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居品牌梵幾,從產品到文案,都透著自然感
在我心里,中式風是炙手可熱的價值符號。從產品到營銷,再到品牌,從香水到茶飲,再到家居,中式審美清晰可見。
如果要問家居界的東方詩人,我的答案是梵幾,一個創(chuàng)立于2010年的中式家居品牌。
梵幾,顧名思義,“梵”是凈空與安靜的意思,“幾”是家具,意為凈空安靜的家具,同時其諧音是“凡幾”,寓意平凡的家具。
合在一起,像是平凡中透露禪意的感覺,有生活煙火氣,又有靈性。與品牌理念如出一轍:
生長于室 安于野。
梵幾想做的是從自然取材和汲取靈感,塑造產品更自然的形態(tài),以其承載文化和情感記憶,傳達身處山野的悠然和寧靜。品牌也做到了理念傳達。
老實說,一開始我是先被梵幾產品的自然氣質吸引到,覺得很安靜,不是那種一板一眼的深冷,才會去想了解背后的梵幾,去感受這些年梵幾如何透過產品走到人們的眼前。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我眼中的梵幾。
一、把對生活的“懂”
融進產品里
一直覺得,家的溫度來自人與物的相互陪伴。一個居所里,每個物件,無論大小,都是一起生活的痕跡。
或許是看到了人與物的情感羈絆,梵幾才做如此豐富的產品矩陣。大到沙發(fā)茶幾吊燈,小到酒杯木勺、毛氈手偶,覆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鮮明的是大地線和山脊線。單從命名,就知道是品牌理念的具象延展,用現代手法去詮釋自然。
放一些圖,感受一下從產品透出來的自然風。
山巒、云朵、螳螂,當自然意象變成產品設計母題,品牌加以創(chuàng)新,便恰好地把品牌內核映射出來。
螳螂椅
山沙發(fā)
云朵枕
設計細節(jié)有很多,但我更想去說產品背后的故事,是產品溫度的來源。
螳螂椅,便是源于設計師的兒時回憶:
小時候,抓到一只螳螂會是一件令人異常興奮的事。三、四歲的時候,家人常常帶我到有草的山坡上玩。平時抓的都是螞蚱,而螳螂呢:通身碧綠,小小的三角頭,脖頸細長、肚子壯碩,舞動著兩只大鐮刀,威風凜凜,又大又漂亮。要是抓到一只螳螂,就覺得太了不起了!
豆莢搖椅,包含童年時期對自然的好奇心:
小時候幫父母摘豆角。手里把玩著這樣一個弧形的東西,指尖感受到有很多豆子的凸起。為什么我老說喜歡自然的東西呢,因為自然的東西都有一個渾然天成的弧線變化。這其實是自然界生長的規(guī)律,不論是人的骨頭,還是樹干樹枝從粗到細的變化等等。而豆莢,它是一個片狀再到三維立體的一個變化:先出來一個鼓鼓的豆子,再回去。再出來,再回去。我就想到用這種靈感去表現一個搖椅。
小時候的童趣,融于物件里,引人共鳴。這是產品的情感賣點。正如品牌講解:
“安于室”所要講述的,則是關于人與傳承。大至包融我們的中國文化,小至個人最私密的記憶,為它們尋求一個最“安”的處所。讓千百年來傳承的智慧,帶著記憶中的光亮,回歸眼下的真實生活。
我們都知道,有時候買東西除了物理價值之外,還愿意為產品所蘊含的情緒價值和情感故事買單。
至于怎樣讓人愿意,取決于品牌敘事能力。哪怕是某個記憶,其中若有情感共性的內容核心,仍然打動人心。
所以梵幾樸實地在產品上講述個體的生活片段,小時候在山坡玩,抓到螳螂后仔細打磨,或者是小時候摘豆角,對自然弧線的注意。這些親身經歷,不僅讓物本身更意趣一點、自然一點,透露著品牌眼中的家是質樸的,又有煙火氣的,更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即使童年經歷沒有相似,也令人從中回想起童年時期對自然事物的純粹向往。
很感性,我想這就是產品的迷人之處,自然關聯到家和生活。
二、內容敘事,從人與家的關系說起
凈空與干凈,是梵幾一直所追求的,內容方面也是如此。
有時看完梵幾的視頻,會有一種清風吹開云霧的暢快感。就拿品牌廣告《李宅夏午》來說,流動的意境和煙火氣,一下子就打動了我。一間房,三代人在里面開啟自己的夏日時光。
孩子們好奇地探出身來、奶奶在外打麻將,爺爺靜靜地關上門研究感興趣的事兒、廚房里的紅燒肉,咕嚕咕嚕冒著熱氣......此情此景,生活之味呼之欲出。
用鏡頭語言表達細致的生活洞察,看似生活里無意義的瑣細,在梵幾的表達之下,是如詩一樣的靜謐美好。
同樣地,文案帶來的是溫和細膩的畫面感。
昆山的初夏,日子被陽澄湖如許的煙波里。
街巷間熏風漸起,昆曲小調流轉而來,聽得“夢短夢長俱是夢,年來年去是何年”,
目所及處,山軟,水軟,風甜。
落雪的天空、寂靜與黃色的緩慢樹葉、爐火生起的午后、柔軟的毛衣與溫暖擁抱....都是,冬日的序曲。
生活的浪漫,藏在細微處和不經意的點滴,是令人反復愛上的動人旋律。摘選某個時刻,打開音響,循著音符,開始與這個溫暖冬日同頻吧。
世界上所有的好,都不及我喜歡的,剛剛好。
一張圓桌,載著西瓜、冰水,與初夏的長信;
一個邊幾,托住魚缸和許多無聊的心事;
椅子,擁著自由的我,無限調頻;
書架,只供給夕陽和博爾赫斯。穩(wěn)穩(wěn)地倚靠、自在地舒展、默默地陪伴,
生活,剛剛好。
有沒有覺得文案給人的感覺是似遠似近的,又虛又實的。實的地方是像初夏、天空和毛衣,這些元素是我們生活中常接觸到,一提到就能立馬想起來的。虛的是不被定義和限制的想象,通過文案在腦海虛構一個自己喜歡的畫面。
我想,這或許梵幾的心意所在。以情感事物去承載產品特點,營造陌生又熟悉的感覺,再加上留白手法,不失東方韻味,無形之中強調自身的品牌氣質。
三、向外鏈接,交換故事
去遇見更多人和生活
品牌向外鏈接,沒有很復雜,更多為了從品牌性到公共性的轉換,走向更多人眼前。
有著東方意境的梵幾,很自然地走向外界,遇見豐富的生活意趣。
由此,品牌自媒體欄目【梵幾在家】上線,定期分享中式家生活的不同答案。
透過品牌的發(fā)現,我們看的不僅是形態(tài)各異,又東方韻味的家,更是不同城市、不同人在不同階段的生活狀態(tài)。
比如,這個像小森林一樣的家,就讓我感覺到那種生機勃勃的綠意,更“認識”到一個有趣靈魂的她。30+歲、獨居,繪畫藝術的自由職業(yè)者,小閃為她和她的三只貓打造了一個“小森林”。平時看書繪畫,打理花草,用小閃的話說“雖然孤獨,但有極大的自由”。靜謐卻充盈,她的精神花園就像她打理的花草一樣茂盛。
還有一對年輕夫妻喜歡中式意境,在裝修設計中融入竹子元素,呈現沉穩(wěn)克制之感。在短片里,閑暇時分,兩人會在家寫寫毛筆,生活意趣一目了然。
美,是一種心境。從中感受到除了美之外,更多是人在自己理想居所時很松弛的狀態(tài)。
而關于尋找生活這件事,梵幾更到不同行業(yè)“串門”,遇見擁抱生活的主理人。
去美式復古服飾品牌OverComer工作室,看到工作臺上堆疊的牛仔褲,貨架上是上世紀的縫制老機器,感受空間里的自有氣場。
來到花治MIZU,和主理人馬天天暢聊與植物的結緣,對自然的喜歡,從中汲取到的設計靈感。
到陶瓷品牌「不惑」,探尋品牌名背后的用意與故事,感受不同質地器物散發(fā)而出的生活之美。
很美好的情感鏈接,梵幾的互動里沒有過多的產品痕跡,就很樸實地將自己聽到的故事,遇到的生活方式,講到屏前的人,能讓人靜下心來去享受。
寫在最后
看完梵幾對于中式意境的呈現,我對品牌溝通有了更多的理解:
氛圍營銷打動人心,內容要有呼吸感。老實說,以中式美學為精神內核的品牌,氛圍呈現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只是停留于視覺上的舒服自然,還要走到心里的感動。像梵幾《李宅夏午》,我感覺的第一眼是吸引,第二眼是沉浸。
之所以沉浸其中,在于意象特寫和細節(jié)突出,夏日蟬鳴、食物冒著熱氣等畫面,烘托了一家人聚在一室的悠然自在和其樂融融。同時,留給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仿佛感受到往山野去的瀟灑,與“生長于室 安于野”的品牌理念相映成趣。
在價值表達上,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品牌性強的內容。而梵幾的“串門”就恰恰相反,它是找創(chuàng)意品牌一起,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聚焦在這些創(chuàng)意品牌或者獨立工作室的精神理念和創(chuàng)作故事。雖然像是新朋友認識時的青澀,但聊出來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梵幾自身傳達的是相契合的。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品牌溝通,透過其他品牌的故事,映照自身的品牌態(tài)度,有助于品牌認知的深化。
最后想說,當品牌溝通沒有被自我風格框定住,表達便不受限,能在核心議題上不斷延展,面向了更廣泛的群體。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