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只有大品牌才用得起廣告公司
來源:冷風吹來的小梁
我發現,現在只有三類公司還請得起廣告公司做大項目。
1、實力大品牌
每年必須有branding投入,這是常規操作,一方面要給品牌“存錢”,一方面大品牌間競爭激烈,品牌營銷投入也是競爭中的一項,是必須要花的錢,哪怕算不明白roi也可以。同時愿意給大價錢用行業頂配公司,which服務好專業力有保障。比如外企,就是要4A,比如頭部國內品牌,就是要用類似勝加這種頂配。
2、新消費品牌做品牌升級
生意好了之后要去own一些心智,做一些溢價,也需要廣告公司那一套branding的邏輯走幾波,tvc啥的依然是標配,比如這兩年一直喊輕量化的蕉下,就是用群玉山。
3、品牌轉型、煥新這類
整體數量比較少。因為品牌老化一般是綜合實力的連年下降,單靠branding活過來蠻難的,也低頻。
而對于大量二三梯隊的中小公司,營銷工作里基本沒廣告公司什么事。
道理很簡單,沒有那么多錢去做算不清楚roi的廣告內容和投放,上篇筆記有個熱評,廣告公司一頓操作猛如虎,點贊不過五?
對以生意為第一目標的企業來說,有更好更便宜的達人內容可以用,為啥要用又貴還沒有傳播數據確定性的廣告公司呢?
這個鍋也不是要給到廣告公司,而是
1)媒介碎片化之后,達人就等于媒介+內容,分掉了廣告公司及傳統媒體的蛋糕,且因為達人圍繞c端用戶做的內容更有競爭力(vs廣告公司很多時候做的是品牌視角的表達,不一定能打到用戶)。
2)平臺生態里留了mcn、平臺代理的位置,它們因為跟著平臺走了解平臺,很容易卷到沒有那么靠近平臺的廣告公司。
也因此,就像消費兩極化的趨勢一樣,要么買真的偏愛愿意給溢價的高端品牌,要么買性價比高的大眾品牌或者白牌,夾在中間的品牌如輕奢日子最難過。
廣告公司和品牌結構對應,也將是一樣的結構,一部分高端化咨詢化集團化,來服務有錢的頂級公司,一部分就是全靠卷價格which并不持續。到最后,只有高端線的廣告公司能活得舒服點。
因為卷價格和內容競爭力真的卷不過mcn、dp這些廣告公司的競爭者。廣告公司的體系化和策略能力還有競爭力which只有少數有。
事實上,我看報道說,mcn切入營銷服務賽道甚至和廣告公司融合是個新趨勢。
也因此,可以想象,廣告公司的人才也將會流向tp dp mcn這些離客戶近靈活度高的機構,干的還是那套活。
你們公司還合作廣告公司嗎?
我是小梁,互聯網&消費品雙背景營銷人,聊聊互聯網、營銷,歡迎討論~
作者公眾號:冷風吹來的小梁(ID:theyoung007)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