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角度思考:如何為品牌創造一條落地的Slogan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會很佩服那些寫Slogan寫得很好的朋友。因為這不僅考察文案功底,也考驗這個團隊腦袋里是不是裝著策略,好的Slogan未必優美,但是他一定很懂消費者的心思,這就需要有點洞察力。
或許你要說,擁有洞察力,這需要絕對的天賦,這點不能否認,不過好的洞察也并非沒有規律可循,于是,我試圖從以下三個角度,做一次頭腦風暴,一起探討如何為品牌做一條恰到好處的Slogan。
一、一切從產品出發:定位即Slogan
我們先從產品說起,前兩年流行過一個Slogan的萬能公式:
使用場景+行動指令=一條恰到好處的Slogan
這看起來似乎有一些抽象,來舉四個經典的例子:
怕上火(使用場景),喝王老吉(行動指令);
愛干凈(使用場景),住漢庭(行動指令);
沒事(使用場景),就吃溜溜梅(行動指令);
吃完喝完(使用場景)嚼益達(行動指令)。
然而,這個公式看似簡單,在實際的執行當中,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去找到正確的場景,同時執行正確的命令。我們拿華與華的經典案例「愛干凈,住漢庭」舉例。
這是一個經典定位理論的中國化,我們先再次復習一下這個定位模型:
1、分析整個外部環境,確定我們的競爭對手以及其價值;
2、避開競爭對手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利用其弱點確定品牌的優勢位置—定位;
3、為這一定位尋求一個可靠的證明;
4、將這一定位整合進企業內部運營的方方面面,要有足夠的資源去傳播,已將其植入顧客的心智。
這里參照華與華官號對該項目的分析,推倒的大致過程,詳情大家可以點擊原文。
而我們回到Slogan創作本身,這里也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小的提示,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來幫助。
創意Tips:
明確品牌或產品特點:slogan要突出品牌或產品的核心特點。
情感共鳴:一個好的slogan應該能夠觸動消費者的情感,引起共鳴。
口語化表達:slogan的語言通常比較口語化,容易讓人產生親切感。
與品牌或產品高度關聯:slogan要與品牌或產品高度關聯,能夠準確傳達品牌的定位和理念。
二、塑造反差感—
如何向消費者介紹我是誰?
類定位的打法,其實隨著行業發展的越成熟,從產品角度能夠形成的差異化空間也變得越來越擁擠。在某些賣點相對同質化的領域,通過口號賦予品牌/產品一些人格特質+定位打法,成為了不少品牌在營銷當中使用的手段。
而人格化的塑造,最核心的是要突出一種反差感。比如在奢侈品領域:
我們想到奢侈品的slogan,就覺得它應該帶有一種凡爾賽味的尊貴,要么是璀璨奪目,要么天生尊貴。作為頂奢的愛馬仕,它的slogan卻實在反差,愛馬仕說它是:
「始于1837年的當代工匠」
食物鏈頂端的品牌或者產品,自然不必明著夸自己有多尊貴,但“工匠”這個身份,給人的感覺是既謙遜而又追求卓越,的確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形容,不僅準確地概括了愛馬仕的歷史底蘊和現代精神,也傳達了品牌對品質、工藝和創新的執著。
當我們以行業挑戰者的身份出現,這個思路便剛好相反。
鐘睒睒和他創立的農夫山泉品牌擁有絕對的發言權。鐘睒睒親自操刀了很多堪稱經典的slogan。大概是因為記者出身,反而會覺得它突破了很多傳統廣告人的視角。
比如我們學習怎樣寫好一個slogan的時候,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
超過八個字的slogan會被判定為不及格;
要朗朗上口,刪繁就簡,合轍押韻。
少用“我”這樣的主語,因為不夠干脆。
......
而鐘睒睒的這句,又長又不押韻并且還用了兩次主語的:
「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卻實在有些叛逆和違背常理。但好就好在,農夫山泉將自己的人設設定成為了「搬運工」。以這個人設的特性,形象表達了產品的天然,做為挑戰者,挑戰了當時飲用水的主流產品純凈水,也成為了營銷史的一個經典案例。(當然,要特別強調一下,我是不大關心水圈的江湖恩怨的。
此外,我認為,挑戰消費認知,是比挑戰競爭對手更高明的營銷策略,我們拿白酒行業舉例:
2023年,一份由中國酒業協會和騰訊聯合發布的《2023年白酒行業消費白皮書》,在所有消費白酒的人群當中,95后用戶人群僅占比18%,而越年輕的用戶對白酒的需求更多體現在社交上。怎么讓年輕人成為白酒的忠實粉絲,顯然是這個行業頭疼的話題之一。
當然,也有一些論調,說年輕人不喝白酒是“年齡不到”,有個叫江小白的產品不太信這個邪。回溯到2012年,江小白以白酒行業挑戰者身份出現的時候,它打出了:
「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的口號
區別于把白酒「加在冰激凌里」,「放在咖啡里」,「放在巧克力里」的營銷嘗試,江小白在意圖建立一種,區隔于傳統飲酒文化的穩定的文化場域。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江小白的問世,也為白酒的年輕化營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創意Tips:
由以上案例也可以證明,以人格化特質塑造品牌的反差感,是一門高明的營銷藝術,然而品牌形象是千人千面的,品牌需要根據產品的市場情況、品牌現階段的主要目的以及充分的行業背調審慎的制定方案。
三、“望梅止渴”策略,打開消費者的感官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別人這樣的話:
你這話說得“酸到”倒牙了!
看到某些令人難受的圖片或者文字,會不禁高呼:“辣眼睛”!
有些slogan常常會觸動人們感受系統的開關,而感受的力量有的時候確實從超乎想象。
不禁想到一個典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在如今這個時代,大多時候是個貶義,但如果讓他變成一種營銷策略,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打開消費者感官感受的手段。說到這里,其實鐘睒睒還是感受派大師。比如:農夫山泉的另一句令人耳熟能詳的Slogan:
「農夫山泉有點甜」
傳說是在靜安寺附近做產品的市場調查,有人喝了一口,脫口而出:有點甜!于是“農夫山泉有點甜”這句就從此誕生。
當然,這個小故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句Slogan的創意出處。當時正處在以“純凈水”為代表的某品牌與“礦物質水”為代表的農夫山泉競爭市場份額的關鍵時刻。“甜”成為了農夫山泉的營銷武器:甜讓消費者的最先聯想到的是口感更好,而更深層的聯想是水當中含有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更加健康。而這個故事也給予我們了一個很好的slogan創作思路:
1、找到用戶,問一問用戶的感受到底如何?
2、將“產品主打賣點”與“用戶感受”進行有機結合
“傳播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而這種交流的本質在于互動和共享。”
或許已經不能把Slogan單純當作是傳播賣點的工具。這里想強調一個可以直接出發消費者感官感受的方式,是在Slogan添加“可互動”的傳播。依舊以農夫系旗下的“農夫果園”為例,當時農夫果園打出的Slogan是:
「農夫果園,喝前搖一搖」
初次知道這句話的時候,自己還不滿十歲,我小孩不懂什么傳播原理,也不懂什么叫營銷,只是覺得這句話又奇怪,又好笑,總有想搖一搖那個飲料瓶的沖動。
但是后來總聽一些“無聊的大人們”給我講這個Slogan背后的邏輯,比如:“搖”這個動作是為了增強產品“混合型果汁飲料”這個記憶點,與此同時,果汁里的固態果肉不可溶解,搖一搖看似是一個貼心的建議,實則是在凡爾賽自家的產品用的是貨真價實的真水果。
后來我也成為了眾多“無聊的大人們”當中的一份子,首先是雙手贊成上面的說法。
但是傳播面的東西,我倒是更愿意回到消費者的角度,畢竟傳播邏輯清不清楚和內容表達的優不優秀,這是兩碼事。消費者不需要理解邏輯,消費者需要的是品牌能夠傳遞一些新奇的體驗,“搖一搖”這句Slogan做到的是以用戶體驗為第一優先級,其次才考慮到的是品牌的表達。
創意Tips:
用戶是創意的第一優先級;
傳播的本質是互動和共享;
策略需要邏輯,但表達需要打破邏輯。
四、小結
以上,從幾個較為經典的Slogan案例,一起分析了他們背后的策略邏輯和創意邏輯。
但創意的方法論千變萬化,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打開思路,讓自己的創意思考更加多元和廣博,但另一方面,好的作品是不斷研磨和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的交流也同樣重要。
最后,大家平時有什么樣的Slogan創意方法呢?歡迎評論區分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