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聽聽北京2136家文化企業的聲音
作者:首都文化智庫,來源:首都文化智庫
原標題:評估疫情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聽聽2136家文化企業的聲音
導語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波及文化產業諸多領域。演出停擺、影院關閉、旅游訂單取消、節事活動叫停,這些現象背后是產業上下游企業痛感傳遞。作為首都高端智庫,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第一時間關注到整個文化領域在這個特殊時期的困難與需求,并面向北京文化企業進行調研。截止目前,受訪企業總計2136家,涵蓋文化產業九大類的大中小微企業。
疫情對所有文化企業都是一次大考。我們希望此次調研的一些發現能夠讓企業體會到自身困難并不孤單,讓政府部門了解到企業的真實訴求,從而協助精準施策。
一、受訪文化企業經營現狀
1、受訪企業主要來自于哪些產業類別?
受訪企業遍布文化產業九大類,其中屬于文化核心領域的企業占82.29%,屬于文化相關領域占17.71%。
2、受訪企業規模情況如何?
49.63%的受訪企業為小型文化企業,40.4%的為微型或初創文化企業,中型及大型分別占6.6%和3.37%。
3、開復工情況如何?
78.9%的受訪企業處于完全停工狀態,且開復工率和企業體量關聯度較大。
體量越小的文化企業完全停工比例越高,近九成微型及初創企業完全停工,大型企業中完全停工比例也超五成。
4、本次疫情對企業整體影響如何?
超四成受訪企業認為本次疫情的影響非常嚴重,事關企業生存。三成表示會導致企業生存困難,在很長時間內無法恢復。僅有不到4%的認為影響不大或無影響。
規模越小的企業遭受負面影響越嚴重。從所屬類別看,受負面影響最大的是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業、內容創作生產業,文化投資運營業影響相對最輕。
5、目前承受的最大壓力是什么?
受訪企業承受的最大壓力來自于房租物業等支出。日常經營收益減少、工資社保支出、市場不確定性、關聯產業停工等因素也加劇企業痛感。
6、現金流還能支撐多久?
32%受訪企業表示僅可支撐1個月,49%受訪企業支撐時長在1-3個月,兩者合計81%。可見在疫情造成成本不降、營收減少情況下,三個月是絕大部分文化企業的生死線。
企業體量越小,可支撐時間越短。將近85%的微型及初創受訪企業、81%的小型企業、76.59%的中型企業無法支撐過三個月。大型企業狀況相對較好,三成以上表示可支撐6個月以上。
分析
研究顯示,小微企業整體的抗風險能力相對于大型企業明顯較弱,以現金流判斷能夠支撐3個月及以上的文化企業并不多。
而從文化產業生態來看,不同規模企業上下游協作關聯程度高,小微企業生存也關系到大型企業疫情后運營恢復周期,以及產業鏈能否快速運轉起來,需要我們格外關注。
二、受訪文化企業實際困難和受損情況
1、疫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情況怎樣?
32.77%受訪企業初步估計已經產生50萬元以內的直接經濟損失,26.87%的為50-100萬元,26.59%的為100-500萬元。已產生損失超過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合計超過14%。
產生千萬以上損失的受訪企業所屬大類前三位分別為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文化傳播渠道。
2、疫情對項目金額的波及面怎么樣?
由于疫情影響,八成企業出現項目變更情況。其中43.91%受訪企業項目變更涉及資金達百萬級。17.22%的涉及資金達千萬以上級別。
3、預估本年度營收情況怎么樣?
超四成受訪企業認為全年營收會比上年度減少50%以上,其中微型企業占46.93%。超三成企業預期減少30%-50%。19.94%企業預期減少10%-30%。
特別應該關注,預估營收減幅超過50%的企業所在大類前三位為內容創作生產、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其中,演出、文旅、會展行業分屬上述三大類,都因為線下人群聚集消費受阻,以及市場不確定性強導致未來項目無法籌備等特性存在悲觀情緒。
4、是否考慮以減員降成本?
為了應對即將出現的現金流危機,適度減員是企業自救途徑之一。調研數據表明,54.68%的受訪企業尚無減員計劃。16.99%受訪企業計劃減員10%以內,13.95%的計劃減員10%-30%,14.37%的計劃減員30%以上。
其中計劃減員50%的受訪企業所屬大類,排前三位的分別為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和文化傳播渠道。無減員計劃的受訪企業所屬大類,排前三位的分別為文化投資運營、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文化裝備生產。
分析:
文化項目的市場前景往往受到內容題材、創制周期、消費者需求等多重因素影響。疫情導致人群聚集的線下消費受阻、市場不確定導致已有投資泡湯和未來項目無法推進,導致本次疫情痛感最強的企業集中在演出、影視、文旅、會展等行業。這種情況下,我們尤其要關注創制周期長、對市場投放時機敏感的項目,確保相關企業在疫情結束后仍有存量資金盡快投入再生產。
三、應對疫情期間受損,文化企業的需求與期待
1、對相關公共政策的期待有哪些?
面對現金流壓力,企業政策呼聲最高的是“靈活性延遲社保補繳時間”。其次為“階段性允許企業采用靈活薪酬制度”、“提供防疫支持防疫確保復工安全”。
對于不見面即可辦理申報審批的電子政務系統,以及針對疫情導致的合同糾紛獲得法律援助也有很強的需要。此外,部分企業在抗疫期間以技術、資金、人力等方式做出貢獻,希望能獲得政府層面的獎勵,彰顯榮譽感。
2、對相關金融舉措有哪些期待?
在各類財政金融措施中,文化企業呼聲最高的是減免房租,需求度接近滿分。對于政府層面減免稅費、建立專項抗疫扶持資金,對于金融機構提供低息貸款、貸款展期等寬松政策期待也很高。
分析
疫情之下,各方都面臨巨大財務壓力。如何發揮公共財政的引導作用,發揮金融財稅手段的杠桿作用,以有限資金用于最薄弱環節,同時調動“多方抬”機制,確保文化企業“不寒心”,保有蟄伏渡困的能力,在疫情后仍能自身造血,應是施策重點。
四、應對疫情,受訪企業的創新舉措與發展信心
1、文化企業能夠采用哪些創新手段止損?
46.7%的受訪文化企業已經采用遠程協同辦公解決疫期封閉問題;27%的文化企業正在通過創新內容題材等方式開發新項目;26.2%的企業對自身項目的市場檔期進行變更;16.9%的企業拓寬線上業務板塊;16.2%對原有宣傳營銷計劃進行調整。
2、政策幫扶下,受訪企業的總體信心指數如何?
面對近期陸續出臺的針對疫情的產業幫扶政策,受訪企業對于未來前景的信心指數總體比較高。其中,信心比較充足的前三位產業大類是文化投資運營,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文化娛樂休閑服務。
信心指數相對較低的三大類是內容創作生產,新聞信息服務,文化傳播渠道。這對高質量文化內容生產不利,須通過精準幫扶提振其信心。
分析
文化產業依賴于智力投入、創意勞動和無形資產。疫情之下不少文化企業已經通過項目內容調整、周期調整、工作方式調整來減輕損失,并為疫情結束后的“拐點”積蓄力量。
而文化消費市場根源于老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需求,待疫情平穩后很有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只要文化人才創新能力不停,文化企業自身動能不止,發展希望就在!
感謝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各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各文化行業協會,以及各界企業家對本調查的大力支持。我們將持續進行文化企業的深訪,發出文化智庫的聲音。
*報告名稱:《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業經營狀態洞察》;發布時間:2020年2月10日;發布機構: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庫單位);聯系郵箱:bicicky@bnu.edu.cn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首都文化智庫(ID:BNU-BICIC)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