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前廣告,品牌在影院里演情景劇
中秋看電影。
在電影院正襟危坐,每次等待開場前,都會經歷一段映前廣告時間。
一直覺得,映前廣告在所有廣告中非常足夠特別。
試問,有哪種廣告能誰能讓觀眾一動不動,不能走開,也不能滑走,即便不看也要沉浸式傾聽?而且,使用的還是杜比環繞音、IMAX視效等播放設備。
我當時就那樣正襟危坐,期待在一個3分鐘的映前過度后,進入另一個世界。
結果看到一段大屏幕懟臉的男科廣告,就是那種10年前大字劇中加粗,“撥打號碼,隨治隨走”的廣告,直接給我來了個情緒迫降。
一瞬間,好好的影院,好好的電影,都不順眼起來了。
一、在電影院
換個地方廣告
一場電影放映時,絕大多數觀眾都會提前5-10分鐘入場。以前,影院常借機播放其他電影的預告片/宣傳片,畢竟底下坐的都是電影主流消費群。作為觀眾(我),對這種提前“試看”喜聞樂見。
或者,播放文明觀影的宣傳提示。例如,我們最常見的這支“it's time to enjoy the show”。
b.wing為百老匯院線創作
金像獎得主戴偉作曲
還有,新西蘭ANZ銀行推出的這支,又痛又好笑,想轉發給每個不給手機靜音的人。
電影市場走下坡路后,開始播更多品牌廣告。
從注意力經濟角度來看,映前廣告的性價比非常高。除了因為“避不開”,更重要的是,能非常直接地讓人感受到品牌格調和質感。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映前貼片廣告,是看楊冪給LOEWE拍的“羅意威發音挑戰”。
特寫鏡頭下楊冪五官,不斷循環的杜比聽感的“LOEWE”發音,還有各種場景的色系搭配,那種賞心悅目感,一下子就get到什么是奢侈品了。
但“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現在擺在眼前的是“撥打號碼,隨治隨走”,真讓人腦殼昏昏。
映前廣告雖然受眾精準又有格調,但一直是小眾媒介,因為不符合大多數品牌“規模化溝通”的訴求,而且當下的電影市場又是這樣的景象。
于是場面開始走向抽象,除了奇奇怪怪的廣告,很多電影院還直接放棄廣告“熱身”,直接快進到“龍標”。
不止如此,我發現映前廣告現階段的模式也在造成這種場面。大多數的映前廣告還是貼片模式,把其他的廣告片,換到大屏上播放。
當然,貼片貼得好也能創造奇跡,例如前面提到的LOEWE那支。但這種邏輯略顯簡單,成敗全系于內容本身。而更好、更有想象力好的映前廣告,已不只是換個地方播放廣告,而是在結合影院場景展開碰撞。
二、3支廣告
重新看待影院空間
好的映前廣告得能和影院這個空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一種“非此地不可”的效果。就像,一些音樂演出只在特定的演出環境中直達人心,影院空間里的溝通也應當如此。
下面就推薦3支,我認為就達到了這種效果的廣告。
01、用超大屏互動,熒幕是用來打破的
品牌:紀梵希
影院不是只有一塊屏幕,也是一個鏈接現實和虛擬的空間。觀眾身處的每一秒,每一平米,都有生長故事、碰撞出好感的可能。
紀梵希的這支彩妝廣告就是這樣,把第四堵墻打破,讓人既有現場吃瓜的狂喜,又有一種穿越的既視感。
內容和空間的互動是這樣開始的。滿坐的電影院播放起映前廣告,熒幕里的角色看完手機,突然向觀眾席的觀眾喊話并吵起架來。
現場觀眾大多是年輕群體,戀愛主題的內容距離他們更近,比較能感同身受。影院的封閉空間給好奇心的生長提供助力,四周詫異的眼神和看熱鬧的心態,各種反映都被空間自然放大,成為內容的一部分。
隨著角色穿越到銀幕里,現實空間里的感受也被延展到熒幕里。親歷者的體驗更完整,仿佛看一出簡短的沉浸式情景劇。對于品牌而言,角色靠近屏幕時呈現的精致妝面,也讓產品賣點呈現到位。
02、放大公開空間屬性里“人”的化學反應
品牌:嘉士伯啤酒
坐滿148位花臂大哥的影院,你還敢進去坐中間嗎?
影院邀請了148位看上去很不好惹的人看電(biao)影(yan),其中最中間的兩個座位刻意保留起來,給毫不知情的情侶。
好幾對情侶走進放映廳,看見這場面都驚恐地選擇離開。但是,總有勇敢的人默默地走過去坐下來,獲得全場了掌聲和美味啤酒。
這更像是一次舉辦在電影院的事件營銷。
在影院的封閉空間和長滯留性下,148位花臂大哥的氣勢威壓加倍,視覺上、心理上直觀接收到強烈的逼仄和壓力。在這種環境中,要勇敢留下來,真得鼓足了勇氣。
而且影院場景的公共娛樂屬性,啤酒出現其中,豐富了“that calls for a carlsbery”的出現的場景搞得人心癢癢的,下次也想試試在影院哈啤酒的感覺。
啤酒不止在慶祝勇敢,也慶祝“多元平等包容”,讓人意識到“以貌取人”會錯過一些美好體驗。
03、沉浸式情緒體驗,像觀影一樣的美好感受。
品牌:Pathe Gaumont
這是影院為自己拍攝的一支廣告。
全程沒有一句對話,只用電影臺詞放映著角色的心聲。
不得不說,還是影院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角色——愛情的誕生之地。
影院是的公共屬性里帶著私密,人們看電影是期望收獲的情緒體驗和生活想象。這支廣告的處理也是讓人靜下來,感受、體驗,像真正的觀影一樣。
零臺詞的講述方式,讓注意力集中去捕捉角色表情與肢體變化下的情感流動。還有恰如其分出現的電影臺詞,與朦朧光線中交匯的眼神,愛情是如何發生的一切一切,都被影院的暗場渲染得浪漫美好。
在許多文化中,影院是愛情象征的一部分。影院把這樣的故事搬出來,本身就是一種“big stories come alive on the big screen”,讓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浪漫的可能性。
三、什么品牌
更適合出現在影院?
什么品牌更適合出現在影院?這就要看什么人還在影院看電影?
貓眼研究院調研今年暑期檔后,給出的答案是:一線二線城市,有錢有閑的高收入群體,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來源:《2024暑期檔電影數據洞察報告》
到影院觀影是追求生活品質、精神娛樂的具體行為,這類群體與強調生活品質感的品牌自然會更同頻。到具體品類,大概就是奢侈品、汽車、金融產品等一聽就高單價,高價值感的品牌。
他們大多不屬于“規模化溝通”陣列,而是期望精品化溝通,通過更高規格的展示、更深度的體驗,讓人直接看到、聽到、感受到“價值感”。
或者,需要借影院的大屏展示細節,例如美妝、時尚等產品等。
當然,一線二線城市的高收入群體以及年輕人,誰會不愛呢?
即便不是上述品類,面對日益高昂的社交媒體投放費、搜索競價費,擠在各種廣告信息流中,能找其他路子一步直達消費者也很有吸引力。
而且,在新消費習慣下影院也在被重新定義,被視為可以提供多種綜合體驗的新空間。
例如,巴黎奧運會期間,很多品牌就在組起了“影院看奧運”的局,還有人在影院辦起電競趴、火鍋趴,脫口秀。
來源:小紅書
隨著影院走向泛文娛、泛生活場景,大眾品牌也將擁有更多入場契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