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導演」,是 flypig林嘉澍最新的微博認證。
前不久徠卡相機發布的詩歌短片《小行囊大夢想》,就出自林嘉澍之手。這是他執導拍攝的第四支廣告短片,但其實廣告并非他的主業,更多人認識他,是因為 vlog 與他創辦的 NOMO 和一閃。
在林嘉澍身上,這幾個身份標簽還遠遠難以概括他的跨界經歷。
采訪:豆子、楠哥哥、Dora
撰文:豆子
01
「徠卡想要做些不一樣的」
3月12日,@徠卡相機中國 在微博上發布了一組徠卡CL相機的廣告短片,由黃覺和文淇出演,以「小行囊,大夢想」為主題,通過鏡頭書寫旅途的詩意。
從白雪皚皚的德國東部出發,途經古堡、農莊、現代化的發電站,穿越四季,一直通往徠卡相機的故鄉威茲勒,既是「自由的旅程」,又處處「展現攝影的精妙偉大」。
凝結漂泊的云 / 顯影無形的風
(導演剪輯版)
攝影師是黃覺在演員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最初開會,林嘉澍就力主黃覺主演,事實證明,黃覺的內斂與沉著,與產品富有質感的德味相融;而少女文淇身上的靈動與青春氣息,則對應徠卡輕巧而極具想象力的一面。
林嘉澍不僅是導演,還負責攝影與剪輯。在廣告時長與用戶注意力都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一系列快剪鏡頭讓原本僅1秒的鏡頭也變得悠長而又輕盈。
囈語般的詩歌獨白,是本片一大亮點。借助影像與詩歌呈現的意境,頗有幾分畢贛的味道。
負責監制、策劃、文本的是林嘉澍的老搭檔熊小默,他是資深雜志人、專欄作家,也是活躍于社交媒體的vlogger、劇本寫作者 。談及“影像詩歌”這一表達形式,他向我們介紹:「我們想要創作的,其實是一種大眾可以感知的情感敘述,它不僅與嚴肅的攝影史連接,也有‘旅人和風和云的輕盈’。我們敬仰徠卡的歷史,及它帶給攝影史的瑰麗遺產,將這種略厚重的氣氛與青年文化結合,并在互聯網傳播,需要我們非常謹慎地挑選表現形式。‘影像詩歌’是其中一個冒險方案,我們與品牌一起評估后,認為可行。」
02
「我們算是一個草臺班子」
林嘉澍和熊小默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廣告人。
他們與徠卡的合作,緣于熊小默去年9月在第二屆全球風格論壇上關于青年文化的主題演講。會后,他和徠卡中國的同事們聊了很久,在許多觀點上不謀而合。徠卡中國表示了他們想在特定型號的產品上做切入青年群體的嘗試。作為徠卡資深用戶,雖然在廣告領域非專業,但卻有著非常廣泛的創作經驗,這些特點反而讓他們更容易跳出桎梏去想象,更加恣意,也更加真誠。
品牌方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創作空間——只要符合徠卡的品牌調性,并且圍繞徠卡CL相機有一些不一樣的呈現。對于表達核心,團隊做了一些簡單的排除,圍繞地理位置做文章只會帶來一種「旅拍的塑料感」,而聚焦在產品或明星身上,則又會有一種「小紅書感」,主題的雛形應該是接近虛構、非具象的。
熊小默選擇了「云和風」兩種意象,兩首小詩的初稿各用了半小時。但后期又多次修改,以符合黃覺和文淇的個性與語言習慣。「我們希望主角在畫面或旁白中并沒有出演他人,而是真正的自己。」
冬天的德國,陰雨天居多,白天又很短。為了捕捉「云和風」的不同形狀,劇組準備了兩套分鏡,但依然需要抓住每一次「老天賞飯的機會」,隨機應變。到德國的那天下著雪,他們開車去山里取景。從山里出來,雪快停了。路過一片雪地的時候,林嘉澍立刻用對講機喊停前面的車輛,一行人直接撲到雪地里去拍攝,從而完成了這個計劃之外的片頭。
片中的彩虹,也是意料之外的天賜實景。
林嘉澍說他們是一個「草臺班子」,團隊是由熟識的朋友臨時組建的,大家都身兼數職。也正因如此,面臨諸多不可控因素的時候,他們有更大的靈活度來應對。
這支「可能是徠卡百年史上第一次由中國團隊籌劃完成的廣告影片」,一經上線就受到不少粉絲的追捧。但也有人提出的「和富士浪攝流系列廣告相似」、「形式大過內容」等看法,或許也是見仁見智。
03
「完成自己的創作還能賺錢,已經很開心了」
徠卡的短片是林嘉澍第四支廣告作品。
談到第一支作品——2017年10月發布的一閃3.0微博廣告《成為創造者》,林嘉澍坦言是因為被某家廣告公司坑了。當時他創辦的一閃上線了 vlog 剪輯功能,就想推出一個視頻廣告。他們找的那家 agency,由于達不到他們基本的拍攝要求,加上不斷延期、超預算,最后只能不歡而散。
「我就想,好,這筆錢就當沉沒成本,老子自己上。」
七成特效鏡頭,綠幕加動態追蹤,跟著 YouTube 自學,最終也都磕下來了。
「說白了,省錢。」林嘉澍告訴我們,因為前一次被坑的經歷,NOMO 的品牌廣告他依然選擇自己做。他找到熊小默、梁歡,用低成本拍攝了一支黑白短片《時間停止》。在幕后的 vlog 中,梁歡說這個片子沒有用鏡頭語言去敘事,因而有著取巧成分,林嘉澍自己也承認有著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盡管如此,《時間停止》還是驚艷了不少人。
時間停止
如果說《成為創造者》和《時間停止》在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那么林嘉澍與OPPO和徠卡的合作,則開始走上了更加專業的商業廣告道路。
對他來說,為自己喜歡的品牌拍攝廣告片,既能滿足創作欲又能掙錢,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熊小默說:「他是一個非常不守常規,但是又極其了解規則的人。很多導演或創作者都是從直覺出發,下意識地選擇畫面或者故事。而他不是這樣的,他尋求精確,尋求與計劃一致。他是一個才情和控制力雙重出色的導演。」
在當下互聯網快速變革的行業環境下,林嘉澍集廣告導演、互聯網產品創始人、Vlogger 三種身份于一身,為自己的產品拍廣告片,將品牌產品植入 vlog,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又以段子手的身份與粉絲互動,幾乎包攬了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鏈。
04
「我把興趣愛好都埋進了工作里」
采訪當天,NOMO 剛剛上線了新相機135 M3。
主打膠卷模擬的 NOMO 相機,與主打 vlog 剪輯與視頻濾鏡的一閃,都是林嘉澍創辦的。「因為本身喜歡攝影,測評過無數相機,調過無數色,干脆就把它變成產品。」對于這兩款產品,林嘉澍說得很輕巧。在微博上經常插科打諢、時不時抖機靈的他,卻很少展露他的另一面,即作為互聯網產品創始人,為工作爆肝無數個夜晚、付出無數心血的那一面。
如果將時間線再往前移,便會發現林嘉澍其實一直活躍在互聯網浪潮的前沿。2005年,在擔任報社記者的同時,他還跟平客一起創立了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播客——反波;2007年加入張亮的 Apple4us,創立獨立品牌 Da Code;后來任跨境電商蘭亭集勢副總裁;再后來出書、開餐廳、先后創辦手機應用 Fork 叉子相機、一閃、NOMO相機……而開發了視頻類 App,自己怎么能不拍 vlog?林嘉澍為了克服自己的鏡頭尷尬癥,在家練習對著鏡頭講話,持續了三天,然后慢慢適應在鏡頭前表達自己。
他睡得很少,平均每天5個小時。他曾給南方周末文化版供稿,就是通過壓縮睡覺和其他碎片的娛樂時間來加大閱片量。為什么要犧牲那么多時間來嘗試各種陌生領域的新事物,他只說「能者多勞」。
此處或許可以省略大量勵志故事的情節,我們所能看到的,正如他的微博簡介 "Effortless chic",是看似輕描淡寫的各種可能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