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鄧德隆小米言論的否定及對《定位》的批判
作者:劉立波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鄧德隆先生深諳此道。大炮對準的目標,往往是那些目標客戶所關注和渴望成為的對象,通過對這些品牌的批判來制造影響力,既賺名聲又賺生意,這是鄧德隆先生一直擅長的手法。早在廣州成美時代,鄧先生就奠出了《不同于奧美的觀點》長文,借奧美的名聲打響成美的名聲;隨后轉型升級,借特勞特的名聲賺得盆滿缽滿,并在此過程中繼續批判聯想、TCL等企業;在批判中盈利,在盈利中批判,名氣越來越響,雪球越滾越大。
近期鄧先生又頻繁發表批判言論刺激眼球,先有恒大冰泉的一億豪賭,可惜無人應戰。隨后調整槍頭,將火力對準目前的當紅炸子雞:小米。先發表《小米正在犯錯,華為應瞄準蘋果》的言論,再來一個《鄭重告訴雷軍,小米戰略偏航了》的專訪,假如這篇文章的火力仍然不夠,估計接下來的幾周,還會有一個續篇。兩篇文章中所表述的觀點,無甚新奇,無非定位方法的演繹與再演繹而已。姑且將鄧先生的核心觀點羅列如下:
1、小米違背顧客心智去發展,是必然要經歷失敗的。
2、特勞特先生的告誡,商戰不是產品之戰,而是認知之戰。
3、我們現在想到小米,會想到什么?一定是手機,而且是直銷的手機。顧客的心智對品牌定位了,那么,所有戰略和其他資源都要圍繞這個定位展開,不能一廂情愿說要做平臺,要做生態。做企業不能從自己出發,一定從顧客、潛在用戶的心智定位出發。
4、一語蔽之就是:品牌的意義也即在顧客心智中代表某個品類,進而成為顧客消費某個品類的首選。
5、小米的平臺和生態戰略侵蝕的正是小米賴以迅速崛起的"直銷手機"定位。
6、我可以預見到已經發生的未來,小米盒子、電視、平板,是做不好的,很難有很大的作為,我這個擲地有聲的結論絕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因為他沒有一套相應的戰略為之護航。
7、雷軍要向馬云學習,用一個新的定位、一個新的品牌、一套新的戰略把握其他行業的機會,馬云并不是把所有的產品都冠上淘寶的名字,比如淘寶支付、淘寶旗艦店,而是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在每一個地方都有戰略定位,圍繞它有套環環相扣的戰略配稱,從而建立起強大的品牌群。
8、戰略就是你一旦在行業里獲得領導地位或主導地位,就掌握了整個戰略的主動權,刀把子就拿準了,拿準了刀把子,用力就好。
9、任何行業整個規律都是這樣,這個規律的原因是顧客的頭腦,只要有一個數一數二就夠了,用戶心智中不愿意存儲那么多信息。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時間都在里面灌輸信息,這個二元法的規律更加如此,所以互聯網只不過加速了這些沒有定位、沒有數一數二企業加速出去淘汰的過程。
以上9點的羅列,我想已經足夠說明鄧先生對小米的看法了,其觀點的關鍵詞可以總結為:心智的認知。
目前市場對小米的認知就是“直銷手機”,所以,(1)雷軍不僅不能將“小米”這個品牌延伸到電視、平板等領域,而且,業務也不能延伸到這些領域,因為沒有相應的戰略護航。(2)即使業務要延伸,雷軍也應該像馬云一樣,每個業務都有一個名字(或品牌)。
短短一段話,融合了太多東西和學問。讓我們拋開《定位》,用其他領域的知識來我們細細剖析一下:
1、品牌是一個名字,名字是一個概念,概念產生認知與聯想
讀過哲學的都知道概念是哲學研究的基礎。德國工業標準將概念定義為: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維單位。任何一個概念,都會讓人產生認知和聯想,而且由于地域文化等差異,每個人或每個團體所產生的認知和聯想往往并不相同。比如對于“菊花”這個概念,有人會想到秋天,有些人會想到祭奠,有人會想到不雅之物。品牌是個名字,本質上也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當然同樣會讓人產生認知與聯想。
2、概念具有易變性,認知也會隨之變化
品牌本質上就是一個概念,但它并不是一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概念,而是企業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對應的是產品、廣告、事件、美學等等各種認知和聯想。由于它是新創造出來的概念,所以它的內涵往往經常變動,而不像日常普通概念那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舉個例子:中華這個概念,一般來說,它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和人民。但當它變成一個牙膏品牌時,它就具有了牙膏產品、牙膏廣告、牙膏產品使用感受、牙膏產品包裝等各種各樣的認知,隨之會產生清新口氣、戀愛等各種聯想;當它變成一個香煙品牌時,它又具有了香煙產品、香煙包裝、香煙口味等各種認知,也產生了高檔感、官員、社會地位等各種聯想。那么在當下,你說我們應該怎樣認知“中華”這個名字或品牌?
不僅品牌概念會經常變動,日常語言的概念也會偶爾變動。幾十年前,我們稱呼“同志”就會倍感尊重,甚至有一種神圣感,今天,如果你說誰是同志,他不追著你打,也會給你一個白眼;“小姐”這個詞也一樣。如果“小姐”是一個品牌,我們就會說它所代表的概念已經變了,或者說人們對它的認知已經變了。
3、因為認知的易變性,品牌延伸就不存在什么認知的問題
世界是變化的,產業是變化的,認知一樣是變化的。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意思就是企業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曾經一度,諾基亞代表手機,柯達代表傻瓜相機,但隨后呢?
讓我們看看IBM的發展歷史吧,我們從認知的角度去看:
1900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自動制表機;
1911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CTR,是個大雜燴;
1924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IBM,是商用機器;
一戰期間,人們對它的認知是軍火制造商;
1950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國防級計算機;
1956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商用電腦,是藍色巨人;
1964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兼容機;
1981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PC;
1997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解決方案;
2010年,人們對它的認知是智慧的地球;
行業在變化,IBM所代表的概念內涵與認知,也在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翻開IBM的歷史可以看到,IBM之所以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是因為企業的戰略跟上了時代的發展,而不是什么認知的問題。
既然我們認同品牌或概念的內涵會發生變化,那么,一個“直銷手機”為什么就不能變成一個“互聯網平臺”呢?再提出個問題:2010年雷軍創建小米之前,小米代表什么?代表長在農田里面、我們不太喜歡吃的那種食物而已。
4、行業天花板與業務延伸
當企業走到行業頂峰或者行業本身停止增長或萎縮時,企業必須想辦法轉型或者業務延伸,包括地理延伸和行業延伸,這是常識。萬科為什么要轉型做“城市配套商”?本質上就是業務的延伸,這與品牌無關。
我們絕不能認同這個觀點:品牌不能延伸到多個領域,也就是說品牌的內涵不能發生變化。讓我們看看案例吧:
3M的業務線和產品線有多長?
西門子的業務線和產品線有多長?
GE的業務線和產品線有多長?
維珍的業務線和產品線有多長?
希望鄧先生不要狡辯說:這些企業沒有未來。
5、階段論與企業駕馭能力
臺灣大學副校長、著名戰略管理學者湯明哲在《策略精論.進階篇》中如是說:以前筆者在美國伊力諾依大學教書時,對于這些戰略問題沒有想清楚,盲目引用研究文獻,教美國學生不要多元化、不要垂直整合、不要國際化、不要并購,因為研究顯示這些戰略的失敗率超過50%。但15年前回到亞洲后,經過十幾年的反思,我發現以前真的教錯了。這些戰略都是執行上難度很高的戰略,但成功的公司都會執行這些戰略。
中國的企業,絕大多數的歷史很短,經驗少且資源累積不夠,處于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大多數企業都必須聚焦在某一個領域,以求做強的同時做大。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中國所有的企業都必須聚焦和局限在一個領域。而且,聚焦不是什么高明的理論問題,也不是什么方法問題,而是企業依據自己的能力采取行動的常識問題。
拿春蘭的例子來說,春蘭為什么做不好汽車?
不是因為“春蘭”這個名字不適合成為一個汽車品牌,而是企業的能力沒有適應“做汽車”這個戰略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目標太大,能力太差”,關品牌什么事?
所以,業務延伸本質上是一個企業戰略駕馭能力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品牌延伸的問題。前者的難度比后者大得多,幾乎相當于地球與乒乓球的懸殊對比。
6、品類是個圈,看你怎么劃
再說到業務領域的問題,或者說品類的問題,怎么看到“品類”。品類就是畫一個業務的圈,但是,這個圈該怎么劃,卻是一個問題。杰克.韋爾奇在《贏》中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椅子,我們可以指你現在所坐的這一張,也可以指所有能讓屁股坐著的商品,也可以指僅供麥當勞使用的塑料椅。關鍵不是椅子這個概念,而在于你怎么定義這個概念。我想,這個例子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一個品類,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定義它、去劃這個圈,所以,什么叫品類領導者?看你怎么定義。
7、西貝的案例
西貝的老板病急亂投醫,先找了特勞特,后來又找了里斯,兩家公司先后都為西貝做了定位方案,這為我們從外面看《定位》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定位》一書的作者是里斯和特勞特)
2011年2月,特勞特為西貝定位為“西北民間菜”;
2011年11月,里斯為西貝定位為“西北菜”;
2012年,里斯為西貝定位為“烹羊專家”;
2013年,確定為“西貝莜面村”
三年間,西貝的戰略定位可以三次改變,對此我們只能這樣評價:
(1)戰略是兒戲?能夠年年變嗎?
(2)戰略定位有價值嗎?西貝至今生意還不錯,這證明換啥定位都沒問題,這樣的戰略定位,價值也忒低了點吧。
(3)到底有譜沒譜?
8、《定位》的價值與問題
看一個東西的價值,先看它的源頭。《定位》的作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廣告公司工作,大家都知道,廣告公司本質上就是販賣詞語的公司,或者說就是販賣語言哲學的公司,所以,“定位”更多的是著眼于消費者的所謂認知,這是它的價值所在。(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認知語言學)
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價值泛化,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上來。企業戰略和戰略管理的學問,遠遠超越了這個基于消費者的外部認知,其重點在于企業內部的管理,換而言之,企業的經營,本質上就是戰略制定和戰略執行。幾乎所有企業的成功,都是踏著時代的步伐,在內部管理上下功夫,當然,這并不是說對消費者的研究不重要,而是說,后者只是基礎,而前者,才是企業家一輩子去追求的東西,或者說,叫做管理之道。這些方面,世界上多的是大師級學者,而特勞特和里斯,是進不了學者之殿堂的。
“定位”最多只是一個理念,提醒我們要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它不是一個方法,更不是一個理論。理念、方法、理論有什么區別呢?
理念是行動的原則,比如以人為本就是一個理念;
方法是行動的策略,比如坐電梯就是上樓的方法,它與目標有關;
理論是最高層的,理論追求解釋,大科學家都是構建理論的人,比如萬有引力。
按此理解,“定位”就只可能是一個理念。
9、下工夫,而不是求神
德魯克說,真正卓越的企業,往往是波瀾不驚、乏味和枯燥的。
企業的經營,不是靠一個神一般的理論,就可以突飛猛進、立地成佛的,而是在關注細節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最后奉勸一句善于炒作的鄧老師,企業的很多經營行為和戰略布局,不進入內部,我們這些外人往往看得并不真切,所以建立在此前提下的炮轟和建言,正如沙灘上的大廈,實在無益于企業的成長。
批判容易,因為失敗總是比成功容易,所以批判性寓言的成功率極高,但我們都必須知道:建設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