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頭牌ZARA的賺錢門路,就一個字“快”!
圖源ZARA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是電影《功夫》中的火云邪神總愛嘮叨的金句,他的“快”甚至可以玩徒手接子彈。那么問題來了,在現實的生活中,真的有“唯快不破”的傳說嗎?
有。而且你可能每月一半的工資都會貢獻給它——ZARA。
談到國際快時尚最成功的品牌,來自西班牙的ZARA絕對名列前茅。
創立于1975年,四十來年的時間,目前已成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裝商,同時被哈佛商學院評定為歐洲最具研究價值的品牌,其白手起家的創始人更一度超越巴菲特,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富豪,ZARA在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259家直營店,一度被LV稱為世界上“最有創新能力且最恐怖”的服裝商。什么恐怖?速度的恐怖!
一、打著“快時尚”標簽的ZARA到底有多快?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形容ZARA速度的:
2015年,一位名叫Miko的女士想買一條粉紅色的圍巾,于是走進東京的ZARA商店。可是很遺憾,ZARA店內排滿了T臺最新的潮流圍巾,就是沒有Miko想要的粉紅色。相似的情況幾乎同時發生在多倫多、舊金山等ZARA店。
你猜故事結尾怎么著?
僅僅過了7天,全球超過2,000家ZARA商店竟然都整齊劃一地上架了粉紅色圍巾并3天售罄!
圖源INDITEX
而另一個故事則是這樣說的:
北非突尼斯的一家ZARA工廠每天可生產1,200件襯衫,生產車間里有一個帶著秒表的監工,以確保每位工人的工作量都能準確到“一分鐘”。更令人咂舌的是,完成一件襯衫的時間必須嚴格控制在38分鐘內,一旦超出這個時間,工廠就會面臨虧損。
太可怕了,毛毛上班摸魚的100種姿勢在這里根本無法施展。或許這些故事這還不夠形象,腦洞大開的網友索性命名了一種叫“ZARA男孩”的生物,意思是指身邊的女孩子上新速度很快,一個季度能上新好幾次。不過的確有數據顯示,ZARA每年快速設計的新產品可以達到驚人的2.5萬款,平均每2周就有新款出爐。這與行業少則6個月、多則9個月的上新節奏形成天壤之別。
圖源ZARA
顧客在時裝周T臺上心儀的連衣裙,往往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到達百貨商店。但在ZARA,不出兩周你就能找到“類似”的設計。這種異乎尋常的速度,正正是ZARA在不打廣告不打折的前提下,仍能占得快時尚市場先機的底氣。
二、為了快,ZARA都是怎么逼瘋自己的?
眾所周知,最新的時尚潮流從T臺到消費者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個長長的時間差,市場上也幾乎沒多少服裝品牌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機靈鬼ZARA便打起了這個時間差的主意,開始以“最新的潮流+大牌的設計+低廉的價格”來喂飽大眾消費者。
圖源ZARA
1、自建“閃電”供應鏈
不同于H&M、Gap等快時尚巨頭將大部分生產外包給低成本國家以求降低成本的行業做法,ZARA居然敢反其道而行之,把生產重心放在人力成本比發展中國家貴出5-7倍的西班牙本土,每年約50%左右的產品都是通過自己在西班牙的生產基地完成。在西班牙方圓200英里的生產基地里,ZARA集中了20家高度自動化的布料剪裁和印染中心,以及500家人力密集型的代工終端廠,對比競爭對手受制于海外制造商而不得不至少提前6個月就下訂單的做法,ZARA的自有供應鏈,從市場調研、到設計、打板、樣衣、批量生產、運輸、零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自主靈活掌控。
感受一下生產線的速度,快到模糊。
ZARA甚至把生產基地地下挖空,確保建立起的地下傳送帶網絡總是能根據新訂單把最時興的布料準時送達終端廠,保證了從新款策劃到生產出貨,最快時僅需一周的魔鬼速度。
在物流配送方面,ZARA在西班牙臨近的歐洲國家采用卡車陸運,平均36小時即可到店;而為了保證成衣能48小時以內出貨到東歐、美國和亞洲等地,ZARA甚至愿意斥巨資自己成立空運貨物配送公司,一年平均利用飛機2,000班次,包機把商品送到世界各地門店。
圖源INDITEX,ZARA老板1984年建立、占地10,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
最可怕的是全球任意一家ZARA連鎖店,幾乎都擁有完全一致的獨立訂貨權,哪怕某款服飾只預訂了一件,也都是在36至48小時之內送到店內、上柜銷售。別以為衣服擺上架就完事,在ZARA新款上架的第一周,如果某些款式不能像新鮮出爐的蛋糕一樣受歡迎,那么第二周它就會在店內消失,生產線上的訂單也會被立即叫停,以便立馬給更新一季的成衣讓道,跑出了每隔3周所有商品都能全部換新的汰換率,“ZARA貨架上永遠都是新潮流”的差異化形象,也得以植入消費者的潛意識里。
圖源ZARA
圖源ZARA
有意思的是,這種“快速、多樣、少量”的經營方式反而衍生出了稀缺性的緊迫感,簡單點說,就是顧客一旦看見心動的衣服不立馬放進購物車,很可能兩周后就會沒貨,而且也不再補貨,無形之中增加了顧客到店次數以及購買機會。在服飾行業,如果同一位顧客每年能回店3次,對于任一家時裝店來說都是了不起的事,但在ZARA,這個數字可以去到17!
2、顧客導向的設計體系
Zara在行業內無人能及的速度,除了歸功于自建的“閃電”供應鏈之外,另一個秘密就在于其以顧客導向為準繩的設計體系。對比節省成本將設計負擔壓在一個設計師身上的普遍做法,ZARA更樂意花錢自建一支擁有400名設計師的強大設計團隊,拋棄預測時尚趨勢出貨的行業做法,這支神速之師更專注于將顧客當下的時尚需求即時變現。
圖源ZARA
一方面,設計團隊隨時穿梭于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等時尚都市的第一線,去了解最新流行與消費趨勢;另一方面則實時與全球店鋪連線,顧客在購買的同時,團隊已經通過店鋪數據網絡即時掌握到商品銷售狀況、顧客喜好等一手信息,并以此手繪出設計草圖;接著商務團隊會針對草圖進行可行性評估,以及成本、用料、數量等生產細化,之后才開始打板、制作樣衣,最后同步移交給工廠生產,每一步都無縫銜接。
這種顧客導向的極速設計體系,不僅加快了顧客上門的回店率,還有效地降低庫存積壓。業內有“服飾行業看誰能賺錢,就是看誰的庫存更干凈”的說法,對比業內52-94天的庫存周轉天數,ZARA卻能做到不可思議的6天,所以你很難在ZARA倉庫找到任何多余的庫存或死貨。
圖源ZARA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作為一個國際知名品牌,為什么ZARA從來不做廣告,甚至鮮有營銷?不做廣告和營銷,會不會限制它的發展?”
的確,特立獨行的ZARA與傳統廣告和市場營銷幾乎絕緣,傳統快時尚品牌每年的廣告投入約為3-4%,而ZARA只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0-0.3%。“省”出來的錢都趕去給自家成衣包飛機了,換句話說,當競爭對手的新品還在太平洋飄著的時候,ZARA新產品已經到達世界各地門店,搶先將顧客口袋里的錢裝進自己兜里。
圖源INDITEX
而且與一年幾乎天天打折的快時尚品牌不同,ZARA平均每季只有15%的衣服需要打折出售,遠遠拋離了60%至70%的行業平均值。也就是說,快速滿足客戶所需的額外勞動力和運輸成本,很快就能從顧客身上賺回來。另一頭,ZARA更熱衷把錢花在開店上(不搞特許經營),其專賣店幾乎集中開設在全球高人流且高消費的地方,而且每間店的面積動輒就是1,500平方米。其在店鋪選址、櫥窗設計、店鋪內部裝修上的支出,意義并不遜于其他公司在廣告方面的投入。在ZARA看來,只有店鋪才能真正接觸到顧客,也只有店鋪,才能最及時拿到客戶需求的一手資料。如此一手抓工廠,一手要能觸摸到客戶,才是自己的終極賺錢門路。
圖源INDITEX
誠然,顧客對于時尚的需求逃不開“時效性”三個字,而“快”就是ZARA從街頭小店轉變為全球快時尚品牌龍頭老大的制勝法寶,也是對手無法輕易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畢竟在快時尚界,服裝也跟酸奶、面包一樣有保鮮期,人們大多喜歡比別人快一步穿上流行衣服,然后轉頭扔掉去追趕更新的潮流腳步,而不是將它們放進衣櫥。這一點,創造了“唯快不破”商業神話的ZARA比誰都清楚。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