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青春廣告片,除了熱血還有什么?
只因前幾天朋友突然感慨畢業多年,青春遠去。
我才恍然想起前段時間是畢業季,也難怪最近經常看到品牌的青春廣告片。但不盡如人意。
怎么說呢,每當五四青年節、畢業季營銷節點,品牌會“應季”出廣告,表達他們對青春的見解。但市面上見到的青春廣告片,大多“規行矩步”,套路化的敘事鋪墊,積極熱血的內容底色,用力過猛的上價值,有一種為了絕對正確的既視感。由此,常被詬病。
那有出彩出圈的青春廣告片嗎?還是有的。
寶礦力做的青春廣告片,在業內反響均不錯。從創意到執行,從選角到造景,是如夢如幻的青春記憶,也是爛漫肆意的青春物語,視覺感充足。漸漸地,青春廣告片在寶礦力這成為一個金字招牌。
此外,我心里最喜歡的是小度2020年出的這支青春廣告片《左右》,又小清新又甜虐,很是上頭。在產品人物化的創意下,俗套的偶像劇橋段反而帶來“火花”。開朗、擰巴、將青春少年的情感起伏刻畫得很生動,引人回想起青春時期的那份悸動。
拿出這兩支片子來聊,沒有想以其為所謂的“標準”,而是想體現兩個方向,一個重視覺,另一個強敘事。
視覺系的青春廣告,常以大而美的場景表達青春和熱血,極具興奮感。但我更傾向于敘事類的青春廣告,用故事帶來更多人們了解品牌的空間,特別是年輕群體。
接下來,從內容角度出發,聊一聊青春廣告片如何讓人感受到青春?
1、普通故事,讓情緒相通
青春,是每個人必經的一個階段。關于青春,我們往往會有著一些相似的經歷。比如:逐漸“復雜”的情緒,對外界更敏銳的感知。
就像新上映電影《頭腦特攻隊2》里的主角萊莉走進青春期,大腦里的情緒小人由原來的的5個情緒小人,增加到9個情緒小人,在復雜情緒的把控下,事情不一樣了起來。
青春里這些情緒上的微妙變化,看起來普通,寫進內容里,卻是與外界產生情感聯結的紐帶。就像我們提到畢業話題,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獨屬于青春的熱情和身份轉變的迷茫情感。
由此,當品牌將這份洞察放進創作里,讓大眾情緒也就有落腳點。去年三得利出了一支畢業季青春廣告《蓋章的大人》,便是如此,把畢業時分少年少女的心理變化刻畫出來。
成年意味著什么?在片中,是高中畢業、各奔東西的感傷、是褪去青澀,自力更生的成長。對于青春過渡的描繪,三得利在廣告用打卡蓋章的創意,印證每一個大人行為。收住落寞心情、同學聚餐AA支付、穿上西裝、謹慎地簽下租房合同等等。這些時刻是最為普通簡單的生活日常,卻是構成廣告內容最有意思的、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因為青春之所以令人回味無窮,是帶著稚氣的經歷,不是只言片語的說教。而品牌廣告的意義在于具象化復雜心情,通過共情內容,與更多人群連接起來。
2、放得開的玩法,更有青春感
有時,新穎的形式概念能給內容錦上添花。在我看來,基于策略,品牌的青春廣告偶爾走野路子,玩點“莫名其妙”,更契合青春期的小叛逆。比如我一直喜歡的小度廣告《左右》,自我定位最狗血的青春爽片,在滿滿套路的同時,呈現出了完整的故事。
本以為偶像劇套路過時了,不頂用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時長短的廣告里,以純愛故事為核心,集合俗套的偶像劇套路,反而令內容足夠爽感,給看的人提供情緒價值。三角戀、曖昧拉扯、雨中表白,分分鐘刺激大眾的多巴胺。
只是這些和青春的聯系在哪?想來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與現實大相徑庭。我的理解是狗血橋段的出現,是為了放大青春男女,面對愛情課題的表現與心境,映照多數人對青春暗戀的幻想。
因為每當回憶青春,除了校園時光之外,還有無疾而終的感情和止步不前的自己,令人心里五味雜陳。正是這些成為廣告里的共鳴點。所以,品牌使用一種夸張且圓滿的方式來詮釋情感,讓看的人收獲坦率表白的滿足感。
3、用熟悉符號,強調青春在場
在品牌廣告能常見到符號的運用,以發揮其影響力和價值內涵,展開更深入的情感對話。
比如某一首歌。
當MP3變成時代的眼淚,那些曾經保存在MP3的音樂,便成了青春。就像五月天的《干杯》陪伴無數人的青春歲月,當這首歌成為B站畢業季廣告的BGM,當那些一幕幕僅屬于年少時期的畫面閃回,人的內心充滿感動,如評論所說“每個人都有值得干杯的青春”。
除此之外,勾起人們心里最深回憶的,亦或是特定活動。
在蒙牛這支片子里,世界杯是內容主題,是貫穿全片的一條線索,連系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是彼此之間最深的羈絆。由此可見,代表性的符號世界杯在廣告里相當于開關的作用,開啟人們的情感閘門。
敘事類的青春廣告,需要有“留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青春代表特別的情感,具有私人性。打個比方,廣告觀感是十分,六分是關于廣告表現出的內容和情感,多數人能達成一致的;剩下的四分是自我懷念回味的。
所以整體來說,無論是內容還是細節,品牌的根本任務是把洞察作為廣告的原材料,提供一個視角,讓青春情感“可持續”下去。
寫在最后
青春的迷人之處,我想是那種不夠成熟、不受規訓的狀態。
而要把這份“青澀”,還原到故事里,對于品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更為克制地去講故事,講人物,靠用戶自己去跟著故事線,一點一滴地去感知內容,不是直接表露出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純粹的講故事,品牌做敘事類的青春廣告,更要注重情緒濃度,把握好內容輸出品牌價值的關系,以免顧此失彼。說到底,品牌營銷的盡頭是商業。在情緒渲染上,遵從品牌策略和主題內容,避免為了感動而感動,令用戶“跳戲”。在內容設置上,品牌產品“出場”需要符合人物個性、故事走向等。沒有前因后果,唐突的出現,只會有混亂感,觀感不佳。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