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參與做了一個飲料重新定位和傳播提案,期間討論到傳播的“創意性”,就與幾位創意老哥討論起來。其中一位創意同學給我舉了一個之前做的案例,很有意思:
他說他們之前幫可口可樂做過一個新產品的命名,叫“植場新人”。小哥解釋說,這個概念就有的玩了,可以結合一些職場insight做推廣,能延展出許多創意活動。
植場新人包裝設計
我嗯嗯了幾下,心想怎么沒聽說過呢?回去默默進行了研究,發現還真有這樣一款產品:但是在17年上市之后,除了幾篇垂直行業的媒體報道和一些線下活動的案例PR之外,就渺無音訊了。
接著在各大電商平臺上一搜,發現SKU為0。
再找可樂的同學一問,原話是:推出沒多久就失敗了。(匿名前可樂人)
知道我心里什么感受么?四個字,如獲至寶。(幸災樂禍)
因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產品我們很容易記住,而且它們大都還活著。但失敗的案例是很少見的。雖然快消大廠每年都會推出N款失敗產品,但它們99%會在很早期、離你很遠的時候就死掉了,死的悄無聲息。能找到一個可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分析失敗,是對我們最有意義的課程。阿里的湖畔大學,成立之初就確立要進行“失敗教育”;芒格也提倡多關注“失敗是如何發生的”,然后倒過來想。所以……很感謝那位創意同學!
那么產品到底為何失敗呢?來讓我們由表入里:
01
這款產品為什么失敗?
其實快消產品失敗的背后原因很復雜,但從明面上看,有幾點很明顯的問題:
1. 基于創意傳播命名,窄眾定位
這個產品的命名正如前面那位創意小哥所說的那樣,是極具“創意性”的。我們可以想象甲乙方一起腦暴出這個名字后歡呼雀躍的場景……
但是正因為太過創意,其本身的含義就限制了其消費人群。“植場新人”雖然號稱自己是針對18-26歲人群,但是命名傾向太明顯,不是職場新人的消費者會怎樣想呢?
退一萬步說,一款產品的命名定位,就不太應該有太細分的人群傾向,這是冒著拒絕其他人群的風險的。
從數據上看,如果我們把全國算上職場新人的人口做個估計,大約是不到3000W的,這并不是一個很大的數量級。
中商產業研究院17年數據
對比這點,許多同樣號稱針對人群進行定位的產品,要么不會把自己限制起來,比如小茗同學針對95后,可人家并不會在起名上標識這一點;
要么面對的market size足夠大,比如這兩年火起來的單身狗糧薯片就是針對所謂單身下班的場景(根據國金證券單身消費者研究報告的數據,2017年,全國單身人群是2.2億人,占總人口15%)。
2. 尷尬的情感化和人格化
植場新人這個命名,我們可以逆推是基于一個快消產品人格化的策略。從產品包裝層面,能夠看到它們在“跟風賣人設”方面的努力:
“精心”設計了核桃味和椰子味的兩款人設,可惜許多文案比較不知所云。
“燃、萌、酷、賤、暖”能看得出是什么火就用什么詞放在deck里的感覺...形象設計上也與同期知名IP飲料小茗同學相去甚遠。
人設做的不夠好,這點咱們不能苛責,但是下面強行把產品情感化傳播,就有點偽洞察的意思了。這款產品其實在17年上市之初做了不少推廣,其中就有一波在上海的線下線上傳播:
線下活動+KOL直播+擺拍的social傳播活動
“對于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說,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如何處理新的關系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9月21日,美汁源“植場新人”攜“情感博主”胡辛束在上海九六廣場打造移動午餐車活動,結合直播的方式,在線上線下同步和職場新人們探討如何化解職場尷尬。”——來自官方PR稿件
簡單來理解這個品牌的洞察:新人初入職場有很對困擾,植場新人是這個場景下的一個choice。
但這樣一個傳播出發點其實有2個問題:
1、初入職場化解尷尬和陌生場景是靠吃喝玩樂呢?還是努力解決迎面而來的問題。姑且算都有吧,個人喜好不同,但這不是一個“穩定”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
2、這樣豈不是進一步畫地為牢,限制人群?應屆畢業生或許會更感興趣,那么其他人是否能獲得足夠的興趣,來認識這樣一款“專為職場新人”打造的產品。
這里還是回歸到了第一個問題,“窄眾定位”。
3. 基于植物蛋白這樣的偽品類
第三點并不是個大問題,但我覺得很有意思。
同樣逆推一下,為什么這塊產品要叫“植”場新人?做個合理的推測:因為甲方的brief上從市場趨勢和產品定位上都特地強調了“植物蛋白飲料”這樣的概念。這是有客觀依據的:
根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的數據,2007年以來,各飲料子行業增速最快的是植物蛋白飲料。2007—2016年復合增速達24.5%,在整個飲料行業的占比上升8.79%。在消費升級下,消費者對于健康的需求日益上升,未來植物蛋白飲料市場規模還將進一步增長。
處在行業里的人都很重視,所以很容易出現把“植物蛋白”這個概念看的過于重要的傾向。由此,為什么要叫植場新人也很好理解了 —— 中糧可口可樂公司對這個產品線寄予厚望,未來可能還要開發更多原料的產品,以此來開拓年輕人植物蛋白飲料市場。
可現實是:植物蛋白飲料不是一個存在于消費者心智中的品類。借用天圖馮衛東老師的話說:不能買到的,就不叫真品類。
我們買不到一款叫做“植物蛋白飲料”的產品,消費者對植物蛋白這個概念是陌生的。消費者真正熟悉的是:核桃露、杏仁露和花生牛奶。
雖然只有一個字,但正是這個字眼,作為開端,啟發了后續的代理公司給出了如此的定位和命名。
孰對孰錯,留給大家評論好了。
02
搞清楚:
傳播思維 vs 市場思維
總結這三個明面上的問題,其實我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結論:那就是他們在用傳播思維做生意。
這個傳播思維,與市場思維是可以相對應的。
什么叫傳播思維呢?
傳播思維就是解決傳播價值的問題,它不解決創造價值的問題。
營銷傳播代理商通常最擅長解決傳播問題,因為傳播就是要打破消費者認知慣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將概念植入他們的記憶里。用我經常引用的概念:
心智顯著性 = get noticed and build memory structure。
(點擊查看更多:弄懂這張圖,重新理解Branding)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植場新人是成功的。但要使一款食品飲料消費品獲得成功,遠遠不能只依賴傳播思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真正的價值是什么?這需要市場思維。
什么叫市場思維呢?
市場思維就是發現市場機會,找到某群人真正的需求,which is 你應該真正去創造的價值。如同植場新人這樣一款產品,它要去解決職場新人(或年輕人)們職場尷尬場景的問題,那么:
第一,這個需求真實么?存在么?
第二,這個需求廣泛么,能夠支撐一個真正的市場么?
市場思維,需要那群人對你的solution反復掏錢(或者是不斷有更多人掏錢)。而傳播思維,只需要你關注到,然后因為品類的原因(譬如嘗新的概率)而掏一次錢就好了。
六個核桃從生意上是個好名字(source:http://science.china.com.cn)
同樣是植物蛋白飲料,傳統品牌諸如六個核桃,成功選擇的是“送禮要送健康高檔的”這個需求,針對的就是送禮市場。而這就是基于“中國人送禮文化和面子文化”的真實且廣泛的需求。
傳播思維和市場思維本質的不同,是我們能看到這款產品失敗的真正原因。
03
打造商業體的三種思維
其實案例解析到這里,本來就應該結束了。但其實在我短暫的初創公司經歷里,我發現除了傳播和市場思維外,還可以再有進一層的理解 —— 那就是生意思維。
把一個產品從0-1-10,推向市場,最終打造成品牌。全盤考慮這個過程,它到底是什么?
排除各種混淆概念,這其實是在打造一個生意,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所謂可持續發展,是要能夠時間上長期創造價值。
所以,這就不止是去看一個吸引人的傳播概念,也不是僅僅是哪個市場、哪個人群的哪種需求,而是打造一個模式,使其持續不斷的去解決需求,創造價值。它包含了產品、品牌,但其實底層面臨更多的是締造團隊,打通供應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些概念。
簡單來說,生意思維就是:不把產品當做你的產品,把你的生意模式當做你的產品。這句話是《精益創業實戰》的作者所說,我之前在詳細解讀needs & demand那篇文章里推薦過。
讓我用一個商業帝國來舉例吧 —— NIKE。
它的故事里這三個思維在不同時期、不同緯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也沒有誰高誰低,而是角色不同。
1、傳播思維:關注消費者的注意、記憶
最明顯就是人人稱道的NIKE廣告,其著名的just do it 廣告語,以及打動一代又一代人的廣告片。不得不承認,不管背后商業目的為何,我們都無法剝離JDI所傳遞出的運動精神給這個企業所帶來的“好感度”加持。傳播的魅力就在于此。
不過,讓人覺得神奇的事兒是:在NIKE創始人菲爾奈特的自傳《shoe dog》里,作者只字未提NIKE廣告相關的事情。可能從心底里他不認為廣告有那么好,或者,在他心里其實有更重要的故事。
2、市場思維:關注市場需求和解決方案
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NIKE的起源其實是做日本運動鞋品牌鬼冢虎(Onitsuka Tiger )的代理商,那時NIKE還叫藍帶體育公司。
那么為什么要做鬼冢虎的代理商呢?簡單來說,因為日本鞋相對于當時美國跑鞋來說更輕便、更舒適、更低價。奈特和他的恩師鮑爾曼,作為專業的跑者,充分相信這款日本鞋能夠在美國火起來,事實證明他們的判斷是對的。
比爾·鮑爾曼在尤金的一個實驗室,約1980年(source:nike.com)
而隨后,鮑爾曼還不斷改進了NIKE的各種跑鞋,使其更加舒適、適合運動,創造了經典款Cortez和著名的華夫鞋底。
這是資深人士洞察真實需求,從而引領解決方案的過程,為NIKE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可以說是NIKE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3、生意思維:關注企業的良性發展
然而,在《Shoe Dog》所記錄的NIKE發家史里,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鞋子如何產生、賣貨多么令人激動,而是創始人和他的公司在早期已經營業超過數百萬美金、擁有超過30人團隊的時刻,還時刻面臨著破產倒閉的風險。
其背后的原因,簡單說是他們對現金流的理解和把控不足,幾乎每一個月的營收、利潤,都繼續投入到下一個月不斷擴大的進貨成本當中去,甚至有的時候還無法補足。
所以有時,就算你產品好、廣告棒,大受消費者歡迎,你也可能倒在這個生意不能持續維持的問題上,可以是現金流,也可能是供應鏈跟不上、是團隊不妥當等等,這些問題NIKE都出現過。而NIKE能活到現在,毫無疑問是因為他們對鞋這門生意產生了更深刻、超越他人的理解。
同樣的生意思維,我們可以在各種企業身上找到案例。
例如這兩天炒的沸沸揚揚的《寶潔退市》《寶潔有什么底氣》,其實回顧這5年來寶潔的轉型,除了抓住阿里和數據化的趨勢,還有一個重要的生意思維體現,就是聚焦戰略:
雷富禮的選擇看起來非常簡單,出售和關閉了接近 100 個品牌,只保留了 10 個產品品類中的 65 個品牌。這段被媒體戲稱為「砍砍砍」的歷史,常常被獨立出來,用來評價雷富禮回歸后的財務表現,但事實上,從公司經營的角度,「砍砍砍」卻給寶潔帶來了至關重要的戰略聚焦何夕,(公眾號:SocialBeta寶潔的底氣)
到這里,我相信你會更加明白我所說的,為什么用傳播思維做生意會死的很慘了。
寫在最后
咱們從一瓶失敗的植物蛋白飲料,講到一家曾幾度面臨失敗的體育公司。在我看來,規律其實是相似的:當我們面對不同的問題,就要用不同的思維。大多是時候,市面上的代理商幫助企業解決傳播問題,偶爾也會有市場問題。但所有問題,也必然會關系到客戶的生意問題。
如果我們是傳播從業者,我們必然傾向于用傳播思維看待市場和公司,甚至在我們不自覺的溝通、對話中,都會表現出這樣的思維模式。這是很自然的鐵錘人傾向。但是Marketing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概念,我們不應該只以狹義去理解它。
我整理了許久,方才把這三個維度的理解寫出來。
希望可以幫到行業人士以更宏觀和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客戶的生意、產品所處的市場,和品牌的傳播。若如此,那么營銷的內外部溝通環境也會變得更好,市場上便會少一些浮躁嘈雜的生意。
本文參考資料:
1. 界面《美汁源闖入植物蛋白飲料戰場》: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363513.html
2. FBIF食品飲料創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840877/answer/246399718
3. 東北證券《植物蛋白飲料前景廣闊》
4. 申銀萬國《植物蛋白飲料行業深度報告:分享千億市場的消費升級盛宴》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百聞不如怡見(ID:bwbryj12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