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也是一個方法論大師。當他決定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時,他能夠有條不紊地確定戰略、凝聚團隊、定位產品、確定價格和人群,然后發布。
這也是我想要做雷軍的詳談的原因,我想知道他的思考、他的策略、他的方法……
李翔
終于,等到了雷軍個人的深度專訪。
從小米宣布造車到SU7發布,圍繞在雷軍身邊的話題,層出不窮。雷軍被封營銷之神,也被評為整頓市場的商業屠夫。營銷行業、廣告圈內,還以雷軍為參考對象,掀起了一場“創始人要不要做IP”的討論。
諸如此類…當贊譽、審視、批評、暗諷種種態度混合出現,有實操性的方法論被第三方總結提煉。我想,始終缺一個視角。
它,來自雷軍本人,也來自一個不帶偏見、有對話素養的媒體方。視角下可以回答從商業決策、立項統籌,到更后期的營銷、發布會等一系列問題。
7月的最后一天,這場對話終于被李翔、雷軍促成并完成。完整采訪視頻見雷軍B站賬號,另在小宇宙李翔播客節目《高能量》,也能聽到該音頻節目。
雷軍近年唯一深度專訪
完整內容長達3小時有余,文章將在不改變原對話節奏、次序、表意、觀點的基礎上,總結為以下精華省流版。
信息量大,金句密度高,從中能學到頂級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總之常看常新~
注:如有任何版權問題或其他內容疑問,請私信聯系數英/筆者。
一、為什么造車
1、澄清誤解。
“因為說了風口的豬,大家老覺得我是個機會主義者。其實不是。
我是個長跑型選手,做什么事情特別專注,一根筋干到底。
后來覺得這樣不行,你還得抬頭看路?!?/strong>
2、小米造車,由危機驅動。
董事會提出計劃后,雷軍先組織了一場為期3個月的調研。
“調研完以后我嚇了一跳。這個世界變了,手機和汽車會融合,它們(在未來)是一個行業。
反正你不干,干汽車的就會來干手機,就這么簡單。特斯拉要做手機,蔚來已經做了手機。”
所以并非創始人使命驅動,或者市場增長驅動,小米造車是由危機驅動而成。
3、雷軍判斷,贏家通吃。
在聊到商業決策時,他用到了兩個詞:終局思維和贏家通吃。
“我和他們聊時用到了終局思維。
這十四五年里,手機行業都相信贏家通吃,互聯網更是如此。
原理其實挺簡單的,就是邊際成本。
智能化的投入成本特別高,但是一旦成功,它的復制成本很低。
比如做芯片、互聯網軟件、消費電子。
汽車這么復雜的行業,未來可能全球只有5-8家能活下去。
贏家通吃可怕在哪里?如果你活不到最后,還是死路一條?!?/p>
雷軍這一判斷,也符合上一條他所說的危機驅動。
二、立項執行
4、前期開了4次高管會,2次董事會,投入100億美金 ,折合等于650億人民幣。
“剛開始的時候不是興奮,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自我成就感。
調研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項目組只有三四百人,10來億就做了輛車。
行話叫攛車,其實絕大多數項目組就只做個外觀,然后項目集成,
從這個角度講,大部分車廠都像系統集成公司,手機反而是研發公司。
所以我想,小米是有機會的。”
5、雷軍回顧造車之路時,提到了三個關鍵點:核心技術、10倍投入、守正出奇。
“其實(造車)這件事干得早干得晚都不重要,誰能活到最后很重要。
只有搶占了核心技術制高點才能活到最后。
所以我們下決心從最復雜的開始做起。和14年前做手機相比,這次是反著來的。
第二是10倍投入,10倍是個虛數,但是3-4倍是有的。
在最開始(還不太懂行時),秉持貴的就是好的。
第三守正出奇。當時發布會上這句話還引起了爭議。
大家以為小米做車是出奇,但結果發現雷總的守正是“尊重汽車工業規律”。
先把汽車工業這套整明白,再出奇。還是反著做的。
我們愿意在汽車工業當小學生,全部學一遍。
不要一上來就要石破天驚地顛覆。
就像大家對蘋果的期望值很高,蘋果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
可能一上來就要顛覆,就要把桌子掀了!
可是這個桌子有140年了。(經歷了140年發展的汽車工業。)
那我想,像小米這么年輕的公司,能不能先做一輛好車,先上牌桌。
不要還沒上牌桌,就把人桌子給掀掉了。
所以策略就是,守正出奇,先上牌桌
我認為這3大策略,是我們交付小米su 7作品背后的底層邏輯。”
6、融合團隊,建立共識。
“2022年春節,我想了一個春節,因為這時意識到團隊融合很重要。
你想想,做手機的、做車、做互聯網的,大家坐在一張桌上,連語言都沒法統一。
如果不解決這個融合問題,小米汽車肯定要完蛋。
所以節后上班第一天就開會,把核心問題討論透,不討論清楚不散會。
這場會開了二十幾天。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會怎么死。
以及為什么500強做新業務都很容易死。
之前微軟做手機,還買了一個諾基亞,最后輸得一塌糊涂。
英特爾做CPU ,十幾年前強大的不得了,卻怎么做都做不成,就很不可思議。
(腦補他聊到興起時略微高頻的聲調)
我們反復總結,最后總結了3個原因:偶像包袱、慣性思維、認知錯位。
偶像包袱:我們有錢、有人才資源什么都有,
但忘了自己進入的是一個新行業,自己是zero 0。
所以我們反復講,對汽車工業行業要有敬畏之心。
偶像包袱這件事落在業務上,就很容易體現在目標定得過大,
就不認為自己要從0-1 、1-10 10-100。
第二個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慣性思維。就比如,不用agency 就好像不會做事了。
第三是認知錯位,對自己在當下階段,理解有偏差。
當時達成共識就是要杜絕這三點,沒有那段時間的共識,這個仗沒法打。
因為你想想,這三年我們招了6000人,十幾個團隊。
車又是一個需要高度協調的行業,一輛車里有無數子單元……”
7、怎么才能扛住百萬網友的質檢、嚴選。
“任何一件事放在網上,都會被拿著放大鏡一萬倍放大。
但是,小米su7可以說是經歷過百萬網友質檢、嚴選的品牌。
關于質量問題,也有4點。
1)質量是設計出來的。
我們是不是找到了全球最優秀的研發團隊,因為他們的能力和經驗決定了(質量)。
2)找最優秀、也是最貴的供應商。
我記得當時有一個行家看完車以后說了一個詞給我的印象很深:全是人民幣的味道。
3)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和流程。
4)測試。極其復雜、充分的測試。
正是因為做到了這四點,所以小米su 7的完成度才這么高?!?/p>
8、做車之前,雷軍并不是一個特別喜歡車的人。
“其實以前我都沒怎么去過4s店,買車都是司機和助理完成的。
前期花了大量時間補課,去借能借到的所有車,借了170輛。
也會和車主聊,為什么買這輛車,好在哪,不好在哪。
有一段時間每個季度都會買輛新車,挨家體驗學習。
特地考賽車執照,專門學漂移,我也強制汽車部門所有高管去考賽車證。
總之,把所有流程都走了一遍。”
9、有這么多重量級玩家參與的情況下,為什么小米把車做成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造車實力還是被低估了。
因為初期為了確保成功,很多東西是用傳統車廠方法干的,
還沒用科技企業的模式干,為了確保能上牌桌,打法上會偏穩健。
以后小米就會提速了。
為什么小米能成功,我想原因還是有幾個層面。
1)對造車這件事的復雜度,我們有足夠認知,投入也足夠大。
2)當研究透了人車家生態的重要性,幾乎認為車不得不做,它是個生態閉環。
所以除了危機驅動之外,它也是戰略驅動。
小米是個生態企業。所謂的生態企業就是圍繞核心用戶展開。
最好你的家就是被小米產品包圍,生態式展開,這是我們的重要戰略。
戰略之間能互相帶勁,尤其是底層的技術共享,包括銷售網絡的共享,
這樣會整體強化小米的綜合競爭實力?!?/p>
10、如果友商也開始下場做車,小米會如何看待。
“他們可能會通過結盟、和其他車廠合作等各種方式上車。
比如iphone做carplay。我們知道手機和車的融合不可避免。
華為是一種模式,蘋果的carplay又是另一種模式。
但是像小米這樣把底層技術全部打通,那種整合程度很不同?!?/p>
三、上市之前
11、這中間有沒有自我懷疑的時刻。
“開弓沒有回頭箭,而且當時我們把話說得很滿,
沒有后退的余地。前面是懸崖也得跳。
所以328發布會上也說, 造車很苦,成功一定很酷。
那是由衷的,必須得自我激勵,否則真的活不下去。
汽車又是工業之王,每個造車的人內心都有無比的驕傲感。
從這方面來看,可能也是靠驕傲感支撐下來的。”
12、莫名被捧殺為營銷之神。
“如果我真是(營銷之神),一定不會讓你看出我的營銷很牛。
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傻嗎?天天說自己全身的營銷功夫。
還有些人是故意黑我的,就不點名了,特別壞。(雷軍難得激動得有了大幅度肢體動作。)
其實產品和營銷是一體兩面,都需要對用戶群有足夠的洞察力,
能夠很敏銳地知道,什么能說服消費者。(說到產品時,立刻恢復到冷靜的工程師一面。)
比如我們調研后發現,這幾十年以來汽車工業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夏天防曬。
我們知道這是痛點,極具穿透力,做成后它的效果會超過平常的很多廣告。
所以無論是喬布斯還是馬斯克,他們是先憑借產品封的神。
有了這些后,再憑借市場上的一點點技術手段,就能給你表達得活靈活現。
可能,大家真正接受SU7(而非現在的車的話題性大于車本身 )還需要一點時間?!?/p>
13、網友調侃雷軍做手機時穿得像喬布斯,做車時穿得像馬斯克。
“事后我也想了一下,被大家批評一下也蠻好的。
我現在都成爽文第一男主了,你知道嗎?
如果連這點缺點都沒有的話,都不模仿喬布斯和馬斯克的話,
大家豈不是覺得很無趣,都沒有素材了?!?/p>
14、有沒有想過,通過其他路徑更快地推出一款車。
“造車過程中,我們內部其實沒什么壓力,論證得很清楚,
大家關心的是,3年能不能準時發布。
但是,市場覺得我們晚了。當時小米宣布造車的時候,都覺得我們做了正確的決定。
股票都跟著漲了很多,但是過程中就抱怨我們,慢。主要是華為比較快。
我跟分析師、很多投資人溝通時,發現大家都有點著急。但還好,自己沒亂。
有壓力,確實有壓力。
但是這個情況我預想過,它是能推演出來,不是你想僥幸就能避免的。”
15、之前,車圈內對小米造車持怎樣的態度。
“那時正是新能源汽車股價最好的時候,總體來說大家還是喜聞樂見的。
有歡迎入場,也有批評的聲音,也有建議我們先從配件開始做起。
在我看來汽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業,最后或多或少會有各種各樣的合作,所有大家態度上都很開放。
而且以小米的方法論,肯定能給行業帶來新的東西。
有人還說,小米讓很多原本不關心電車的人開始關注它了。
很多新能源車企老板,有科技領域、互聯網公司Founder(創始人)的那種格局和胸懷,
所以盡管業務上競爭得很殘酷,私下里我們能成為朋友。
但是我也發現,好像車圈確實要復雜一些,我們準備用互聯網行業文化整頓整頓車圈。”(笑)
16、為什么邀請同行參加發布會?
“雖然業務上有競爭,但是我們同屬一個行業,還是要展現團結,大家一起向前走的決心。
兄弟劃船,各比本事。該怎么競爭怎么競爭,但是要是格局高一點、層次高一點的競爭。
總之,我相信小米會用格局爭取越來越多的朋友。
而且在發布會前一段時間,車圈的輿情不是太好(MEGA事件)還有口水戰滿天飛。
我想,發布會是一個契機,可以展現行業的團結。所以就去邀請了之前幫助過我們的朋友。
因為合作,總要有人去邁出第一步?!?/strong>
17、壓力最大的時候,反而是等待上市的這6個月。
“當時,車都做好了。
11月8日我們先內部開了一個供應商發布會;12月28日對公眾辦技術發布會;
從第二天開始,就是無邊無際的批評,讓人特別絕望。
接著又給我找了二三十個媒體朋友,除了兩三個表示支持外,其他都是批評聲。
差點給我整抑郁。
當然他們也很善意地給了意見:
當時市場上的主流是理想L789,華為問界也是(都屬于大車,家庭SUV)
我們像是市場上另類的產品。他們就說高性能轎車,肯定賣不動。
批評點主要在于方向選擇。
為了說服他們,原本約了一個半小時的會,我延長到3個小時,但還是沒說服。
說說我為什么做轎車,其實有幾個原因。
1)從技術上講,做轎車難。
但是我就要做難而正確的事,先苦后甜,
轎車做成功以后,后面就輕松了。這是第一個研發邏輯。
2)suv已經很卷了,我們要想在對手熟悉的領域超過他們,還是挺難的。
所以我們采取了對角線戰略。大家都在卷這邊的時候,可能另一邊是還沒有開發出來的富礦區。
人的需求是很多樣性的。只是沒有人開墾成功,就被說小眾了。
我相當于直接找了個利基市場去干,從0-1開始干。(市場邏輯)
而且在油車時代,6座車比例是很低的。只是李想發現在電車時代,它反而符合大眾需求。”
18、憑什么能扛住百萬網友嚴選。
“任何一件事到網上都會被10000倍放大。這是非??植赖?。
你第一次登臺,所有人都在拿放大鏡看你的每一個問題,沒一點實力根本扛不住。
但是我們沒想到扛住以后,好到一個階段后,它產生了一個核爆炸(口碑效應),
最后的結果超過你想象的很多倍?!保ㄅ抨犢I車)
19、關于小米su7設計抄襲的爭議,雷軍從商業化設計的角度回應得“狡猾”又挑不出大毛病。
“其實,我們在產品定義時,第一條就是——顏值是王道。
這跟14年前做手機不一樣,14年前我們是要做速度最快、性能最好。
還有一個定義,14年前我們為了追求性能、發燒,無意間成為一個直男品牌。
絕大多數用戶是男性,這次我們一定要讓一半的女生喜歡我們。
那這中間發生了什么。
他們(以李田原和外飾負責人仇臻為例)加入小米做電車,肯定想做一款顛覆性產品。
最開始的設計也都很先鋒,我們評審時也覺得這樣有問題。
一直到2022年初,設計被否后,我陪著他們一起梳理。
我們要做一款什么樣的產品?
先確定第一個原則,做一輛好看的車。(即產品定義中的“顏值是王道”)
第二,總結好看的原理是什么,我們發現好看的第一件事是,比例。
所以后來我們講輪軸比、輪寬,好看是可以推導出來的,像做數學題。
再來,什么樣的車能吸引女性。(和“讓一半的女性喜歡我們”目標對應)
比如奔馳、保時捷的女車主很多,他們的車很圓潤。每一個細節我們都有考慮到。
那這次我們就完成了這個跨越,對女性用戶群的跨越。
就像在這次發布會上,一共有200個賣點。剛開始講得特別碎,大家聽得也特別累。
最后我們挑了幾個點,色彩講了20多分鐘,防曬講了七八分鐘,小愛同學講了5分鐘。
女生說:聽你講了兩個多小時,就記住了防曬(笑)
同行不答應了:防曬是個啥子,你不講武德(笑)。”
20、小米su7最后定價215900,秉承成功大于盈虧的原則。
“硬件定價有幾個要素。1成本、2競爭、3用戶心理,這三點會決定定價。
剛說到定25萬我們都會虧成本。再考慮到特斯拉model 3售價245900。
或許,我們定25w OK?
但是還要考慮用戶期待。那時候大家猜19.9萬、18.9的都有。
最后綜合豪華車的定位,必須保持在21w+。
那我們決定比特斯拉便宜3w,再另外送3大件。
認真講,我們的用戶預期是被拉低的,(部分友商帶節奏),這也讓我們定價壓力非常大?!?/p>
四、更多討論
21、為什么用小米汽車命名,有沒有想過用改名的方式實現高端化。
“這是個關鍵爭論點。
汽車行業內有很多都是通過改名/收購來實現高端。
比如,豐田有雷克薩斯、奔馳收購邁巴赫、寶馬收購勞斯萊斯、大眾收購保時捷。
當時大家爭論很激烈,那我的觀點是,
小米汽車是小米生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贏一起贏,要死一起死。
我們做這件事就是推動小米品牌高端化、全球化,
如果換個品牌名,對小米有什么幫助呢?
這個決策本身能使商業利益最大化。
小米本質上是在經營品牌、經營消費者對我們的信任。
要知道,有很多人買SU7時,他們沒見過真車、沒試駕過,
都不知道店在哪,就買了一輛幾十萬的車,
這需要什么樣的信任才能實現。
有人說,這哪是賣車,這根本是在賣手機。
而且還要搶,還要排隊買。令人發指……”
22、這部分信任,是用戶對小米的信任,還是出自于對雷軍的信任。
“確實,這14年下來,小米和雷軍的重合度還是蠻高的。(品牌和創始人IP)
在未來,我會希望這兩個能慢慢分開。因為本質上,小米還是一個多人的舞臺。
(相比蘋果神話和大家神化喬布斯這類)好處是用戶對我沒有那么高的期望值,
我也希望我什么都不會。
還有一點,可能我和喬布斯在性格上蠻不同的,
他是個很刻薄的人,我可能愿意示弱。我認為示弱是強者的行為。
當然我也有飄的時候,有但是不多。
而且在做車以后更老實了。汽車實在很復雜,我認了?!?/p>
23、數量龐大、專業多元的人才隊伍,是怎么組建的?
“在篩選時,簡歷已經不重要了。我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樣的人。
大家可能也覺得我們是最后一班車(人才也想抓住機會)
而且我知道這件事要干成,組織、人才、流程、系統的重要性。
這次能成功,還是體現了小米強大的組織力和強大的執行力,
整個集團也給了很多支持,光靠汽車部6000人,搞不定這么復雜的事。
比如蘋果造車,如果不能獲得內部毫無保留的支持,
他(蘋果)可能還不如外面的start up (初創公司)。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限制,如果沒有先享受大公司的好處,反倒先被限制
這…你能明白吧。大公司的部門墻很重,內部斗爭也很激烈。
所以大公司做新業務,都干得七零八落,很難干成。這個情況放到國內,也一樣?!?/p>
24、如果3年前不做汽車,小米可能就去做AI 了
“你說對AI焦慮?
不,我們2016年就all in AI了(大手一揮)還投了三四千人,只是講的比較少而已。
加上自己學軟件,我應該對AI通識還算有一定認知。
雖然放棄進入大模型主戰場,但是我們在大模型上的投入并不少,
無論是大模型、還是應用,都是全覆蓋。這樣能確保我們對行業的敏感度。”
25、一個假設,如果當初獨立成立一個造車公司,會怎樣?
“這是一個關鍵決策點,
我們決定小米集團100%自己干,是為了最大程度執行人車家全生態戰略,
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匯聚小米集團的優勢。
如果它獨立上市,就不容易和小米的戰略融合。
這也是西方大公司,很少分拆的原因。
如果分拆,子公司的管理層和集團的利益會不一致。
子公司為什么要聽母公司的戰略,會不會扯皮?
說回來,“整體戰略重要還是局部戰略重要”,是個激勵問題。
本質上是管理問題。不要試圖用一些簡單的辦法去回避管理問題。
去面對問題,設計合理的激勵制度,讓大家覺得值得為這個事業拼命。
國內以前一遇到困難,就習慣大公司化小,小公司分拆上市,
用上市來激勵大家,但是上一堆有什么用呢,反倒越來越亂。”
26、小米su 7 是“首戰即決戰+長期思維”的產物。
“這兩種態度不矛盾。長期思維決定的是路徑:
比如,核心技術自己做、平臺自己做,直接從轎車做起。
首戰即決戰就是10倍壓強,這個仗一定要贏。(是信念問題,并非短視)
我覺得讓大家意外的是,沒想到我們會這么較真,
一上來就上狠活,真的做到首戰即決戰。”
27、自己總結雷軍個人IP在公眾心里的形象,多少有點羞恥。
“可能是勤奮的、真誠的。
我在努力避免這種情況(成為第二個被神化的馬云),避免被神化,也愿意露怯,
這樣也會讓我更輕松,人有一點點缺點不是壞事。
至于年度演講,其實是被逼的,因為關于我們的謠言和誤解很多很多。
年度演講是講給小米粉絲的,重復講:小米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它認可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我們也會分析大眾輿情,大家想聽什么,基本就是表達價值觀,但不會讓你反感。
我認為這次su7 的成功,也跟連續4年的演講有關。
如果光靠我們的發布會,很難洞穿用戶心理。
除非我們的產品能像當年蘋果那么驚艷,得承認,我們離驚艷還有差距?!?/p>
28、“我們倒霉在,大家老拿我們跟蘋果、華為比”
“有一次一個記者問我,你為什么不能比蘋果做得好。
我說小米市值400億美金,他們3萬億。但凡我有1萬億,我就能比他驚艷。
但是蘋果的厲害,阻擋不住小米的光芒。有差距沒關系,比著比著就接近了。
(因為我說過要做偉大的公司,無形中)在偉大公司的坐標系里,最不偉大的就是我們。
2014年15年,我們在舞臺的中央,但是現在不是。
華為才在舞臺的中央,我們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
那怎么樣才算在舞臺中央,
1)國民的認可程度 2)行業內的引領性。
不在舞臺中央的這段日子里,我們忙著救火,解決問題。
管理一個大公司,很難的~(回憶了前幾年小米的不順利)
但是,不在舞臺中央并不代表平庸。
無論怎樣,你都得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做點有趣的事,這不需要在舞臺中央。
而且人要獎勵自己的人生成就。
29、雷軍,是一種精神嗎,類似朋友圈轉發文章標題說的那樣。
“起碼我身邊的人沒有這樣問。
朋友們評價我最多就是兩種聲音。要么夸說我‘勞?!硪环N就是說我沒什么生活樂趣。
我想,可能我小時候有一個夢想,我把它當真了,大部分人沒當真?!?/strong>
五、后記
在故事和勇氣之外,想知道雷軍的更多方法
其實在正式了解對話之前,我個人也抱有過期待:
希望雷軍能分享超出發布會之外的更多內容,不想它只是一場加長版的1V1演講。也期待這是一場由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共同深度參與的平等對話。
它涉及頂層的商業認知,每一個決策背后的邏輯推演,以及個體層面人心幽微之處。這個個體可能是創始人,可能是一個具體的車主用戶,抑或就是每一個消費者、普羅大眾。
認真聽完后,除了那10%的遺憾外,對整體的對話成果還是很滿意。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尤其是雷軍善用各種形式的方法論來總結復盤,這一點,有些超出預料。
初看,它們像是領導人發言慣用的1234點套路。細究能發現,這源自于雷軍的工程師+CEO復合思維模式——能將技術層面的要害一語道出,也能兼顧表達的有效性,將復雜的商業問題“簡單化”信息處理后,再解釋給公眾。這種信息處理能力,和認知上限、語言表達有關,也涉及知識儲備——表達者需要先檢索,再選擇性輸出。
關于雷式方法論這一點,李翔在個人公眾號里也有提到過。但是我想最后就著方法論這個話題展開一些些。
圖源:李翔李翔
在這兩年的營銷行業里,方法論絕對算不上一個好聽的褒義詞。
批評聲中往往有“模版化;理論無懈可擊,效果依托答辯;可惜了一個品牌”種種。
方法論越來越被局限在結果呈現和概念本身。但是實際上它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大的思維模式,更進一步的思考過程,再將問題系統化,進一步如何落地。最后才是那個被命名的概念(方法論a/方法論b)。
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直接基于結果下判斷,能否和該方法論/大概念達成共識。(當然也不排除,那些推演過程確實被編排得花哨有余,而暴露功底。)
與其一棒子打死,閉眼不聽回避問題,我想或許可以反問——方法論為什么能如此流行,或者說為什么能被如此需要?
在這樣一個缺乏大共識,人與人之間不容易達成哪怕一個共識的情況下,方法論為什么總是能找到它能擊穿的接收者?哪怕另一部分人并不認可它。
原因可能很直接,我們可以質疑某一方法論的實操性、效果種種,但是它確實具有在它立場上的——解釋力。
而解釋力,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過載、后真相的時代里,具有顯然的意義。當我們面對海量的信息時,焦慮有余,而篩選、甄別、處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時,一種方法論/思考工具,能帶來怎樣的即時反饋。
說回到「雷軍擅用方法論」這一點。文章一開始之所以提到個人期待有一場來自雷軍第一視角的對話,原因就在于——希望他能解釋一些問題。這種解釋,是年度演講和媒體分析文都不能替代的。相比故事性更足的年度演講,它有過程、有細節。對比第三方視角,它更接近發生現場。
我愿意中性地理解李給雷冠以的“方法論大師”這一評價,而且它是建立在雷軍具有的「多次創業者+產品經理+工程師」多重角色之上,也建立在投資、統籌、管理、執行、營銷等多重分工之上。總而言之,這個“方法論大師”有著更為豐富的實操經驗。
想起來,雷軍在聊到“被評為營銷之神”時自我調侃:我不如去開一個公關公司、廣告公司,動動嘴皮子就能掙錢?!比绻_玩笑地話——雷總還是低估自己了,他應該去開培訓、咨詢公司,至少能多掙一個數量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