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送禮心理學:藍包紅包,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原標題:《微信小藍包:隱藏的送禮心理學》
01. 藍包和紅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
每個人對禮的定義,各有不同。
可以確定的是,藍包和紅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一個是對禮物的數字化,一個是對錢的數字化,前者比后者更廣義,也更飽含深情/溫度(俗稱人感)。
02. “主動示好”式的,一種定向社交表達
紅包式微,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宏觀層面的信心不足,以及經濟流動性下緩。
但還有一層隱性的體感,紅包是以我為中心,打引號的“自上而下”式的,一種碎片化財富再分配。
藍包則不是,藍包天然帶有15° 仰角,以收禮人為中心的,“主動示好”式的,一種定向社交表達。
描述不夠精準,大家能Get?其意就好,非常微妙的。
03. 收入的1-3%用來送禮
因為小龍哥的極度克制,藍包的人感(這個顏色就很冷靜),需要對社交極度有體感的人,才能最早領悟。
可以先說個結論——“每個人每年拿出收入的1-3%,用在藍包送禮,是毫不為過的。”
這個數字挺保守的,相比之下,我們的父輩更能理解它。
04. 送禮意義無窮且個性化
繼續回答禮是什么?我用十個場景來定義。
? 禮是對感恩的具象化;
? 禮是愛的表達;
? 禮是1V1的專屬感;
? 禮是某一個片段的再激發;
? 禮是一種雙向默契;
? 禮是合規的人味兒;
? 禮是品質清單,更是有限名單;
? 禮是關系的升華,檢驗關系的試劑;
? 禮是我猜你喜歡,也是你在我心里;
? 禮是感觸一下我理解的世界;
這種定義是無限的,因為每一個「對象」都與眾不同。
05. 禮物的的價值——「匹配」,
禮作為一種物,是極其特別的存在。
物是商品/服務沒錯,但它真正的價值在于「匹配」,要么精心挑選,要么隨機靈動,是對收禮人的一種深度理解。
人和人之間,兩個微信ID之間,因為禮的流動,是更親密了,還是更疏遠了,是會心一笑,還是蹙個眉頭,不要欺騙自己,雙向都能感知得到。
人感之精妙,物的參數和定價,完全不值一提。
06. 產品定義
盲猜,小龍哥的小心思。
藍包的背景圖是一個深藍星空,像極了送你一個小宇宙。小iCon是一個禮物盒子,有種在拆封真實包裝的感覺。整個流程精簡到極致,三步完成所有動作。文案叫「送你一份心意」,心意的確比禮物更重要。
把禮物延拓到微信電商生態,是一種過激想法,它就是一個「現實需要的」社交原子化組件,用數字化的方式,讓需求再次流動起來。
平權思想和去中心化思想,在其中依然被嚴格貫徹。
07. 有待進化
個人覺得,今天的商家,包括鵝廠商業化團隊,對「微信禮物」的理解,都過于急功近利了,缺乏對「送禮」本身的深刻研究和細膩感受。
禮的專屬性、禮的稀缺性、物的季節性、物的地域性、人的同群性、人的炫耀性,這些底層的因子,更值得被挖掘和放大。
而這些特質,都具有極強的話題價值,有二次發酵的能量。
08. 無論是B,還是C,無論言商,還是談情
? 千里送鵝毛,真誠抵萬金。
? 雪中送冬碳,真誠抵萬金。
? 老父家種果,真誠抵萬金。
? 遙寄一枝春,真誠抵萬金。
充滿真誠的禮,總是令人舒適愉悅的;但凡帶一丁點妄念,薄禮也沉重萬斤。
09. 送禮讓一些事變得有趣了
這周,給數十位好朋友,送了可以生吃的、冰激凌般口感的、超日本歐盟標準的「楊大蠔」。
這個品就特別有趣,充滿了美容+大補的生物氣息,相當應景。
因為,春天到了,希望大家,都能跳動起來。
10. 噓
其實,哪有什么禮不禮的,只是好朋友間,多句說話而已。
最好的好朋友,甚至都不需要說話。
作者公眾號:甲方財經(ID: jiafangcaijing2019)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