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品牌們,是如何塑造「中式感」的?
一直有一個很好奇的問題:
新中式品牌,他們的中式感從何而來?
一方面,區別于老字號自帶幾百年歷史沉淀的buff,這些生長于現代的品牌,短短幾年,就能夠在一片紅海中殺出重圍。
另一方面,不同于訴諸功能價值的品牌,「新中式」往往只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又在塑造品牌感知。
這種差異化,也正是品牌們想要穩穩抓牢的東西,或許,在新中式品牌們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打造品牌的靈感。
接下來,我們就深入探討一下,大家眼熟、出圈的新中式品牌們,是如何塑造這種中式感的?本期我們有請——觀夏。
一、觀夏,東方香
在一次對話中,觀夏創始人沈黎說了這樣一句話:
觀夏強調「從成分源頭開始」的東方香,而不是「故事主線」的東方香。
最初讀這句話時,覺得很奇怪,因為觀夏這個品牌給人一種很會做內容,很會講故事的感受,品牌敘事上也給人強烈的故事感。
但當深入了解后,才讀懂這句話的深意:觀夏的故事,其實是從源頭“長”出來的。
而成分源頭,我理解的是兩個層面:
一是自然源頭:金桂、桃花等這些很有中式感知力的意象,是香的表象,也是物質載體,消費者可以通過嗅覺感知,記憶。
二是精神源頭:中國人獨有的文化審美,它看似是尋常,卻伴隨著每一個中國人成長,也能和其他文化分隔開。
就像一個段子說的那樣:宮廷玉液酒——下一句對不出來的是間諜。
你可能很難解釋,為什么中國人都能對得上,短短幾個字,背后卻是場景、集體記憶、社會環境種種因素的交疊,觀夏所塑造出來的氛圍也是這樣。
二、從源頭開始的東方香,是怎么塑造的?
觀夏的中式詩意宇宙
觀夏有一部分的產品,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古詩」。
而中國人從小就接受詩詞教育,可以說是扎根于大家的記憶和文化當中。
另一方面,和西方詩直率熱烈的觀感不同,中國的詩含蓄簡潔,但表達出來的情感卻深沉,富有意境和想象空間。比如提到「月」字,可以展開無數種想象:月是團圓的寄情,是月兔搗藥的浪漫,是與古人同望一輪明月的無限感慨……
觀夏的詩意,在于回溯植根于集體文化記憶里的詩詞,賦予它們更貼近現代的意義,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來傳達屬于品牌清新、雅致的品牌敘事。
于是,就有了和古人共賞「葡萄釀」的詩意:
「葡萄釀」
(文案節選)
東方人愛酒愛得雅致,品得滋味醇美也擅解其中雅意。
葡萄的甜,是久候四季的成熟況味
——淋過驟雨、曬過烈日、吹過疾風……
脆弱的果實經由一雙雙手照料采摘,釀出瓊漿。
古人珍視,須以貴重玉杯去盛,才不負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意境。
也有了將月作「玉」的觸感:
「玉」
(文案節選)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strong>這是白玉的源頭。
按下一泵,粉紅胡椒與欖香脂引起夜的涼風,依蘭花撥動月下心弦,檀香沉靜,
撫平心里的褶皺,麝香柔軟,令人想起美人月光下的面龐。
觀夏一部分產品靈感來源于古詩或者富有傳統詩意的意象,的確是賦予了品牌「中式」的內涵。但我想,僅僅是選取合適的詩,對于品牌來說是不夠的——想必沒有人愿意莫名其妙背一遍古詩。
品牌更重要的是挖掘詩的「意境」。
就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將詩的核心和產品要表達的氣質結合起來,用自己獨特的品牌審美作出解讀,并傳遞給消費者。而剩下的這部分,則就要靠其他的部分去塑造,比如視覺、字體、畫面風格、文案,甚至,也可以是建筑:
觀夏的中式哲學
新中式品牌,需要帶點兒哲學味嗎?我覺得是需要的。
最初對觀夏“哲學感”的感知,其實來源于「空境研茶」。取名就已經哲學感十足,但看完觀夏的創香摘要,這種感覺更甚:
中國的茶事,并非為飲。茶事是一件漫長的儀式,醒茶、備器、選水、溫杯、撬茶、注水、出湯??
好茶之人,對飲茶之境有極致的追求: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
如你所料,在這段語境下的調香并不順利,所得僅是普通茶香。而對于“空”的境界,香氣似乎無法產生鏈接。所尋無果,那便再去吃茶。直至某天,看到茶室中的一幅字——“一期一會”,驟然間靈光一現。
古人以茶事會友,寄出書信,友人需徒步數日而來。為了這次相聚,主人會盡心置備茶具,修剪花枝,備好茶點,將彼此的珍重融匯到茶道的儀式里。這份珍重,也藏著今日相遇卻終將分別的寂寥。山高路遠,也許一會后的拱手作別,就是一生。
……
而茶事中人拋開諸事,全神貫注于當下,而后入定,升起對人生離合的種種明悟,待茶香慢慢浸潤,直抵空明之境。
觀夏創香背后的故事,其實是兩件事:一件關乎茶道,一件關乎禪意。
以茶為底,注入禪意,即使不了解背后的創香故事,還是很容易讀懂名字背后的意蘊——以一種空的心境去品茶,縱有萬般悲歡離合,但心定,此刻是此刻,茶是茶。
「空境研茶」
而這種空的哲學,也存在于觀夏的產品設計中。
在觀夏,所有原創香都講究呼吸留白,寫意出記憶中的山河原野,人間草木。
這種空,當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不然觀夏該賣空氣了而不是香氣了),而是有留白的空。正是因為有留白,才知道所言為何物,才有在主基調下,留給個人去感受去定義的那部分。
而觀夏的視覺也以留白呈現,給人無限想象空間。
產品只占畫面一小部分,反而更聚焦,并且高級感也呼之欲出。
觀夏的城市記憶
如果說從詩詞意蘊、哲學是一種需要靠想象才能抵達的含蓄之地,那么觀夏的中國甜系列,則像推開了一扇直抵中式記憶的大門。
最初感到驚艷的是「北平甜」那支片子。作為一個不在北京長大的南方人來說,「北平甜」塑造的北京太真了,即使我沒有作為北京人兒時生活在弄堂里的記憶,但一看就知道:對了,以前的老北京就是這個味兒!
對于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勾起的是一段兒時記憶,對于不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勾起的是一種文化想象。而品牌承接后,也稱為消費者自我表達的一部分。
《北平甜》
「蘇州甜」也是如此。蘇州的甜是什么甜?觀夏的文案這樣寫道:
蘇州是被偏愛的,枇杷也是。不然張愛玲怎會存了私心,借小說的句子“把那枇杷皮剝成一朵倒垂蓮模樣,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著送了過來?!?/p>
文案太蘇州了?!柑K州甜」是枇杷的甜,是滄浪亭外挑著枇杷的農戶帶來的煙火氣,是《太湖美》里的「稻香果香繞湖飛」,更是余韻悠長的吳儂軟語。
觀夏的文案,把記憶中甚至想象中的蘇州寫活了,歷史、文學、美學、藝術等多元宇宙在觀夏文案中交匯,勾勒出了一個立體的「蘇州甜」,杭州甜、閩南甜亦是如此。
這份對城市特征的精準把握,喚起消費者對城市的情懷與感知,同時也塑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消費者為什么會買觀夏?我想除了獵奇、嘗新,一定也有一部分人是為了「和自身契合的自我表達」買單。
寫在最后
新中式品牌的「中式」感,毫無疑問是塑造出來的。但該如何塑造,才顯得有內涵、有深度、有特色?我想觀夏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可以看到,觀夏對每一款產品的挖掘,都很深入,找到產品中最根源的部分——也是最能引起共鳴的那部分,有時是一種境界,比如空境,有時甚至是一種水果,比如閩南的芭樂。觀夏不需要所有的產品都打動每一位消費者,只要有那么一兩款產品,能深得你心足矣。
著名消費者行為專家羅素·貝克曾說:“我們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事物,這可能是消費行為中最基本最有力的事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選擇一個產品/一個品牌,本質上也是這個產品/品牌幫助我們找出了自我的那部分,找到了共鳴。
如果喜歡本期的內容,可以評論區留言,如果喜歡的人多,咱們可以繼續開下一期(暫擬):
第一期:觀夏——以東方故事入香(本期)
第二期:梵幾——傳統物件的現代解法
第三期:歸叢——傳統殯葬的美學再探索
第四期:軟山——彝族文化的大眾表達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