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審美教育」是學生的必修課程
作者:阿Sum, 來源:知中
美感,即人類的審美意識。美感的培育,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長時間以藝術為核心,從文化、生活以及我們生存的土地中普及和感受。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學校唯二的藝術課:美術和音樂課,常常會被用來補課或考試,美術課的學習也只是進行簡單臨摹,剝奪了學生發揮想象的機會。
許多學生都在埋頭苦學對考試有利的學科,似乎都習慣遵循老師口中的統一答案,失去了展現獨特性的機會,以至于最后很多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美的辨別也變得單一,出現更多美感文盲,為「中國式審美」的倒退提供了「機會」。
為了改變「低美感」的大眾氛圍,讓下一代接觸「美感」的多樣形式,更重要的是令他們開始「相信自己」眼中的生活之美,臺灣地區的教育部門從2016年開始,推出了5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聯合了各界教師、本土藝術家、藝術機構,在臺灣地區不同城市的初中及高中,開設視覺藝術課程。
或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誤解:美感是藝術家或是高階層人士才要接觸和鉆研的。但事實絕非如此,當你擁有透過感官、直覺,去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那便是一種美感。
因此,臺灣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就以「美感并非僅存于藝術作品中,而是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里」為理念,透過不同類型生活觀察與動手實踐課程,讓生長在臺灣不同地域、風土、文化脈絡下的孩子們,學會思考美感在他們的生活會,構建他們對世界的各種想象。
給臺灣各區美感老師所使用的教科書
美感教育課程選擇的主題素材,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傾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
例如會設置「零食課」,會從「薯片」「薯條」「餅干」入手,準備各式形狀不同的零食,讓學生了解這些零食的形狀,并用不同的零食組成各種意象,從而進一步了解美學跟形狀的奧秘。
為了讓孩子們重視自身生活的可能性,結合食物與生活的「野餐課」就此誕生,鼓勵學生「自己吃的食物自己制作」。
「野餐課」對于學生最大的挑戰是,得把「點,線,面」等構成概念與食物色彩搭配得宜。
為此,美感課程老師和家政課程老師跨科合作,兩人研究把結構設計中的「點、線、面」,轉譯成食物刀法中的「塊、絲、片」,讓學生自由搭配食物。
「野餐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們在制作野餐美食的時候,能夠通過食物擺盤設計,去親身體驗「點、線、面」的美學運用。
同時,也能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原來自己也可以制作與餐廳一樣精美的食物。
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走出教室探索窗外的世界,嘗試靜下心觀察窗外的生活。
制作好美食之后,老師會帶領學生一起去野餐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還會鼓勵老師根據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設置更貼近當地學生日常生活的美感課程。
例如在花蓮,仍然保留著擁有傳統木窗花結構的老房子,但是許多的窗花工藝已經消失。
花蓮老房子上的窗花
于是花蓮當地的美感課程老師,就帶著學生開始一趟尋找夢想之窗的旅程,讓學生門根據日常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制作出兼具美感與結構的窗花紙模。
學生自己設計的窗花形狀
同樣是在花蓮,另一所學校的美感課程老師,就設置了「海岸茶席」課程。
課程內容的設計是混搭「色彩」、「質感」、「構成」、「結構」、「構造」等五項視覺形式,從茶屋構建、茶具的制作和花席的擺放,都由學生一手規劃與設計。讓他們體驗到花蓮自然美景與茶席文化相結合的美妙。
花蓮七星潭邊的海岸茶席,餐具是由學生親自用漂流木制作而成
在臺灣東部的玉里鎮,學校的同學都是生活在當地的部落家庭,大多過著與土地共生的務農生活,孩子的生活方式也與食物、節氣有深遠關系。
因此,在進行色彩課程時,老師把能將顏色立體化的蔬果帶入教學,透過色彩的配置讓學生們日常餐桌上的食物展現出新的樣貌,同時也讓學生透過食物的觸感、觀感、口感,重新理解家鄉食物的象征意義。
學生根據自己畫的草圖,制作時令食材拼盤
同時,學生們可以在制作過程,不斷的嘗試和探索新的色彩,并逐漸找出色彩對于自身的意義,展現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望。
而在臺灣的離島——澎湖,這里的初中過去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任教。
開啟美感教育計劃之后,來這里任教的美感老師,發現這群海島的孩子擁有豐富的海洋知識,對于家鄉景色的顏色判斷非常敏銳。
于是,就以「你覺得記憶有沒有顏色?」為主題,鼓勵學生通過記憶描繪家鄉的色彩,將顏色的調合過程與自身對生活的抽象記憶做連結。
孩子們根據自己對澎湖自然景色的記憶,進行色塊填充和搭配
負責授課的老師在美感課程中,不僅帶著學生練習從生活中找題目、從提問中培養思考力、再從實做中建立美感,她還深切的感受到,這種教育真的可以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意義感、喚起自身周邊人、事、物的感覺。
而這種感覺是一生受用的。
除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近年來臺灣的教科書設計也正在進行美感革命。
由陳慕天、林宗諺、張柏韋創辦的「美感細胞協會」從2015年就開始執行「教科書再造計劃」,希望透過新的設計和排版、插畫風格、配色、互動設計等方式,把美術館的美感帶進課本里,讓教科書可以兼具美學與教學實用性。
「美感細胞協會」推出的教科書
2017年,「美感細胞協會」的美感教科書,更與多名臺灣知名設計師合作,當中包括第55屆金馬獎主視覺設計師方序中。成功讓臺灣200多所中小學的學生使用。
語文和社會學課本的封面和內頁設計
「美感細胞協會」創始人之一陳慕天曾說:「美感是很主觀的,美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不是把教科書變美這么簡單而已,他們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接觸美感的更多可能性。
初一的自然科學課本
初一的語文課本
「美感教育是眼、手、心、腦并用的整合型跨領域學習,同時強調在問題解決方案中以手思考(Thinking through Making)的做中學?!?/strong>
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讓人們開始關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進而愿意發現美、探索美、體驗美、思考美、運用美的歷程。
蔡元培曾經說過:「美育是自由的、進步的與普及的,由此決定了美育可以積極地推動社會文明進程?!?/p>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教育措施,培育后一代的美感,讓美的問題意識能成為人們思考問題、觀察世界的方式之一。
參考資料:
劉悅笛《美在生活,走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3.21
章芷瑗《美感教育許一個更好的臺灣》,FLIPER,2018.12.24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知中(ID: ZHICHINA2017)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