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需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印象賬戶
作者:李浩,首發:李浩講營銷(ID:lihaojiangyingxiao)
原標題:品牌的印象賬戶
每個品牌都有一個印象賬戶,品牌的每一次動作都是在為這個賬戶做流轉。
前幾天,七夕熱點結束之后,群里一位小伙伴談到,為什么品牌總是要蹭熱點,這個事情讓他已經有點神經。別人擔心過節不知道送什么禮物,他擔心過節不知道寫什么樣的文案。
這也許是很多品牌從業者的痛苦,更主要的是,有些人覺得這些工作沒什么意義?
在節日期間,真正能做到刷屏級別的借勢海報,在毫無媒介資源投放的背景下,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后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的自High?
如果能觸達到一些客戶,促進一些銷量也是可以的。但是好像也辦不到,至少從消費者看到借勢海報直至發生消費行為,好像這個鏈條有點長。
那借勢熱點這個事情真的這么雞肋么?
1、印象賬戶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很熟悉的同學,但是由于畢業沒有聯系,對方也是一個不怎么發朋友圈的人,你們之間慢慢開始陌生。
但卻有另外一個現象,你上學期間不怎么熟悉的同學,畢業之后也沒有經常聯系,但是由于對方經常發朋友圈,你偶爾留言互動,5年沒見面了,但是好像比上學的時候還熟悉一些。
很多品牌也是一樣,有些非常低頻的產品,但是你卻感覺像一個朋友一樣,好像總有點聯系。
這是為什么?
我曾經輔導過一家企業做品牌梳理,我當時把這種現象稱為品牌的印象賬戶。
也是就是,消費者的大腦是一家“銀行”,成功進入消費者心智的品牌就在這家銀行開設了“賬戶”。
每個品牌在這個賬戶里存入的東西不一樣,有的是高端、有的是性價比、有的是精致、有的是便捷、有的是沒什么感覺、還有的是質量太差。
你存入印象賬戶的印象越深越多,消費者提取的時候就越容易提取。
2、印象賬戶建立
品牌存入消費者大腦銀行賬戶里的信息是多方來源的。
(1)有消費者的自身體驗
比如哈羅單車特別好騎,這件事不是誰告訴我的,是自己通過幾個單車比較一下,哈羅單車挺好騎的。
比如,樂高這個玩具是有點復雜的玩具,這個印象也是我體驗過后形成的。
(2)有從他人的評價中看到的
比如我從大眾點評上看到一家不錯的美食店,很多人都說好吃,雖然至今我還沒去過,但是這家美食店一直留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印象。
還比如我從朋友口中得知點讀筆對小孩子學習很有幫助,我最接近正在找這種筆買給我兒子。
這個時候,品牌可能從來沒和消費者發生直接對話,但是也在消費者的大腦銀行里開了賬戶。
(3)有從消費者對話中得出的
我說幾個詞,你看看接下來什么?
買新車,上**,***元?
怕上火,喝***?
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就收***?
去屑,就用****?
去屑,就用海飛絲。那么請問,海飛絲的去屑功效和飄柔相差多少?你可能沒有實際檢測過,但是由于品牌方不斷的對話,消費者就形成了這個有效的印象。
品牌的價值不能指望消費者自己去發現、總結,需要品牌方有效的表達出來。
要知道你在追一個女孩子的時候,可不能指望女孩子自己來主動研究你。
印象賬戶建立只是品牌印象管理的第一步,印象賬戶的3大特性,決定了品牌需要不斷的和消費者溝通:
3、印象賬戶的偏差性
無論是消費者自己體驗的,從他人口中得知的,還是來自企業主動和消費者的對話形成的印象……都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印象賬戶偏差。
有一位消費者,因為使用了一次某快遞公司的服務態度特別差,就烙下了這種印象。以后一直不愿意使用這家快遞公司的服務。但是這種可能是因為,僅僅是當時那位快遞小哥的個人原因造成的服務不好。
還有一個場景,品牌推出了一款社交APP,用戶下載了一下,體驗一下有些不爽點,之后就沒打開過第二次。哪怕品牌迭代了N回……
還有些消費者自己體驗也還好,但受到朋友評價的影響,將品牌列入負面清單……
這些都是印象賬戶偏差,就是你希望存入在消費者大腦銀行里的印象,和他實際存入的不一樣。
這就需要品牌方不斷不斷地去和消費者溝通,以建立一個正確的印象賬戶。
4、印象賬戶的消耗性
存在銀行里的錢,即使10年不去提取,也不會少一毛。
但是印象賬戶不一樣,如果一個品牌長期不和消費者互動,那么這個品牌的印象資產會不斷消耗,直至沒有。
比如,曾經飲料王者的健力寶,由于各種原因,不斷淡出消費者視野。如果不是我長期觀察品牌的職業原因,我都不知道這個品牌還存在。
5、印象賬戶的排他性
消費者提取印象賬戶信息的時候,和普通銀行不一樣,不是每個賬戶詳細比較的。
比如,當一個消費者渴了的時候,可能只提取了農夫山泉。其余的水也曾有過一些印象,但由于那些品的水的資產比農夫山泉的資產低。就造成了這個消費者第一反應就是只有“農夫山泉有點甜”。其他賬戶干脆沒提取。
我管這個特征為印象賬戶具有鮮明的排他性。
一個消費者在同一個品類里可能只允許幾個品牌開設賬戶,而且每個權重沒有平均,一定有個自己信賴的高低之分。
所以,品牌不僅要在消費者的頭腦里開了賬戶,存入印象,還要使這個印象資產最豐厚。這樣才能在消費者產生痛苦時想到你。
6、消費者溝通
因為品牌印象賬戶的偏差性、消耗性、排他性,就需要品牌不斷和消費者對話,以建立一個正確的品牌賬戶,并且將這個賬戶的資產不斷做大。
制作一則廣告、搞一場活動、制作一個TVC、發送一張熱點海報、組織消費者到公司體驗、派人直接和消費者溝通、跨界推出公益行動等等都是溝通的手法,都是圍繞你想表達的印象點,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存入消費者的印象賬戶中。
而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三點,才能有效的完成消費者溝通:
一是,品牌信息要尖銳
消費者的腦容量有限,信息又過于豐富,所以品牌信息要更加顯著、簡化、易懂,以達成品牌信息尖銳,從而更加容易進入消費者腦海里。
比如“滴滴一下,馬上出行”、比如西西弗書店的色覺設計等。主旨鮮明,目標直白好理解。
二是,品牌信息要統一
無論是廣告、還是活動、還是促銷員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等形式,品牌的理念要保持統一,這樣才能形成合力。
就像打仗,攻打南門的時候,火炮、飛機、步兵都一起打南門,不能空軍打北門,地面攻擊南門,不協調。類似的渠道在強調目前產品剛剛推出,優惠力度很大。但是廣告中強調新品上市,革命變化。這就是各方信息不統一。
還有一種極端的不統一,一個總在朋友圈曬圖讀歷史書的朋友,有一天聊到一些歷史常識顛三倒四,那么這樣能夠形成喜歡歷史的印象么?這就是有些品牌,想表達的和實際不符,也無法達成真正的溝通。
三是,品牌信息要重復
同樣一個價值點,要不斷重復,不停的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不斷的和消費者對話,不斷在印象賬戶里添加資產。
7、小結
談到這里,一切清晰了。
品牌方需要不斷和消費者對話,才能保持品牌方在消費者大腦銀行里的賬戶資產足夠豐富,不發生偏差。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各種手段相比,熱點發送一張海報是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手段了。
第一,熱點的語境下,人們對熱點有點的信息會更容易捕捉,容易產生互動。
第二,相比較投放媒體的各種廣告費用,制作一張海報投放到企業自己的核心粉絲群或者自媒體上,成本幾乎沒有。
所以,節假日蹭熱點發個海報,這事,意義還挺大的,那是在印象賬戶里存資產呢!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