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初期如何獲取精準種子用戶
這是每個新品牌都會遇到的問題,但可以明確的講,并沒有通吃的手段,只能試著去看一些共性。
首先種子用戶分兩類,一個是普通種子用戶,一個是核心種子用戶,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去地推派單隨便拉兩個社群用戶,這也算初期的種子用戶,但是未必對品牌有幫助。如果你是一款大學生產品,在校園點對點派單拉取到的用戶,才是可以視作核心種子用戶群的。我相信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后者。
核心用戶群有哪些特質?有幾個共性可以參考。
第一個是要有傳播力。如果是KOL最好。一個有傳播力的用戶,可能抵得上100甚至1000個吃瓜群眾。相信這點大家都能有共識。
第二個是要有嘗鮮偏好。無論是任何新品牌,處于何種賽道,其實都是在挑戰現行的產品和規則,而去說服一個不愿意嘗試新事物的人,比一個主動能接受新事物的人要難太多。而主動的人,也愿意在新事物上花更多錢和精力,且會去傳播給更多人。
第三點就是有購買甚至復購意愿。有的用戶是通過薅羊毛占便宜心態關注的產品,而這個用戶可能并沒有購買或者是復購的意向,這種就很難成為核心用戶。只有愿意原價購買甚至有復購意愿的,才是品牌需要的核心種子用戶。
針對不同品牌來說,如何判斷和發展自己的種子用戶?
首先,如上所說,先篩選傳播力。這兩邊有兩個維度,優先尋找業內的意見領袖,二是尋找強有力的傳播人群。
品牌初期,創始人或者投資人有什么人脈就必須盡力利用,比如近期二號人事部的廣告,拉來了投資人江南春站臺,比如之前做伴游的伴米,請來了羅振宇和吳曉波去體驗深度游,再比如釘釘初期找李開復等站臺,都是背書和傳播基礎。當然,核心前提是意見領袖跟產品行業領域相關。
還有一種意見領袖,就是大眾意見領袖,比如老年人產品,地推會優先攻克廣場舞組織大媽,去影響更多人,比如送送廣場舞隊服等;比如學生群體推廣,會去找學生會或兼職組織的人去幫忙影響更多人,用的都是其對圈內的影響。
其次,從時間維度篩選。對很多產品,種子用戶有閑某些時候強于有錢。
結合上面提到意見領袖,如果加上時間維度,有閑的意見領袖無疑更加優質。羅振宇吳曉波旅游一次可能就只能做一次傳播,但如果一個自由職業的旅游博主,所能帶來的傳播影響力可能是無時無刻的,每一張圖片和游記都是長期的內容傳播素材。
因此找有閑比較多的種子用戶,他的時間某種程度是能夠拿來兌換成品牌影響力的。所以大家盡可能的也去考量一下自己初期的種子用戶,有哪一小撮人愿意為你花時間。
曾經參與的一個打卡送小福利的產品,主要是社群運營,其中最活躍的是幾個大姐,懂玩微信,也愿意為幾毛錢的優惠去折騰,最主要是有閑。單獨給幾個人定期一些額外小獎勵,你會發現整個社群的氛圍都被她們帶起來了,并逐漸影響到更多人。完全比官方一味宣傳好很多。
這里邊有更多維度,核心還是考慮如果讓種子用戶自發/無意間幫你帶貨,去想想優惠券、老帶新活動、曬照獎勵等其實都是這個核心邏輯。而這里面參與最踴躍的,也正是這群人。
第三個是用戶要有強需求。即這個種子用戶對你的產品/品牌需求到底有多么強烈,不管是從性能需求上,還是情感需求上。
有的品牌粉絲你出了bug我也喜歡你,產品做得很垃圾我也喜歡你,是有有強烈的需求的表現。所以大家也可以衡量,首批種子用戶對我們有什么訴求,以及我怎么能夠滿足他們的這部分訴求。
前期的小米、錘子都很明顯,基本都是天然的產品測試員,而且即便有bug也堅信一定能優化好。而且這個維度其實在娛樂圈更明顯,某一點戳中了,就是死忠粉。再石錘再爛也是我家idol最棒,有問題也是全世界在害他。
第四個維度是要有準入門檻。結合以上幾點,種子粉絲是要設定篩選條件的。
一個是進入或者接觸這個產品本身的這個能力,大家可以人為的去設置一些門檻,有時候門檻越高越好,因為未來他們再往去宣傳,其他人的門檻是要越降越低的,甚至因為他而降低,這是一種優越性,如果起步就做了一些門檻極低的所謂的用戶發掘,越往后當你提升難度的時候,你反而會覺得這個營銷不太好做了,大家不那么買賬了。
就像互聯網燒錢最瘋狂的前2年,太多服務是免費或者1元就能體驗的了,比如共享單車,比如上門洗車,都是送錢讓你體驗,但是真正提升門檻后還有多少人會買單?
當然這里有資本催熟的壓力,但復盤來看,如果初期門檻更高,是不是首批加入的人其實才是真的對品牌更死忠,也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有更良好的基礎呢。
所以總結來看,傳播能力、充裕時間、對產品的強需求和準入門檻,是去思考發展核心種子用戶的幾個維度。
不同的產品可能面臨不同挑戰,但在當下,核心種子用戶群,價值只會越來越大。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