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幼嵐創始人:接下來30年是高敏感人創業紅利期
整理:小媚,編輯:刀姐doris
原標題:接下來的30年是高敏感人創業的紅利期| 對談服裝品牌幼嵐創始人九月
去年,我曾對話「MO&Co.」的金霓,一位總在做與主流相反的事的創始人。當時我說,環境越充滿不確定性,越需要創始人打破常規。
而企業的經營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傳統的經理人模式,
另一種是創始人模式。
前者依靠職業經理人、層級化的組織管理。
后者強調創始人親手操盤,并在關鍵節點做出決策,而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們忽視了創始人模式的巨大潛力。
關于這個話題,我最近在對話了服裝品牌幼嵐的創始人九月之后,又有了新體悟。
第一次見九月是 2019 年,她當時剛剛生下女兒不久,憑著一個信念“想為女兒做世界上最軟的衣服”創業起步,算是一個服裝行業的外來生,她來到我的刀法社群,說愿意做一次「品牌內測」。
當時我設置這個「品牌內測」欄目,是為了鼓勵品牌初創創業者,也能夠在早期的時候,在刀友們的協助下,共同探討品牌成長上的「坑」和「問題」,讓創始人跳入群里,自我分享,而刀友通過提問的方式“challenge”創始人。
大家問了她一堆難題……
1、如果精準地做幼童市場的推廣,現在試了最有效的是什么
2、童裝 sku 很多很雜,你準備怎么安排產品節奏
3、另一個挑戰是大家的固定思維是媽媽愿意為孩子花錢,但是其實因為孩子長得快,所以 willingness to pay 沒有想像中高,更愿意花在教育上,你怎么克服這一點?
……
九月后來一直和我保持聯系,轉眼間斗轉星移,幼嵐已經規模近 5 億,在行業也頗有名氣,而我的孩子也長大到了 3 歲,到了能穿幼嵐的年紀。
過去六年,我見證了九月的品牌起步、踩上新消費熱潮、踩坑走彎路、重新堅定道路,每次見她都有新感受:
2019 年,她是一個帶著理想主義的外行人。跟很多創始人一樣,懷抱著單純的初心出發。當時幼嵐剛剛上線天貓半年,供應鏈沒有完全穩定,銷量在千萬級。
2021 年,她是屢獲融資的新消費品牌的領軍者。當時幼嵐接連做出了多個爆款,規模破了億。九月也意氣風發,跟我說找到了下一個賽道,要做植物基童裝的領導者,還提出了“新一代孩子,穿下一代面料”的 Slogan,一切都很宏觀敘事。
2025 年,她是一個踉踉蹌蹌探索怎么當好女老板的 41 歲姐姐。她不再聊宏觀,轉而關注微觀具體的小事,比如每天要摸 100 多塊面料、公司里不允許評價外貌、注意到媽媽用戶會由于常常背孩子而容易背變厚,幼嵐也將 Slogan 改為了“小事大做”。
在今年我跟她的對談中,展開的話題包括:
1、為什么要換掉“新一代孩子,穿下一代面料”的 Slogan?
2、為什么說敏感是這個時代內容人、品牌人、產品人最重要的特質?
3、憑借“感性”就從童裝跨界到成人裝?為什么說有時感性比理性更準確
這場對談,聊得我倆都熱淚盈眶……
如九月所說,她是一個“內耗但一直往前走”的人,因為很難找到 role model,所以走過彎路、走得踉踉蹌蹌,姿態不是那么好看。
但終于是走出了一條路,把敏感、不喜歡博弈、感性等所謂的軟肋,變成了自己的盔甲,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做品牌,并且公司越做越好了!這場對話也讓我愈發相信,新時代的消費品就該用新的方式來做。
接下來,就讓九月把一個品牌人、創始人、女性的過去六年,講給你聽。
一、換了個品牌 Slogan,然后發現沒人在意
我的人生,在當媽媽前和當媽媽后,有蠻明顯的分水嶺。
生育對女性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抱著小孩那一刻,會有兩個很特別的事情發生。
第一,你好像從來沒有這么強烈愛過一個人。抱著她的那一瞬間,你會想我好愛這個生命啊,想為她做一些什么的心情非常非常迫切。
當時身邊很多媽媽買各種母嬰用品都是海淘,我就想,我們泱泱制造大國是做不出像樣的衣服了嗎?為什么連這種日用品都要海淘?要不就自己來做一做。
第二,是自己變輕盈了。因為不再過分把所有專注力放到自己身上,反而輕松了很多。
現在回頭看,我是個蠻自我中心的人,經常沉溺在自己的感受里,大學畢業后也沒有想說一定得做點啥,我是學西方美術史的,畢業后在香港畫廊工作了很短一段時間,不是很喜歡就回來了,在做重工業石油的家族企業干了一段時間,我知道這不是我特別喜歡做的事兒,但我覺得這樣也行。
自我這個東西,是一個雙刃劍,自我很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加倍的,挫折也是。
這兩個事疊加,會有個非常顯著的效果——我承受挫折的能力比以前要強一些。我以前沒有做很多事,原因之一就是每當遇到挫折,我就想算了,而做幼嵐太難了,中間遇到了太多太多破事兒,但我好像有那個力氣走過去。
所以,我的創業是從成為了一位母親開始的,作為一個外行人,我可以說踩了服裝行業所有的坑。
先說為什么可以活下來吧。
我剛進這個行業時只做好了一件事——用戶視角。
比如幼嵐有一條“嵐標褲”,它的概念非常簡單,我發現很多媽媽換季時都在找替代校服的褲子,因為校服沒有那么舒服,但學校又要求穿,那我就說我來做一個“校服高替”。
這不是設計師視角,不是要把褲子設計得多好看和特別,而是要把褲子設計得像一條校服褲,我們調研了全國校服有哪些顏色、版型,再用非常舒適耐穿的面料來做。
現在嵐標褲一年能賣幾十萬條,作為一個媽媽、外行人,永遠站在用戶視角思考,這個能量是非常大的。
但非常遺憾的是,行業該補的課你一堂都落不了,你還是要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我進入的是服裝中的休閑賽道,它介于運動和時裝之間。運動品牌會更注重功能,一般產品的話事權非常強,產品經理的洞察更強,流行趨勢的影響弱一些。而在時裝,往往設計師是唯一的英雄,由設計師對美的理解驅動。
休閑卡在這兩者中間,就是我們日常穿的那些衣服,普通的 T 恤、日常的褲子,休閑品類首先得跟運動品類一樣實用,在日常場景里用著非常順暢,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脫離趨勢,因為包含著很強的社交需求。
所以它是一個中間物種,就像一個木桶,不能有任何一塊是短板,對綜合能力的要求非常強。
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要面臨一個這么巨大的東西。我曾經以為是不是長板足夠長就可以了,但不是的,這個賽道的產品是一套體系,從產品企劃到設計到供應鏈到渠道,輪子要一環一環卡上去。
所以踩坑就太多了,可以分享一天一夜,都是真金白銀、親手親腳踩出來的坑。
首先是商品企劃。商品企劃決定了產品結構的合理性,我們要去拆采購額應該分到什么品類上,每個品類的深度是多少,比例怎樣是合理的。沒有完善的商品企劃,最終會反映到庫存非常多。
設計的坑也踩過,之前我們沒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設計方法論,只是靠設計師個人靈感,有很好的時候,有非常差的時候,最后也會反映成賣不出去,變成庫存。
我們中間有一兩年,用戶一直說今年的東西怎么不好看,但憑著對幼嵐慣性的愛還是在買,我內心是非常非常難受的。
接著就是供應鏈了,我們面料是自己做的,核心面料 16 個月,其他款式是 10 個月的研發,這里面每個節點該做什么、截止時間是什么,中間涉及到非常多部門以及外部供應鏈的協作。沒卡好整個時間線,供應鏈沒辦法按時交付,服裝的售賣季節又非常短,也會反映到庫存過多,當然供應鏈還有質量把控這些,就不展開說了,太細了。
渠道也踩過坑,我們在直播非常輝煌的時候也做,當時不知道什么叫做價格體系要穩定,就會報不同達人,意愿都是好的,希望大家都能順暢合作。
但你發現一旦沒有非常清晰的價格體系,就會導致用戶覺得這個品牌咋回事呢?短期內能帶來很大的銷售增長,但長期來說對品牌是非常大的傷害。
所以 2023 年開始,我們就以自己的標準為主,愿意合作就合作,不愿意那我們看以后有沒有機會再合作。
還有一個坑是關于品牌的。
先說品牌是什么,我覺得品牌是一種理想和一個標準,你希望做的產品是什么樣子、產品最終呈現出來的使用體驗是什么樣子。品牌不是營銷人在前端去講什么,而是你日常在踐行什么和你最終交付出來的是什么。
我做的是針對特定人群的、有差異化的產品和體驗,如果沒有品牌主張和以主張延伸出來的品牌標準,你咋做呢?你下面的人咋知道要做啥?標準在哪?
這個世界上有一萬種對的方式,但屬于你的是這樣的,我們要一起往這個方向走,這是我理解的品牌。
這方面我也犯過錯。2022 年是對幼嵐非常挑戰的一年,表面上是疫情,但內部也遇到了發展瓶頸。當年大環境非常差,消費信心也很差,但錢又是多的,導致效率會很低。
身邊會有很多聲音說你看別人怎么做那么好?
說幼嵐的品牌形象不夠清晰,用戶都不知道利益點是啥,得用一句話穿透式告訴大家。
于是我在想,我是不是應該整點啥,讓流量效率變得高一點?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很多事?
于是就推出了 Slogan “新一代孩子,穿下一代面料”,但用了幾個月就取消了,倒不是因為市場惡評,因為大家根本沒有那么在乎你的 Slogan,這是我沒想到的哈哈哈。
那為什么不用了呢?
首先,我自己講這句話會尬,腳趾摳地,堂堂一個品牌創始人講自己的 slogan 會尷尬,這里面一定哪里不太好。我不是一個喜歡喊大口號的人,這個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品牌理論,但它一定得適合你,知行不合一就很可怕。
其次,大口號也更適合大媒體時代,而現在是信息傳播極度分散的時代。
我前幾天還在跟品牌團隊聊,以前做品牌像拿一塊大石頭“砰”地砸下去,濺起一個巨大的浪。現在是想象一條涓涓細流,河邊有很多鵝卵石,我們是鵝卵石匠人,把每個鵝卵石打磨成自己很喜歡的樣子,有一天我們站在河的下游往上看,每塊都很漂亮,又在應該在的位置。
這是幼嵐在這個時代做品牌的方式,所以就有新的 Slogan 小事大做嘛。
幼嵐做過的“小事節”
品牌 Slogan 有很多種方式,
一種是產品利益點,
一種是品牌精神。
在這個階段我選擇了品牌精神,“小事大做”是幼嵐做事情的態度,也很符合休閑行業,休閑服裝就是每件事看起來都不起眼,但做好就是有門檻,做好了以后就很扎實,會有效果。
幼嵐的產品利益點倒一直沒有變過,就是做好面料,從面料抵達體驗。這是內部的設計哲學,寫在品牌手冊里,用戶不會去看,但用戶討論幼嵐時經常會說面料很好,所以不一定要一句 Slogan 告訴用戶,用戶會用體驗來告訴你。
而且我們設計哲學的層次也在變化。我剛當媽媽時,覺得柔軟的就是好面料,但做著做著發現每塊面料有不同質地,適合不同款式,用戶最終的體驗不只是面料的功能,而是一件衣服,我們得用面料做出一件動人的產品。
所以在我們公司,你經常會看到工作室里很多設計師、產品經理,一邊摸著面料,一邊在畫圖,想象一塊面料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這個手一天要摸 100 多塊面料,去感受纖維之間體感、美感的差異。
我之前的角色是老板、CEO,總在管一些相對宏觀、抽象的事,但接手管理供應鏈、設計之后,我忽然感受到原來做消費品是這么具體的事,從供應鏈、面料、色彩、工藝、版型,我就這樣一步一步踩坑走過來。
人是由做的事情定義的,我現在每天 95% 的事都是非常具體的,
所以我由一個比較宏觀的人變成了一個非常具體的人。
當具體的人很快樂,這是我這兩年很大的感受。
二、敏感是天賦,任性是動力
作為一個高敏感的女性創始人,我想構筑一個自己認可的商業關系和商業機構。
《好東西》這部電影非常打動我,商業社會里有很多很好的女性領袖出現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且我覺得大家都慢慢形成了一種共識,就是我們要創造的不是一個女性版的男性世界,不是一個性轉版本的權力的游戲,目前我們都還完全無法想象它的全貌,只能朦朦朧朧感受到一些輪廓,但已經讓人非常激動。
比如,敏感一定是不好的嗎?
今年年會上,我一如既往又哭了,公司大部分人在下面也都哭成一片,也都很敏感。我說在這個時代做消費品,敏感是你們的天賦,而我作為你們的老板、leader,一個非常大的責任就是保護好你們的敏感。
所以我們公司有一些可能聽起來比較奇怪的規則,比如不許評論對方外貌,不要說覺得 A 比 B 好看。大家去想象一個場景,只要一個人說覺得 A 比 B 好看,剩下的 C、D、E、F、G 都會去感受自己的容貌,我覺得那是不輕盈的,我希望在工作中是沒有性別的,沒有那么強的自我感知,而是在感受用戶要什么。
我覺得這是一種保護敏感的方式,我們公司女性非常多,如果你一邊需要她是敏感的,去產出好內容和好的產品創意,一邊又說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能不能爺們點,這是不公平的。
再比如,我更喜歡合作的關系,沒有那么喜歡我碾壓你的關系。不那么“壓榨”、不碾壓,可以把生意做好嗎?
在傳統服裝行業里,品牌作為甲方,供應鏈作為乙方,關系是非常不對等的,很多品牌方是完全壓榨和透支供應商,甚至自己的決策失誤會轉嫁給供應商。
我們有一些業務同事進來,也會帶著之前的一些工作習慣,跟供應商講話的態度,用罵孫子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我就說人家也是做他的工作,你為什么要這樣對待別人?
所以后來自己管供應鏈,我就決心不這么做,要尊重別人,要達到共贏。
比如我們要降本,假設一件衣服今年是 50 塊錢,很多公司降本是直接通知供應商說明年要 48 塊。但我們不是,我們是懷著信任的態度坐下來聊,把 50 塊里所有成本環節拆干凈,在不損害對方利潤的情況下,琢磨有什么地方可以提高效率。
這是我認為健康的降本,大家共同變得更專業,而不是今天我賺多一點錢,于是你賺少一點。
這樣做的確更難,剛開始阻力很大。需要把中間環節非常透明寫出來,也意味著我的團隊有專業能力一起去判斷這個事兒。
你還得篩選人,有一些人就是得跟他博弈,不要跟這樣的人合作,去選擇那些能跟你平等對話,不會因為你對他比較尊重,就覺得你好拿捏的人。
不過,共贏的關系一旦形成就非常好。我做供應鏈的很多經驗都來自我們一個供應鏈的老板,他說九月你不能這樣搞供應鏈,我來教你怎么做,把他自己作為供應商的經驗,一步一步全部攤開給我看。
我們上個月剛核完價,他跟我說了一句九月你已經成長了,出師了,我教給你的這些東西都用到我身上了。
所以我就發現,不用去“壓榨”、恃強凌弱,以共贏的態度跟人形成良性的關系,原來是奏效的,幼嵐的成本是下降的,品質是提高的。
幼嵐給合作的供應鏈伙伴拍的短片
說實話,任何事情如果有 role model,會容易非常多,我之前很想知道怎么當好一個女老板。但那個年代放眼望去,叫得出來的女老板不是很多,比如董明珠,但她跟我的特質不是很貼。跟自己貼很重要,做這個事你得順暢,不能腳趾抓地,不能回到家你就好累啊,沒有辦法一直在那個狀態里。
誰不想走一條容易的路,但那條路不通,我就是走到死路了,只好繞回來自己走走看,但走的時候你也會去想是為什么,為什么以前我這種形象的人比較少呢?
我覺得跟市場競爭的階段性有關系,在一個需求大于供給的時代,拼的是效率,比誰更快,更快這個事是不用細想的,你要把感受關閉掉,管你腳疼不疼,往前跑就可以了。
但時代變了,現在無論是內容還是產品,都是供遠大于求。在這個時代,我在團隊一直講不要很努力制造垃圾,制造非常同質化的東西,這東西如果別人都做過,憑什么是你呢?
在這個時代,要做針對細分人群、有差異化的東西,你就是得敏感呀,我們公司產品設計能做好的,沒有不敏感的。
因為細分就意味著縱深要足夠深,對自己的體驗得往下挖。不夠敏感的人挖不下去,只能想到平均的東西,那細分從何而來呢?
于是我就有了一些信心,就自我鼓勁,告訴自己說因為時代變了,所以我這樣的人會受到褒獎。那我要先走出去,讓別人看到這樣原來也行啊,那我是不是也試一試?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哈哈哈。
我今年 41 歲,我們公司女生員工很多,有一天市場部一個女生跟我講,九月每次你對我說“我也這樣過”,我就覺得都有救,一定會好起來的。就是當你隱隱看到前面有個人走得踉踉蹌蹌,但她好像在往那邊走,就會得到一些勇氣。
再說說感性。
我們公司大決定是感性決定,小決定是理性決定。
比如今年投放花多少錢,看 ROI 沒有問題,但大決定比如說做成人裝,會有非常多聲音,但我覺得理性的問題在于有限性,人的理性思考是有邊界的,你沒有辦法窮舉所有,我認識幾乎所有做得比較的企業家在做重大決策時,都會閉關靜一靜,聽自己心里的聲音。
做成人裝這個事兒有幾個點就是比較感性的決策。
第一個點是我樂意,這個事一定得我喜歡,如果不喜歡,再成立你也不應該去做。因為喜歡這個東西很牛,喜歡,做起來就會開心,你永遠不會累。對別人來講叫工作,對你來講叫玩。
第二,你覺得有沒有一些事,是你有可能比競爭對手做得稍微好一點點的。我覺得我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我現在相信這個事兒,就做了,也許一年后已經失敗了也說不定。
幼嵐的成人裝產品
總之,我樂意和我覺得行,是我做成人裝的重要原因。做很多事就該任性一點,我做企業,我承擔大部分風險,我哼哧哼哧,任性都不行啦。
當然任性是有邊界的,我沒有為了做成人裝,把一年利潤都投進去。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人任性一點咋了呢。任性是一種動力,你特別想做這個事,你才任性嘛,那有動力不是好事嗎?大家應該開心啊。
做品牌的人就是要任性,你就覺得非此不可。如果你束手束腳,當一個一碗水端平的人,那太難了,任性是做品牌很快樂的重要原因。
三、輕盈,首先意味著放過自己
我們公司的人都很知足,我負責設計企劃,有時候合伙人會提一些意見,覺得這樣那樣會不會更好,我會直接跟他講,這已經是我能力的極限了,就這么點實力都拿出來了,我希望你為它鼓掌,我明年努力做得更好。
這兩年我學會了坦率告訴對方自己做不到,還挺奏效的,大家會尊重你做不到。因為我是一個挺使力的人,我很想把幼嵐做好,所以我很坦然。
在親密關系里也是,有時候我媽心情不太好,我很晚回到家,她想跟我聊一些事兒。
有一天我真的告訴她,說媽媽我非常非常愛你,但如果今天再聊這些抱怨的東西,我今天可能有點承受不太住,但我非常愛你,我想讓你知道這個事,這樣好像比以前有一搭沒一搭回她效果要好一點。
說到女性關系,我覺得這一代女性間的關系更輕松。
比如傳統母女關系常被描述得非常重,但我跟我女兒的關系是非常輕盈的,就像《好東西》里鐵梅和她女兒,我沒有把所有東西都架在她身上,我相信她作為一個個體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但需要我的時候,我會在那邊。
在職場也是,我們拋開性別,以伙伴的關系一起把一件事情做好,我跟大家一起工作都覺得很輕盈,在公司走路都是跳的。
朋友之間也是,以前小說描寫朋友關系,兩個女生明面很好但暗暗較勁,啥玩意,不是好的范本。
女性之間可以非常坦誠,我們彼此欣賞,真的在乎對方,這個感情里不需要任何別的層次。
所以看《好東西》時我大哭,非常非常感動,我想原來邵藝輝你也是這樣,你也看到了,就說明有很多這樣的關系在發生,說明我們的處境會變得越來越好。
再說回輕盈這個詞,我覺得它首先意味著放過自己,不要把他人的期待都壓在自己身上。男女都有這個問題,但在性別教育里,女生往往會更在意別人的評價體系。拋開這些,去真正關注你要做的事兒,這是第一層輕盈感。
第二層輕盈感是人和人的關系。就像剛剛說的,你可以擁有非常多輕盈的關系,不需要那么沉重。
做事業也是,我剛創業時受主流敘事影響,覺得創業就是苦哈哈的,但現在覺得拋開這些偏見,我覺得做消費品是很好玩的。做衣服就是很開心,每天看看面料,看看顏色,弄一弄,縫一縫,衣服就出來了。
它是輕盈的,因為它足夠輕,你才能走得非常久,你才不覺得得趕緊變現,得有個終點,我現在有時候就能看到一個畫面,我是一個 80 歲的老太太,但還在做衣服。
四、我的對談后感
九月說的話長長久久地回蕩在我心中,好像一絲甘甜,我也很想把她的故事分享給你。
我一直在行業里推崇「以人為本」的品牌價值觀,這是一條很新的路,
我也在積極通過咨詢把它落地到當代品牌的生意中。
但是在九月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是一個創始人,是一個為媽媽群體存在的品牌創始人,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女性。
她并不如同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女強人般強悍,但她溫柔里帶著力量。她像水一樣。
每當想起她說的,她很希望成為新一代女性的新榜樣,就算她在前面走得踉踉蹌蹌,但還走得不錯,我就會很感動,也許這就是我心中所想的「女子刀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