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符號”不是設計出來的
來源:設計散步
“超級符號”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
更確切地說,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所謂的“超級符號”,存在的只有“超級企業”。想通過設計一個“符號”,去成就一家企業,這本身就是一種妄想。所有的“超級符號”實際上是在品牌發展過程中逐漸深入人心,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正如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那樣,“符號”不過是依附在成功企業上的一朵璀璨之花。
華與華最厲害的能力始終都不是營銷、策劃和設計,而是在于對作品的詮釋和理論搭建上。
同時華與華也不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是一家以結果為導向的公司,而是一家以過程為導向的公司。
結果無法短時間內驗證,但過程卻能實實在在被品牌方看到,在市場經濟下,一家以過程為導向的公司,必然會陷入“自證”的陷阱,一定會去自圓其說,“超級符號”就是最好的佐證。
1、綁定詞匯策略
找到一個有能量的詞,然后與自己或者自己的公司綁定,是每個企業家夢寐以求的事情。
如“百度一下”“淘寶一下”。華與華的幸運之處就在于找到了“超級符號”這個詞語,與自己深度綁定,這個詞語的能量之強,已經讓很多營銷行業的從業者,在提到設計標志的時候,已經不說設計標志了,而是說設計一個“超級符號”。
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華與華的知名度,但這個詞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劍的反面可能會更鋒利一些。
2、超級符號的理論來源
“超級符號”理論,其實來自里斯的“視覺錘”理論。
但華杉不會承認這個,他把“視覺錘”翻譯成“超級符號”,這個詞更上口、更容易被中國人理解,“視覺錘”這個概念對中國人來說太復雜、太學術了,把視覺和錘子結合起來,對中國人來說太別扭了,顯得水土不服,也就削弱了其理論本身的能量,華杉敏銳的抓住這一點,“超級符號”明顯是放大了這種力量。
“超級符號”的響亮度超越了傳統設計中的“標志”一詞。它更像是“動詞+名詞”的組合,充滿了攻擊性和動感。
在一定程度上,它降低了與品牌方溝通的門檻,使得品牌方一聽到這個詞匯,便能在腦海中自動構建出其強大的影響力。當然,這種影響力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心理預期,但它無疑為華與華理論的傳播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工具。
3、超級符號的倒推邏輯
“超級符號”理論有一個天然的缺陷,不具備可證偽性,比如他們提到的超級符號和文化母體,任何一個符號拿過來其實都可以掛靠上去,哪個符號,不是超級符號?
只要套上他們的理論,都是超級符號,還有就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東西,都是長時間演化過來,都能找到一個文化依靠,就形成了他們說的“文化母體”,比如他們為探魚搞的口號:“一萬年前就烤魚,一萬年后吃探魚”,我們現在的行為哪一個不是從一萬年前演變過來的?現在,“一萬前就烤魚”這個口號好像已經被品牌方棄用了。
“超級符號”本身就是倒推出來的,先設計一個標志,然后再賦予其價值,這個價值的定義權在設計師,空有意義,卻不具備實際價值。就比如華與華設計的那個格子,他們賦予了格子各種意義,然后再把這些格子賣給廚邦、西貝、綠源、江小白,還有他們自己的讀客。
4、“超級符號”是一把雙刃劍
這種理論的問題在于解釋權來自華與華,但結果在短期內又無法驗證,這使得“超級符號”如同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能夠降低溝通成本,提高與客戶談判的效率;另一方面,隨著“超級符號”這一概念在營銷和設計領域的普及,其應用的廣泛性也帶來了一些挑戰
如果營銷人員和設計師未能通過這一概念實現預期的營銷效果,那么這個術語的聲譽可能會受到損害。這種現象可能導致“超級符號”與“格局”、“底層邏輯”等詞匯一樣,當它們被頻繁提及時,可能會引起人們的負面聯想,讓人聯想到那些過于夸大其詞或缺乏實質內容的“忽悠者”。
其次,“超級符號”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培育出來的,是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生長”出來的,如果企業失敗了、倒閉了,“符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華與華是非常依賴成功客戶的。
很多時候不是華與華有多強,而是他們的客戶非常強,客戶的渠道管理能力強,然后還非常舍得砸廣告。不是華與華創造了“超級符號”,而是客戶的成功,成就了華與華的“超級符號”。
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當認識到,符號的力量并非源自設計本身,而是源自企業長期的文化積淀和市場表現。
一個成功的品牌符號是企業實力、市場策略和消費者認同的共同結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品牌的成功歸功于某個設計或符號,而應該看到背后更為復雜的因素和條件。
視覺設計:黃巍
撰文:黃巍
文章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靈感來自 段智華 小紅書內容《超級符號并不是設計出來的》
作者公眾號:設計散步(ID: shejisanbu)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