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語CyanWorks(ID:cyanworks2024)
情緒價值,今年的熱詞之一。
Jellycat 為代表的毛絨治愈系火遍全球,脫口秀演員付航一句「PASSION !」點燃年輕人的生活向往。但同時也有超 9 成的年輕人不同程度感受到內卷和焦慮,焦慮、抑郁、無意義感是困擾當代年輕人的 TOP 3 情緒問題......
情緒是一種商品嗎?雖然有人并不樂意讓情緒成為商品,但很顯然在當今社會,情緒早已成為一種可識別、可衡量、可提升的、帶有可見商業價值的東西。
在今年明顯「降溫」的雙十一消費中,依然有近三成的年輕人花出去的錢 50% 以上都是在「為快樂買單」,比如文娛、游戲等體驗型消費。而指向「悅己」的香氛、音療等感官消費依然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我們從「正面情緒 VS 負面情緒」和「自我價值 VS 對外連接」兩個維度,整理了 2024 中國互聯網上年輕人的 50+ 種情緒,試圖發現一些情緒背后的驅動與青年流行文化之間的聯系。
2024 中國青年情緒地圖,by 青語CyanWorks
點擊可查看大圖
綜合看來,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有非常充沛多樣的表達,年輕人關于自我價值和對外連接的情緒也在不停發生變化,并有非常多的網絡流行語誕生,比如濃人淡人、九漏魚、精神股東等等。
2024中國青年情緒表達的十大趨勢:
當我們說「情緒價值」的時候,一般是指帶來好體驗的正面情緒,比如高能量、治愈、PASSION!等,但情緒當然并不是只有正面,當「大環境不好」像重力因素一樣存在時,困頓、焦慮、blue、戾氣、嫉妒等各種負面情緒,在網絡空間和真實世界都到處可見。
從年輕人自我、社交、公共生活的半徑出發,我們整理了與年輕人情緒有關的十大趨勢,從背后的社會文化事件或消費信號中,找到青年文化與營銷溝通的更多機會點。
01. 精神健康走到臺前,有點毛病也沒關系
相比之前代際,以 Z 世代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人更關注自己的全面健康,尤其是精神和心理健康,并且也會以更加直接、坦然的態度,來面對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的自己。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相關的公共表達變多,如綜藝節目、播客對話等,而且心理健康相關病癥也在逐漸祛除污名化,以一種更加正常、可見的方式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也有相當比例的年輕人并不抗拒接受心理咨詢相關的服務。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舉辦《是壞情緒啊,沒關系》心理健康展覽,并在現場設置留言板、打卡點等互動方式,鼓勵大家接納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實現療愈。心理咨詢師張春也在播客《展開講講》中表示「要堂堂正正做一個「身弱」之人」,用看見和共情讓更多人獲得力量。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展覽《是壞情緒啊,沒關系》
品牌也有對于精神健康更直接的營銷與活動。比如一直關注身心健康的lululemon,今年「一起好狀態」主題營銷進入第四年,并通過播客媒介的深度對話和探討,讓「好狀態」的敘事和力量持續觸達更多人群,引發更深度的用戶共鳴。珀萊雅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活動「回聲計劃」今年進行到第三屆,用公共藝術展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lululemon好狀態海報、@珀萊雅回聲計劃裝置
02.「美麗廢物」退場,直面生活的瑣碎和具體
濾鏡下的真實生活,開始成為更多人獲得「真實生活」力量感的來源。年輕人開始對柔光濾鏡下的生活「脫敏」,也開始逐漸意識到「分享美好生活」和真實的美好生活之間的區別,對于被建構出來的精致生活、自律打卡感到厭煩,「努力假裝松弛本身就很不松弛」。年輕人開始實踐一種更加「落地」的生活,不再假裝熱愛生活,而是嘗試主動剝離一些外界的意義構建,找回更貼近自己的日常生活。
比如前幾年非常流行的高顏值、能出片兒的廚房小家電,今年有不少出現在了「咸魚年度無用商品榜單」上,「低價轉讓、只用過一次、九成新」等信息加粗高亮,并被稱為是「美麗廢物」。
年輕人看得更清楚了,高顏值和能出片兒的生活用品,像是給生活加的一層「理想生活濾鏡」,但「美麗廢物們」無法真正撐起美好生活。比起發朋友圈的柔光濾鏡照讓別人點贊,年輕人更希望的是能有時間好好燒一頓飯享受美食,哪怕用鐵鍋也是快樂的,「當我在菜市場買菜時,我變得具體」,生活是具體而瑣碎的,不必是濾鏡里充滿柔光的。
很多主打高顏值賣點的小家電品牌,也在經歷了快速的風口之后遇冷。國民家電品牌美的曾一口氣發布 60+ 智能小家電,但沒多久就關停了 900 多個 SKU,據稱虧損超過 2000 萬元,美的董事長也曾表示進軍小家電是一個「錯誤」的方向,也表示這些產品會是曇花一現的東西。而社交媒體上關于料理機、早餐機、洗菜機等各類小家電是不是智商稅的討論也從未停止。
小紅書用戶@只吃西瓜心兒、@小熊電器小紅書官方賬號
03. 東方血脈覺醒,華流就是頂流
隨著文化自信、民族認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日益以更加顯性的方式呈現出來。喝中藥奶茶、練八段錦、穿馬面裙......中式生活方式已經融入了更多年輕人的生活,「華流才是頂流」、「老祖宗嚴選的肯定是好東西」等話題也獲得年輕人的廣泛認同。血脈覺醒的年輕人們,正在以一種現代的方式,踐行并發揚光大傳統的東方文化。
傳統文化正在借助新的媒介、方式在年輕人中實現新的生長。在養生、審美、文化娛樂等各方面都煥發出新的活力。
養生方面:
八段錦的教學視頻,在年輕人聚集地 B 站播放量破千萬。國家體育總局也發布了推廣版的八段錦視頻,練八段錦似乎成了比練瑜伽更潮流的養生之法。
審美層面:
講究「妝人合一」的新中式美妝開始流行,比網紅妝、女團妝更符合國人審美。更強調從自身面部特征出發,展示個人氣質。新中式相關的種草筆記在小紅書上增長超 48%,月均點贊量高達 40萬+。
文化娛樂方面:
今年的現象級國產游戲,也是首款國產 3A 游戲黑神話悟空,上線當天熱度迅速破圈,銷售額突破 15 億元、在線玩家超過 140 萬、好評率高達 92%。黑神話悟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創新表達,讓玩家在游戲中找到共鳴,重新定義了國產游戲的標準,也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更大的舞臺上被看到。一位網友玩黑神話悟空的感受引發廣大玩家共鳴,并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
“我在美國西部做過荒野大鏢客,在古希臘斬過歐洲眾神,在日本戰國時代當過武士,也在中世紀的歐洲當過刺客,現在,我終于可以回到我的國家,做一回我小時候最崇拜的齊天大圣,成為小時候最崇拜的英雄。”
小紅書用戶@小賴不賴、@黑神話悟空
04. 人寵共居、精細喂養,深度關系代償
傳統的深度關系和家庭模式開始出現松動。生育率持續走低的同時,寵物經濟蓬勃發展,「貓狗雙全」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兒女雙全」。高盛投資的報告顯示,今年我國的寵物數量首次超過 4 歲以下嬰幼兒數量,而在 2017 年 4 歲以下嬰幼兒數量還是城市寵物數量的2倍多。作為情感經濟的重要一環,養寵是年輕人獲得情緒慰藉的重要過程,也是 TA 們用自己的方式組建的新家庭形式。
2023 年中國養寵家庭規模從 2022 年的 9800 萬戶增至 10565 萬戶,目前 85 后 - 90 后是養寵主力軍,占到一半左右,而 95 后- 00 后是養寵“潛力股”,新一代養寵的方式也呈現出了很多新的趨勢與特點。
《小紅書 2024 寵物行業洞察報告》顯示,56% 的寵物主會為寵物改變生活方式,比如為照顧更多人帶寵出門的需求,很多航空公司推出寵物客艙、寵物托運等服務,也有類似于寵物寄養門店、上門喂養等服務形式。
精細喂養也越來越成為養寵新需求,貓狗雙全的新一代年輕人們會采用「育兒式養寵」,不僅買寵物糧的時候精細對比成分、效用、價格等,也很舍得在寵物的其他方面花錢,比如亮毛護膚、拍寫真、買專門的寵物蛋糕等。因此也有相關從業者表示,在人身上做過的消費升級,都會在寵物身上再做一遍。
小紅書用戶@狗不李女士
05. 按需交心,一邊找搭子一邊過細篩
找搭子文化,是早就在年輕人中流行的一種社交方式,指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或活動而相伴,不涉及深層次的情感交流或長期承諾,只期待能玩在一起,但找搭子「踩雷」的相關帖子也屢見不鮮。
因此在「小而輕」的搭子社交之外,年輕人依然對深度關系抱有期待。不拒絕玩到一起的人,但也不會放棄對「走心關系」的期待。真朋友的純度要求更高,比如三觀是不是一致、會不會在重要時刻一起見證、能不能有互相真正看見的「deep talk」等等,有點像是過細篩。
同樣的精細篩選也出現在對品牌的選擇上,年輕消費者不僅看重產品的功用性,也會關注品牌的價值觀和理念輸出,如果在一些關鍵的社會事件發表不當言論,也會被當成「湊單滿減」的必退商品。
DT 財經的調研顯示,84.4% 的年輕人有過找搭子的經歷。飯搭子、運動搭子、演唱會搭子......年輕人習慣在網上找尋興趣相投的人一起玩兒,也習慣了用快速高效的方式來滿足此刻的需求,「搭子」也是 2023 年度熱詞之一。
但來去自如的搭子有時候也會帶來更深的孤獨,搭子關系像是一種「經濟適用型」關系,奔著一個既定的目的而來,讓人與人關系里的其他可能性都暫時被忽略。也因此,一方面找搭子的年輕人,一方面也在尋求更加深度、難得的走心關系。
找搭子、交朋友,在關系里的需求拆分,都是年輕人「主體性」更強的體現,TA 們希望在關系里自己可以擁有更大的選擇權,但也因為關系的可替代性更大,所以深度關系的建立反而更加不容易。
人際關系之外,年輕人也在用自己的消費力、注意力來為自己更認同的品牌或IP投票,比如沉寂三年回歸的李子柒,漆器視頻一經發布迅速引發廣泛傳播。能真正和年輕人建立走心關系的品牌及 IP,也會得到更多的認同與市場反饋。
06. 清醒「異化」,分時段回血做活人
工作讓很多人「異化」成「工具人」,今年也有很多打動人會自嘲「牛馬」,但這種戲謔的表達背后,是一部分年輕人開始放棄在工作里找尋人生價值感了。從「擺爛頭像」到今年的打工人發瘋爆改工牌,年輕人對待工作開始呈現出一種相對清醒、理性的態度,拒絕「拿命換錢」,并且轉而在工作之外找尋更多人生的可能和意義,下班開始新的一天、「上班丑關我下班什么事」等等成為新的人生探索金句。
小紅書和光明網聯合發起的一項關于「工作意義」的調查顯示,將近 1/3 的年輕人表示在工作中無法獲得意義感,而這種「意義感缺失」也是最困擾職場年輕人的焦慮來源。但與此同時,各類技術的進步又讓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愈發模糊,24 小時隨時可能需要在線的打工人,想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祛班味」。
很多人用下班之后豐富的活動來找回對生活的主動權,「上班丑關我下班什么事」、「左滑一鍵幫我下班」等帖子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傳播,上班下班判若兩人越來越符合年輕人的精神狀態。這種清醒和看清也開始出現在工作場合,比如今年流行的發瘋工牌,「薪盡自然梁同學」、「再逼我就跳曹同學」等一些諧音來「暗搓搓」表達自己的態度,也有很多人放棄精致人設,上班踐行「惡心穿搭」等。
小紅書用戶@哇喜Q麻、@青藤之戀
而一些能帶來情緒慰藉的職場搭子小物件,也成為很多打工人的工位標配,比如「禁止蕉綠」-香蕉、「萬事不南」-南瓜、「莓煩惱」-草莓等,成為職場里的一點治愈時刻。
07. 活人微「死」,有時喪中帶「剛」
對未來缺乏信心、對現實感到迷茫,是現在年輕人普遍會有的一種狀態。活人微「死」,「死」了 40%,是經常會在視頻網站彈幕上看到的一種表達,折射出的是年輕人對生活不甚滿意但也沒有動力改變的「擺爛心態」,這種「死」是一種形容,指精神狀態的低迷和消極。
但同時,當年輕人被標簽化或者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時候,也會表現出一種「正面剛」的魯莽與不屈,比如聯合起來拒絕購買某一品牌的產品,或者因為被狠狠共情而成為自來水推薦。年紀輕輕,就已經深刻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但即便活得不太好,也還是決定努力活一活。
「尸體暖暖的」、「尸斑也淡了」、「好像回到了還不是毒婦的時候」等等,是年輕人近來來形容自己感受到世界溫度時的新表達,用一種「玩梗」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發生的不那么好的事。但這種玩笑化的表達又帶著一些隱秘的態度表達,比如 loopy、嗎嘍、momo等通用形象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共同作用就是「情緒輸出嘴替」,經歷疫情等社會劇烈變動的新一代年輕人,更早體會了現實的無法掌控,也因此會對更長遠的未來規劃、延遲滿足等有一些本能的懷疑,用一種戲謔、玩味的心態對待,找回內心的平衡。
小紅書用戶@趙大野、@拍玩具的瑞娜醬
也有品牌及時捕捉到年輕人的情緒出口,用玩梗的方式將產品賣點與流行語的情緒點結合,在通用的使用功能基礎上,也為年輕人提供情緒出口,并借助文案表達在社媒引發二次傳播。比如宜家線下的大幅廣告語「甩鍋」、「薪盡自然涼」等引發年輕人的代入感和共鳴。
08. 「錯付」憤怒,倍速時代更需要確定感
如今是一個倍速社會,年輕人習慣了倍速觀看各類內容,甚至很多人會通過類似「3 分鐘看完哈利波特」等片段了解經典文藝作品。
比起被劇透,年輕人更不能接受的是「錯付」。真情實感追劇到最后發現自己磕的 CP 直接 BE了,這種時刻感受到的負面情緒,甚至多過看劇、看電影本身的樂趣。
再加上媒介能觸達的世界過于豐富廣闊、變化發生得又快又多,年輕人想要在有限的人生中體驗更多,所以就會有這種對「錯付」的擔憂甚至是憤怒,在一個什么都很快節奏的社會,年輕人在努力用一切能掌控的東西來構建一種確定感。
不想錯過熱點,但又追不上所有熱點,于是選擇倍速跟進,在盡可能不浪費時間的情況下,也能加入熱點話題的討論。用《輕刀快馬》主播的總結來說就是,害怕錯過、害怕狀況外、害怕一片真心喂了狗,這是年輕人普遍會有的一種情緒焦慮。也因此,會對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的付出格外考慮「投入產出比」,確定不會被辜負才會愿意付出資源。
在這樣的普遍情緒之下,一些更能帶來「確定感」的情感代償形式開始出現,比如和二次元世界里的人物談戀愛,也被稱作「紙性戀」。紙片人永遠能提供正面的情緒價值,而且能成為精神支柱。既然真實世界永遠無法知道最后結局,那不如選擇一個確定性的對象,感情的投射至少不會被背叛。年輕消費者也會愿意為用心做聯名的產品付費,爆火的「谷子經濟」就誕生于年輕人為喜歡 IP 付費的背景。奶茶品牌 Coco 和乙女游戲《戀與制作人》聯名并推出制作精美的周邊,不少玩家為了集齊周邊多次復購。
09. 進步焦慮,從被卷到「自卷」
「內卷」時代,年輕人會對自己身處的龐大機器感到無助和無力,只能被困在一個位置上不斷加速、產出。
但隨著「優績主義」的盛行,越來越多人有了一種進步焦慮,別人都在進步,自己不能被落下,即便自己暫時被劃出某個系統,比如被裁員、優化等等,也要努力逼自己保持進步,從原來被困在系統中被別人「卷」到現在變成「自己卷自己」。
有年輕人會在網上找「互聯網監督員」,來敦促自己完成一個目標,比如考研、考公等明確目標,也有人用這種激勵的方式來保持自己對興趣或副業的持續努力,比如「小紅書筆記發布監督群」,即便在小紅書發筆記本身并不是一種被要求的任務,但依然會成為很多年輕人保持我更新、進步的重要手段。
而且這種「進步焦慮」也在蔓延至更年輕的群體,有人發現,現在的大學也開始呈現出一種「高三化」的趨勢,大學生從進校第一天開始就在為怎么獲得更高績點、找到更高薪的工作而努力,似乎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高考」。
整體就業環境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很多人尤其是一線新一線打拼的年輕人都會有對未來的擔憂,保持進步也是一種建立安全感的方式。而這種從被卷到自卷的過程,也有點像脫口秀演員龐博在喜劇舞臺上說的那句,「真正的驢是可以做到沒磨硬拉的」。
但同時,年輕人也在尋找和踐行更多的價值體系參考,比如用逆社會時鐘、GAP YEAR 等形式來,突破原有年齡和時間的社會規訓,找到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品牌們也會用更多自由度的敘事來和年輕人溝通,減少焦慮、帶來力量。比如小紅書 2024 年的秋招主題就命名為「人生無限公司」,把每一位求職者都當做一個玩家,鼓勵大家展現自己有趣的一面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創造力,鼓勵求職者能 take it easy 輕松面對。
10. 循環人生,二手物品與「一手生活」
年輕人很在意周圍環境的可持續,不僅在觀念上認同,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比較具體的實踐是二手物品的流行,用經濟實惠且環保綠色的消費方式,讓物品在流動中發揮更大使用價值,也能建立一定的社交網絡。同時購買二手物品本身也會帶來一種尋寶的樂趣,更低的經濟成本但生活的品質和體驗并沒有打折扣,讓物品流動起來,用二手物品也能過上一手的真實生活。
閑置流動首先能避免浪費,同時也是「無痛」的環保實踐。據咸魚公布的數據,每交易一部手機,減碳量相當于 592 個 8 瓦的電燈泡一起發光一整晚產生的碳排放量,2022 年 4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間,用戶通過閑魚參與閑置交易和回收,帶來的減碳量達 314.2 萬噸,相當于 224.8 萬戶家庭一年用電產生的碳排放量。咸魚也是今年 4 月年輕人最愛玩的 APP 之一,僅次于小紅書。
新能源二手車交易平臺瓜子基于年輕消費者使用習慣,推出深度試駕服務,讓用戶全面了解車輛性能和實際駕駛感受,符合年輕用戶「先買后付」的消費習慣,也進一步促進了新能源二手車的成交。也有品牌嘗試讓線下空間變成閑置交換場地,讓物品流動起來也讓關系更進一步。
可持續社區閑下來合作社的流動衣櫥活動
清醒的年輕人,一邊搞錢也一邊省錢,在閑置流動中感受更多的新奇消費體驗和社交共創,也是年輕人認真經營生活的真實寫照。
總結來看,當代年輕人的情緒表達都是對于「自我」、「社交」、「公共生活」這三個層面課題的回應或爭取:
自我價值與感受
1. 精神健康走到臺前,有點毛病也沒關系
2. 「美麗廢物」退場,直面生活的瑣碎與具體
3. 東方血脈覺醒,華流就是頂流
社會連接與關系
4. 人寵共居、精細喂養,深度關系代償
5. 按需交心,一邊找搭子一邊過細篩
6. 清醒「異化」,分時段回血做活人
公共生活與探索
7. 活人微「死」,有時喪中帶「剛」
8. 「錯付」憤怒,倍速時代更需要確定感
9. 進步焦慮,從被卷到「自卷」
10. 循環人生,二手物品與「一手生活」
年輕人的情緒趨勢帶來哪些品牌營銷啟示?
消費是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人的情緒消費也是對當下生活的一種回應和創造。基于 2024 年已經出現的情緒表達及品牌情緒營銷實踐,我們從「溝通視角」、「溝通內容」、「溝通之后的關系加深」三個維度,整理了更貼合年輕人社會文化生活的情緒營銷五大啟示:
1. 全人視角,成為場景選項而非單一「規訓」
年輕一代的主體意識顯然越來越強,TA 們很清楚消費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而已。因此,品牌方的營銷溝通需要有一個重要的視角轉變就是,用「全人視角」看待新一代消費者,意識到消費者只是用戶的一種身份,不試圖成為消費者每一個生活場景里的首選,而是努力成為某一個或多個場景里的「高上崗率」單品。
在經濟大環境動蕩不安的情況下,社會結構通常會出現 K 式分化特征,即繁榮的行業持續繁榮,停滯的行業則有可能衰退甚至消失。
現在的年輕人也在消費上出現了 K 型消費的特點,大方承認「該省省、該花花」,愿意支付的部分會持續加碼,但縮減開支的部分也會極力克制。比如穿 lululemon 練瑜伽、出街穿 alo 的品質派,也可能會用拼多多買單價很低的生活用品,而對電子產品有極高要求的鉆研型用戶,可能也會偏好基礎款作為日常服飾穿搭。
社會發展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需求也在持續分化,真正通用的「剛需」產品也越來越因人而異。單一品牌無法覆蓋用戶的全部生活場景和需求,錨定人群特定需求和場景,持續理解人群,提供好產品和好體驗,會是更有效的溝通之法。
2. 平視溝通,不是教育用戶而是成就用戶
技術進步進一步強化了媒介的平權,過往品牌單向輸出的「一對多」傳播權力結構發生變化,用戶不僅能及時反饋品牌的聲音,甚至也成為和品牌同樣具有話語表達空間的獨立個體,品牌傳播的視角不是過往的自上而下,而是更趨向于「平等交流」。
再加上供需關系的變化,供應遠大于需求,物質層面的滿足乃至過度充裕,用戶需求端不再是被動接受產品,而是已經在影響甚至指導供應。數字媒介不斷拓寬人們能感受到的世界,因此對個性化、專業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品牌的角色和營銷溝通出發點,不是做「人生導師」或者專家權威,而是成為一個年輕用戶能隨時說得上話的朋友。用專業能力、服務或產品去成就用戶探索更豐富的人生,而不是教育用戶應該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特別流行「真誠是必殺技」,能真正打動年輕人并建立有效連接的,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尊重與看見,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育或說教。
3. 線下「復魅」,造夢不如打造代際回憶
后疫情時代,線下真實、有溫度的體驗重新煥發活力。不同于線上消費的精細比價、理智衡量,線下場景中年輕人更看重體驗和關系建立。在線下空間真實可感的親身體驗里,完美無缺的流程或設計并不是最重要的,能沉浸體驗面對面社交中的真實與溫度才是更關鍵的。
線下體驗的共同記憶,也逐漸呈現出一種地緣、業緣之外的趣緣趨勢,年輕人會樂意在喜歡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和相同愛好的同類人一起創造共同回憶,是難得的人生體驗。品牌對年輕興趣人群的理解和共鳴,在「文化+」的主題線下互動中加深雙方聯系,讓線上建立的認知能有線下更立體的感受。
作為承載城市青年休閑娛樂重要職能的商場,近些年在探索的「微度假」、非標商業體,其實都是在嘗試為城市年輕群體提供更豐富、更有凝聚力、更有深刻印象的體驗場。在滿足吃喝玩樂基礎需求的基礎上,也用藝術、潮流等圈層文化創造屬于年輕一代的共同記憶,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年輕人。
4. 谷圈新勢力,洞悉非理性背后的理性線索
我們正在加速進入一個「后喻時代」,即一個由年輕一代反過來將文化或技術傳遞給前輩的時代。年輕一代更早感受到時代變化的風向,也更快接受新技術、新觀點,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知識或信息傳遞方式。前輩或老師開始變成年輕人的引號者和合作者,甚至有時候也會變成學習者,品牌也需要不斷更新既有的知識和信息結構,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科技和社會環境。
起源于二次元文化的「谷子經濟」就是后喻時代一個典型的代表。谷子的叫法來自于英文的「goods」,因為在日語中發音和谷子相近,所以被中國的二次元選手用來代稱周邊產品,可能包括海報、立牌、徽章、色紙、掛件、娃娃等各種品類。受到 Z 世代、00 后熱捧,最近「谷子概念股」強勢走高,包括新世界、廣博集團等十多只股票接連大漲。
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喜歡的原因,往往蘊藏著未來世界的一些走向。年輕消費者購買谷子產品的動因,往往是出于對 IP 的喜歡和支持,再加上谷子經濟形成的特定圈層文化,在分享和交流中增加彼此聯系和認同,形成獨特的「吃谷文化」,因此谷子經濟很大程度上是情緒消費。看似非理智的市場背后,其實是年輕人對于個性化、情感化商品的強烈需求。
「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是由情感驅動的,對待普通產品,大多數人只愿意為基礎的成本付費,當面對承載著理念和情感的品牌時,人們卻表現出超越理智的忠誠」。品牌想趕上情緒消費的快車,就要能深刻共情年輕一代熱愛背后的動因。
05. 共創「留白」,互動式獨家記憶
用戶參與的重要性,尤其是年輕用戶的參與非常重要,這一點已是共識,但難點在于,要如何讓目標用戶有效參與到共創中。對于年輕用戶而言,與品牌建立關系,交易會是一個節點,但肯定不是終點,更長期的關系往往是從交易開始的。一個被年輕人喜歡的品牌,是有趣的、與「我」有關的、能玩在一起的,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經常購買的。
「共創」的關鍵,就是讓品牌精神及產品性能真正融入用戶生活,在用戶不斷的人生探索中,也發現品牌生長的更多可能性。一個典型的共創形式就是UGC, 即把用戶變成內容生產者,并且將這些內容作為品牌傳播和產品創新的重要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不僅參與了品牌的建設,也創造了屬于自己與品牌之間互動的獨家記憶。這種記憶是獨特的、個性化的,它加深了用戶與品牌之間的情感聯系,使得品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產品提供者,而是用戶生活的一部分,是用戶故事和體驗的見證者。在這樣的共創模式下,品牌與用戶共同成長,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一種難以被復制的品牌忠誠度和市場競爭力。因此,共創「留白」不僅是一種營銷策略,更是品牌與用戶共同創造價值、共享成長的過程。
寫在最后
品牌希望能借助對年輕人情緒的理解,來加深用戶關系,并進一步提供情緒價值,就需要能識別情緒、與年輕人共鳴,并通過產品或服務提供有效的情緒滿足。
而這種滿足,一定程度上需要跳出單一的商業思維,而是從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人類生活場景出發,不僅僅把年輕人當做消費者,更需要把消費者當做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在 TA 們的收入水平、消費力、年齡、城市線級等信息之外,更需要了解 TA 們的興趣、焦慮、向往、價值觀。
回到基于情緒的溝通,最關鍵的其實就是以下三步:
情緒識別
識別和看見情緒的存在,了解情緒出現的原因,關注到作為「主體」的個體感受:
個體的也是重要的
此刻的就是珍貴的
......
情緒共鳴
正面的情緒有分享和在場,負面的情緒也有回應和共鳴,和用戶共同經歷這個時代:
同好圈層、感受同頻
高濃度、低負擔社交關系
......
情緒滿足
給予支持的力量,幫助對方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成為某一種情緒的出口或慰藉:
投入產出比適宜的自我犒賞
拓寬人生體驗的意義探索
......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所有人最大的需求都是精神與情感;而服務于人的情感的商業模式,統統屬于情感經濟」,這是美國學者羅蘭·T. 拉斯特在《情感經濟》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作者看來,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經歷了體力經濟、思維經濟之后,進入了一個情感經濟為主的時代,而每一次經濟形態轉型的背后,都是人工智能的一次升級。
在一個人工智能日益發達的年代,效率和速度之外,難以量化和自動化的情緒、情感、同理心等特質,也會成為人類創造力、創新性的「壟斷優勢」。而人們在消費中追求的滿足,也已經從過往的消耗(consumption)轉而到更加注重自我充實(consummatory)的過程。識別、共鳴并滿足年輕人的情緒需求,也是品牌能和年輕用戶有效溝通的關鍵。
參考資料:
1)當焦慮成為一種普遍情緒|2023-2024 心理健康及行業人群洞察報告,簡單心理
2)寵物,真正意義上成為中國家庭的一分子 | 近未來,青年志PRO
3)“中庸”個體主義:搭子社交的互動過程與實踐邏輯,中國青年研究
4)《解碼中國Z世代的可持續消費觀》,VOGUE Business
5)揭秘年輕人的10000種搞錢路子,閑魚年度奔富財報
6)趨勢報告2024《折中一代:Z世代半推半就的人生》,DENTSUZ
7)「谷子經濟」爆火,這次輪到00后整頓A股了
8)“每一分錢,都花在心情上”|2024「情緒經濟」消費人群洞察
9)專訪伊娃·易洛思|情感為何淪為商品?
10)情感經濟時代,年輕人要的11種情緒價值 | 近未來,青年志PRO
11)羅蘭·T·拉斯特、黃明蕙,《情感經濟》,彭相珍譯,中譯出版社
12)《倍速社會》,1.5倍速的人生,會更幸福嗎?播客,《輕刀快馬》
13)《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一邊努力卷,一邊尋求松弛,新京報
14)安全感,共同體,漫談這一年的消費情緒變化,播客商業WHY醬
15)發瘋文學過時了?來看看做鬼文學,精神狀態過于超前,數英DIGITALING
作者公眾號:青語CyanWorks(ID:cyanworks2024)
郵箱: cyanworks2024@outlook.co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