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了個尬!穿狼爪的和喜歡《宇宙探索編輯部》的,都沉默了
冷靜了一周,還是覺得狼爪和《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孔大山的合作,有點三不沾。
一個多月前的大暑這天,德國戶外老炮兒JACK WOLFSKIN狼爪發布了一支與孔大山的合作短片。 場景很野外,短片從偽紀錄片的形式到氣質,也很還原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里的感覺。
當孔大山戴著墨鏡慢悠悠地說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配上晃動的手持鏡頭,強節奏的純音樂鋪陳,文藝范兒簡直拉滿,每一幀每一句都透著哲思內涵。
大暑|新銳導演,孔大山
但是,這片子到底是拍給誰看的?
評論區不少影迷一邊為孔大山接商務高興,一邊替他尷尬。
沒看過電影的以及狼爪用戶能不能看完片子都是個問題,更甭提這自帶門檻的偽紀錄片形和談話內容。而像我這樣喜歡電影也算對狼爪品牌有好感的路人孔乙己,本來是帶著“wow”的預期點開視頻,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
即使不全面,但不可否認這些聲音是真實存在的,就單純是為了這部分異見,讓我們試著找找到底是哪里變了形才導致這樣的三不沾?
1、中斷了節氣短片的系列感
先說說為什么要在大暑發布。
從今年年初開始,狼爪以24節氣為主題推出了一系列短片計劃。每期都會邀請一位與戶外行業有關的嘉賓,聊聊和自然相處的故事與感受。目前短片計劃已經進行到第14個、也是秋天的第2個節氣——處暑。
和孔大山合作的這支時長最長、最有形式感,孔大山也是受邀嘉賓中更具討論度的那位。從品牌的官方賬號上也能看到,這支片子在各個平臺的互動量都是最高的。
但是如果連續看下來,不難發現它在整個節氣系列中的尷尬。其他嘉賓盡管不是名人、行業KOL,講述自己的職業以及戶外經歷時,都能帶給人觸動與力量感。
看起來弱不禁風的00后實際是一個風暴攝影師,在茫茫草原上逆著人流追逐閃電、雷雨云層的時候,不比任何一個探險家遜色。
人物對應的是小暑節氣,那是雷暴最多的時節。
小暑|風暴追逐者,劉屹靖
農業經濟管理博士石嫣,同時也是一個農場主。在芒種這天,她從耕種與收獲、動植物繁衍的角度,給出了更有生命厚度的答案。
她說:“其實不是說土地不能給予我們足夠的食物, 而是它不能給予的是我們太多的欲望。”
芒種|高知新農人,石嫣
角色突破了精英中產的形象和普遍的價值體系,也打破了我們對戶外品牌拍人物短片時動則翻山越嶺、黃沙暴雪的印象。有人喜歡自然攝影,就有人熱衷聲音藝術;有人借助大自然溫和的那一面療愈,就有人通過挑戰、克服困境獲得力量。
既然和大自然有關的故事可以有這么多種,那為什么就不能是孔大山這樣的?
2、可以文藝,但沒必要搬用《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形式模板
其實單看合作,《宇宙探索編輯部》表達的內容——主角對于宇宙奧秘的探索、對意義的追問,和戶外精神之間非常契合——一個朝向宇宙發問,一個走向自然尋找答案,都有一種求真的態度。但是并不代表狼爪也要用《宇宙探索編輯部》那套路子講。
電影要虛構是為了擴大邊界,為故事提前畫出一片不被控訴的空間;人物半癡半仙在于給懸浮、不入世的的意義找一個恰當的承載者。先攪渾一團水,讓觀眾哭和笑,讓荒誕和可貴的真相混在一起才更加動人——這是藝術創作。
但是如果把這個邏輯,平移到品牌敘事里,難免造成好幾重尷尬。
01:形式大于內容,人物角色不明
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一個真實的人也就是孔大山的談話,感覺有點像皇帝的新裝。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在模仿電影,但他還要表現出導演這層身份,那【孔大山】到底是真實的人還是虛構的角色?
02:孔大山角色錯位,導演身份模糊
正如他自己說的,導演在自然里更多是想著如何改造這片空間,為故事所用。
但在鏡頭下他沒有新的“劇本”要講,又要在粗糲的大自然中去扮演一個他創作的角色,孔大山的能量感似乎倒退了好幾級,更像是個素人演員。單就是雙手抱胸這一肢體語言,就足夠說明他的不自在和心理防御。觀眾看著累,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想逃離的心,這時還要怎么去詮釋品牌和產品?
03:氣質變形,內容失真
當孔大山聊完自然話題后,冷不丁地從背包里拿出胡蘿卜和鐵鍋,最明顯的斷裂感產生了。胡蘿卜和鐵鍋的象征意義一旦脫離電影語境,幾乎是失效的。
好在身處大自然,孔大山也如實呈現了這些蒼白,沒有強賦其他涵義。但這份坦誠彌補不了內容的失真,也彌補不了那種既不為內容創作也不為品牌的尷尬。
評論區有聲音說孔大山太社恐,但片子觀感上的錯位和主角個人社恐不社恐關系不大,也并不是說戶外品牌不適合走文藝路線。
狼爪之前的項目中,瘦弱憂郁的樸樹同樣承載起了一個濕漉漉而有內在力量的短片。
狼爪×樸樹:《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成氣候》
廣告引用了高分文藝片《荒野生存》中廢棄的巴士意象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歸根結底在于,品牌被電影過強的設定困住了手腳,想要模仿而不得,沒太利用好孔大山這個資源。
而片子發布時已經是7月底,距離電影熱度高峰期晚了不止一個季節。節氣系列短片又是以紀錄人物為主,這就導致短片既沒能引起什么討論度,其過強的電影特色又使得其在品牌內容里顯得突兀。
當然所有的遺憾論調,是因為覺得它可能會更好。
如果短片沒有那么依賴電影形式,而從內容上呈現出更多孔大山的作者氣質,未嘗不是一種更有效的借勢方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