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避雷指南,都隱藏在這些“爭議”廣告里
營銷圈有句行話:無爭議不營銷,無熱點不營銷。爭議與熱點的背后,意味著關注與話題。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消費者的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品牌們也都使出渾身解數,通過各種創意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制造話題、搶占注意力。
近些年,我們看到了很多美譽度與知名度并存的營銷案例,但也見到一些一石激起千層“爭議”的傳播案例。所謂優秀的案例各有各的優秀、爭議的案例卻存在相似的雷區。這里總結了幾個廣告的“雷暴”地帶,望大家在晴雨交加的路上,謹慎駕駛。
1、價值觀缺位
滴滴出行《拜見丈母娘》
這則廣告,由泰國大神級導演Thanonchai Sornsriwichai操刀拍攝。品牌希望通過泰式廣告神轉折的趣味套路,來表達平臺司機有車有房的“安全感”,并順勢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但是這次本土化幽默的“中國式安全”,似乎反映出了創意上的水土不服。
廣告開場,準女婿與未來岳父岳母之間,形成了一組帶有沖突和審視的人物關系。準女婿由此搬出了各項學歷證、房產證、名人合影、銀行卡等,作為解決沖突的方法;而兩位老人的態度也由于一堆證書和VIP卡的背書,實現了180度的大轉彎……這樣的故事設定,擁有泰國廣告戲劇化的轉折、也有歌劇式的配樂營造氛圍,但是卻在無形中傳達出一種“物質至上”的單一價值取向,引發不適。
在傳統時代,品牌營銷主要圍繞“價值”展開,通過“選擇價值、傳遞價值、交付價值”來形成一個系統。而在數字時代,品牌在滿足消費者的價值需求之外,也需要在價值觀層面,與消費者達成共鳴。尤其在以情感溝通為目的的廣告中,與消費者三觀契合,并在此基礎上贏得消費者的喜歡、偏愛甚至持續偏愛,是構建品牌影響力的有效方法。
2、缺乏版權保護意識
百雀羚《1931》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百雀羚的長圖文采用一鏡到底的手法,運用風俗畫拼貼的形式,營造出民國諜戰片的既視感。趣味性與故事感的雙管齊下,讓長圖文產生了刷屏級的效果。但是后續,有網友扒出——長圖文的人物形象與影視劇素材具有極高的相似度,疑似是通過劇照摳像、影像翻轉等手法,進行移花接木的結果。長圖文也由此引發“涉嫌侵犯影視作品著作版權”的質疑。
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拼貼等形式或許會成為“經濟有效”的制作手法,這也為涉嫌侵權的行為創造了土壤。而品牌需要合理使用素材,保衛創意;在傳播物料的把控環節,更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對影視版權和廣告植入的規則備足功課。
3、低俗手段博眼球
絕味鴨脖店鋪廣告
去年雙十一,絕味鴨脖曾上線了一張帶有明顯性暗示的海報。海報中惡意低俗的內容,引發了用戶反感,并被舉報下架。
低俗營銷屢禁不止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內容,符合一部分人的獵艷心態。但是一味追求眼球效應、傳播不健康內容的做法,是營銷紅線,也是對品牌價值的消耗。說到底,“傳播力是好的內容,而不是好的意淫能力。”消費者愿意自發傳播的,依舊是好的話題、故事和內容。
4、物化女性
奧迪汽車官方認證二手車廣告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這則廣告,原本想借助婚戀的熱點話題,通過“相親鄙視鏈”的傳達引起消費者共鳴。但是廣告中將女性比作二手車,將準婆婆對兒媳近乎羞辱的“身體檢查”比作對二手車的“官方認證”,這種物化女性、惡化婆媳關系的表達,引發大眾的廣泛不適。
拋開商業價值不談,廣告的存在,不僅僅是為品牌“預謀”一場宣傳,它也是走在時代前端的風向標,是社會最直觀的表現。在她經濟崛起的大背景下,圍繞女性價值、婚姻、婆媳關系等議題的廣告,容易聚焦到更多視線;而品對于立場和理念的恰當傳達,是避免輿論風險的前提。
5、 種族歧視嫌疑
H&M產品廣告
H&M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系列產品照片,黑人小朋友的衣服上印制著“叢林里的猴子”字樣,白人小朋友卻穿著“生存強者”字樣的服裝。在照片發布后,多家主流媒體對H&M頗具“種族主義”的造型進行了抨擊,迫使品牌道歉。
在廣告創作中,品牌經常會抓住人性的需求走一波走心廣告,但是利用人群差異(如胖瘦、黑白、美丑等)來突出廣告賣點和創意點的做法,卻非常可能觸犯到敏感地帶。品牌在擁有多元化消費群體的同時,同樣需要把握目標市場的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
借用楊不壞老師的一句話:“被偏愛的才叫品牌。”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我們在注重廣告創意和有效傳播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品牌的立場、內容創意的尺度,以及品牌價值觀本身。畢竟價值觀決定命運,這從來不是一句空話。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