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蔣奇明,請把戶外vlog一直拍下去
在《宇宙探索編輯部》里,他是愛在屋頂喝酒的小結巴那日蘇,《漫長的季節》里,他是人狠話不多又拉滿性張力的小啞巴傅衛軍。有影迷調侃:蔣奇明你演員命里就不該說話。
但是,恰恰是這種“不響”的魅力,讓蔣奇明從配角位置一路走紅。
火了之后,代言/品牌商務活動接連不斷。
不完全統計,合作方有瑞幸、功效護膚品牌HFP、奧迪、意大利奢侈品菲拉格慕,以及今天文章的主角——美國戶外品牌Columbia哥倫比亞。
Columbia和蔣奇明合作的《走進自然,自然會玩》之新疆行,進入數英當月項目精榜,在其他平臺以及品牌官方賬號里,項目同樣引起一片星星眼和夸夸氛圍。
“代言人選得真好,新疆太美,Columbia哥倫比亞你不要太會了?!?/strong>
在代理商Play x Pause的反饋里,每一只牛牛馬兒都是有靈性的,總制片人朋友圈文案里的真情流露也很難作假:
佳話也迎來續集——
本月初,Columbia全新發布《走進自然,自然會玩》之云南行,蔣奇明去到大西南撿菌子、“對牛彈琴”。短片延續了前一支的松弛感,不刻意、不緊繃、也沒上價值,依舊用撲面的野草芬芳、河水涼意…這些最本真的自然狀態,傳遞戶外體驗,帶動五感。
《一起穿行玩不?!?/span>
1、不體驗,無戶外
新疆篇—— 一場2D版的感官營銷
戶外,是什么?
是體驗自然的所有總和,包括人、感受、整個環境。如果未曾體驗,自然就只是自然,它在那里,但與你我無關。比如現在,我們都對著電腦顯示屏……
來到品牌這一邊,各品牌更像是針對不同專業領域、做著各自的生意。雖然看起來業務重合,但是術業有專攻、場景有分別。
植根高山的戶外品牌始祖鳥,更能應對嚴酷、極限環境。
瑞士品牌猛犸象,攀巖繩索賣得很好,主攻「登山」場景。
來自瑞典的攀山鼠、挪威的老人頭,在滑雪、山地類項目上,更能體現產品優勢。
圖源網絡
當然,這些都是更小眾、極客類品牌,說點我們更熟悉的:
以一把黑科技防曬傘起家的蕉下,正向輕量化戶外轉型。效果不錯,只是秋冬季時的用戶心智,并不如春夏那么明顯。
來自韓國的可隆現已被安踏收購,著力于構建一種戶外生活方式。品牌主打時尚戶外這點,從可隆代言人劉詩詩、陳坤身上,也能看出二三。
JackWolfskin狼爪,重視結構主義設計和功能性,典型的德系品牌。狼爪的品牌定位、核心場景,和Columbia哥倫比亞很相近,主打徒步,再輻射更多戶外活動。
前一個說At Home Outdoors自然就自在。后者希望unlock outdoor for everyone把戶外解鎖給每一個人。
但戶外東風一吹,催生了無數個品牌,市場定位差異卻難以被感知,品牌預設的場景和戶外故事愈發雷同,要講自然卻越來越不「自然」。
要么過于都市風中產化,要么就是用極限環境、特定的運動方式,營造一個戶外情景,本質思路沒有太大變化。當所有人都在做基本正確的事時,效果可想而知。對于觀眾/用戶,要透過一個故事/項目,把握品牌的個性,它的戶外精神,產品優勢,都不會很順暢。
那么Columbia呢,它解決了什么?
文章想借用數英評論區一條留言——
這「洞察」可能指的是「走進自然,自然會玩」主題,也可能是片子整體呈現的反差感,即人們在城市和戶外時的“雙標”表現:
“這人在山里面,跟在這城市里感覺完全不一樣?!?nbsp;
答案不唯一,但是把這些以及你心中的答案加到一起,全都對了。
我們總在講戶外,品牌也在構建各自的場景,但是卻忽律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人們為什么要去戶外?
短片中,Columbia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是通過深度體驗、對比,把「感覺完全不一樣」結結實實地撞進了觀眾心里。
換言之,《走進自然,自然會玩》不只是一支戶外短片,本質上它更像是一種感官營銷。
所以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常規的拔山涉水類場景,還有啃黃瓜、山間唱歌、聽牛moumou。當畫面停在一群牛身上時,甚至隔著屏幕都聞到了味兒。
還沒完,這些細節、具體的體驗,要在對比之后,更顯生動。
“你看人,在城里上樓,難
二層樓都得上電梯
但是你看啊 這么大的山 走的歡著呢”
“城里堵吧,(我去)只能干著急
山里堵 嘿 一點不著急”
“兩位都遇見難題了吧 看給愁的
玩起來變好哥們了”
“愛干凈 太愛干凈了
呦 徹底把自己愛干凈這事給忘啦”
“你不唱歌一定不是怕跑調
就是沒來對地方”
“你沒有發現嗎,這人在山里頭跟在城市里完全不一樣,
真的 真的不一樣”
#走進自然 自然會玩#
從感官、體驗上自證:“為什么人一走進自然,就變得不一樣?”
從感官、體驗上傳遞產品性能:抓地性、耐磨耐造、抗風防水抵御低溫。
從感官這個角度,重新去理解代言人的契合,鏡頭語言 ,人物與戶外互動的方式種種亮點,更順理成章。
代言人選的好,不只是因為蔣奇明火了、要借他的勢,大家在廣告中看到的不是那日蘇、傅衛軍,就只是蔣奇明本人。
他愛沖浪、本身就很愛運動,又是個壯族人,少數民族的五官輪廓在戶外鏡頭中,就是更顯魅力。換言之他和品牌哥倫比亞、戶外自然能夠融為一體。他自己也說不介意被曬黑,“要不是有妝,我都想把臉整個埋在水里……”
圖源:蔣奇明
導演的鏡頭里,也藏了很多巧思:
開頭明顯是在致敬《宇宙編輯部》,只不過蔣奇明牽的不是驢而是伊犁駿馬。
每涉及到五感相關的鏡頭時,都會被「放大」:吸溜面條、蹭污漬、掰黃瓜、滿身泥點的越野車、少數民族教女孩說謝謝時發出的彈舌音、踩石頭過河前會試試穩不穩、各種各樣的木刺、用身體找平衡……
不是價值感、意義、向往這些概念太虛,是身體最誠實,不會說謊也不好糊弄,感受最能相通,人們更容易達成共識。
還有一點,那可是新疆啊。
2、 新疆、云南,兩個無需解釋的戶外天堂
除了海,新疆有全國地區的所有地貌。伊犁的旅游資源,又在新疆排前三。
有人說它是東方小瑞士,但是我更愿意用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電影《燃情歲月》的自然風光,和它相配。
對于品牌來說,「新疆」是公認的自然心智,不用介紹、無需解釋。
它是廣告片所需要的「場」,也能為品牌無聲背書。無論是戶外玩家 、還是旅游愛好者,都很難抵抗它的吸引力,廣告也能借此溝通專業用戶和泛自然愛好者,兩大人群。
第二篇云南行,也有類似的心智。
在地理敘事大方向下,短片沿用了感官營銷這一點。
望聞問吃~,吃米線、采菌子、打水漂、上次蔣奇明沒能把臉埋在水里,這次索性將臉埋進了草地里……
VLOG式的拍攝、具體的感官體驗,依舊動人。而且片子更短、敘事更簡潔,也更適合跨平臺投放。輕快的戶外體驗,也和columbia Transit 系列兼具城市機能風格與專業戶外功能,產品特性相適配。
哥倫比亞、蔣奇明這對cp還能鎖多久,他們的徒步故事還會去到哪里?
文章預計的結果和過程,都很樂觀。
2023年,哥倫比亞聯合雜志媒體@戶外探險OUTDOOR,出品手冊《去徒步》。內含7條由品牌精選的徒步路線、6個人物故事,以及更多徒步知識,品牌許多的營銷都由此展開。而蔣奇明去到的新疆、云南,正是手冊提到路線和人物故事涉及地,其中之二。
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哥倫比亞是想用蔣奇明的徒步體驗、廣告片,為強化 「徒步」心智,畫下最亮眼的一筆。
小蔣同學下一站會去到哪呢,五臺山還是進藏?拭目以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