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夸寶礦力,那到底什么是廣告片里的“青春感”?
每年畢業季臨近,各個國家的廣告片們都是一派青春氣息。
幫大家研究了日本、中國臺灣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春廣告后,我對比出了點可能有用的東西。
建議先收藏著,總能用上。
01
日式青春:奔跑、幽玄、渲染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小林一茶
日劇有三寶:壁咚、煙花、日劇跑。日本廣告片也別想逃,也都得跑。
海邊跑
天橋上跑
騎自行車跑
為啥要跑?
巖井俊二還真解釋過:他說當奔跑的畫面出現時,觀眾的腎上腺素也會被調動起來,能制造緊張感和興奮感。
右側為巖井俊二的電影作品(部分)
好吧。雖然“日劇跑”挺有用的,但也不能總跑吧。那日式青春感還能靠什么來營造?
答案或許是光線。
在寶礦力廣告片《藍色舞蹈》的制作特輯中(點擊可下載PDF版),導演提到,寶礦力廣告片的大主題是“純粹明亮,快樂美味”,在此基礎上,每個掌鏡人都會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作,而他對青春的理解是“像光一樣閃亮的東西”,所以故意營造了一種視覺上的模糊感,部分畫面拍攝前還特意在鏡頭上貼了膠。
而除了這些表現形式上的慣用手法,日式青春廣告的情感內核,可以用“幽玄”二字概括。何謂“幽玄”?日本美學家大西克禮對“幽玄”有以下闡釋:
掩藏、遮蔽、不顯露、不明確
微暗、朦朧、薄明
寂靜
深遠感
充實相
神秘性不可預測的超自然性
非理性的、不可名狀的、飄忽不定的形質
仔細一品,這種幽玄美學,還真和青春那種朦朧、夢幻、充滿回憶濾鏡的感覺很貼合。
而幽玄美學,再直白簡略點說,就是“不具體”。
比如,我們拍畢業季,想表現友誼,會拍大家一起拍照、一起喝酒、一起在宿舍里“發瘋”。那日式青春廣告拍什么呢?拍兩個小女孩在馬路中間跳舞。
諸如此類,大段留白。能抽象就絕不具體,就是純正的“日味青春”。
在受眾對宏大敘事越來越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當下,我們或許也可以偶爾試試日式小清新這種細膩婉約的解法。
02
臺式青春:中年人回憶中的“白衣飄飄”
人很難在青春時認識青春,只有走過了青春,才能認識青春。
——安娜·昆德蘭《不曾走過,怎會懂得》
“好不甘心哪,夏天都快過完了。好像什么事也沒有做。”
“但是總是會留下一些什么吧。留下什么,我們就變成什么樣的大人。“
《藍色大門》里,短發的桂綸鎂,海膽頭的陳柏霖,還有朦朧、動蕩、不知所云的影調,都是青春的絕佳注腳。青春或許就是這樣一種很神奇的狀態,身處其中的人覺得稀疏平常,甚至不安煩躁,失去它的人反而不斷追憶,覺得無限美好。
臺式青春廣告片的思路就由此出發。
畢竟,品牌的目標用戶未必都是年輕人,讓中年人回憶一下自己“白衣飄飄”的年代,也是青春廣告片的目的之一。
2021年,《藍色大門》上映19年后, 沃爾沃臺灣就邀請了陳柏霖與桂綸鎂參與其旅行車經典款V60的拍攝。開篇第一幕是電影的經典臺詞,但是就算你沒看過這部電影,也不影響你理解廣告片想傳達的意思。
簡單、輕盈、釋然,是這部廣告片給人留下的整體印象,也打開了一點思路:好像我們一提起青春,就是熱情的、激烈的、情感充沛的。但是這種淡淡的感覺,或許更符合我們每個人真實的狀態。
淡淡想起,淡淡忘記。會突然被回憶擊中,但沒辦法陷入回憶太久。有時候,這種“淡”運用得當,反而更可以沁入受眾心底。
而除了表現青春逝去的人對其的追憶,臺式青春廣告的另一條典型路線是替品牌傳達——我們陪伴你走過了青春。
比如創立于1983年的臺灣經典品牌麥香,一個40歲的品牌,再去削足適履琢磨怎么討好年輕人,性價比不高,也不現實。所以麥香反其道而行之,不強調創新,而是強調“熟悉”。原理就和康師傅的“就是那個味兒”類似。
和日式青春感不太一樣,麥香的廣告羅列了很具體的場景,看起來甚至有點像青春電影經典片段的合集,但是因為和品牌的狀態吻合,所以不太會有堆砌感。
麥香 2021年廣告片 《麥香完整了我們的青春》
換句話說,如果是一個年輕的、強調創新的品牌,拍了一支這樣的廣告,很容易被詬病“創意不夠,情懷來湊”。但是一個強調熟悉感的經典品牌,拍攝這種風格的廣告片是符合邏輯的,且真的能喚起一些記憶。這支視頻評論區的反應就佐證了這一點。
(評論里提到的“板中”是廣告片拍攝場地,臺灣某中學的名字)
然而,時間饋贈的禮物,也附帶了價碼。雖然品牌主動強調“熟悉感”,但是也肯定不希望自己和新一代的年輕人脫節。為了融入年輕人,麥香做了兩件事。
第一,打造系列片“麥香畢業季”,把青春主題一年又一年的延續下去,就像那句廣為流傳的“不會有人永遠青春,但永遠有人青春”。麥香握緊“青春”這個舊瓶子,一年又一年地灌上新酒。
第二,經典場景的滲透。作為一個不算年輕的品牌,如果非要去湊二次元、亞文化的熱鬧,很可能會露怯。那什么是安全牌呢?——考試。
Instagram@麥香
用營銷黑話來說,就是找用戶心智的最大公約數。14-18歲的青少年興趣愛好可能五花八門,但是“考試”這段經歷,大多數人大概率是逃不過的。那就貼著這個場景來做心智滲透。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有點笨拙,但從最后的效果看,要比硬凹“懂年輕人”聰明的多。
03
期待更多樣的“中式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詳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翱舞。
——魯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我們周圍很多表現“青春”的廣告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著空氣喊話。
不同于日式青春給人留下遐想空間的抽象表達,也不同于臺式青春淡淡的情緒、不硬凹“懂年輕人”的玩法。我們最常見到的廣告片的青春表達有兩種:
一類表達的命題很宏大,試圖讓你熱血沸騰、或者熱淚盈眶。但顯然收效甚微。
另一類表達的主題很具體,不過卻像新聞聯播里的幸福生活一樣,讓人很難代入其中。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我想知道,我們的廣告關于青春的表達,可不可以有點不一樣的東西。
就像本段的序言,似乎一出場就是在眉頭緊鎖,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其實也有很浪漫的表達。
本來,想和大家一起分析幾個出彩的案例,但是我發現我找不到讓我發自內心覺得精彩的廣告片。只能期待未來,各位廣告人可以補足這塊空白。當然,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安利你覺得很精彩的“青春感”案例。
那么現在,按照慣例,以總結來結束這篇文章:
1、日式青春廣告的啟示: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廣告在表現“青春感”方面很突出,所以去模仿他們的表現形式和技法,但是實際上,日本廣告擅長表現青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青春”的意蘊和他們的美學文化非常契合。與其說他們在表現青春,不如說他們在表現:細膩、抽象、不可名狀。
而如果非要說形式和技法的話,實際上他們的表現形式并不算豐富。日劇跑、“小清新”光線濾鏡,幾乎成了標配。但是日本廣告會選取不同的場景、主題去進行深入的挖掘,不求大而全,只求足夠垂直、足夠聚焦,所以不會給人乏味感和套路感。
2、臺式青春廣告的啟示:品牌的目標受眾是誰?廣告的目標受眾又是誰?大家都知道,想清楚這些很重要,而臺式廣告給人一種他們真的想得很明白的感覺。拍給中年人看的廣告,就把他們加了回憶濾鏡的“白衣飄飄”年代拍得無限美好,有時間沉淀的經典品牌,就不求表現自己多么多么年輕,多么多么會玩,而是強調熟悉感,強調“陪你走過了青春”。
總之,在這個“這屆年輕人xx”成了口水話的時代,希望能看到更多樣的青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