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營銷,到底是什么?
原標題:《當用來對抗宏大敘事而被提出的"人本",變成了"BuzzWord"本身》
作者:JerryHou,來源:人本商業(yè)評論
商業(yè)社會的荒誕性,還是將觸角伸到了"人本"的概念上。這一次,人們繼續(xù)豎起”人本"的盾牌,卻依舊上演著宏大敘事的劇情。
始終站在用戶角度,而不是產業(yè)角度思考,才能更明白商業(yè)的本質。——人本商業(yè)咨詢
2021年,當我給公眾號命名為 "人本商業(yè)評論" 的時候,從未想到過有一天:
"人本" 這一理念,這一被我們用來解構所有的宏大敘事,解構那些:
所有的完美的商業(yè)邏輯,市場趨勢,營銷顛覆,投資邏輯,行業(yè)拆解,競爭戰(zhàn)略,這些建立在宏大的框架下的:幾十上百年來,商學院的專家學者們,經濟學家們樂此不疲的,通過向前總結,巧妙構建敘事,發(fā)明出來的,一個又一個不可證偽的理論。
的理念。
竟然有一天會荒誕到,進化成為BuzzWord一般宏大敘事的存在。
但商業(yè)社會的荒誕性就在于,它總是能夠不負眾望的,輕易的超出你的預期。人類基因里根深蒂固的"對于能夠躲在宏大敘事下所帶來的巨大安全感"的成癮性,開始蔓延到了"人本"這一概念上來。
于是,從某一天開始,市面上突然出現了猶如洪水一般泛濫的,開始鼓吹"我們要開始轉變思維,要以人為本" 的一眾聲音。但盡管,口號呼喊的一如他們過往提出的,每一個荒誕的理論一樣響亮,在高舉著 "以人為本" 的盾牌下面,卻依然是包裝著一成不變的宏大敘事。
當越來越多人,轉發(fā)給我們各種宏大敘事的口號,類似于,我們正在進入 "人本時代" 的聳人聽聞的呼喊時,促使我們寫下今天的內容。
去試圖對那些曾經有任何一個瞬間,認同我們所提出的:
"用戶價值理解,是企業(yè)唯一的壁壘" ,
"而正確的用戶價值理解,有且只有,建立在 "人" 這一特殊變量的獨特而細小的洞察上才成立" ,的企業(yè)家和在意真相的從業(yè)者們,
去進一步闡述:
當我們討論 "人本" 的時候,
我們到底在說什么?
希望能讓"人本" 這一理念,不會淪落成為那些錯誤而荒誕的決策的盾牌。
01
從來就沒有什么"人本"的時代
就如同新消費退潮的那2年,突然什么人都跑出來,要高喊一下 "品牌" 的價值:
還存活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yōu)榱俗屪约号c其他衰落的企業(yè)做切割,不管自己實際是怎么做的,都出來要說一下,"我們還是很重視品牌的"。雖然,很多人所說的重視品牌,都是"格調/設計/質感/精神/藝術/etc" 那一套,品牌最外在的表象那一層,在主流的營銷從業(yè)人群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但很多時候都是用來感動自己的東西,跟真正的做品牌背道而馳;
甚至因為,反正很難被證偽,他們就越說越邪乎,品牌突然已經變成了一副cult面孔,變成了什么企業(yè)家人格的延伸。雖然張一鳴不是做品牌的專家,但那句"做一個ego小的人"依然無比的振聾發(fā)聵。在品牌維度的詮釋就是:你把自己的感受放到無比的小,剝離你自己的執(zhí)念,才能擁有無比寬廣的同理心,去與那些,你真正需要打動的人群產生共鳴。是不是你的人格延伸,一點也不重要。你的自我越小,你同理心的面向就能夠越多。
喜歡炒作的媒體們,終于找到了批評的切入點,不管他們自己懂不懂如何做品牌,都要站在正義的高點,去大肆批評那些做不好的企業(yè),也無論那些業(yè)績糟糕的企業(yè),到底是不是因為品牌做的不好所導致的。然后,因為媒體們天然攜帶著的巨大聲量,不知道又有多少迷茫的企業(yè)家,一如當年的江小白,就這么莫名其妙的被一群,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做過企業(yè)的人,教著怎么去做企業(yè)經營,進而,做出更加錯誤而荒誕的決策。
于是乎,品牌就成了一個幾乎所有人都喜歡用的萬能盾牌:一如,他們也曾經,把明明是最最糟粕的,商業(yè)社會最原始的 "生產思維",當作寶藏的發(fā)現一樣,到處宣揚,"只要肯用心生產好的產品,就會成功",試圖把中國的商業(yè)社會的思潮倒推回到50年前。
這一次,當增長神話不再的時候,當市場熱錢不再的時候,他們把觸手伸向了 "人本" 這一概念,于是,我們看到了我們開篇提到的,鋪天蓋地的關于 "人本" 的聳人聽聞的口號式的吶喊:
做定位的人,高聲呼喊著 "人本" 的重要性;但回到任何品牌上,人又都變成了單一的,刻板的,毫無生氣的,只在乎 "第一" 這件事情的。于是,有一天,我在一棟辦公樓樓下等電梯,短短的1-2分鐘的時間,在電梯口的分眾屏幕上看到的8個廣告,有6個都在講,全國銷量第一/全國xx銷量第一/全國xxxxx銷量第一/xx領導品牌/xxxx領導品牌/更多人的選擇。
明明聳人聽聞的,能幫我處理一切事情的AI,喊了快10年還遠遠沒有到來,荒誕的企業(yè)們,已經開始把那些鮮活的/真實的/人類當作AI來看待和溝通了。
平臺們說自己是"人本時代"品牌的最佳陣地,但即便工具是有些許用處的工具,工具也只能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已。效果廣告這件事,幾乎就是跟"人本"背道而馳的敘事。
因為在一個系統中,是不會有任何一個鮮活的個體,在系統中的對應標簽是null的。因此,你只要是一個人,在系統的維度中,你就必須要符合某一些前置位的預設。而在 "人本" 的敘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 的微小而獨特的特點,是要凌駕在所有的預設之上的。
"人本"的理念的核心,應該是脫離于任何平臺而存在的。任何進入到平臺維度的敘事,都只是操作維度的敘事。對于一個品牌的成功,平臺只能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不對品牌的內核的產生任何價值;對于品牌的創(chuàng)新,重點是要找到,在所有現存的預設以外的新的特質。所以,基于既有的對于人群特質假設的預設,是不可能做出新的東西的。
幾乎所有虛假繁榮,開始無比熱鬧,成長無比快速的,但最終一地雞毛的品牌,起初都是這樣的。因為絕大多數人是沒有這一行為的,單純是因為有這么一小群人。
這群人無比的吵:他們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吵,他們辭個職也很吵,旅個游也很吵,加個班也很吵,買個東西也很吵,談個戀愛也很吵;所以看起來好像無比的熱鬧喧囂,好像所有人都這樣;但實際就是這一小群人,他們貢獻了這個世界80%的聲量,但他們可能只會代表世界上8%的人而已。
因為真正代表著大多數人的普通人,
不會每天跑出來說:
你看,我今天又和昨天毫無區(qū)別;
你看,我今天的生活又毫無亮點。
就算說了,也不會被看到,只會消失在被算法認為“無價值”的標簽下。
更重要的是:
他們這群喧鬧的人,并不會引領任何人,他們看起來成功引領了一些東西,但也失敗了10倍于成功數量的東西。因為成功的核心,根本就不在于他們的引領與否。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說法,叫作,好像沒有看到消費品公司有什么成熟的營銷模型,反而是平臺有各自的營銷模型,進而讓消費品公司按照平臺的模型去學習。
如果你認同了這一說法,那你可能這輩子永遠也做不好品牌。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成功的消費品公司,是因為基于任何營銷模型。
于是我們看到,幾乎每一個商業(yè)流派都在呼喊 "人本" 的價值,無論是口號派,定位派,沖突派,藝術派,技術派,模型派,但藏在所有呼喊背后的,幾乎都還是那一套原封不動的東西。
唯獨,他們最不在意的,就是 "人" 本身。
那些,讓每一家成功的企業(yè),區(qū)別于跟他們看似同一個類別的企業(yè)的,微小而獨特的"人"的需求。
從來就沒有我們今天進入了 "人本時代",就像從來也沒有:
"過去渠道為王,現在用戶為王";
"過去是大傳播時代,現在是數字時代"。
因為在他們的敘事中,那些渠道無比扎實,但失敗的一塌糊涂的產品,都被他們的從敘事中抹去了;但真實的世界是,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在同一個渠道資源下,失敗的產品數量,都是其成功的產品數量的10倍以上。
因為在他們的敘事中,那些大傳播時代曝光量極大,但失敗的一塌糊涂的企業(yè),都被他們從敘事中抹去了;但真實的世界是,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在同一個大傳播的時代打法下,失敗的產品數量,都是成功的產品數量的10倍以上。
他們的敘事中沒有這些,有可能是因為Howard Marks說的"人類對于過去事情的無比糟糕的記憶,遠超過你的想象", 也有可能是因為Steven Pinker說的 "人類選擇性的遺忘,是因為要滿足動機性推理的敘事"。但無論如何,那都不是真實世界中的真實情況。
如果把過去100年中,每一個10年真正成功的企業(yè),從時間線中拉出來,他們都一定基于 "人本" 的,無論他們在使用什么渠道,什么媒介,什么方法論;抑或是,處于什么經濟環(huán)境,什么文化背景。每一個在當下歷史節(jié)點,成功的企業(yè)都是 "人本",都是基于一個"獨特而細小"的人的訴求,因此,也就從來不存在,今天是一個 "人本" 的時代的說法。
超過100年前,1890年,寶潔開始做香皂的時候,美國有多少家做香皂的企業(yè)?不是5家,不是50家,是578家。但在那些號稱過去產品稀缺的年代,只要生產了就能賣;但今天不一樣了的敘事中,這剩下的失敗的500多家企業(yè),都輕而易舉的被抹去了存在的痕跡。
可能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從前的世界,那些持續(xù)在為世界貢獻著噪音的經濟學家和商學院的專家們,并沒有去從這個維度去向前總結。
世界的話語共識,從來不是由Fact事實驅動的,是由Narrative敘事驅動的;而敘事,是基于事實的挑選,排列組合,以滿足預設的推導和推演。
但事物的本質,是由Fact事實決定的,不會因為Narrative敘事而改變;唯一的區(qū)別,只是有沒有人發(fā)現敘事的荒誕性而已。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在乎事物本質的人,那么接近真相的第一步,就是從,"不把任何你看到的,現成于世界上的,觸手可得的,這些任何的"理論,模型,敘事" 當作結論"開始。
02
"毫無道理"的人生,才是真實人性的體現
過去2年中,我們持續(xù)不斷、始終如一的,強調我們提出的:"用戶價值的理解,是企業(yè)唯一的壁壘",所以無論從事商業(yè)研究的人,多么喜歡去從"行業(yè)"/"賽道(投資語境)"/"品類(消費語境)" 等視角去分析,真實的情況卻是,在同一個類別中的2家企業(yè),看似是一個領域,實際之間的差別,可能比農業(yè)和大模型2家毫不相干的行業(yè)中的企業(yè),差距還要大10倍。
反向的把一群從事著類似業(yè)務的企業(yè)進行歸類,是一個把明明是最重要的差異化特質,從共性提取的過程中剔除的行為;但實際上,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企業(yè)對于用戶價值的理解,而這獨特而細小的差異,才是決定了企業(yè)成敗的核心。
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說的:為什么有的企業(yè),連抄都不會抄;因為并沒有看懂,在產品的外在之下的用戶理解;有的企業(yè)連找媒體發(fā)PR稿,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夸自己,因為把所有的著墨,都用在了毫無獨特性的基于行業(yè)的宏大敘事中。
所以,每當我們的客戶問我們,從品類的角度,你們怎么看?
我的回答永遠都是,品類是一個商學院通過向前總結搞出來的概念,每一個產品的成功,永遠都是先于品類這個概念甚至還沒出現之前的。
當市面上出現了一個"成功的,被大量用戶真實買單的",但不落入現有 "品類" 的產品,以及隨后大量的跟風者進場后,商業(yè)研究的人,就在這個時候站出來,開始把它們進行歸類了,然后,給他們起了一個名字,叫X品類。
所以,所有從0-1的產品的成功,都跟處于后置位才發(fā)生的總結提煉歸類,毫無關系。因為,品類總結這個后置位才發(fā)生的事情,不可能是在前置位出現的產品成功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是不會做這件事的,也沒有人在意這件事。僅有的少量的消費者熟悉的品類,是那些借用了他們生活中本就存在的詞匯命名的品類。但用戶的選擇邏輯,從來都不是生硬的/線性的計算機程序般的樹狀圖,一步一步來執(zhí)行的。
我們曾經幫一個客戶做用戶研究項目的時候,客戶希望能順帶也問一下,消費者對于這個品類的看法。于是,就發(fā)生了我們早就預想到的情況:
當你不去做用戶引導的時候,一個銷量已經非常高的產品,很多復購無數次的消費者,甚至都無法準確的說出品類名字。
因此,你要成為一個用戶思維的人,首先,要丟掉產業(yè)思維。
當然,如果你的出發(fā)點就是要抄/借鑒,那就不一樣了。但關于"抄",我們也講過很多遍,我們從來不做道德審判。
但,當你決定要做個一個 "反派" ,起碼,請做一個聰明的 "反派"。你不做蝙蝠俠,做小丑,也依然是一個非常迷人有魅力的角色。但一個愚蠢的"反派",真的就沒救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抄,就請老老實實的原封不動的借鑒,以確保在你并不一定真的理解了產品的成功內核的時候,盡可能的提高你 "借鑒" 的成功率,不要自我瞎發(fā)揮。
以防你說,我們鼓勵抄襲,我們當然不鼓勵。用戶價值為核心的最高原則,就是根本不以競爭對手在做什么作為判斷依據,畢竟,所謂的絕大多數競爭對手,所做的絕大多數 ,即使是最高戰(zhàn)略級別的"舉措" ,在大多數時候也往往都是錯的,用戶才是你判斷和決策的唯一核心。
但真實的世界是,市面上90%的大企業(yè),明明每天說著要創(chuàng)新,但實際上,從上到下都在盯著別人公司每天在做什么;戰(zhàn)略部門就是天天滿世界追蹤別人,管這個叫Mapping。
但你要說,明明是在盯著別人,然后看到別人產品火了,就去跟進,但又偏偏喜歡自我發(fā)揮,想著是不是要在抄襲的過程中做點差異化,結果在莫名其妙的,自己瞎差異化的過程中,成功的把對方產品最重要的價值點給排除了,或者徹底模糊了產品焦點,變成了一個有著1234567個賣點的拼湊感極強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人和做企業(yè),或者整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的邏輯都是幾乎一致的。我認為人類幸福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不要擰巴,要自洽,這是你人生幸福感的唯一路徑,即,你有A,你也的確想要A。
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人的痛苦,本質上都來自于 "擰巴" 這唯一的原因:
你想要A,但你只有B;或是,你想要B,但你不想放棄A。
企業(yè)也是:
你要抄/借鑒,就別擰巴,去硬塞一些你的 "虛假創(chuàng)新" ;你要創(chuàng)新,就專注于自下而上的獨特價值發(fā)掘,不要總是忍不住跟風別人在干嘛。
當然,這一切必然不容易做到,甚至近乎于不可能做得到,因為企業(yè)是由人構成的,而做到這一切都需要對人性的慣性做對抗。
我們也在過去的2年中,無數次的在分析中用 "P&G寶潔" 來舉例,商業(yè)世界的不變量,重要程度永遠超過變量。互聯網企業(yè)的"以用戶為中心" 從來就沒什么稀奇的,寶潔在上百年前,就提出了 "以消費者為中心"。
那么,
"人本" 和 "以用戶為中心",
抑或是 "以消費者為中心",有區(qū)別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本"的內核,跟"以用戶/消費者為中心",并沒有什么革命性的本質區(qū)別;所以你可以想象,當我們看到什么: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從xx時代 ",進入到"人本時代"的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荒謬程度,上百年的歷史被輕易抹去。
但,在丟掉所有的模型/框架/宏大敘事,單純的eyes on users之外,我們之所以選擇"人本"的說法來替代,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當時在第一篇研究的結尾中所寫下的:
"一個消費者在成為構成商業(yè)世界的一個元素之前,他首先是一個人,而一個真實的人類,是不會按照嚴絲合縫的商業(yè)邏輯來生活的";
來作為我們對于"人本"的內核的注解。
我們之所以選擇,將 "人" 的概念單獨拿出來,正是基于上述邏輯:一個人,是不會按照商業(yè)邏輯在生活的,甚至是不會按照邏輯來生活;
當我們選擇用"用戶","消費者",這些作為構成商業(yè)世界的一個元素的詞匯,在描述他們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忽視掉那他們身上的那些:
刻在基因里的"復雜的,荒誕的,不可控的,毫無道理的,偏執(zhí)的,沖動的,真正令他們成為諸多缺陷但完整的一個人,的人性"。
而這,在很多時候,才是真正具有決定性的關鍵,是構成人的特質的來源。
絕大多數人是在依賴情緒性的/錯誤的/直覺來做決策的。這個絕大多數人,不是你們寫下的什么"下沉用戶",是包括了你們每一個寫下"下沉用戶"這些字的人;包括了99%的華爾街金融家們;甚至包括大量在各個領域最頂尖的天才們,在生活中除了專業(yè)以外的所有其他領域,都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當然就是牛頓先生。同樣,當然也有奧本海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所說的,人類心智運行中絕大多數時候起作用的系統1(直覺系統),并不會因為工作的復雜或高級程度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是不是腦力勞動而改變,所有的人類在絕大多數的場合都是在用系統1。
但大量商業(yè)研究的人,對于世界有著完全不切實際的假設,他們覺得人是可以用線性邏輯去推導的。在他們的分析框架里:財富的增長,教育水平的增加,時間的歷練變長,知識的洗禮增多,人的消費認知偏好就會奇跡般地線性趨同。
于是在他們的分析中,有了小鎮(zhèn)青年,小資白領,都市月光族,銀發(fā)族,xx;因為這些群體,只是具備了一些最基礎的收入/年齡/城市/xx的差異,因此就有了莫名其妙的相同的消費偏好。
但你只要不把時間都花在構建一些虛無縹緲的框架,而是選擇抬頭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你身邊的這些活生生的人:
不論這些人是工資3千,1萬,3萬,10萬,還是20萬;不論這些人的身家是負債,幾百萬,幾千萬,幾個億,還是幾十億。不論在10歲,20歲,30歲,還是50歲的時候,這每一個身份和時間節(jié)點,環(huán)繞在身邊的那些:年齡接近,收入接近,教育水平相似的人群中,有多少人喜歡A,就有幾乎完全相似背景的人討厭A;有多少人愿意大肆花錢在B上,就有多少人不愿意額外花一分錢在B上。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當我們去給企業(yè)做培訓的時候,很喜歡說一句聽起來很奇怪,很像廢話,但我們卻覺得無比具有價值的話,叫作:
"只有喜歡喝可樂的人,才喜歡喝可樂"。
這句話在當下聽起來很怪,但你要把自己置于可樂發(fā)明前的時代去思考,就會發(fā)現它的重要性。雖然可樂的發(fā)明有著一半的巧合性和一半的設計性,但從設計性的角度出發(fā),這就是你要根植于思維中最根基的思想。
類似的,聽起來更容易理解的是:只有在乎頭屑的人,才會用海飛絲;只有想要走路聽歌的人,才會買Walkman;只有想喝酒但覺得酒難喝的男人,才會喝white claw;只有在乎肌膚敏感的人,才會用薇諾娜;
只有在乎身材管理的人,才會喝元氣森林;不然哪怕你拿著一個巨大的喇叭在他耳邊天天喊,可樂不健康,可樂不健康;他只會一邊繼續(xù)喝可樂,一邊覺得你是不是有病,能不能離他遠點。就像元氣森林在去年阿斯巴甜被WHO認定有二級致癌風險的時候,大做文章,但幾乎很難有什么大/持久的效果。
社交媒體上,最高贊的一條評論,有著上萬人的點贊,說的是:都說酒還是一級致癌物呢,誰在乎呢?我喝飲料難道是為了健康?我吃泡面難道是為了健康?
憑什么預設,消費者會做出"正確的"決策?
以及,正不正確又有什么關系呢?人需要"正確的"活著嗎?
消費者是無法被教育的,人是無法被改變的;
People can never be changed, they could only be inspired.
只有當你說了用戶感興趣的信息,用戶才會產生共鳴,他會立刻覺得,你說的可真對,我們找到了彼此的天使,不論在事實層面上到底對不對。
除此之外,你再怎么鋪天蓋地的宣傳,對用戶而言,都跟空氣一般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說了跟他認知相反的事情,他不會醍醐灌頂的感謝你,他會討厭并且罵你。
這幾年,那么多品牌在重要的營銷事件上被罵,為什么?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需要一個品牌來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
我們非常推崇的經濟政治學家Thomas Sowell說過:那些偽精英和知識分子們總是提出一些"很正確"也"很美好"的一切,但唯一的問題是:它們不是真實的。
曾經有一個學者說,難道普羅大眾想要每天在家玩著手機/看著短劇,不想去世界各地旅行,每天閑適的讀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嗎?他們沒有那個物質條件。眾人一聽,先生果然胸懷天下,收獲了一片掌聲。
不,真實的現實是:
這個世界有無數的財富自由的人,連一秒鐘的諾貝爾文學作品都看不下去;也有無數的普通打工人就是很喜歡看這些作品。
有無數的人有足夠的錢,可以隨時去環(huán)游世界,但就是更愿意在家躺著玩手機;但也有無數的努力工作的普通人,每一年都在環(huán)游世界。
這其中最精彩的一條高贊評論說,
"要不是我真的環(huán)游過世界,我就真的信了這些廢話,手機可真好玩"。
差別就在于,知識分子們是靠牽強的線性思維在推導:你物質豐富了,你就應該開始追求文藝精神了;
但你只要丟掉這種思考,回歸到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常識,幾百年來,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遍地都是,追求最膚淺享樂的富豪。只是他們不會沒事跑出來喊,我在追求膚淺。
這不需要任何思考,就可以知道這個推導的荒謬性。
就像之前在分析咖啡行業(yè)的時候,無數的投資機構,研究機構,都喜歡拿出來的一個所謂的"進化模型":大概的意思是:一個完整的消費者咖啡生命周期是:
— Phase 1 "加入了糖漿咖啡飲品"
— Phase 2 "進化到基礎奶咖"
— Phase 3 "進化到黑咖啡"
— Phase 4 "進化到SOE咖啡"
它們說,70%的消費者會隨著時間進到下一個周期。
但問題是,不,他們不會。
有無數的消費者從Day 1就喝黑咖啡,而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這輩子到最后也不會被所謂的,咖啡豆本來的味道所吸引,別說什么70%,就算是7%,你就可以放鞭炮了。有人從Day 1就喝SOE,然后后面退回奶咖。
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消費者根本不會去分什么糖咖,奶咖,因為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認知里都是混在一起的,沒有人在意他們的類別。
沒有人在消費的時候會閑的沒事干,去分類。只有做研究的人,通過向前總結,硬要想出一些分類標準,用來構建自己的框架。
這套莫名其妙的模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線性邏輯推導的結果,基于類似于"消費者的咖啡教育的結果",類似于"對咖啡的鑒賞能力隨著時間增長",因此邏輯推演至此。這一本質,就是對人性毫無認知的結果。
能被精品咖啡感召的人,注定會被精品咖啡感召;他沒有轉化之前,僅僅是沒有被觸達到;而不能被精品咖啡感召的人,哪怕在傳統咖啡教育了幾十年依然不會被感召。因為重要的變量,從來不是你教育的過程,而是他原本就built in的可感召與否。
相似的事情,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音樂專家總會告訴你,你慢慢就會進化到我這種聽藝術表達的階段的,give it time;威士忌專家會告訴你,你慢慢就會進化到像我這種懂得麥芽泥煤高地低地了,give it time;時圈專家會告訴你,你慢慢就會進化到像我這種可以看得懂奇裝異服/大道至簡的美感了,give it time。
不,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去截取任何一個時間節(jié)點的瞬間,永遠都是幾乎固定人群比例的那么極少的一群人,90%的人不在乎。
無論幾百年來GDP增加了多少,物質豐富了多少,知識體系進步了多少,等上一個50年的在乎的人去世了,跟他同一時代的人都依然不在乎,這群人到死,都還是人群的1%,新出生的人又重新進入1:99的固化比例中。
更何況,在很多領域,比如哲學領域,甚至是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退步的,看看21世紀以來的這些"知名"哲學家都是些什么人,連桑德爾這樣的水平都可以稱得上這個時代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了,跟上個世紀無比璀璨的哲學思潮怎么比。
它可以無限羅列下去,3C領域,汽車領域,紅酒領域,美食領域,etc;說出這一切的人,總覺得大家也都會像自己一樣,因為看起來自己好像正是經歷了,"知識的獲取,收入的增加,時間的錘煉",成為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但你只要稍微低頭看一下,就會發(fā)現有無數,知識比你淵博,財富比你多,時間經歷比較長,但就是對此毫無在意,在你覺得"不夠好"的領域舒適的待著,而這才是世界的真實狀態(tài)。
因為"了解"本身是極其耗費精力的,絕大多數人并沒有任何動力,去花任何時間,去了解任何東西,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需要極強的驅動力。但他們會一次又一次的購買。因為沒有任何消費者應該成為專家,沒有任何用戶應該成為專家。
帥哥美女,娛樂八卦,低俗擦邊,宅家追劇,搞笑段子,戀愛劈腿,網上互罵,勾心斗角,陰謀論,炫耀攀比,每一件事都比"認認真真了解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更吸引他們。
And that is OK.
IT'S PERFECTLY OK.
這樣的生活沒有任何問題。
沒有人應該要必須活的正直,勇敢,勤勞,刻苦,求真,善良,上進,成功。
偽精英們自己都做不到,他們自己的人生,都在持續(xù)性的,做著各種自我而錯誤的決策,他們在職業(yè)選擇上做錯,在感情婚姻中做錯,在父母相處中做錯,在朋友交往中做錯,在生活日常的任何瑣事中做錯。
因此,不要在"站在一個不存在的真空世界里",去設定大家會怎么生活。因為,毫無道理的人生,才是真實人性的體現。這里說的毫無道理,不是做作的都市精英們,高呼"勇敢做自己,不要按部就班的人生",而是那些"并不追求特立獨行,明明想要努力生活,但卻持續(xù)做出錯誤的決策的沉默的大多數"。
因此,這才是我們把自己起名"人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我們在看待"消費者/用戶"的時候,"人"這一最復雜的變量,這一最不應該被寬泛而宏大的,不知所云的標簽捆綁住的變量,不應該基于嚴絲合縫的線性推導,不應該存在xx人就都是這樣。
用海倫司的例子結束這一段就是,在我們3年前寫下海倫司研究的時候,因為被創(chuàng)始人轉發(fā)推薦,有大量的人來跟我們討論,其中一些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哦,原來現在的大學生都是這樣的啊?
我通常的回答都是:不,不存在現在的大學生都這樣,就跟不存在什么年輕人理性飲酒,這種離譜到荒謬的洞察一樣:
有的大學生天天泡圖書館兩點一線;有的大學生每天在膩膩歪歪談戀愛永遠2個人活動;有的大學生天天窩在寢室打游戲課也不上門也不出;有的大學生是social king到處實習做社會活動拼盡全力想去大公司;有的大學生只去高級的whisky bar喜歡泥煤或煙熏,享受著做作的快樂;當然有一批大學生時常在海倫司/其他喝的爛醉,凌晨2點躺在路邊,或是大街上唱歌;當然很多人可能同時是具備以上2個或3個。
他們都是大學生,他們可能都在同一個校園,跟金錢無關,更年齡無關,跟身份無關,跟教育程度無關。
他們只是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消費偏好,他們看著彼此的人生,都覺得是2個世界。
03
不要把"對用戶好",當成是"以人為本"
我們提出的"人本"這一概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們在之前的企業(yè)案例分析文章中,曾經提到過的,就是:永遠不要把"對用戶好",當成是"以人為本"。
我相信,不管是在我們提出之前,還是在我們提出之后;不管是學著寶潔提出的"以消費者為中心",還是學著互聯網企業(yè)高喊的"以用戶為中心",有大量的"學徒們",都誤把"對用戶好",當作是"以人為本"了。
于是誕生了一大批"高舉產品主義"大旗的人,荒誕的說著,什么產品做好了,才是成功的關鍵。他們用著"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藝","最具性價比的低價",用乞求般的方式,叫賣著那些卻依然"無人問津"的產品。
包括,諾基亞最著名的那句"科技以人為本",都包含著人文關懷的底色。
的確,"以人為本"也好,以"用戶為中心"也好,單純只看這些文字,的確可以做出有著人文關懷含義的解讀。
但我們講的"人本",并沒有關懷的底色,而是像上面第一點說的,把用戶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真實而錯誤,但那樣的生活并沒有任何問題。
所以,不要自作多情的對"用戶好",這點在我們2年前分析元氣森林的時候,就已經提出過了。并且我們在2年前的當時,就指出,這是元氣森林最致命的隱患。而絕對不是什么經銷商管理,經銷商體系建設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當元氣森林覺得自己最核心的問題,在于什么經銷商管理,那就是離真相越來越遠的時候。
經銷商管理的再好,決定不了,用戶買不買單。有再多的經銷商給你用心鋪貨,改變不了,一旦沒有動銷的時候,再好的兄弟情義,所有人都會立刻反水。
一廂情愿的對用戶好,用戶并不會感激你。元氣森林的問題,在于它做很多產品的思路,在于底層就出錯了。在于它荒誕的覺得對用戶好,等于以用戶為中心。在于它試圖"借鑒"別人已經成功的產品,然后加上自我發(fā)揮,把他做的"更好"。但如果你記得,我們上一個章節(jié)里,說過,你要知道你到底是在創(chuàng)新,還是在借鑒;你在"借鑒"過程中的"更好",大概率就是,自我錯誤發(fā)揮的時刻。
把用戶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意味著,你要真正意義上理解人和人相處的邏輯,從來就不在于,你對對方有多好。
兩個人之間相處,你搞不清楚對方的想法,還一味地自顧自努力,累的半死,除了感動了自己,當然不會有任何收獲。
當然,很多時候,連感動自己都做不到,因為你可能只會收獲沮喪和失望。但判斷錯誤,是你自己判斷錯誤;莫名其妙的努力,是你自己要努力,沒有人求著你努力。為什么你還會想當然的奢求應該要有結果?
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這樣的相處,對方不僅不會產生好感,而是看著你渾身散發(fā)著可憐的絕望氣息,反而魅力全無。
人和人的交往,最打動人的時候,叫作他很懂我。這無比的困難,又無比的珍貴。因為人類之間本來就很難互相懂得。而與之相反的是,對對方好,卻是一件無比簡單的事情,只要肯付出就夠了。而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會有,只要肯付出,就會有效果的事情。
如果只要肯對對方好,就可以打動人;人和人的相處就不足以在幾百年來,都始終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謎題,人也就不足以被稱為最難懂的生物。人類迄今為止,對人自身的了解都依然少的可憐,以Steven Pinker為代表的,大量的世界最頂級的生物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者們,都坦然我們對人類大腦的了解甚微。
人性如此,商業(yè)自然也如此,這才是我們說的"人本",它的內核是基于人性的展開,而不是自我感動的關懷底色。
理解到這一步,就知道,抱著"對用戶好"的心態(tài),永遠做不出打動用戶的產品。品牌成功的核心,是引發(fā)共鳴,是吸引,而不是"乞求"。
今年315,央視曝光,淀粉腸的"黑幕"之后,B站出現了很多up主,反向操作,立刻跑去吃,一遍吃一邊說,嚇得我趕緊吃2根。一方面,當然是315很多的曝光無關痛癢;但無關痛癢的曝光多了,其他的部分大多數吐槽就過了。這一波反向操作的核心,就在于,"我不需要你自作多情的對我好"。
前年曝光老壇酸菜的時候,立馬引起共鳴;現在曝光淀粉腸,紛紛唱起反調。核心的區(qū)別就在于,到底你知不知道普羅大眾在意什么,如果大家覺得不是一個問題,但你硬要覺得是一個問題,那就是你自顧自的一廂情愿。
去年因為司美格魯肽爆火,諾和諾德一躍超過LVMH,成為歐洲市值最高的企業(yè)。有媒體跑出來,說,要注意安全隱患,不要跟風;結果打的人更多了。互聯網上到處都是求購信息。
因為沒有人,需要你來替他決定他認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Thomas Sowell最知名的一句話是:精英們常常忘記一件事情,就是他們不是上帝。而在我們看來,精英們的一廂情愿,都來自于“知識加持”下的自我感動。
"人本",而非,"對用戶好",的核心在于,首先意識到,沒什么方式是絕對的好的。因為所有的好,都是以 "自我" 為出發(fā);所有的 "懂" 才是以 "對方"為出發(fā)。
這本身當然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為它先天性的要求,你的思考方式是要持續(xù)對抗人性中的思維慣性的。
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 "你對抗你個人的人性慣性,去迎合用戶群體的人性慣性"。
就像最典型的例子張一鳴,一個最強調延遲滿足的人,做出了最即時滿足的產品。
把自己放在一個填補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引領用戶的生活方式。去發(fā)現用戶生活中,未曾被發(fā)掘的,需要填空的地方。
人生都沒有什么必須要成為的樣子,何況是消費?或者科技呢?
如果你在經營企業(yè)的某一個時刻,發(fā)現你明明有意識的在"以用戶為中心",做出的產品依然鮮有人問津;那么,可能就是你應該停下來,去檢查在你的 "intention-solution"的route中,是不是錯把"對用戶好",當作"以人為本"的時刻了。
04
那么,然后呢?
以上,就是對我在3年前提出的"人本"的理念最完整的注解,包括了,對于 "人本" 理念整體層面上的詮釋,以及之所有用 "人本" 這個詞,去代替"用戶/消費者"的2個核心的原則。
但請放心,我并不是來說服任何人的。
因為,(如果你還記得上面和我們過去的內容),在我們的理念體系中:這個世界幾乎從來就不存在"被說服"這件事,因為我們相信人是不會被改變的。
我在過去講了那么多次的,決定品牌成功與否的是用戶共鳴,而非事實層面的對錯與好壞。我自己置身其中,當然也不會有什么例外。
我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這件事,我怎么能坦然的去寫下來,去希望關注我們的企業(yè)家和從業(yè)者們相信?所以,我的確發(fā)自內心的認為,盡管我們幾乎是從第一篇研究的發(fā)布,就收獲了巨大的行業(yè)關注和認可,但我從來不覺得,是我說服了任何人。
我當然更加不會說,"人本" 是一個我發(fā)明的理念。我甚至也不在乎"人本",是不是真的叫"人本"這個詞。我在之前發(fā)布的內容中,提到很多概念和理念時,都講過一個說法叫,我們借用"話語共識"的說法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理解。實際上,無論是叫"張三"理論,或者"ek&s%"理論,都一點也不重要。名字的使用,單純是為了意義的傳達。
更重要的是,我的ego沒有這么大。張一鳴的ego小的觀點,在我們的文章中出現過很多次,不僅是我對讀者的建議,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在我們發(fā)表企業(yè)研究,為企業(yè)做培訓,幫企業(yè)做咨詢項目的這幾年;可以明顯感覺到,有一部分人非常激動的跑來,表達對我們的認可和贊揚的時候,本質上其實只是我們恰好替他把他的某些想法說了出來,他選擇性的相信了他本來相信的部分。
但當我們進一步去探討一些切實相關的問題時,或者進到與其切身相關的業(yè)務中時,加在身上的bias就變得無比的凸現,且?guī)缀鯚o法被改變。
我的同事們面對這些現象,有的沮喪,有的生氣;我都無比的平靜,安撫大家:因為這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你并不是來改變別人的人生的,實際上,也沒有人應該是來改變別人的人生的。
就像盡管我的行文風格無比的流彈四射,但每次跟從公眾號找過來的客戶/同行的第一次見面,大家都會說感覺和文字很不像。當然,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絕大多數人是無法把事實層面上的對錯,和感受層面完全的區(qū)分開來看待的。其實,我行文過程只是在做事實判斷,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默認替我?guī)氘敃r的感受預設。人非機器,當然無法像執(zhí)行程序一般的將事實和感受100%的隔離。
如果你看完全部,依然覺得你是因為我們的理念改變認知的,(的確,我們的后臺私信留言以及很多加了我們好友的人,都表達過類似的內容),那么,首先很感謝你的認可。但,我會依然把80%的功勞給你自己。就像我們上面說的:"People can never be changed, they could only be inspired"。你在結果層面上表現出來的改變,我起到的只是20%的啟發(fā)的作用,很可能之前的你只是沒有被fully informed,或者是被淹沒在喧囂的錯誤理論中。但我相信,你一定在之前的某些時刻,覺得這鋪天蓋地的"商業(yè)理論",隱隱有哪里說不出來的不對勁。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在做著當下在他的認知范圍內,對他最佳的選擇。至于這個選擇,事實層面是不是真的最佳,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perception層面,他自己是這么覺得。這句話如果你覺得熟悉的話,我們之前的《品牌最重要的事情》研究中,對消費品打動用戶的邏輯也是用的這句話。
我曾經在小紅書上看到過一個講品牌營銷的小博主,寫了一篇我此生見過錯的最離譜的內容之一,幾乎是完美堵住了一個企業(yè)所有商業(yè)成功的可能性。然而下面的評論之一,是另外一個無比惺惺相惜的人,異常激動的表示,真的是講的太好了,他工作了這么多年一直都是這么想的,說到了他的心里。所以,對錯從來不重要;重要的是,perception感知。
因此,我自然更不會抱著什么不切實際的期望:因為這篇研究的發(fā)布,就會改變商業(yè)社會的輿論空間,依然繼續(xù)會被宏大敘事和buzzword占據的狀態(tài)。
畢竟幾百年以來,全球范圍內都是這樣。
而這,其實也沒有任何的問題,世界依然蓬勃而熱烈的發(fā)展到了今天,不是嗎。
同樣是我引用過很多次的Howard Marks,在他極富盛名的投資備忘錄系列中,其中《敢于成就偉大》的續(xù)篇,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結尾。在通篇詮釋了"成就偉大投資的思路和必要條件"之后,霍華德并沒有落腳在,現在你們都知道如何成就偉大了,可以照著做了。而是寫道:"請問一下你自己,你是否愿意這么做,是否具備這樣做的條件,以及是否愿意承擔對應的代價"。
就和我們前面所寫的一樣,如果你不愿意,那完全也沒有任何問題。世界從來只存在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不存在你應該怎么樣的生活。因為成就偉大,選擇與眾不同的大膽而冒險的策略,本就是少數人的選擇。選擇躲在宏大敘事下,享受安全感才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但如果,你希望找到真正的用戶價值;你期望知道,如何丟掉那些阻擋在你和真正"人本"之間的阻礙。那我們希望你不要被突然出現的,已經變形成buzzword的"人本"概念所誤導。
當你主動選擇走上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一條探尋本質的路,那么我們希望,成為你在這條路上不那么寂寞的燈塔。
—— The End.
作者公眾號:人本商業(yè)評論(ID:human-centeredfir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