是諸多快消品廠商布局的新興市場。在日本,平均每25人就擁有1臺自動售貨機,美國是每50—60人一臺,目前我國的自動售貨機(主要是智能售貨機)保有量不足20萬臺,相比起我們的人口基數,自動販賣機市場仍有巨大增長潛力。
相信疫情后,消費者使用自動販賣機的數量和頻率都會有進一步的提升。此外,越來越多的品類和品牌也會開始嘗試使用自動販賣機進行商品銷售。早在年初,瑞幸咖啡就宣布了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和無人售賣機“瑞劃算”。而這波疫情過后,勢必會有更多品類的企業試水自販機渠道,推動自販機的品類擴充和進一步成熟。
從長期看,無人店以及自動販賣機這兩個新興業態極有可能在此次危機中完成孵化,在未來迎來更多場景的推廣和應用。
(數據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研普華行業測算)
六、綜合電商平臺
沖擊:★★☆☆☆
利好:★★★★★
2003年的“非典”疫情曾大力助推電商的發展,今年面對新冠疫情,電商企業在更發達的物流體系依托下,成為了此次戰疫支援醫療物質和居民生活物質的重要力量。
京東一方面已經多年推行“春節不打烊”服務,春節期間的供應準備充足;另一方面,憑借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自營物流的優勢,保證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的物質供應。京東生鮮積極推動餐飲品牌開拓半成品速食生產,并通過京東全渠道銷售為餐飲品牌在疫情期間拓展新銷售渠道。
阿里巴巴設立了10億元專項基金,聯合淘寶全球買手海外直采醫療物質馳援武漢。淘寶上線“買藥不出門”服務,通過線上問診開方、藥品配送等互聯網就醫的方式,幫助消費者買到需要的藥品和防疫用品。天貓超市不打烊的近300個城市,消費者也可以正常下單購買各類生活和防護用品。
民生類產品在春節期間電商銷售額大漲,京東的數據顯示,米面糧油以及乳制品在內的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154%。線上蘇寧超市的銷售額也翻倍增長。電商平臺還積極扶持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商戶,淘寶設立“吃貨助農”會場,通過直播推介因防疫而滯銷的特色農產品。
此次疫情無疑會進一步推動電商行業的發展,促使更多消費者從線下購物轉向線上,特別是加大電商在低線級城市的滲透,強化線上消費習慣等。由于疫情暫時壓制住了消費者在傳統春節期間的消費能力,疫情過去之后,電商一定會迎來一波消費的高峰。如果疫情在3月前得到控制,那這一高峰則將在3.8大促期間引爆。
(數據來源:京東春節消費大數據,天貓、京東官網)
七、進口跨境電商
沖擊:☆☆☆☆☆
利好:★★★☆☆
受疫情影響,雖然出口類跨境電商將要面臨供應鏈壓力,但是進口跨境電商平臺或將在物資短缺“全球找貨”的形勢下迎來快速增長。
鑒于國內醫療物資的緊急缺貨,眾多消費者涌入進口電商平臺“搜刮”進口消毒液、除菌洗衣液、免洗洗手液等家庭清潔用品。海購平臺上原本的熱門類目如營養保健品、個人清潔用品或也將在疫情影響下迎來新一輪增長。
疫情期間,受國際國內相關措施影響,國人的跨境出行受到一定限制,在疫情被完全控制前,這種局面將很難改變,因此無法走出國門的消費者或將轉投跨境電商,滿足其進口產品的購買需求。我們相信有更多消費者會從“偶然使用”走向復購直至常態化,跨境電商的使用習慣與進口品需求有望實現新的增長。
同時疫情期間,商務部鼓勵跨境電商發揮社會價值,鼓勵有全球采購資源的商家全球找貨,多城市的相關部門為物資通關提供便利。跨境進口電商平臺一段時間內將受惠于清關流程簡化等鼓勵政策。
想要延續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新用戶及亮眼業績,品牌和平臺都要更加關注疫情過后消費者應運而生的的新消費習慣及產品需求,持續滿足國內消費者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通過“全球購買”來提升生活品質、守衛家庭健康的需求。
(數據來源: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新華網)
八、到家O2O
沖擊:★☆☆☆☆
利好:★★★★★
此次疫情還直接催化了配送到家等各種O2O業務的快速增長,主要幾個O2O平臺在春節期間都出現了訂單量暴漲,逆勢爆發。
除夕至初九期間,京東到家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去年春節增長374%;餓了么平臺春節以來,北京地區商超訂單增長超2倍;每日優鮮除夕至初四,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叮咚買菜每日新增用戶多達4萬人,而且為了應對今年的特殊情況,叮咚買菜還調整了產品架構,力推半成品菜,成功實現品類拓展。物美超市探索創新商品組合,聯合多點推出“菜肉套餐”,上線第一天5,000份組合快速售罄。
疫情期間,那些面向餐廳、酒店、企業食堂等B端服務的企業也靈活調整,比如此前覆蓋200多萬家餐飲商戶配送的美菜,加大了C端配送,將供應餐廳的菜品開放給了個人用戶下單。
醫藥O2O也在這次疫情中表現亮眼。醫藥垂直平臺叮當快藥日均單量達到平日單量的七至八倍,春節期間為用戶送健康到家達180萬次;京東到家除夕至正月初三期間,醫藥產品同比增長430%;餓了么上海醫藥類外賣訂單量環比節前增長28%。
與暴漲的商超、生鮮、醫藥品類外賣相比,由于大量連鎖餐飲品牌停止營業,餐飲外賣訂單驟減,以餐飲外賣為核心業務的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第一季度業務均受到了一定影響,但疫情過后,餐飲外賣必然快速復蘇。
總體而言,在此次疫情發生之前,“宅經濟”本就已經催生了一系列O2O商業模式,成為實體零售商轉型的金鑰匙。相信疫情過后,消費者使用O2O購物的行為會更成熟,購買的品類會進一步擴充,而具備供應鏈優勢的O2O平臺將在中長期收益,以此契機搶占到家業務份額和消費者心智,各個廠商品牌應趁勢加大在O2O平臺的投入和推廣,贏得先機。
(數據來源:京東春節消費大數據,相關平臺官網)
九、社交電商
沖擊:★★☆☆☆
利好:★★★★☆
疫情期間,以社區為單位的微信社群等團購形式迅速崛起,倍受消費者親睞。很多居民自發行動起來,利用微信建立各種“買菜群”,依靠郊區的菜農菜販,實行“套餐制”,團購同時不忘互通信息;便利店、連鎖小超市等有條件的社區便民商業服務網點開通線上銷售,通過設立APP、公眾號等方式,讓顧客就近線上下單,商家線下配送,使消費者不出家門就可以滿足日用品的需求。
由于防疫物資緊缺,線上線下全面斷貨,朋友圈代購們也紛紛加入戰場,此時的消費者更加相信熟人的力量,借助社交渠道購買急缺的物資。
與此同時,“釘釘+手淘”智能導購、“微信+小程序商城”等數字化導購模式也在本次疫情中得以迅速發展。
十、小結
此次疫情對零售行業造成了直接沖擊,但便利店、無人店與自動販賣機等實體零售,各類電商,以及線上與線下的整合零售都出現了新的機遇。
從短期來看,部分渠道與業態的消費需求提升明顯;就長期而言,這次挑戰對培養新的消費習慣、開啟新的藍海、促進商業轉型與升級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