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又跟茅臺上新了,但這次好像沒上心
昨天,瑞幸又跟茅臺聯名了。
瑞幸×茅臺二度聯名:龍年醬香巧克力
今天,瑞幸跟茅臺上熱搜了。
很有趣。但其實這次的聯名,是瑞幸做的CNY。
別家的CNY做長短視頻,做年味海報,做線下營銷,
瑞幸喊上新晉CP茅臺,做了一杯童年記憶里過年擺出來的酒心巧克力。
但可惜,我是成年人了,醬香拿鐵的味道我受住了,卻受不住醬香巧克力。
新品醬香巧克力,味道測評兩極分化
口感是濃郁的酒香+濃郁的巧克力,怎么說呢,好像是用力過猛的春晚,梗都溢出來了。
沒關系,味道我們先按下不表,畢竟各人有各好。
主要還是想聊聊這款二度聯名的營銷。
正如同今天的低位熱搜,二度聯名水花很小,就連杯子,還用的之前醬香拿鐵的杯子。
看到這里,我就有點奇怪了:
相比第一次的全網爆款醬香拿鐵,這次瑞幸和茅臺的聯名,好像沒怎么用心啊?
一、看似buff疊滿的二搭,但,不響
我們先來看這兩次聯名營銷的配置對比。
具體的物料我也整理出來,方便大家對比。
√預熱期:提前三天發布倒計時海報
醬香拿鐵
醬香巧克力
設計周邊:聚焦VS外擴
一個聚焦兩大品牌的視覺符號
一個疊加聯名和粉絲營銷,
用藝術家的龍年設計款做周邊,用代言人周邊提升附加價值
其實這樣羅列下來看,本次的醬香上新,并非單獨的聯名營銷事件,而是品牌打著與茅臺二度聯名的旗號,把聯名囊括在瑞幸的整體新年傳播中,醬香巧克力僅僅作為CNY的第一步。
瑞幸的這波新年營銷,囊括了2023年比較經典的幾個大IP,福娃設計大師韓美林、新晉CP茅臺,以及新晉代言人易烊千璽,做了一盆硬菜大雜燴,然后端了上來。
說不上心吧,好像又都是精華,
說上心吧,把菜端上來之后沒下文了,效果那叫一個“不響”。
(但可能后續還會有動作?我期待被打臉)
二、稀缺性沒了,味道也有心理預期了
至于為什么不響,答案也很明顯,第一次的聯名勢能太大了。
之前網站有一篇關于醬香拿鐵聯名分析合集(茅臺輸了,瑞幸高攀?我不同意),很多家觀點都提到,瑞幸與茅臺的聯名存在極大的稀缺性,這是第一次聯名能爆的關鍵因素之一。
而第二次聯名,
首先是品牌的稀缺性沒了:
醬香拿鐵長期供應,茅臺似乎已經成為了長期搭檔,二度聯名,說白了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鮮感了。
另外,產品的稀缺性沒了:
醬香拿鐵的橫空出世,大部分人確實沒喝過酒+咖啡的組合,特別是白酒。
但醬香巧克力就不一樣了,誰小時候沒吃過酒心巧克力啊?
白蘭地的、伏特加的……茅臺無非也就是增加了一個本土品類。
最重要的是,去年醬香拿鐵9月4日問世之后,緊接著茅臺就跟德芙合作,出了一款酒心巧克力啊!
到現在,去小紅書上搜“醬香巧克力”,熱度最高的還是德芙與茅臺的聯名。
所以看到瑞幸推出這款能喝的酒心巧克力時,我確實也有點疑惑,為什么要做一款已知口味?
記得負責產品線研發的瑞幸高級副總裁周偉明,曾就產品研發給出過拿鐵上新的方法論:
“瑞幸的上新不是碰巧,而是相信數據,瑞幸的研發實際上非常體系化和流程化,而實現這一切的底層基礎都在于數字化。”
雖然不確定這次的上新,瑞幸是根據哪個數據池調研出來的醬香巧克力,不過我看到預熱海報的文案里埋了個暗線:
“這一杯醬香,就是大家在評論區想要的那款”,表面上好似強調自己的用心,及時感知用戶反饋,但實際上淺淺甩了個鍋:這是你們想要的啊,別再說不好喝了(但確實報喝,我真喝不來,誰提名的酒心巧克力自己認領)。
三、一個IP多次聯名,什么路子?
一個IP做兩次,甚至做N次,屬實是很“瑞幸”的營銷操作。
細數了一下瑞幸2023年的聯名,合作兩次的IP有:
韓美林(北京奧運會福娃的設計者)
首次聯名,2023年新春營銷;第二次聯名,2024年新春營銷
線條小狗
首次聯名,2月14日情人節;第二次聯名,七夕
《貓和老鼠》
首次聯名,生酪拿鐵一周年;第二次聯名,圣誕營銷
另外就是茅臺。首次聯名,推出全網爆款醬香拿鐵;第二次聯名,2024新春營銷。
市面上常見的多次IP聯名,一般都是一個IP與多家品牌合作,比如芭比,巔峰時期有100+品牌的聯名。但瑞幸走出了一條非常規IP聯名路線,這看上去是一種省錢環保的做法,卻又存在風險:IP的新鮮感降低,造成營銷疲勞。
基于瑞幸相信數據,品牌營銷策略都不是一腦門拍出來的,那么我試著理智分析一下,同一IP多次聯名背后的邏輯:
1、確實是成本低、性價比高
比如和茅臺的二度聯名,本來供應鏈就很穩,基于茅臺厚乳的原材料也不變,把咖啡變成巧克力,就能把茅臺這個IP再更新一下,還能把有些過氣的醬香拿鐵的銷量再帶動一下,雙贏。
另外,從茅臺的角度看,
鑒于茅臺此前已經叫停所有聯名了,因此用好已經“實名”的瑞幸搭子,能夠持續在年輕消費者面前刷好感度,茅臺應該也是愿意的。而且德芙的酒心巧克力賣得還挺火的。
2、把外部IP做成內部IP
IP=借勢,終究借的是外部的勢。
瑞幸的聯名也從來都不是聚焦在周邊,而是聚焦在聯名的產品:黑鳳梨拿鐵、馬斯卡彭生酪拿鐵、醬香拿鐵等等。
聚焦在周邊,那就是IP的勢,但如果聚焦在上新的產品,那就是把外部IP的勢能轉化成品牌自己的價值。
多次使用同一IP,能夠增加自己的產品的心智影響。
總結一下
從事件營銷效果的維度來評判,多次聯名的效果,肯定不如首次的效果好,就像影視劇續集很難有第一季好看一樣;
從成本維護來看,品牌也沒必要同一個IP造勢兩次,第二次聯名,蹭的就不是IP本身了,而是蹭首次聯名的余溫;
短期效果不行,那就只能從長期主義上找支撐,當IP的轉化路徑,被品牌收編之后,會有怎么樣的營銷效果,可以把時間線拉得長一點再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