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宋:創辦一家小公司,并且活下來
來源:小馬宋
跟一部分創業者聊天,他們常常不停地說自己創業很難。
其實我不喜歡這種態度。我當然知道創業很難啊。我創業過三次,難道我還不知道創業難嗎?
不要老抱怨創業難,要是老抱怨,你就別創業了。
因為創業容易的話,那大家不都發財了,憑啥是你呢?對不對?
這一篇,就聊聊我過去創業的經歷。
01
前情
先交代一些前情。
2011年,我在廣告行業八年了,那時我正在藍標做策劃總監。但自己感覺廣告公關行業在走下坡路,加班多,收入一般,所以決定離開這個行業。
談過幾家公司,都不是很理想。那時也比較迷茫。35歲,太太已有身孕,父親車禍失憶,母親身體不好,像個苦命的中年人。
其實當時只是抱著想要改變的想法,也沒有明確的規劃。后來在微博看到一條招聘信息,一個創業團隊在找一個市場合伙人,跟創始人馬源簡單了解后,我決定試一下。
那時候正值互聯網創業大潮,而我以前做的是傳統廣告。總的來說,就是感覺那邊發生了事很多,可又跟自己沒啥關系。自己也沒想得跟清楚。但總覺得應該去互聯網看看,所以決定加入這個團隊。
02
一次全“交大”班底的創業經歷
馬源那時公司團隊在上海,我在北京,他答應我半年后公司搬到北京,我就先去了上海。
其實前后腳,跟馬源聊過后,暴風影音的馮鑫也面試了我,他當時跟我聊得很好,馬上要我入職,而且答應給我一些暴風的股份。似乎看起來暴風更靠譜,但覺得已經答應了馬源,所以還是決定南下。
我們當時做的那個網站,是模仿一家美國的社交問答網站,叫formspring,一年在美國做了2800萬用戶。馬源當時是哥大的研究生,因為被扎克伯格的創業故事鼓舞,拿到徐小平老師的一點投資后立刻休學回國來做這個模式。
另一個技術合伙人叫李鴻,原來在微軟工作,他倆都是上交畢業,而我是西交畢業,也可以算是全交大班底。那時候雖然拿了徐小平老師的投資,其實只有區區10萬美元,我們四個聯合創始人,加上一個員工,還有創始人的女朋友,共6人。
創始人團隊的工資,我們叫按需分配,就是多少錢夠你生活,你就領多少。
馬源是創始人,比較年輕,生活壓力小,一個月領3000塊。我因為有家室,支出略多,所以領6000。
我們最早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拖鞋門對面一個小區辦公,租了一個三居室,客廳用來辦公,我從北京跑過來,就住在公司,馬源也一起住公司。馬源還拉了他女朋友幫他寫代碼。我負責給大家做飯,每天要去菜市場買菜,跟上海的阿姨討價還價。
那時候,我們要做一個面向大學生的問答社區,為了獲得第一批用戶,我們充分利用在上海交大的資源,因為馬源是上海交大畢業的。他天天去交大給那些大學生演講,由此招攬了很多學生追隨者。我本人并不擅長交際,而馬源特別擅長交際,當時認識了挺多上交的創業者,其中有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在上交附近做學生外賣。老板還跟馬源他們一起打過德州撲克,這個項目就是后來的餓了么。
我們找到了一個朋友叫朱楊,他是交大的社交達人,外號叫“朱5000”,就是說他在交大認識5000個人。我們還找了一個兼職的員工,叫仇魯,他當時是人人網的達人,因為做“真實校園美女相冊”有好多粉絲,也認識很多美女。這就是我們當時的全部推廣班底。
當時,我們想先拉交大的一些校花注冊來增加人氣,所以仇魯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為了拉校園的大學生來注冊,我們還跑到大學的廁所里去貼傳單。我自己就跑到北航(后來公司搬到了北京)的教學樓廁所里貼廣告,很快都被清潔阿姨清理掉了。
有一次,我們去上交新聞學院請教魏武揮老師,他是當年博客大巴的創始人之一,后來公司賣了,到上海交大做老師。他說你們做社交肯定做不起來啊,因為融資太少了,做社交至少要融一億人民幣以上才行。而我們只有十萬美元。
我們不聽勸,本質上是沒什么商業和公司經驗,僅僅憑一股子勇氣和夢想。后來才明白,魏武揮老師說得對。
這像極了我今天教育那些年輕創業者的情況,但他們不會聽的,和我當年一樣。
03
都要倒閉了,我們卻又拿到了融資
12年初,冬天,我們公司搬到了北京。
來北京最早租的辦公室,在惠新西街附近,李鴻兩口子,馬源一對,還有另外一個程序員吳林夫妻倆,都從上海搬家到北京。仇魯沒有過來,女朋友不愿意搬家,他后來進入了公關行業,也創辦了自己的公關公司。
那時我家在北京也是租的房子,在中央音樂學院南邊的槐柏樹街一個破舊的小區里。回去當天,我媽煮了一鍋大閘蟹,給馬源和他女朋友帶了幾只。送他倆走的時候,我記憶尤深,因為路燈下的北京,霧霾繚繞,像世界末日。
來北京后,3月份,我孩子出生了。每天晚上要伺候他吃喝拉撒,白天還要在公司干活。睡覺太少,撐不住,我就在公司搞了個行軍床,每天中午去睡一會兒。
孩子出生了,公司卻沒有啥進展,還在開發階段,我并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因為我那時不太懂互聯網。那時做網站要埋關鍵詞,做互鏈,搜索優化,看熱點圖,還要畫網站產品原型圖,我以前干廣告,對這些一點都不懂,都是慢慢學會的。
后來這個模式被證明有問題,我們一致認為做不起來,所以關了網站。這個項目從立項到關閉,大概兩年時間。
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下一步該怎么辦?
徐老師的錢,已經花完了。慶幸的是,我們又融到了一筆錢,當時投資方約定投資總額600萬人民幣,第一筆300萬到賬了。而我們的網站馬上就要關門。
為什么我們的項目關閉了,卻拿到了另一個基金投給我們的600萬人民幣?
其實,十年前正好是VC們的狂歡時期,那時候拿到錢要比今天容易很多,尤其是互聯網項目。
另外呢,我們的創始人馬源,我說過擅長社交,他的BD能力相當出眾,加上當時我們模仿的那個美國問答網站,也是發展迅速,所以投資人決定投我們。這筆錢,其實是投給問答網站的,那個時候叫樂問網。
當然天使投資很多時候都是廣撒網,有的是投賽道,有的是投團隊,至于具體的項目,真的不太重要。尷尬的是,當投資談下來,我們的網站卻決定要關閉了。
我們幾個合伙人,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決定接下來做什么。
04
重新出發,創辦第九課堂
這一次,我們相對理性了一些。
而且那時我讀過了《精益創業》那本書,知道了MVP(最小可行性產品)這種方法,還看了一些別的跟創業有關的書,比如孫陶然的《創業36條軍規》。
我們思考的是,目前社會上還有哪些問題是沒有解決的。然后,羅列了一堆我們認為的痛點,比如白領中午吃飯的問題,我們想過做外賣,但發現我們沒這個能力。
后來我們還是從美國的一個創業模式那里獲得了思路,那家公司叫skillshare。簡單來說,就是找一幫有知識和經驗的人來網站上開課,收費,然后我們抽取傭金。后來我們取了一個名字,叫第九課堂。
因為資金有限,我請我前奧美的同事幫忙設計了一個logo,價格便宜不少。這又是另一個開始,也算是我第一次從立項就參與的創業項目。
第九課堂后來真的做出了一些成就……簡單來說,就是你有一些能分享的技能或者知識,你就可以來開一門課,然后定價,招募,報名,講課。收入歸你,我們抽取9%的傭金。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早期的知識付費,不過我要補充一下,這個講課是在線上招募,線下分享。
我們認為這事情可以干,有幾個理由:
首先,大家學習知識的需求,確實存在。
第二,我們四個合伙人,每個人也都有能分享的知識,可以先從我們四個合伙人開始。
第三,馬源的優勢就是善于交際,他前期可以拉很多人進來分享。
第四,在北京,我們找人分享也有優勢。
所以我們決定干第九課堂,網站開始重新開發。
如何把一家網站推廣出去呢?
我們當時拿到了第二輪融資的第一筆,300萬。顯然錢也不是很多,因為那時候我們還需要找網站設計師,招募更多的程序員,前端后端都需要(早期開發的樂問網站,界面實在是太簡陋了)。算下來,還是緊緊巴巴的預算。
那時候我面試了一個祖籍山東的小伙子,他剛從大連剛來北京,原來在一家游戲公司畫原畫,想來做網頁設計。后來,他跟我去了暴風影音,再后來跟我一起創辦了小馬宋,他就是今天我們公司的創意合伙人王洋。
因為錢不多,所以推廣還是需要低成本甚至是免費的。網站還在開發中,只有一個歡迎界面,我首先從自己朋友開始下手,把過去4A公司認識的同事和過去公司的老板們都拉進來講課。馬源到處去找人來上課,作為我們的儲備講師。
第九課堂上課的情形
我一個是先把網站關鍵詞設置好,參與網站的原型設計,另外,我們注冊了官方微博第九課堂。
馬源確定一個講師,我們就在微博上開始介紹“第九課堂認證講師”,因為有些老師在微博上也有影響力,所以他們也可以轉發,也就在同時宣傳我們。
那時創業咖啡店很火,中關村那里有兩個著名的創業咖啡館,一個是車庫咖啡,一個是3W。
當時有一家專門報道互聯網創業的媒體叫36氪,受關注度很高,我想能不能讓36氪報道一下我們第九課堂。我從36氪的網站了解到他們的報道流程,你可以寫郵件介紹自己,它們會根據情況采訪。
另外我了解到,36氪的主編,每周二會去車庫咖啡跟創業者聊天,于是我就在周二去車庫咖啡跟當時的主編王壯見了面。我跟他介紹了第九課堂的模式,但因為我們還沒開課,他覺得沒有太多可講的內容。
后來我跟他說,我們已經拉了200個大公司總監級別的人成為了第九課堂的認證講師,他們分享的話題五花八門,我給他講了講,他覺得這個有意思,于是就寫了一篇報道文章。
這篇文章一出,我們這個小網站就被擠爆了。因為租的服務器很弱,結果就宕機了。當時我才意識到媒體報道的威力。而且我們網站當時只有一個歡迎頁面,沒有任何內容。
我覺得不行,就跟技術商量,把第九課堂官方微博的鏈接放在第九課堂首頁,這樣流量進來也不至于浪費。通過這個,我們第九課堂微博獲得了第一批關注者。
后來我就在很多媒體上,推廣第九課堂,而且都是免費的。怎么做呢?
就是自己寫文章,分析所謂在線培訓的商業模式,然后就提到國內目前做得比較好的網站,當然主要是介紹第九課堂。
百度百科上還有當時上課的合影
我用筆名給虎嗅、鈦媒體等創業媒體投稿,確實被采用了很多次,這讓第九課堂的名氣漸漸有了一些。后來我買了一本《第一財經周刊》,這本雜志當時很火,我把雜志上的編輯聯系方式都記下來,然后發郵件給他們介紹我們的商業模式。
第二天,就有記者給我打電話,要采訪我,他們雜志有一個欄目叫《好想法》,專門報道那些好的商業點子。
我認識了很多記者,也認識了很多互聯網圈子的人。最早的第九課堂推廣幾乎沒有花任何費用,都是我自己寫文章投稿,或者跟記者聊天換來的免費報道。我們的用戶和微博粉絲也一直在增長,也就有了自己的傳播陣地。
第九課堂開的第一堂課,是時間管理專家紀元老師的“如何做到早起早睡”。這門課成為第九課堂一直在開的課程。
這是后話。
05
當年戰略上的無知
說一說我當年戰略上的無知。
第九課堂開的第一門課,是紀元老師的《如何做到早起早睡》。紀元是做時間管理的,他這門課成為第九課堂持續最久的一門課。
第一次講課,就在第九課堂建外SOHO的辦公室,大概有十個人報名,價格我記不清了,應該是99。后來為了讓這門課有趣一點,我們搞了一個獨特的形式,就是早晨七點開課,如果學員能在七點前到,那就可以領取一份免費早餐。
那時候建外SOHO有一家711,我和我們公司的同事就一早去,把豆漿和包子買好,陪學員一起上課。
第九課堂上課的情形
其實算下來,一堂課我們也就能抽一兩百的傭金,怎么算都是賠錢的。
但這門課有很好的口碑,大家覺得這么上課也很有意思,成為第九課堂早期的招牌課程。
接著我們還開了各種各樣的課,包括excel技巧,時間管理,HR,魔術,社交傳播,創意,MBTI,職業規劃,產品經理等等。
老師怎么來呢?那時候馬源一個人已經無法應付這么多的對講課老師的需求,于是我們新招了幾個同事,負責開發分享的老師。
渠道其實就是豆瓣,微博上的各種紅人,以及我們認識的朋友和他們轉介紹的老師。我去開發一個老師,就是先瀏覽他過去的社交媒體內容,覺得有料的,我就私信他,請他來講課。
當時在第九課堂講課的人,今天還有挺多知名人士。包括水滴籌的創始人沈鵬,搜狗輸入法之父馬占凱,講學習方法的成甲,做時間管理的永錫,做投資的馬文亞,講MBTI的彭瑩,首個騎車環游世界的華人李峰,有門廣告的創始人王小塞等。
因工作需要,我必須自己去開發老師,這讓原來社恐的我鍛煉了社交能力,也讓我開闊了見識。每個講師,我都要提前跟他們溝通,從而學習了各行各業的知識和見識。可以說在做第九課堂那段時間,是我個人見識和認知提升最快的時間段之一。我自己也在第九課堂開設了一門分享課,講廣告文案的寫作。
當時同學們在第九課堂上完課,做的課后摘抄
這門課收費199,一次能招十幾個學員,我自己能賺幾千塊。對我來說那是一筆挺豐厚的收入,畢竟那時候我從公司也就是領6000塊工資。
老師的問題,慢慢解決了,也有一些主動過來開課的人,但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模式的限制。
大部分老師可以開課,但他們很難找到一個能分享的場地,因為我們是線上招募,線下授課。
這種模式讓老師不容易開課,又很難大規模發展,局限在北京,想去上海就必須開個分公司在那里。線上課的話沒有人數和地點限制,線下課的限制就太大了。
其實那時第九課堂的課很新穎,許多網友呼吁到他們的城市開課,那是2012年的事。
我們為了找到分享的地方,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找那些有公司會議室的分享者,我們還跟許多咖啡店達成了協議,我們幫他們吸引人去聽課,而他們免費提供場地。但這些都不是根本解決方案。
其實,當時已經有了另一種培訓方式,就是在線授課。那時候需要自己搭建一個直播間,建立在線教室。有幾個做在線教育的同行就是這么干的。
但我們模仿的那家美國公司不是這個模式,如果改變模式,網站要重新開發,而且我們覺得在線聽課氛圍和感受不夠好。今天看起來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方向,那時候我們就是無法下決心改變模式。
第九課堂上課的環境之一
不過即使做得并不好,第九課堂當時在在線教育這個領域還是挺有名氣的。
我們被搜狐教育頻道評為2012年在線教育公司的前三名。我們還接到了哈佛大學舉辦的世界在線教育大會的參會邀請。
當時的滬江網校,好未來等公司,也對投資我們有興趣。不過我們比較實誠,跟好未來幾個董事見面時,說我們自己也沒摸索清楚這個模型,這件事就沒有了后續。
今天回頭看,如果當年改做在線教室授課,我們應該有很大的機會做成一家大公司。
但我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我們,真的沒有這種戰略的判斷能力。如果湊巧做了在線授課也不過是運氣好,湊巧做對了方向而已。
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也不完全正確,不是我們在戰略上懶惰,而是我們沒有這個戰略判斷能力。
我們那時候從戰術上來說是做得不錯的一家公司,第九課堂也是一家很多人喜歡的公司,但戰略上完全錯了,就算我們再努力,也不會有啥大結果。
而更可悲的是,我們自己也完全不知道當時的自己做錯了。
所以說,這就是所謂的: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恰恰需要非常高的認知。
06
第九課堂當時是如何做宣傳的
我們創辦網站的早期,通過向創業媒體投稿獲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
那在第九課堂真正開辦之后,我們是怎么做宣傳的呢?
那個時候,我們也沒有多少錢,所有的宣傳還是要考慮回報率,且要低成本。其實也沒什么大的秘密,就是不斷尋找能宣傳到你的資源,努力去爭取。如果沒有錢,那就只能拼時間,拼體力,拼精力。
第九課堂上課的情形
我們公司所在的建外SOHO,是第一個辦公樓集群,大概有幾十棟,我當時想,這幾十棟大樓里邊的人,不就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嗎?
那我們能不能讓所有的辦公樓下邊,都貼上我們的海報呢?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們真的做到了。
有一天,我看到建外SOHO街道辦事處,在建外SOHO做了一個講座,主要是講理財方面的內容。我當晚就去參加了,活動結束后,我跟工作人員聊了聊,我問他們辦活動找老師方便嗎?他們說,不好找老師。我說我可以幫你找老師,但是你們能不能把我們的宣傳海報,給貼到建外SOHO所有的樓下?后來,我就見到了街道辦事處的書記,這個書記說,挺好的,她說你只要給我海報,我讓人幫你貼就好了。
我們后來把我的文案寫作課,專門做成了一個大課,收費一兩千塊的那種,為了宣傳這個文案課,我們在微博,豆瓣等等平臺開始做推廣。
那時候,我們先后招了兩個負責推廣的員工。
第一個叫郭文龍,他原來在美團負責推廣,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小孩兒,不過他擅長項目拆解,雖然沒太大靈氣,但能把一件事像推土機一樣推進。后來他離職到了山東濰坊,也就是我的老家,在那里做了一家公司,主要是在淘寶上給人裝系統,一年也有個百萬級的收入。
第二個叫王興華,他原來在一家面向大學生的培訓公司,離開第九課堂后去了深圳,現在是深圳順道出行的CEO。
還有,我們那時候有了一位新的合伙人,叫黃有璨,也就是后來《運營之光》的作者。
第九課堂還有過一個運營負責人,后來也做運營方面的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的網名叫飛魚船長。
當時我們做的第九課堂的招聘海報
為了傳播我們的文案課,我開始寫一些有趣的長文,就是后來的《一個文案的自白系列》。
第一篇文案,當時付費給一個廣告領域的微博博主發,因為很有意思,結果被瘋轉。當時的大V羅永浩和李開復都轉過這篇內容。
發現這個東西有效,我就開始持續寫這個自白系列,后來一共寫了8篇,大概一兩個月寫一篇,每一篇都成為業內被大量傳播的內容。當時因為做了一些付費傳播,我覺得這個內容很多人看,報名的人數卻有限,這些流量有點浪費,于是就注冊了一個公眾號,開始叫中國文聯(中國文案聯合會簡稱),后來改成了小馬宋。做推廣時,就帶了這個公號二維碼,這就是我公號第一批粉絲的由來。
我做公號也是受了沈鵬的影響。當時沈鵬在美團沒太多事,就注冊了一個做營銷方面的公號,結果注冊完了就忘了密碼。幾個月后他想起來了,打開公號一看,沒發一篇文章,已經有了6000多粉絲。那是一個公號的紅利期,沈鵬那時候在我們這里講公號的經營,我就跟著他注冊了一個。后來沈鵬開始負責籌備美團的外賣業務,他那時還過來跟我聊外賣的業務模型,再后來離開美團創辦了水滴。
那時我們想做大學生的業務,給大學生講廣告文案。王興華就聯系各個學校的學生會,他們有請人去做講座的需求。我們就到各地大學去巡講,給那些廣告專業、營銷專業的大學生講課。
我記得兩個月時間,我和興華跑了好多城市,講了60場講座,這是我微博第一批粉絲的來源。那時候要省吃儉用,住宿都是經濟型酒店,我跟興華住一個標間,他后來跟人吹牛逼說,跟小馬宋睡了很多次。有時候是一天兩場,一般一場都有200人以上聽課。北京,石家莊,廊坊,保定,煙臺,威海,濟南,鄭州,西安等城市我們都去過,從民辦大學到中傳,北大這種名校,各種學校我們都去講過。
今年我們簽約了一個客戶,他們負責市場部的一個同事,就是當時在北大聽我講課的一個廣告系學生,這個故事生動地向我們詮釋了“今天的成功其實來自昨天的努力”那句話。
我以前社恐,但因為需要去找老師,所以訓練了我社交的能力。我也不擅長演講,但因為講了60場,我的演講能力也大大提升了。
有人問我當時怎么推廣,其實辦法都很土啊,就是一場一場講,講同樣的內容,都要講吐了。我們那時候還聯系了豆瓣小組。豆瓣有很多文案、廣告類的小組,我們就跟組長聯系,把我們的廣告帖子置頂,一個置頂帖,一周費用是200塊。我們找了許多這種豆瓣小組的廣告。我們還在頂尖文案,數英網等等投放過廣告,其實都不貴,主要靠內容撐著。
要說傳播,也沒啥神秘的,就是找到你的目標顧客常去的地方,向他們發送信息就好了。我們也做過一些爆紅的帖子,但是更多的是一個一個活動,一個一個媒體博主的投放廣告,一場一場的講課帶來的業務。
那時候賺不多,不過一年也有幾百萬的收入了,至少不是一家純燒錢的公司。
07
終章:我退出了第九課堂
第九課堂,是當時很有趣的一家知識分享網站,也有了很好的口碑,知名度也還不錯。
但問題是,它的發展有很大的瓶頸。因為線上發布-線下開課,這個模式,讓它的講師人數和聽課人數,不可能太多,第九課堂單靠抽成是無法存活的。
如果按照9%的傭金,網站的流水至少要到1億以上,這個公司的收入才能到千萬。而1億的流水,按照我們的計算,一年至少需要在線下進行5萬次授課才能做到,如果我們固守在北京,且只做線下授課,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那時有三種改變思路。
一種是去上海廣州等城市開課,那授課量就能上來,但是這種拓展方法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就是說我還是需要同樣的一波人到廣州上海去,才能開出今天在北京同樣的課程,這條路不通。
一種是做直播間、在線授課。我當時也跟馬源討論過,我認為這是唯一的道路,因為哪怕沒有利潤,也能大規模增加用戶量,這是當時典型的互聯網思考方式。
但我們幾個人最后沒有后達成一致,決定不做線上授課。
第九課堂上課的情形
還有一種,是被逼出來的。
因為第九課堂既沒有大規模擴張,也無法實現盈利,那就選擇先盈利。后來我們開的課,實際上是在第九課堂的講師中,篩選出那些受歡迎的老師,把他們作為我們的老師資源,然后大規模開設線下課程。
第九課堂本質上,做成了一家培訓公司。主要的培訓方向,就是職場技能,比如辦公室軟件技巧,PPT設計,時間管理,運營技巧,HR,文案寫作等等。
我跑了60場高校演講,就是為了宣傳文案課。當然我們確實盈利了,盡管也不算多。另外,由于我個人的考慮,我覺得對創辦一家培訓公司沒有興趣,這與創辦一家在線技能分享網站是兩回事,所以在2013年底,我決定退出第九課堂。
其實我們的技術合伙人李鴻是最先退出的,他后來去了獵豹,趕上了獵豹上市,也是挺好的前程。我退出后,因為早年暴風老板馮鑫面試過我,他說我可以隨時去暴風,我先是給暴風做了幾個月顧問,并參與運營暴風的一個演講品牌“聽道”,再往后就加入了暴風影音,并在上市前拿到了一筆股份。最高的時候也曾經有幾千萬的估值,但終是紙上富貴,后來歸零。
網頁設計師王洋,跟我一起去了暴風,后來成為我們小馬宋的合伙人。市場運營郭文龍,跟太太回到山東濰坊,創辦了一家電商公司。合伙人黃有璨退出后,去了一家招聘網站,再后來成為三節課的合伙人之一,暢銷書《運營之光》作者。
另外一位同事網名水水,有璨的手下,去了古典老師的新精英,后成為那里的副總裁。第九課堂的運營小豐,后來成為運營圈子中的知名博主,飛魚船長。馬源和市場經理王興華、阿衍后來搬到深圳,第九課堂網站幾乎不再運營,專門做線下的培訓業務。
第九課堂改名,叫“感覺要火”,其實后來也沒有火,幾年前正式關張,賣給了三節課。王興華從感覺要火離職后,在一家縣級城市間的共享出行公司順道出行做CEO至今。阿衍退出后協助品牌人劉廠長創辦了另一家公司。早期的那個兼職合伙人,還是去經營自己的淘寶店鋪,幾年后他跟我說,他的店鋪營收過億了。這一家小公司,創辦于2011年,搬過三個城市,改名三次,幾經掙扎,最后還是消失了。
但是,經營第九課堂的經歷,給我終身受用的經驗和認知財富。它讓我懂得了如何經營一家小公司,它讓我從一個社恐變成認識陌生人的高手,它讓我可以面對數百人可以談笑風生,它讓我慢慢理解商業的真諦,它讓我從一個廣告創意人逐漸成長為一個商業實戰顧問。
樂問網,第九課堂,感覺要火,關門,這就是這家小公司的故事。這也是千千萬萬普通中國小公司的真實經歷。
至于創辦小馬宋這家公司,則是另外一段經歷了。
作者公眾號:小馬宋(ID:xiaomasong999)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