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漿涂身體,無畏惡女色,SIT.E這種反叛的小眾美妝,到底誰在買?
最近,刷到一個小眾的國貨美妝。
小眾到提起名字,也沒幾個人聽過—— SIT.E。
我跟它結緣,純純是看別的內(nèi)容時發(fā)現(xiàn)一個UP主@Gemma_Snaps推了他們的“雀斑氣墊”。這玩意兒最大的貢獻,是拯救了手殘黨用眉筆、眼線筆手動點斑的翻車率,往臉上一按就能生成不規(guī)則的斑點。
看UP主化完,感覺還不錯,有點“AI雀斑”那味兒。我一搜,發(fā)現(xiàn)“雀斑氣墊”是SIT.E的第一款產(chǎn)品。
要知道,“雀斑妝”的瑕疵美和粗糲感,在以“無瑕”為審美主流的東亞市場,只被小圈層青睞。
SIT.E把使用場景和受眾有限的產(chǎn)品作為首發(fā),不管想不想做品類的“先行者”,但多少有想打破東亞審美范式的意思。再一看品牌定位,發(fā)現(xiàn)事情不簡單:
「高端實驗性視覺美妝廠牌」
“廠牌”,這個源于嘻哈、rap圈的名詞,放在這里給人一種:搞說唱的拉著跳街舞的,玩了場時裝秀Battle誰的妝好看。
可怕的是,再一搜,發(fā)現(xiàn)這品牌還真和說唱有點關系 —— SIT.E官宣的首位品牌大使是「韓國頂級Rapper拽姐Jessi」。
這位姐江湖人稱“韓國麻辣雞”、“南韓卡戴珊”,行事作風率性大膽,公開承認整容和隆胸,因妝容和穿衣風格前衛(wèi)被網(wǎng)友審判“不符合東亞審美”。選她做大使,SIT.E 渾身透著一股誓與世俗爭高下的勁兒。
更有意思的是,SIT.E給Jessi的title是「音樂大使」。
你要是個耳機品牌我都認了,可你一個美妝品牌?盡打著「美妝」的名義,干些不像自己賽道的事兒。比如:品牌海報不在攝影棚拍,非拉著一群超模,跑去騰格里沙漠拍實景:
不知道的以為這是個時裝品牌,因為它又拉著另一群模特在4000平米的封閉倉辦了場秀:
趕上元宇宙熱潮,轉(zhuǎn)眼就設計出了品牌首位虛擬藝術家MONA......
我尋思,這可能就是定位里的「實驗性」吧?那「高端」是體現(xiàn)在價格嗎?
嘿嘿,搜一下,口紅平均單只130元/0.9g,克重單價直逼YSL。
我忍不住要問:
1、一個美妝品牌為什么要做這些事?SIT.E究竟在服務怎樣的人群?
2、所謂“小眾”與“高端”究竟該如何定義?價格 or 風格?概念 or 靈魂?
3、這樣的「小眾美妝」,能走多遠?
一、多元 or 爭議?
“我只是在尋找像我一樣的人”
SIT.E 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是復雜的。
「16位匿名的藝術家」共同創(chuàng)造了它。
他們構成了品牌的核心設計團隊,其中有極致的切皮愛好者、自由的第四性者,探索人性的行為藝術家、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多個文化和亞文化圈層的支脈,在藝術與商業(yè)的大地匯聚,賦予SIT.E 包容多元的靈魂。
出身多元的SIT.E,將「無性別」、「無年齡」、「無性向」作為價值主張,并以此觀念吸引了相當可觀的男性用戶。SIT.E深知自己的受眾不會趨于大眾:“SIT.E 只針對在中國600萬新中產(chǎn),他們背后是接近萬億的新市場,這是未來的機會”,團隊成員之一的從良說。
如何理解這個”新中產(chǎn)“?
Quest Mobile發(fā)布的《2022新中產(chǎn)人群洞察報告》這么說:新中產(chǎn)人群,指的是年齡在25-40歲之間,身處三線及以上城市,線上消費能力在1,000元及以上,線上消費意愿為中、高的人群。
吳曉波《2022新中產(chǎn)白皮書》調(diào)研報告,則用「新審美」、「新消費」、「新連接」三大抽象的衡量標準去捕捉人群畫像。
盡管如此,“新中產(chǎn)”的范圍還是太寬泛。SIT.E 決定結合自己的出身,從細分的時尚藝術領域,定位這一目標人群——以「美妝博主」、「時尚買手」和「明星化妝師」三大群體,為主要的流通對象。
為什么是他們?
因為這類群體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因出鏡需要對妝容的質(zhì)感要求極高;第二,在大眾眼中代表著某種潮流趨勢。他們對審美和時尚有自己的認知標準,相對容易理解SIT.E多元基因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所以,SIT.E決定采用「產(chǎn)品+強意識形態(tài)」雙管齊下的模式,專注服務對的“小部分人”。
首先,針對細分職業(yè)群體打造專業(yè)的產(chǎn)品力。「明星化妝師」的功力一半取決于自身技術與審美,一半取決于產(chǎn)品妝效。為此,SIT.E 的研發(fā)實驗室會用幾百臺手機,去測試不同類型&程度的自拍軟件上產(chǎn)品的“抗鏡能力”(顯妝/服帖/持久程度)。
其次,挑選同樣具有時尚或藝術背景的KOL進行投放。像我開篇提到的UP主@Gemma_Snaps,在做自媒體之前,是一線時尚雜志Vogue的編輯。時尚圈的門檻咱也知道,沒點學歷和強相關的背景連灰都碰不到。
這樣的人給我種草產(chǎn)品,我不僅會因其職業(yè)經(jīng)歷在「審美專業(yè)度」上加分,還會在選品質(zhì)量上多一層濾鏡。
某種程度上,SIT.E是在用專業(yè)帶動專業(yè),吸引跟品牌調(diào)性契合的受眾。這些被吸引的用戶,被SIT.E統(tǒng)一稱為:“SIT.ER”,有點培養(yǎng)品牌“信徒”的意思—— 通過構建一種「身份認同」,表明你也同樣具有與品牌一樣的品味和審美。
當你進行選擇的時候,就意味著正與SIT.E 達成某種意識契約。
而談及SIT.E 的產(chǎn)品,美妝、香氛家居、配飾、服裝等全品類產(chǎn)品都是SIT.E的產(chǎn)品線。
所以,準確來說SIT.E不止是美妝品牌,應該是 國內(nèi)首個橫跨美妝、配飾、服裝、生活方式場景的品牌。
只不過「美妝」這條線更容易打開市場,SIT.E如今最成功的產(chǎn)品,也都來自美妝。
但SIT.E的成功,也總伴隨著“爭議”。
比如,開局就挑戰(zhàn)市場“無暇”審美的“雀斑氣墊”,被貼上“審丑”的標簽。但其實它的設計靈感,是來源于20世紀末頻繁出現(xiàn)在銀幕上的ugly beauty風格雀斑妝的復興。
又如,被稱為“國貨裸色天花板”的46色裸色系煙管唇粉,因其顏色紛繁多樣,甚至涉及“口綠”、“口黑”等大眾認知的“奇葩色”而飽受爭議。但鮮少有人記得SIT.E是“唇粉”品類的開創(chuàng)者。
(三年間賣出200萬支,功能優(yōu)勢“不化水”)
再如,SIT.E官宣Jessi成為「音樂大使」時,以獨特的審美造型顛覆了當下流行的“純欲風”、“白幼瘦”審美,在微博更是大膽使用了「惡女」色作為話題關鍵詞。
可以說,SIT.E的“爭議”來自于對傳統(tǒng)審美形態(tài)的反抗,以及對個體「獨特性」的極致追求。這讓它在多元包容的靈魂之下,釋放出一種難以掩藏的,「反叛與怪誕的美」。
二、反叛 or 怪誕 ?
“我只是在探尋「未完成的藝術 」”
這種美,來自SIT.E在20世紀末就奠定的哲學基因。
那是在巴黎的一個酒吧,藝術家S與地下樂隊主唱I以及畫家T相遇,3人花了3天時間,在同一個地方觀察形形色色的人。過程中他們開始思考:“人們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是自己真實的樣子,還是他/她希望被別人看到的樣子?”這就是SIT.E所秉持的“UGLY BEAUTY”風格的出處。
因為SIT.E的藝術家們認為“美的本質(zhì)”是尋找“未被限定的原本之美”,這是一種「未完成的藝術」,也是SIT.E的品牌哲學。所以他們用「實驗性視覺美妝廠牌」作為品牌定位,也是由于“實驗性”一詞表示不被定義,一直在創(chuàng)新、探索一切「未完成」的,與美有關的事。
至于「反叛與怪誕」,是SIT.E對品牌哲學與美學所做的差異化表達。在我的理解里,時尚就是自我表達的一種途徑。美妝作為開發(fā)個體美麗潛能的品類,在自我表達上有更自由的空間。而且越小眾,“自我”的話語權越大。
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在產(chǎn)品包裝上,SIT.E主打高級米色ins風,用「WOOD ASH混沌之色」取代強烈的象征色彩。“WOOD ASH”意為位于中間,不同膚色、雀斑的顏色、呼吸與情感的顏色,越混沌越靠近內(nèi)核之中。
SIT.E還將這種自我的表達,轉(zhuǎn)化為另類的「視覺」藝術,通過平面、秀場、展覽、行為藝術等外延形式,將自身的藝術哲學與配飾、服裝等多個產(chǎn)品線融會貫通。
平面海報,沖破世俗的野心,完成自我凝視
首先是海報,這是SIT.E最簡單的視覺沖擊。SIT.E挑選模特,不分性別、膚色、容貌,它的海報里男人可以涂口紅,黑人可以是主角。
下面這名模特名叫Diana,因患有稀有病癥身上布滿雀斑且沒有毛發(fā),她的成長經(jīng)歷可以概括為一個微縮的《社會容貌霸凌史》。但對SIT.E來說,她是品牌天然的繆斯,她的瞳孔仿佛帶著穿越星際的指示,暗含著不可言說的未來。
這種神秘、破碎又激蕩的神采,與SIT.E用“雀斑氣墊”沖破世俗審美的野心,剛好契合。
另一邊,品牌借鑒1952年的法國電影《Le Plaisir(歡愉)》,為「所」香水系列拍攝了一組海報《LOVE is Le Plaisir》。拍攝全部采用黑人模特,他們?nèi)憷`綣于一個長方形木框,在其中變換著類似于嬰兒的身姿,或假寐,或凝視。海報也因扭曲的人體被很多網(wǎng)友吐槽“有點陰間”。
但在我看來,越是不符合邏輯常理,超越常規(guī)認知的事物,SIT.E越是鐘愛。因為這些“不合時宜”里,藏著人們潛意識中「最不想要的妥協(xié)」和「最想要的反抗」,但它們在現(xiàn)實中可能都未能完成。
這種「未完成」或許與SIT.E的品牌哲學有著某種精神對照,是可以用肢體語言,傳遞的掙扎、孤獨與自省。
空間展覽,拓寬「哲學與美」的思考邊界
2022年,SIT.E在成都馬廄落地了1600m2的廄展空間,辦了一場沒有品牌logo露出,只有SIT.E核心設計團隊及300多位SIT.E簽約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書籍畫作、藝術裝置和服裝配飾,并穿插藝術表演的廄展。
展覽上品牌發(fā)布了一款七夕限定禮盒,包材靈感由來是“江永女書的勇與柔”。女書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套由女性創(chuàng)作和使用的書寫系統(tǒng),它的紙張“是中國最有溫度的紙,最能代表女權的紙”。
SIT.E為致敬這項傳統(tǒng)的制紙工藝,將禮盒設計為一體成型,無需膠水,不覆膜,大豆油墨彩印,產(chǎn)品用完后還可作為首飾盒使用。
我想SIT.E自己也沒料到,品牌的產(chǎn)品觀、創(chuàng)作觀與歷史觀有一天會融為一體,并以這樣的形式展現(xiàn)。對別的品牌而言,展覽是一種通往「年輕化」的捷徑。但對SIT.E來說,它因大膽而一直年輕,展覽只是一種將品牌藝術屬性最大化的方式。
行為藝術,延伸的精神表達,擊碎標準
同樣是2022年, SIT.E 發(fā)布了一條名為《自嫁》短片,特邀9位「SIT.ER」選用爆款單品「煙管唇粉」的 9 種顏色色,以展現(xiàn)不同「自嫁」情緒的形式,表達一種極度自我的「戀我癖」。
影片最具爭議的地方是:流體泥漿制成的黑水包裹住了SIT.ER,他們的身體浸入浴缸,臉上是時下流行的Y2K、千禧風妝容,在BGM和鏡頭走位營造的壓抑氛圍,滋生出一種暗黑、怪美的力量。熟悉SIT.E的朋友能一秒get品牌的突破,不熟悉的朋友恐怕先被視聽畫面的不適感沖擊。
不過,好在SIT.E向來不顧外界的聲音,《自嫁》中對「戀我癖」的視覺化處理,意在擊碎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擺脫所謂主流觀念的束縛,主張個性與自我和解。SIT.E借豐富產(chǎn)品SKU的機會,也對品牌藝術哲學作了延伸的精神表達。
場景大秀,時尚基因爆發(fā),跨品類打通產(chǎn)品線
如果說以上三種形式,更針對口紅品類,那么「時裝大秀」是針對品牌時裝、配飾線所做的場景化跨品類風格展示。
要知道SIT.E時裝和配飾線目前都暫未公開售賣,僅采用邀約制購買,而它們也只在品牌一年兩場(3~6月、9~11月)的時裝大秀上才得以集體亮相。就在我為SIT.E獨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產(chǎn)品商業(yè)模式而贊嘆時,我發(fā)現(xiàn)它們的秀場又帶我進入了另一個震撼的世界。
2021春夏大秀,SIT.E 另辟蹊徑地以「蒙古族和赫哲族?化」中「去除食物生性的過程」為靈感,將整場大秀的主題定義為「斷生;‘Le Sang d'un Poète’」。而《Le Sang d'un Poète》(詩人之血)的概念源于法國導演讓·科克托執(zhí)導的奇幻片,秀場地點設于騰格里沙漠。
SIT.E 試圖用一種更狂野荒蕪的自然特征,呈現(xiàn)品牌“混沌色彩”的奧義。
2022春夏大秀,SIT.E 選址于一個4000平米的封閉倉。兩次大秀,從漫天黃沙到原生沙土,環(huán)境千差萬別,但感知風格都傾向于一種冷傲、陌生。若即若離的姿態(tài)就像消費者與SIT.E產(chǎn)品的關系:你知道它就在那里,但要你敢于突破才能彼此靠近。
三、最后
時至今日,SIT.E 的核心視覺團隊以每年更新「16位藝術家」擴充隊伍的形式,將最初的16個人拓展到32位,品牌步入藝術家Group 02階段。
我本以為,SIT.E的發(fā)展將會蒸蒸日上,但去年年底,SIT.E關閉天貓旗艦店,并宣布在2024年1月1日,于SEPHORA獨家發(fā)售全新的時裝屋美妝-MASION de SITE線。
難怪一夜之間,淘寶搜索「SIT.E 」已不見店鋪蹤跡。借由這次營銷陣地的轉(zhuǎn)移,SIT.E 在商業(yè)管理與經(jīng)營模式上已構建了一個自閉環(huán)的獨立生態(tài),不依賴于電商模式生存,它的意識形態(tài)與設計藝術的傳達也幾乎堪稱「小眾品牌」的教科書,對行業(yè)來說是一個具有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參考。
這是我個人欣賞SIT.E 的原因。
因為,新時代的「小眾」不再只針對狹窄的審美范疇,還包括對服務群體的過濾,想象力的擴張,以及對世俗標準的重建。Wunderman Thompson發(fā)布《2022 全球百大趨勢報告》中提到,有一個新的包容性詞匯正在重新定義美妝產(chǎn)業(yè),那就是 ——
“標準審美的消亡”
SIT.E 的多元與個性,反叛與怪誕,完美回應了這一定義。它跳出了“美妝品牌只糾結產(chǎn)品本身”的桎梏,將品牌塑造落于「上層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團隊代表從良認為:“美妝是一個40%靠工業(yè)、60%靠想象的行業(yè),消費者永遠無法剔除感性部分。”
SIT.E的出現(xiàn),彌補了美妝市場在「感性表達」上的空缺 。在這個極度需要包容的時代,SIT.E是為社會”少數(shù)派“、“極端派”圈層的發(fā)聲者,是美與哲學的構建者,是世俗的審判者,是「顛覆」本身。
只是,這樣的品牌能走多遠?
畢竟,這些年我們見過了太多「小眾品牌」如何從喧嘩走向沉寂:因大眾化而發(fā)出道歉聲明的 Girlcult;因奇葩色號走紅卻因女性議題翻車的 萬花鏡;因資本入侵被迫退場的 Hashtag.....
SIT.E的命運該通向何處?我不得而知。
只是希望這個充滿“爭議”的品牌,不會卷入資本的洪流,一直活到市場真正做到包容的那一天。
轉(zhuǎn)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