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品牌”是假品牌
多年前有朋友統計過一件有意思的事兒,從各種新聞報道上看,北京地鐵4號線是意外事故率最高的地鐵線。但真實的數據4號線并不特別,與別的地鐵事故率差不多。后來發現真相是,4號線沿線的新聞媒體是最多的,所以被報道的最多。
另一件陳年舊事是,當年天涯社區最火的時候,一件事只要在天涯雜談火了,接下來的一周,全國的新聞媒體多少都會報道一下。所以當年做炒作,想要全網火,只要在天涯雜談火了就可以。你看,想要火遍全網其實并不難。
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大眾傳播到底有多大,想要搞定大眾輿論難不難,大眾傳播對建立品牌有多大作用?
比如說當年的凡客,合作的明星有韓寒,王珞丹,李宇春,黃曉明等等,是當時最酷的品牌,最經典的營銷案例,凡客體之后“XX體”的營銷模式被模仿了很久。但現在看到陳年在微博上賣T恤,像個微商一樣,我對大眾傳播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話語權的圍墻
我說當下的話語權是集中化的,大概有點反叛。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全民平等使用的互聯網中,話語權應當是分散而平等的才對。實際上話語權是從機構轉移到個體了,相對的擴大了,但是掌握話語權的人依然是少數。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掌握話語權的人只影響掌握話語權的人,并不影響那些沒有參與進來的人。比如一共有100人,20個人是掌握話語權的,但是另外80人根本不關心這20人在聊什么,對他們來說不重要。輿論被圍起來了。
我們看現實情況,今天在互聯網掌握話語權的,基本是一線城市的青年或者精英人群,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不管是KOL或者圍觀群眾,都是這些人,而這些人是高度集中的。
最中心的一圈是北京“五環內”,全北京常住人口2000萬,真正關注輿論的有效人口也就1000萬人。以前我們做公關,做事件時有個理論叫,在北京火了就是在全國火了,其實現在還有效。也就是說,做大眾傳播如果能影響這1000萬人,就約等于搞定了大眾傳播。
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外圍一圈,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這幾座城市的核心城區人口。北上廣深杭全部人口加起來差不多一億人,而真正有效人口估計5000萬左右,但是再加上其他二三線城市的有志青年也在這個圈層內,算來算去,真正關注大眾輿論的人口,在一億之內。
差不多就是這一億人,在話語權的圍墻之內,幾乎所有全網刷屏的熱點,基本是這一億人在刷屏。所以,如果品牌做大眾傳播時,覆蓋了圍墻內的一億人,絕對是年度營銷事件了,不輸當年凡客體。實際上如果能影響5000萬人,就足夠讓一個營銷操盤手身價暴漲,比如《啥是佩奇》的導演張大鵬。
但是,但是很重要。不要以為搞定了這些核心人群就搞定了所有人,不可能的。全網移動互聯網用戶是10億人,全國人口是14億人,除去老人與孩子,品牌營銷能夠影響的最大范圍差不多就是10億人口。
黃崢發明了“五環內”的概念,這里面就是話語權圍墻內的人群,影響了這些人,幾乎所有大眾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圍觀群眾們都會談論。
但是,有很多“五環內”的熱點,幾乎傳導不出圍墻,在圍墻外幾乎沒有任何聲音。我現在去找我的技校同學,家鄉發小們問他們,啥是佩奇?他們只會反問我一句啥是佩奇?
洞察結論是,所有人群被劃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參與話語權的“五環內”人口,一類是不參與話語權的五環外人口。
第一,五環內的很大一部分輿論只在五環內傳播,并不傳播到五環外,只有極少數內容能夠沖出五環。
第二,五環外的內容也很少走進五環內,只有極個別的案例會當做奇觀在五環內傳播,比如最近的國學大師沈巍。
五環內的大眾,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的熱點內容會傳播給全國大眾,會相信微博話題里的10億閱讀量,這個錯誤的認知是致命的。
有很多品牌營銷專注于五環內的輿論影響力,在大眾輿論層面連聲叫好,案例都拿獎,操盤者也晉升行業大師,但是品牌用戶并沒有走出五環。
我們暫且稱其“輿論品牌”,只在輿論層面有認知的品牌。非常多的營銷人認為,眼前看到的,五環內追捧的,就是全國追捧的。但隔壁的中國,并不如此。
沉默的另一群人
沉默的大多數這個說法一直都在,意思是少部分人擁有話語權,引領潮流或者輿論,而大部分人是跟隨者,所以搞定了少部分人就意味著搞定大多數人。
然而現在的事實并非如此,現在是搞定了難搞的五環內人群之后,并不影響大多數人。大多數人成為沉默的另一群人。
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創業者,早早的離開了五環內,進入了更為廣闊的另一群體。其中代表是快手與拼多多,有趣的是,快手CEO宿華與拼多多CEO黃崢都是名校畢業的海歸,都曾供職谷歌,按理說應該是精英中的精英,不太會看上鄉鎮市場的,但事實是他們服務了幾億鄉鎮互聯網用戶。
這兩家公司進入五環內的大眾輿論時,都已經是龐然大物,快手被媒體報道時用戶量已經過億了。而媒體真正開始關注拼多多時,它已經準備上市了。
面對快手與拼多多,大眾媒體是非常滯后的,這充分說明五環內與五環外的信息是缺乏流通,看不見的圍墻是存在的。
對于品牌營銷行業,90%以上的精力與預算都是圍繞五環內的不到一億人做的,做的是輿論,最終做出來的可能是輿論品牌,那輿論品牌是否是真正的品牌?我不確定,有可能是,但也有可能不是。如果搞定輿論就能成就品牌,凡客不會垮掉,前幾年無數風口上的創業明星也不會垮掉。
我想表達的是,另一群人被忽略了,最明顯的被忽略的人群是五環外的,不參與輿論創造的那群人,90%的品牌營銷都不是針對那些人的,總覺得搞定頭部就能影響他們,其實并不。
五環內的用戶其實也是被忽略的,有些品牌營銷是輿論邏輯,并不是用戶邏輯。所以當品牌營銷致力于討好輿論的時候,極大可能是忽略了用戶,不管五環內還是五環外。
用戶比輿論重要
之所以最近思考這個問題,是因為從整個大環境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過去了,泡沫期過去了。之前的市場紅利在,行業與經濟整體在高速增長,品牌營銷隨便做點什么,做個情懷創意或者討好輿論的廣告,都無所謂,用戶量都在增長中。
大概從去年開始,整體環境彌漫著悲觀氛圍,要么裁員,要么縮減預算,最次的也是要營銷為增長負責。
在此環境下,不關注用戶與產品,只是討好輿論的營銷會大幅縮減。品牌營銷從業者,則要思考如何基于產品與用戶的邏輯做品牌,而不是輿論邏輯。人群不再分成五環內或者五環外,而是分成品牌受眾與非受眾。
1. 基于產品做品牌:
任何時候都不要空談品牌,任何時候都要基于產品談品牌。前幾天一位傳統行業正在轉型期的品牌營銷人員找我聊,大集團名字改了,集團品牌怎么做的問題,有點迷茫不知道怎么做。我說集團品牌有什么好做的,集團品牌怎么樣取決于下面的業務線品牌怎么樣,做好業務品牌,自然就做好集團品牌了。
比如阿里巴巴集團,幾乎是不做品牌的吧,做的都是天貓淘寶聚劃算等子品牌,而天貓也是幾乎不做品牌的,做的是雙11,超級品牌日等活動的品牌。下面的產品品牌,活動品牌做好了,大的品牌自然就好了,以產品帶品牌。
2. 基于用戶做傳播:
有一些品牌,感覺所有人都知道,但是用戶量沒多少,比如現在掙扎中的錘子手機,這是個典型的輿論品牌。有一些品牌從來沒聽說過,但發現真實用戶量巨大,比如我去年寫過的親寶寶,他們老板說的,如果不是我們的受眾,你甚至不會聽說過我們,這是典型的用戶品牌。
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下,市場營銷從業者,可能要重新思考傳播的意義,你的用戶在哪里,如何觸達,如何轉化,如何討好你的用戶,而不是挑動大眾輿論。
未來做傳播一定不是曝光量越大越好,一定不是刷屏越多就越好。未來好的傳播,是精準,是高轉化率與傳播效率,像殺手一樣做傳播。
最后,不知道你理解我想表達的東西,今天的內容不是策略或方法論,而是想傳達一個洞察,大眾輿論會制造假象,迷惑營銷從業者。
當下的互聯網環境,大多輿論不會自上而下傳導,而是分成了兩個大型圈層,并且有無形的圍墻。
之前的邏輯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讓這些少數人影響大多數人,但現在這個邏輯似乎不太能走通。所以基于影響輿論的思維做品牌,極有可能做出一個假品牌來,表面上很好,實際上沒多少用戶。
那么,大眾傳播輿論引導還要不要做?要做,分時候。品牌價值觀和立場還能不能說?要說,帶上產品說。
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基于產品做品牌,如何基于用戶做傳播。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楊不壞(ID:yangbuhuai0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