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品牌,沒那么多
原標題:為什么中國長不出三得利Suntory?
來源:青鳥消費Talk 作者:黃曉軍
2019年11月,經歷傳統財經媒體和消費品公司的職場經歷后,我加盟到一家新媒體機構孵化了「深氪新消費」。
在那之后的一年半里,新消費行業的發展如火如荼——
投資機構將1700億人民幣的資金投向了900多個品牌,并打算在這些品牌中持續扶植出未來的獨角獸乃至上市公司。
但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新消費遭受了些許非議。到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提“新消費”了。問題在哪兒?
第一是資本。
當年七八月份以后,資本對于新消費領域的關注度下滑。這被解釋為新消費概念的熄火、新消費泡沫的破裂,資本機構在火熱的搶投中恢復了理性。
在我看來,1700億人民幣放在新消費市場來說,已經足夠了。資本的注入基本確定了絕大多數的頭部品牌,格局初顯。
所以,資本冷卻本質上是機構沒有了再去尋找新項目的需求和欲望。
第二是新消費的流量思維。
大多品牌自己賺來的錢加上資本投資的錢,基本都投放給了小紅書Kol、抖音博主以及B站up主。
這些大家都是過來人。它最終導致一個問題,就是“爆品的狂歡,而非品牌的勝利”。
整個新消費領域,都在做產品銷售的邏輯,這雖然能撐起一個10億、20億人民幣級別的銷售規模,但距離可口可樂、星巴克等全球經典品牌、偉大品牌還差了許多。
以至于,從一開始,就有人說中國新消費做的是廠牌,而不是品牌。
成就一個經典品牌、成就一個偉大品牌、至少成就一個中國好品牌……這成為了眾多行業人士都在討論的問題。
但最終的結論是,真的不好做。
為什么新消費大多被稱為廠牌?最關鍵的原因是,這些品牌表現出來的運營節奏,是太過于在意眼前的銷售數據。
做一款高性價比、低定倍率的產品,找幾個小紅書kol秀美顏照片,再通過網紅主播在直播間賣貨,銷量就做出來。
這是新消費走量三板斧,一個完全嶄新的品牌,這樣玩下來也能很快成為品類第一。
然后,品牌部就拿著這個“品類第一”的數據出去做宣傳。
在電梯間廣告牌上,一串串數據上都加了*號標識,根據指引去看解釋會發現:人家所謂的品類第一,不過是在某單個平臺、某一段時間,以及其他具體條件下的品類第一。
那些*號越多的標注廣告,越體現出了自己沒有底氣。
但沒辦法,搶占品類第一幾乎成為了新消費的門檻。所有的品牌都在這樣做,一家品牌不做就是輸在了起跑線。
品牌內卷產生,就連資本方也將其視為投資依據的一部分。
我曾認識一個小食品品牌,幾個人的小公司在線下渠道鋪開能出貨接近1個億,這算是不錯的生意了。
但他花錢去做直播,花錢請外部團隊幫忙做電商,盡管投資回報率低得可憐。
為什么?他想做大,做大就要有資本進入,資本要看數據,而線下出貨這種粗線條的數據基本不合格。資本喜歡的,是GMV、是復購率、是品類第一。
另一個方面,打造品牌內容的組織管理存在不足。
很多公司有品牌部,主管旗下各個子品牌的運營,但還會設置一個統一的公關部,主管公司公共關系。
品牌部給自己分管的子品牌做些宣傳出來,公關部可能不知道。這會出現什么問題?表現得好,品牌部拿獎金;表現不好則是公關部門來背鍋。
體系的矛盾都是利益的矛盾,對于品牌傳播上體現得尤為明晰。
首先,從當下的媒體環境來看,品牌傳播在公司內部有一個“不可能三角”。三個角的頂點是效果看得到、價值看得到、老板看得到。
效果是直接轉化,常見于流量型投放;價值是品牌長尾,戶外、雜志廣告較多;老板看得到基本就屬于圈內自嗨。
但大量的PR朋友告訴我,這三個角讓他們最開心的,就是某一篇稿子被老板看到,甚至被他轉發朋友圈了。
以至于,很多時候他們會花錢讓一些Kol在朋友圈轉發,這樣被老板看到的可能性很高。
從不可能三角來說,老板看到與效果轉化的交際,就是直播帶貨這種“短平快”的野蠻數據,這是一個可以真正拿出量化報告來的。
老板看到與價值傳播的交際,基本就是投放頭部媒體、行業垂直媒體。這里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傳播基本都是小圈層自嗨,很難出圈——畢竟老板也是人,他也被互聯網包出了信息繭房。
價值傳播和效果轉化的交集點,最完美。但一般而言,這樣的交際無法在投放之前獲得可行性的數據參考,PR負責人的風險很大。
從根本利益來看,PR負責人已經屬于公司中高層,很大一部分這個位置的人,基本都是希望不犯錯地把預算用完。相較于冒風險做出點花樣,他們更樂于定制品牌軟文,做較為穩當的傳播。
所以之前也有人說,國內很多企業的老板才是真正的公關老大。
因為面臨公關事件,相關負責人不敢拍板,老板直接主持會議;而日常傳播,負責人不敢輕易優化品牌傳播話術,很多都是老板最先說出來。
一線PR人員常常會被要求學習老板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因為他們要在這些演講中提取關鍵詞去放大傳播,成為新的公關話術。
這與我們的常識有些悖逆,畢竟更多人以為老板的演講稿其實是背后的PR團隊操作的。
內部無能加上外部包括資本的價值取向,短時間崛起的新消費品牌勢必會發展成為廠牌。
他們踐行流量主義,帶貨而不帶品牌,渴望快速形成規模,用大規模覆蓋讓消費者認識到自己。
這是有可能的。當一個地方一夜之間都是某個品牌的產品和廣告,它體現出來的那種規模感,一定程度上能夠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并為之埋單——就像當年蒙牛在呼和浩特主街道兩旁一夜之間掛了300多塊廣告牌。
但規模向來不是消費品、零售業的壁壘,品牌才是。
一個沒有品牌感的產品,如果被可口可樂貼上它的標簽,那就喪失了競爭力。甚至于,可口可樂同樣質量的產品,還會賣得更貴,賣得更好。
但當下中國有真正的品牌嗎?幾乎沒有。
那么海外被稱之為偉大的品牌呢?其實也沒有多少。可口可樂、三得利、星巴克這些,混的基本都是資歷,一個品牌活到了四五十年甚至百年,能做到全球級的規模,基本也能成為類似的品牌。
新消費品牌差的,就是時間。沒辦法,新消費品牌的效率再高,也不能與時間為敵。殺不死時間,是新消費沒能孕育偉大品牌的真相。
但我們需要自問的是,星巴克成立不過40來年,國內如美的、波司登、云南白藥等各行各業都存在同齡的消費品牌,為什么沒有做出同樣的品牌?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市場環境的不同。
中國鮮有百年品牌,大多是100年內出現的戰火較多,任何戰爭對經濟都是具備有破壞性的。
盡管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國內生產體系的相較落后,人們進入形成了一股對外資品牌的推崇。
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產品牌的成長。
其次我們要理解中國企業近三四十年來的高增長來源。
以家電業為例,海爾、美的、格力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比較一下家電市場需求容量的增長,以及LG、三星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產出和銷售,就會發現“中國最大”“成長最快”等描述可能是假象。
用陳春花教授的話來說,中國企業這幾年的增長,更大程度上來源于市場的緊缺,而不是能力。
她曾提出,30年來,中國企業從0做到全球市場,在實踐中創造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但仍有一種不安高懸。對于市場自然增長所帶來的機遇,中國企業并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接,它們只是在這個要素的增長中獲得了一個發展的空間。
換句話說,是市場造就了企業,而不是企業造就了市場。
這期間,中國企業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企業之間存在大量的同質化競爭。第二是技術、全球化、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仍然是困擾企業的關鍵因素。
長壽型公司有3點共性:符合顧客期望的產品、穩定成長的員工、保守的財務。它們不受外部環境影響,是企業自身能力積累所獲得的主導市場的要素。
最后,中國企業還不具備真正的經營能力。
30年間,中國獲得了擴大規模的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銷售的能力,但這些只是生存能力。
而企業經營能力,是指企業能夠主導供應鏈體系,以及能夠主導投資和技術形成的價值鏈,由企業決定資本和技術的流向與流動方式。
如何提升企業經營能力才是關鍵。
與星巴克同一個輩分的中國品牌,發展到今天更多是慣性增長,他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從品牌角度去做功課,更沒有獲得相應的賦能。
往前拉30年時間,再往后拉30年時間,今天的新消費品牌可能更像當時星巴克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所以做品牌的呼聲更高了。
這個比較有點夸張,但所處的情形應當類似。
至于這30年里,大家應該怎么做品牌?趁早沉淀。
早一點去沉淀,你就有了先發優勢,而當“每個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感情都需要時間”已經成為品牌建設的公理時,先發優勢就是絕對壁壘。
所有的沉淀最終的體現,還是一個問題:我們是為了自己的盈利而做,為了我們的合作伙伴賺錢而做,還是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而做。
這樣一來,就會發現,產品本身沒有需求增長和下滑的區分,產品思維是有的。
你需要一個系統建設能力,具體可能體現在中臺建設,它在合理配置供應鏈、品牌甚至研發等多方面的資源,最終給你一個解決方案。
這個解決法案不能被視為產品,而是一套能夠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
企業的存續,在于吸引一定數量能為你埋單的用戶。用戶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總是有許多選擇,他們購買的其實不是產品,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人們買潮流服裝不是買服裝而是潮流,你提供的解決方案則是如何讓服裝變得潮流,而不是做一件30年前一樣保暖的服裝。
不然白小T也不會做保暖T。
喝酒也是。年輕人喝酒喝的是輕松、是愉悅,所以你要搞一個文案瓶或者其他的場景構建。買醉的話,人們隨便找個酒精飲料即可。
化妝品方面,60元的口紅和300元的口紅可能出廠成本一樣,但為什么用戶愿意買300元的大牌口紅?
她們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口紅,是和姐妹聊口紅時是否在同一個圈層;是把紅色的東西涂到唇上時是否擔心過敏;甚至可能是自己的偶像有沒有為這只口紅代言……
這些問題在中臺系統的實時反饋下,才能給出最優的解決方案。
企業只有不懈努力,幫助用戶更好地解決問題,也就是為他們提供更加出色的功能、更高的價值和更加便利的服務,才有可能生存甚至增長。
先忘記品牌,埋頭去做經營能力的事情。30年后再來總結,它可能就成了品牌打造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現在去問星巴克怎么做的,他回頭看那40多年,可能沒啥說的。
而最終真正說出來的,或者是被人總結出來的,基本都屬于文學作品。我們確實需要高于現實的文學作品去指引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回到現實去。
所以我的建議是,現在關掉這個頁面,自己去試一試。
作者公眾號:青鳥消費Talk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