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策劃人必備的15大經濟學原理
首發:策略人藏鋒
策略的根基是“四兩撥千斤”,找到支點解決品牌的經營問題。
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從而提升宏觀層(社會整體)和微觀層(企業和個人)的運作效率,最終增強社會整體的幸福感?;谖覍ζ放茽I銷的理解和對經濟學的興趣,接下來分享一些經濟學現象,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經濟學現象闡述的邏輯為“定義、舉例和啟示”。
1、邊際成本遞減
定義:生產的產品越多,固定成本就越被攤薄,最終每多生產一件的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邊際成本的基礎是規模經濟,邊際就是額外再生產一件。
舉例:假設一場電影院60人買票剛好回本,若100人買,邊際成本就會不斷遞減,因為固定成本被攤薄了。
啟示:邊際成本是通過需求端的規?;?,在保證產品質量不變的前提下,從而大幅度降低供給端成本,最終形成規模護城河。從競爭層面,邊際成本直接體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2、價格歧視
定義:這里的歧視就是差異化對待,同樣的產品,賣不同的人,賣不同的價格。
舉例:同樣的一班飛機,在不同的時間買,價格不一樣(一般來說,越早買越便宜)。同樣的電,商用電就比民用電貴很多。同樣的產品,有時候ios系統就比安卓系統貴了不少。
啟示:價格歧視是一種經營策略,是客群運營的思維,可提升利潤、吸引不同類型的用戶、提升市占率、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但不合理運用,最終也會被反噬。
3、機會成本
定義:做一件事情,你選擇做了A,相當于放棄了選擇B的機會,這個機會(因為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就是你付出的成本。
舉例:你花了30萬買一臺車,但如果你把這30萬存在銀行,就會帶來利息,以及在財務上的安全感,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啟示:理清做各個事情的得失利弊之后,可以幫助自己下決策和優化資源配置。
4、沉沒成本
定義:花出去的成本,比如錢、資源、時間、精力等,這些成本是沉下去的,要不回的。從理性角度,做決策不應考慮沉沒成本。但從感性角度,人會受到這種“偏差投入”影響。
舉例:來都來了,買都買了,錢都花了,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你花了50塊買了個電影票,看到一半發現沒有想象中好看,但看在花了錢的份上,還是忍住看完。
啟示:不要情緒化決策,不要將錯就錯,必要時及時止損。要關注客觀條件,規避主觀情緒。不要讓過去與決策無關的成本,算入現在的成本之中,從而影響自己的決策。
5、馬太效應
定義: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兩級分化現象。
舉例:不少人選餐廳吃飯時,一般會選人多的地方,認為好吃才人多吃,而沒什么人吃的店一般不去。
啟示:通過規?;档统杀?,低成本又進一步促進規?;?/span>大企業更容易拿到銀行貸款和優惠政策,也更容易吸引人才。
6、心理賬戶
定義:人會把錢放在不同的“賬戶”,每個“賬戶”代表的意義不同,人會因為這些意義,選擇如何去看待這筆錢和決定花這筆錢的方式。
舉例:比如存款拿來買房,工資拿來開銷,年終獎拿來獎勵自己(比如買奢侈品或旅游)。比如同樣都是兩萬塊,兩萬塊的工資、兩萬塊的年終獎和兩萬塊的私單,這個錢花起來的邏輯是不一樣的。
啟示:做好財務規劃,比如將錢分為幾個部分,基本生活開支、買車的買房的、存起來當退休金的,相互之間不干涉,在舊有的區間內消費。避免超支和確保重要支出得到保障。
7、可獲得性偏差
定義:人會傾向于根據容易想到或記起的信息,來下判斷,而往往忽視實際的事實。
舉例:如果某個城市最近發生的犯罪事件多,大家會認為這個城市的犯罪率上升了,即使這并非事實。
啟示:不要一葉障目,要全局去看,它可能使我們對事物的概率或重要性產生錯誤認知。不要從單個點去判斷,要從一條線一個面,眼見的不一定為實,你還得思考。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而要全局去看。
8、損失規避
定義:同等的量,人對損失的敏感程度高于收益的敏感程度。換句話說,當兩者數量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更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是獲得新的東西。避免損失,追求收益。簡單來說,就是“丟了100塊錢的難受,比撿到100塊錢的開心更強烈”。
舉例:商家經常用“限時搶購”、“最后一天”等字眼制造緊張感,讓人們產生“錯過就損失了”的心理,從而促進消費。賭徒輸錢之后就會想著翻本,因為他們更難以接受已經損失的錢,而不是理性地控制風險。
啟示:在自己做決策時,不要自我PUA陷入損失規避境地,有些“損失”只是想象中的,要跳出來理性判斷,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
9、框架效應
定義:同樣事實,但表述的方式不同,影響人的感知。也就是,你怎么去說一件事,會影響別人怎么看和怎么決定。
舉例:70%的可能性賺錢和30%的可能性虧錢,其實說的是一樣的事實,但給人一種前者更愿意投資的錯覺。比如洗手液,99.9%除菌和0.1%不能除菌,雖然說的是一樣的事實,但前者強調效果(更容易吸引人),后者強調不足。
啟示:在用戶洞察上,通過巧妙地設計信息表達方式,可以增強信息的說服力,促進用戶購買。
10、棘輪效應
定義: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類似于機械中的棘輪只能單向轉動而無法反向。最經典的表達,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
舉例:當一個人開始月入過萬后,在找下一份工作時,就很難接受比一萬更少的薪資了。
啟示:在賺到錢的時候,不要太飄,還是要有所保守,萬一接下來行情差賺不到這么多錢了呢。根據未來市場行情和個人賺錢能力,不要陷入“消費升級陷阱”。
11、鯰魚效應
定義:鯰魚效應源于一個日本漁民的發現。他們發現,將一條活鯰魚放入裝滿沙丁魚的魚槽中,能夠保持沙丁魚的活力,使其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新鮮。這是因為鯰魚的存在給沙丁魚造成了威脅,迫使它們不斷游動以逃避捕食。從泛經濟學的角度,鯰魚效應指通過引入新的競爭者、挑戰或變革因素,激發組織中的危機意識,促進創新和提高效率的現象。
舉例:當一個新的競爭對手進入市場時,往往會刺激現有企業改進產品、提高服務質量或降低價格。例如,特斯拉進入汽車市場后,促使傳統汽車制造商加速開發電動汽車技術。
啟示:政府引入外資企業,促進本地企業提高競爭力。電商平臺引入新賣家,刺激老賣家改善服務和產品。管理者可以通過引入"鯰魚"來打破組織的惰性和停滯狀態。
12、代表性偏差
定義:代表性偏差是指我們在判斷事物時,傾向于用少數典型的例子來代表整體,而忽視了其他不太典型但同樣重要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體。用有限的經驗去推斷整體,很容易“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舉例:在一些高收入行業里,有些人會覺得30歲年入50萬甚至100萬是及格線,而忽略了“北上廣深才是全中國”的邏輯。比如你身邊有幾個做自媒體賺錢了,你就認為做這個就很容易賺到錢。
啟示:代表性偏差會導致人們在做決策時,以偏概全,忽略重要信息,做出錯誤的判斷。不要僅憑第一印象或典型特征就下結論,應該盡可能收集全面的相關信息。讓子彈多飛一會兒,不要急于下結論,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全面思考和分析。多跟圈外的人交流,避免陷入單一的思維模式。過度依賴代表性偏差,會忽視重要信息,做出片面的判斷。
13、交易成本
定義:在買賣雙方交易過程中,除了產品本身的價格外,為達成交易產生所有的成本,不僅是錢,還有時間、精力等。
舉例:比如電商板塊主要的包含用戶搜索成本、平臺費用、支付成本(手續費)、物流成本、庫存管理成本、包裝成本、客服成本、獲取用戶洞察的成本、廣告和營銷成本等等。比如你的房子要裝修,你找了一家裝修公司,為了保證質量,你肯定要時不時去看,這就是監督成本。
啟示:用戶購買一件商品時,不僅僅是付出實際的產品成本,還有一系列其他的成本,我們需要考慮時間、精力、觀念的成本。商業進步的本質就需要提升效率,決定商品價格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生產的成本,二是企業想拿的利潤,三是整個過程的交易成本。
14、熱手謬誤
定義:打籃球時,打了一小段之后,就會認為自己手感越來越好。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相信某人如果在短時間內連續成功,那么他在接下來的嘗試中也會繼續成功。其實,這種想法并沒有根據,因為每次獨立事件的結果并不受之前結果的影響。
舉例:一名賭徒在賭場中連續幾次贏得賭局,他可能會相信自己正在走運,接下來還會繼續贏。這種信念可能會導致他增加下注金額,但實際上,每次賭局的結果都是獨立的,前幾次的贏或輸并不會影響接下來的結果。
啟示:在做決策時,應該盡量避免受到情緒和近期表現的影響。無論是投資、賭博還是其他決策,都應該基于長期的數據和理性分析,而不是近期的表現。
15、劣幣驅逐良幣
定義:當市場上存在兩種相同面值但實際價值不同的貨幣時,人們會傾向于把更有價值的貨幣存起來,把不值錢的貨幣用掉。結果,市場上充斥著劣幣,而良幣被藏起來。
舉例: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利潤,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用低廉的價格沖擊市場,導致正規廠家難以生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些虛假信息和謠言傳播速度更快,更容易吸引眼球,導致真實信息被淹沒。
啟示:企業要注重人才管理,充分了解員工的優劣勢,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通過有效的方式做市場教育,給用戶普及產品優劣的判斷標準,促進其購買決策的合理性。
總結
品牌營銷人也需要有宏觀思維,了解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律,了解資源配置的邏輯。
當我們具備宏觀思維,就能快速通過直覺給事情定性,從而指引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
作者公眾號:策略人藏鋒(ID:clrcf202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