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品牌自嗨”?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絕大多數的品牌都是以“品牌思維”做傳播,而忽略了“用戶思維”。傳播有三大要素,傳播者、傳播途徑、接受者,有效的傳播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以“品牌思維”的單向傳播,往往就會造成“品牌很嗨,用戶無感”的尷尬現象。為避免自嗨,以“用戶思維”做傳播尤為重要。
當然,“用戶思維”維度很廣,篇幅有限,今天談的是“傳播維度下的用戶思維”。
什么是“傳播維度下的用戶思維”,簡單來說,就是用戶會怎么看品牌所傳遞的信息。在“品牌思維”傳播中,我們只注重說什么、怎么說,但很少注意“用戶會怎么看”。
然而,傳播的本質是促進用戶購買,因此,用戶會怎么看,才是傳播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
前些日子,農夫山泉拍攝了一條唯美的TVC,展示其水源地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生態。從“品牌思維”的角度,這是一次很好的傳播,它解決了“說什么”和“怎么說”兩個問題。即,通過展示水源地的環境,來傳遞“水質干凈天然”,以強化“大自然搬運工”的品牌形象。
但是,用戶對此會怎么看呢?會全盤接受品牌所傳遞的信息嗎?
未必,除非是品牌死忠粉,普通用戶對于品牌傳播都有保留“懷疑心態”。所以,從用戶思維做傳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傳播更具“真實感”。
讓傳播更具“真實感”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想讓用戶相信,就得讓他“親眼”看見事實。
如上述案例,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強化“真實感”:
1、 制作一個紀錄片,把拍攝過程展示出來;
2、 邀請kol探訪工廠及水源地,通過kol的視角將信息傳遞給用戶;
3、 設立一個“水源地探訪日”,邀請粉絲實地探訪,并以紀錄片的形式傳播。
上述幾種方式通過多個視角,即拍攝團隊視角、KOL視角、用戶視角等,在強化品牌信息的同時,更為用戶提供多維度驗證信息的渠道,使得用戶心中的“真實感”得以強化。
當然,消除用戶疑慮,只是“有效營銷”的開始,相信不代表認同,不代表會購買。而且,人是健忘的,等廣告停下來,用戶就會漸漸忘記品牌信息。因此,傳播需趁熱打鐵,想方設法激發用戶行動,才算是傳播的閉環。
那么,什么方式能讓用戶快速行動呢?答案是制作流行感。
讓傳播更具“流行感”
對于一個品牌,尤其是新品牌而言,制作流行感尤為重要。流行是最容易觸發用戶行動的誘因。喜茶排隊現象是如此,星巴克貓爪杯也是如此,越是走紅,用戶就越想要。
而制造流行感的高手,非瑞幸咖啡莫屬,這也是它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
我們來簡單復盤一下它的傳播:
1、不同于常規分眾廣告反復強調賣點,瑞幸咖啡TVC不談賣點、不談品牌,只是以藍白風格及張震湯唯塑造一種時尚感,讓人覺得高級愉悅;
2、迅速開店,短時間內覆蓋大多數一線城市辦公樓,然后結合店鋪地址,投放朋友圈廣告,目標用戶再次感受到它的攻勢。
3、通過碰瓷星巴克制造話題,邀請明星達人街拍,讓目標用戶在不同的渠道都感受到它的存在;
4、最關鍵的是,是它的裂變營銷,通過讓利于用戶來吸引新用戶,只要樂于分享,喝咖啡基本不花錢。
有人說,瑞幸咖啡的成功在于它的裂變營銷,我不完全認同。如今的環境,單純的利益并不足以促使用戶分享,用戶越來越在意自己在社交圈的形象,擔心給人留下“貪圖小便宜”的影響。
關于這一點,最好的反面例子就是連咖啡
連咖啡誕生于瑞幸之前,起初也是通過裂變起勢,相同的品類、相同的裂變營銷,但連咖啡很快就銷聲匿跡了,而瑞幸卻勢如破竹。差別就在于“流行感”。在傳播中,用戶會由于群體壓力而產生趨同心理。越是流行,用戶“跟上潮流”的心理就越急迫,于是,將有越多的人趨之若鶩。
而流行感之于裂變營銷的作用在于,幫助用戶建立“時尚潮流”的社交形象,而大大弱化了“趨利”的一面。也就是說,通過制造流行感,降低用戶分享的心理門檻,才會讓裂變營銷行之有效。
我們再回過頭看前面農夫山泉的案例,該案例可以如何優化,以制造“流行感”呢?
1、推出產品特別版包裝,既可以是自然環境,也可以是野生動物,還可以是導演、kol跟水源地之間的故事,以此強化用戶對品牌的認知;
2、配合分眾廣告渠道,強化相應區域線下渠道的產品露出,尤其是7-11、美宜佳這樣的便利店,讓用戶真正地親眼看見;
3、最后再推出一個“買一善一”的公益活動,用戶每買1瓶水,農夫山泉就會捐出1元錢用于自然環境保護,以公益活動提升用戶參與動機。再以此制作一個H5,配合分眾廣告的投放區域,在朋友圈廣告中進行定點投放,再次覆蓋目標群體。
通過不同渠道、不同的內容形式對目標用戶進行層層包圍,制作流行感,從而促進購買,唯有如此,傳播才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閉環。
讓傳播更具“高級感”
除了流行感,還有一個影響用戶購買的關鍵因素,就是高級感。
所謂的“高級感”,就是用戶所感知的“品牌調性”,“高級”并不就是高端奢侈,時尚的、積極的、陽光活力的等正面品牌調性皆可稱為“高級感”,而區別于那些“低俗的、弱智的、丑陋的”品牌調性。
前段日子的boss直聘、鉑爵旅拍廣告之所以“臭名遠揚”便是于此。誠然,洗腦式的傳播能讓用戶牢記賣點,但是,廣告卻塑造了low的品牌調性,這會讓用戶避而遠之。
這種情況發生在快手身上。快手是短視頻平臺的先行者,在抖音上線之時,它已經是行業巨頭。然而,在頻發負面之期,快手未能及時把控輿論方向,從此被打上low的標簽,開始沒落,給了抖音后來居上的機會。
品牌調性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物質豐富、品牌繁多,如今的用戶不再單純基于產品功能而選擇品牌,更多的是基于對品牌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互聯網是一個放大器,品牌調性也會隨之放大。品牌如果沒有及時主動塑造正面的調性,下場就會如快手一般,想翻身難如登天。
在上述農夫山泉的案例中,我之所以選用“公益活動”,也是基于塑造品牌“高級感”的考慮。一次與品牌內涵結合度高的公益活動,能有效提升品牌調性,樹立起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正面形象。
正如選擇星巴克可以體現用戶小資品味,選擇Jeep可以彰顯用戶的特立獨行,當用戶選擇農夫山泉時,在某種程度上,是基于“社會責任感”的認同,也是他表達自我形象的需求。
總結
以上內容只是拋磚引玉,用戶思維是一門很龐大的營銷科學,值得不斷深入研究。如果品牌營銷能把“用戶思維”納入考慮范圍,其營銷效率至少能提升1倍。不過,任重道遠。
在傳播中存在一種“知識的詛咒”現象,即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由于品牌信息的不對等,造成了“品牌思維”和“用戶思維”的天壤之別,傳播者難以真正地站在用戶角度看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一次次“自嗨”。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然而,對此并非無計可施。比如,在制定傳播方案時,引入“陌生人參與機制”。如同國外法庭陪審制,邀請一些非品牌相關人員參與會議,聽取他們對方案的看法與建議,在傳播中引入“用戶思維”。只有用戶,才能代表用戶的真實看法,唯有如此,傳播方可避免自嗨。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