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一條魚,探索現代品牌敘事之道
在9月底舉辦的2023金瞳獎內容盛典中,勝加集團首席創意官周華安(華sir)帶來了主題演講《救一條魚,探索現代品牌敘事之道》,并參與美團專場的圓桌討論《在生活中,講述品牌故事》。
感謝金瞳獎的邀約,久違地在線下與數百位朋友們面對面相見,比輸出觀點更珍貴的,是終于又有機會一起思考我們的工作、交流探尋新的可能性。我們花了些時間把現場華sir主題演講部分的內容整理成文,也相信他的真誠分享,值得被分享給更多人。
↓
對于品牌敘事,我個人的定義是:品牌/產品為主體的內容營銷所使用的敘述及表達方式。
當然,我們的工作遠不止這個定義那么簡單。和品牌合作過程中,會涉及戰略、策略、定位、銷售等多方面因素,最終影響到品牌敘事,所以這次聊的僅僅是一個切片,讓我們把關注點聚焦在「品牌敘事」本身。
今天,品牌敘事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對手,對手就是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以個人為主體所發出的「個體敘事」。在個體敘事的黃金時代,品牌敘事顯然有些尷尬與慌張。作為代理商,我們接到的許多任務都會受到個體敘事的巨大挑戰,例如消費者注意力的爭奪、品牌認知的增強、如何破圈等等問題。
品牌敘事常常會借力個體敘事(例如KOL合作),但品牌又不能把話筒完全交給個體敘事,因為這會帶來更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所以,盡管困難重重,我們依然需要去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下、當品牌作為第一人稱發聲時,品牌敘事如何 “活”下去。
海邊沙灘留下了許多魚,奄奄一息。
一位老人看見了,雙手捧起一條魚,將它放回大海,又去幫助另一條魚。
一位年輕人看見了對老人說:“別干了,沙灘上那么多魚,你救得過來嗎,有什么用?”
老人說:“對于我手里這條魚來說,有用。”
借一個略顯老套的故事引出今天的主題,在品牌營銷傳播領域,我們同樣面對著沙灘上數不清的魚、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境。「救一條魚」的隱喻,有兩層含義:
第一,救眼前這條魚——不要去想所有的魚,停下對內容能否破圈的“焦慮”、放下期待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貪心”,從眼前的事情做起。
第二,怎么救這條魚?把它扔進大海里——如果把品牌敘事比作一條魚、品牌敘事之道好比大海,這個大海,(我階段性地定義)就是品牌與人們的相生之道。所以,找到一種具有長期性的相生之道,持續賦予內容生命力、讓品牌敘事“活”下去,是值得關心的問題。
01.從廣告到窄告
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隨著電視等傳統中心化媒體時代的消逝,廣告已經難以再做到讓所有人都看見并記住,而漸漸變成「窄告」。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一種品牌敘事的定心。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在處理課題的時候,要敢于做出取舍、劃定清晰的邊界,內容不是面向所有人做傳播。第二,要有具體的對象、具體的關系,才能把窄告做到最充分。
展示一個或許不會出現在什么創意獎項中的案例,是勝加與平安樂健康的合作。由于品類和業務的特殊性,在和客戶溝通的最開始,我們就清楚它不是一個刷屏內容、甚至也未必是大家樂意轉發的內容,但我們界定了溝通的對象、目標、包括策略和品牌的長期愿景“讓看病不再麻煩”。
完整案例查看:平安樂健康品牌上市傳播:讓看病,不再麻煩
這是典型的窄告,沒有這些需求的我們平時甚至未必會完整看完這樣的廣告,但它對現階段的平安樂健康很重要。首先作為新興的業務,應該讓有需要的目標消費者以及潛在消費者知道新業務是什么樣子;其次醫療健康服務市場魚龍混雜,平安是以專業為本的品牌,那么平安樂健康在該領域的專業性需要讓大家了解。
找到品牌具體應該去做的事,而非一味思考廣告創意所要做的事。我們的手法可能有點“老套”,但紀錄式的風格是適合這個窄告的,讓這些從事陪診/ 線上家醫/ 陪護的專業人士出現在大家面前,讓消費者感受到他們的專業和用心。項目很幸運也得到了客戶的認同,愿意去做這樣的內容、投放在適合的新聞與社會媒體,向社會做這樣有內容的輸出。
02.從利己到利他
這里談的,是品牌敘事的誠心。不是刻意建立人設,而是實際幫助到我們的目標對象——這是一個說出來簡單、道理人人都懂,但實踐中卻非常難、現代品牌敘事又極其需要的特質。
我們經常接到許多brief,站在當局者的角度都會認為是利他,一旦多些反思,就會察覺其實本質上是利己的,這也是消費者經常對許多內容產生“你無非是想賣貨”之類反饋的原因。
完整案例查看:美團買藥《真的值得更多人知道》
在美團買藥的案例中,有許多“貌似利他”的可能性:24小時服務、平均30分鐘送達、深夜買藥等等。只是圍繞這些講出來,已經看過無數類似訊息的普通用戶會動心嗎?
《真的值得更多人知道》切換一種視角,真誠地告訴用戶有了美團買藥的服務,你可以幫助到老家的父母、獨居的閨蜜、身邊的新手爸媽……在這個敘事里,以受眾為主角、幫助他成為了一個利他的人。
做我們自己覺得有用并且能夠幫到更多人的內容,不停留在表面的宣言、而有真正利他的行為,這是重要的思考。
03.從物到人
關于“同理心”的探討已經非常多。我們大部分時間處理的都是產品或服務這類“物”,它需要跟人去產生和建立關系。所以站在這個角度,我認為品牌敘事的同理心,是尋找物與人真正的共生關系。
完整案例查看:美團外賣《媽媽愛花 我們愛她》
許多人看完這支廣告后都對“媽媽愛花”有所共鳴,因為最好的物與人的關系,是感覺渾然天成的,優秀的創作本質上要把產品與人勾連上。
完整案例查看:美團外賣《為什么父親節,要送爸爸一束花?》
和“媽媽愛花”所有區別,今年父親節的“爸爸愛花”反而更多地反映了大家會遇到的挑戰:對于某些商品,深入挖掘時卻發現似乎它和人的“相關性”并不大。
許多時候不可避免要奮力地塑造和促成關系,但能否在過程中做得更加順暢?這可能是考驗創意人的地方,如何找到并構建一種聯系,把弱相關甚至不相關的物與人連接起來;也是在現代品牌敘事中,我們需要想在前面、專注琢磨的地方。
04.從平面語言到立體語言
在我看來最重要、也最難的討論,是關于語言本身。它代表敘事的創造心,因為從歷史來看,我們一定還處在發明新的品牌敘事語言的早期。
我在歐洲中世紀后各階段繪畫作品的展覽上,看到對帆船的刻畫由寫實主義到立體主義的風格變化;不同時代出現的繪畫風格可能就像早期和現階段的不同敘事語言。傳播環境的變化召喚敘事語言的進化,品牌和產品需要量身定做獨特的敘事語言、風格與對話系統。
因此,重新發明品牌敘事的語言是一個關鍵特質。它是品牌和人們共生關系的第一接觸面。語言并不僅僅指文案,而是構筑起敘事的所有“材料”。語言本身也是品牌的差異化和護城河,想想偉大的領袖、實力派的演員,鮮明的語言和言說風格,讓我們認出和記住了他們;許多音樂、影視、文學作品傳遞的母題和道理可能是大家早已熟知不為所動的,但內容卻依然令人或感動或狂熱或深思,其吸引力的第一來源也在于語言的風格與構成。
完整案例查看:大眾點評×李雪琴:史上首個啥都不好使的大使
大眾點評的案子里思考了很多語言,“不好使大使”的反套路、貼合代言人特點的東北式吐槽、視覺的呈現方式……對語言做巧妙的嫁接,從而產生戲劇張力。
如果說前面提到定心、誠心、同理心,屬于理念層面的塑造,那么敘事的創造心則是需要不斷錘煉的“手藝活”。盡管還處在早期階段,但隨著更多的實踐、跨領域的融合、年輕力量的涌現,相信品牌敘事的語言會更加興盛。
-
或許,我們今天的工作就是在救一條一條魚。嘗試建設一條品牌的敘事之道,將品牌帶入敘事之道的大海中,建立品牌與人的共生關系,流量也會因此而源源不斷。
去摸魚了,謝謝~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