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別再亂玩梗,“背刺”年輕人了
脆皮,難道不是用來夾煎餅的嗎?原來還能形容年輕人“碰不得”的身體狀態,和“易碎”的精神狀態。
剛開始,在2023年末看到脆皮一詞的時候,覺得新鮮,也沒么多想。
久而久之,發現不同文章、不同報告里經常出現脆皮,調侃或者是概況當代年輕人的身心狀態,頭皮酥麻了起來。
在我看來,即便是年輕人自嘲的一句話,也不至于越炒越熱了吧?更何況誰會希望自己身心“脆皮”,恨不得健步如飛,精神抖擻,扛起大米噌噌上樓。
而且,自我調侃倒也無傷大雅,但一昧跟風是不是該停下來冷靜思考一下。把他人自黑的梗玩成流行,變成大眾談資,這樣合適嗎?
就我的認知來說,很多時候,梗是一種娛樂化表達,看過即忘,重在取樂?;蛟S是出于友好,想以玩梗分享,縮短溝通距離。卻沒想到,有時候玩梗失了分寸感,便是一種“傷害”。
從南方小土豆到脆皮,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明最近流行梗的影響,《娛樂至死》作者尼爾·波茲曼的觀點,指明方向。
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在于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因此,本文探討不是在于造梗本身,而是重在思考玩梗的邊界感。
一、玩梗,為的是群體歸屬感
先從目的來聊聊玩梗的意義,也就是個體和品牌為什么玩梗。
就個體而言,玩梗像是一場精神放松,短暫地從各種規訓和約定俗成的生活理念解決出來。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從學生、到剛就業的上班族,再到企業中層管理者,面對的壓力各有所異,但在玩梗上,多數人想法一致,為的是圖個樂呵。
這讓我想到弗洛伊德的一個理論:人在文明世界生活的代價,就是壓抑自己的欲望。但精神能量是會流動的,壓力越大,就必須尋找出口。
放眼當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難讓人慢下來。很多人蹦著一根弦,忙得像陀螺根本停不下來。玩梗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高性價比,低時間成本的解壓方式。無論是與好友的聊天界面,還是某個熱火朝天的評論區,發出一句熱梗,已然參與到一場娛樂派對中。
“你人還怪好嘞”、“嗎嘍的命也是命”、“尊嘟假嘟”、“發瘋”,一提到這些梗,是否記憶猶新?是否有一種它們在社交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感覺。事實證明,玩梗是當代人放飛自我的情緒出口。
不僅如此,玩梗還在于圈層歸屬感。有些梗,僅限特定圈層可知。像二次元梗,一些來自經典動漫的名場面,比如高知名度動漫《灌籃高手》里的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p>
懂特定梗的人,自然被劃分到同一興趣圈層,建立社交連接。
當然,也有不同類型的梗混在一起的娛樂大雜燴,具有普適性。上海萬圣節,又稱為萬梗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互聯網熱梗隨處可見,“哪里貴了”的個人COS、喪到面容慘白的乙方和甄嬛傳名場面等等,討論排山倒海,帶起一波“發瘋”潮流。
對于大眾來說,玩梗既是解壓方式,又是找到興趣圈和融入主流的途徑。
大眾興趣喜好,引導品牌做內容方向。品牌下場玩梗,為的是積累社交資產。
從樂樂茶的發瘋營銷,到淘寶辦的金桃盛典,品牌捕捉年輕人樂于討論的梗,加到營銷溝通里,戳中爽點,想與他們玩到一起。
做溝通,做營銷,很大程度上從大眾生活中來,回到大眾生活里去。品牌玩梗,旨在與受眾一拍即合,雙向輸出,激發更多聲量。
到這雖然闡述更多的是人和品牌通過玩梗,獲取到正向力量,但需引起重視的是,對于含沙射影的梗,不該一昧跟風,無意中背刺他人,尤其是品牌,一方面,踐行企業責任,傳遞正能量;另一方面,時刻敲響警鐘,避免長年累月的好感,一朝散去。
二、玩梗借勢,避免反噬
沖浪第一線,品牌玩梗,是想借更多的勢。
然而,不加思考地玩梗,就是在“玩火”,勢沒借到,反倒讓自己“元氣大傷”,因為玩梗翻車帶來的影響是連續的、是長時間的。
所以,前面聊了“為什么玩?!保诰虼蟊娦睦韯右蚝推放仆婀5穆淠_點,是為了現在討論“怎么玩?!保犯菰?,才好有的放矢,做到有邊界感的玩梗營銷。
那如何衡量品牌玩梗的邊界感?在我看來,有兩個方面需引起重視。一個是面向大眾,沒有令人別扭不適的點;另一個是對照自身,沒有品牌形象的割裂感。
首先,品牌玩梗的基本是尊重大眾,視角不該是俯視。舉個例子,打工人是我們普通人累死累活地工作時,用以自嘲,過過嘴癮,放松一下的梗。用戶在自己的社交圈玩梗倒也無妨,但要是品牌官方玩起打工人的梗,那就是“傷害”效果拉滿了。
2020年,某個高端車企品牌曾在微博,說道“我加滿油了,你呢?打工人?!币粫r間,引起網友們的不滿。
短短幾個字,不像是平等的關心,像是夾雜不屑的炫耀。盡管官方并無此意,但語言傳遞給大眾的感覺,是高位者對“我”的指指點點,變成莫名其妙的打擊,自然激發大眾心理層面的抵抗性。這換誰,誰都心里都不是滋味。所以即使品牌后來重新編輯內容,也難消網友們心里的怒火。
其次,品牌玩的熱梗,要與品牌調性相契合。雖然互聯網熱梗層出不窮,但品牌心里要跟明鏡一樣,需要辨別力。哪些梗玩起來像生搬硬套,哪些梗玩起來有順水推舟之效。
以瑞幸2023年情人節做的新品營銷舉例。當時,瑞幸在情人節出了款新品,名為帶刺玫瑰拿鐵。劃重點,帶刺玫瑰。脫口秀演員何廣智,曾有個經典段子:我可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啊。關鍵詞觸發合作火花,這不就巧了嘛。因此,網友們在線“催”瑞幸趕緊與何廣智合作。
懂梗的瑞幸,不負眾望,沒過多久就官宣何廣智為新品代言人,再次掀起討論熱潮。能明顯感受到,瑞幸這場玩梗玩得很自然,絲滑地就跟年輕人玩到一起。當然,這里面有網友隔空喊話的功勞,但我覺得也來自于瑞幸一直以來彰顯的年輕定位,和個性有趣為核心的營銷溝通。
在玩梗上,品牌要做的是行為積極化和衡量化。即便如今的我們需要情感力量,需要娛樂釋放身心,但不能因一時之快,模糊該守住的邊界,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發疏離。
因此,品牌玩梗不是圈地自萌,而是眾樂樂的精神放飛,核心在于經營公共關系,在拉近與大眾心理距離的同時,更在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結語
當梗變成一種流行元素,品牌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借力打力,也就是不再局限于已有的熱梗,自己造梗玩梗,用鬼馬討巧又不內涵他人的梗,吸引網友們分享傳播。麥門文學,便是有力的證明。從一開始落后于瘋四文學,到現在與其肩并肩,甚至有時更勝一籌,足以說明有意思、有邊界感的梗,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