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圖設計:子墨,編輯:嘉琪,講者:小馬宋,來源:筆記俠
內容來源:2019年1月18日,在Hello再會主辦的“西南營銷人大學的課堂”上,知名戰略營銷專家、暢銷書《朋友圈的尖子生》作者小馬宋進行了以“如何從消費者視角看營銷”的精彩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觀察者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瓜子二手車”為什么容易被記住?
如何設計好一個產品體驗?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很小的話題,如何從消費者視角去看營銷。
今天下午和幾個一起朋友吃飯,發現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都特別不一樣,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多的視角。
我們做營銷時,就特別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即把自己的視角當成消費者的視角。
序——觀察者偏差
請在腦中假想,如果在你額頭上寫一個字母“E”,你會怎么寫?
是從你的角度看是E,還是從別人的角度看是E?
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陷入的“自我的視角”。
如果是前者,恭喜你,我估計你是一個領導,因為一般的領導都會有特別的自我視角。
這是因為領導這個職位導致你有自我視角,在生物學上叫“權力帶來的腦損傷”。
一個人當領導的時間越長,他的視角會越自我、越獨斷專行,但共情能力將特別差。
所謂共情能力就是鏡像原細胞,就是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能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解釋叫“觀察者偏差”,也叫做“孕婦效應”,就是當你懷孕時就會發現大街上懷孕的人特別多,你家里人也會發現大街上懷孕的特別多。
我們總覺得和我們一樣的人特別多,但其實你可能是一個少數。
就像這兩天大家討論特別多的小罐茶,很多人不喜歡小罐茶,對它的吐槽特別多,尤其是那些特別懂茶的人,說小罐茶是垃圾。
但我說在那些手沖咖啡人的眼里,星巴克也是垃圾,你不能從你的眼里看一個大眾品牌。
再像我身邊碩士畢業的人特別多,但實際上全國本科畢業的人只有5%,這意味著100個人里只有5個是本科文憑。
這,就是觀察者偏差。
如果你做營銷,并且做你喜歡的產品的營銷,那沒有問題,你就是消費者。
但如果你做一個不是你這樣的人的產品目標消費者,那就一定要從消費者的視角去看問題,才能夠發現這個市場究竟是什么樣子。
我們有一個客戶是做蛋糕的,是線上蛋糕品牌。他去了二、三線的幾個城市,發現縣級城市好多人不會用微信支付。
但在這之前,他認為微信支付在縣級城市已經基本普及了。
所以,營銷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瞬間變成用戶,從用戶的角度看購買的整個過程。
一、從消費者角度看營銷服務的四個階段
消費者和商品的接觸有四個階段:購買前、購買中、使用中、使用后。
在這四個階段里面消費者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既然扮演不同角色我們就根據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服務。
1、購買前:受眾
購買前是什么?就是消費者甚至不知道這個品牌,只是在無意間接收到你的品牌信息,但并沒有購買意愿,這個階段消費者的角色叫做受眾。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向這個角色提供相應的服務——信息服務,即商品的信息,讓這個受眾能夠記住我們的產品,記住我們的品牌。
但消費者作為一個受眾,他不知道商品是什么,所以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關系需要借助媒介這個第三方來進行傳遞。
比如最傳統的廣告,像新聞、公關、朋友圈、傳單等,還包括社交媒體的一大堆東西。
我們會通過不同的媒介讓消費者接觸商品。
像前幾天刷屏的小豬佩奇,就是從朋友圈里傳播起來的。我以前可能不知道小豬佩奇,但當我點開我就知道了。
這時,我就接收到了一條信息,至于這條信息的內容是什么,就是我們要這個階段考慮的——
我們要為消費者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服務。
當我們考慮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服務時,要先考慮這時的消費者有什么特點。
一般,此時的消費者會有兩個特點:茫然和遺忘。
要知道,消費者和商品并沒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他只是在做自己事情的過程中無意接受信息的一個受眾。
這時,你要提供的信息服務就是要幫他克服茫然和遺忘這兩個特點。
首先是茫然。
消費者并不是專門去尋找你的商品信息,因為它們從來不會專門去看一條廣告,去尋找一條廣告,都是偶然接收信息的受眾。
這時,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是把受眾從茫然中喚醒。
案例:電視插播廣告
我們看電視,一看到中間插播廣告我們就立刻換臺,要么直接看手機了,要么去上廁所或者干其他的事。
總之,不會盯著廣告看下去。
那此時如何讓廣告一下把我們喚醒,讓我們盯著電視屏幕看,就是我們提供信息服務時間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是篩選消費者。
比如說一個胃藥的廣告,我根本不需要用一個特別神奇的場景把你留住,我只要說胃脹、胃痛、胃酸痛,請用嗎丁啉。
那些沒有胃病的人去看手機、上廁所、換臺都可以,但是有胃脹、胃痛的人立刻就反應過來說我要看一下,這就叫做從茫然中把他喚醒了。
接下來怎么辦?嗎丁啉來幫忙。
其實,所有胃病的廣告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哪個品品牌,都是一個人或者多個人在那兒摸肚子,有胃病的人一看就懂。
這就是從消費者的視角看問題。
這個時候,最高效的溝通是激發受眾的本能反射。
你所提供給消費者的,也必須是和他有利益相關的東西,這樣才可能把他從茫然中喚醒。
其次,一定要讓他記住什么東西。
你要讓消費者記住什么東西,第一秒就是提起他的興趣,第二秒是讓他記住一點東西。
我們在做傳統廣告時,要讓受眾第一秒就發現這個廣告與他相關,并且是高度相關。
僅僅是有意思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具備“相關”二字。
因為在提起消費者興趣的時候,購買是不會立刻發生的,所以我們需要讓消費者記住一條信息,就是你希望消費者記住的。
用葉茂中的話說,就是一支15秒TVC至少要出現三次品牌,因為品牌知名度大于一切。
因為廣告原理就是這樣,叫做曝光效應:
我們見它見得越多,就會覺得它越好,即使它沒有說任何別的東西。
我們生活中有一些經驗,比如你到了一個新公司會發現大家都長得挺一般的,這是因為人的顏值總會有一半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但一年后你會發現同事的顏值都上升了,覺得他們越來越好看了,為什么?就是因為你們見得多了,你越發覺得他好看。
品牌也是一樣,你聽得越多越覺得它好,這就是廣告曝光效應,也是廣告起作用的原理。
消費者在聽完你的廣告信息,再到他去購買產品,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
也許我今天看了瓜子二手車的廣告,五年之后才去賣了二手車。
這個時候你要讓他記住太難了,受眾不只是迷茫的,而且容易遺忘。
今天我們看了一個廣告,覺得廣告語特別好,朗朗上口,但明天很可能就忘了。
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年輕時特別崇拜的文案大神許舜英,她的文案寫得太精彩了,比如三天不購衣便覺得面目可憎、三天不購物便覺得靈魂可憎。
這句話寫得特別好,但我們不會說,平時也不會去講。
我們會怎么說——
瓜子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我們做廣告時想讓消費者記住的,一定是容易記住的東西,就是你給他提供的這個信息包要讓他攜帶走,不能走出門就忘了。
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動作就是不斷重復,因為只有不斷重復一個廣告語才容易記住。
像“瓜子”這個詞,我們本來就已經記住這個詞了,換個“優信”可能就記不住了。
因為這個詞本身是不存在的。
包括“小米手機”,都是一個道理。
再比如當你考慮移民的問題時,看了移民廣告,說只要20萬美元全家四代希臘落戶,擁有永久房地產。
那這個可能就和你相關,這就是與我有相關性。
消費者在第一個階段是一個信息受眾,那么我們就為他提供一個包含產品價值和購買指令的信息包,為他提供的廣告語最好也是包括這兩類。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為客戶提供的廣告語要體現產品價值,或者給消費者發出行動指令。
比如:困了、累了,喝紅牛;愛她,就請她吃哈根達斯等等。
2、購買中:購買者
消費者在沒有購買時,他記住了一個產品的信息,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
那當他記住這句話并且走進超市去購買王老吉這個產品時,他就從購買前的受眾過渡到了購買中的購買者階段。
這個時候,消費者是購買環境當中的一個信息搜索者。
此時,消費者面臨兩個難題:第一個是復雜的發現過程,第二個是艱難的決策。
復雜的發現過程包括:
第一,消費者指名購買某個產品時,進入超市后得一排一排找,找到飲料類目后才能發現它;
第二,當消費者不是指名購買時,進入超市看到很多的飲料,我到底買什么?
這時我們要做的有兩點:
(1)降低消費者的發現成本
你的產品在超市里要讓人一眼能看到,大街上你的門頭要做得一眼能夠看到,你的縮略圖在京東要一眼能夠看到。
我的《朋友圈的尖子生》,原來封面還挺文藝的,紅字白底的,字特別小,因為字越是小越高級,但也越不容易被發現。
(2)幫助盡快決策
正宗椰樹牌椰汁,它的包裝被無數人吐槽,感覺就是一個PPT做出來的,可為什么賣那么好?
因為它是一個推銷員,別的椰子汁不是。它在包裝上清楚地寫著:
非椰原漿香精配制,取新鮮椰子肉榨汁,不加香精,海南特產。
我們不能說它的成功就僅僅是靠這個,但它一定是有作用在這里面的。
如果你是在京東、淘寶上做網頁,那你的說服過程也很復雜,需要有一個非常長的介紹,這個介紹如何說服消費者購買,就要考驗我們的說服功底了。
3、購買后:使用者
第三階段,當消費者購買了這個產品,或者走進一家餐廳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使用者、體驗者。
這時,消費者是需要被引導和認知產品價值的,他要獲得良好的體驗。
我們要提供什么服務呢?
比如四川火鍋,我用的肉是內蒙古的羔羊肉,怎么讓人知道?
我們家的火鍋底料水是農夫山泉,農夫山泉做的火鍋更好吃嗎?
不一定,也許純凈水也好吃。
但是怎么讓人知道你的產品是有價值的?
這時你需要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更好的產品體驗、使用體驗,還需要引導他認識你的產品價值。
如何設計好一個產品體驗?
比如愛馬仕,它應該開在哪兒?太古里。
開在太古里就是告訴大眾我們是最牛逼的,我們租得起最貴的店,我們在城市最核心的地段賣東西,店面就證明了我們的價值。
這就很像結婚時候要給姑娘買一個鉆石,那你嫁的是鉆石還是我呢?
不能這么講,因為這個叫做工作量證明,證明你愛我,鉆石的價值在于它很貴,只有一個貴的東西才能夠顯示你愛我,這其實也是個產品體驗。
產品的屬性有可感知的和不可感知的。
比如一杯奶茶做得不好喝,那再也不會有下一次購買了,這是可感知的。
又比如我們家的粥是農夫山泉煲的,我們家的粥是依云礦泉水煲的,那怎么體現我的價值?這是很難感知的。
你的產品很好的時候,消費者覺得不好,這是你產品設計的問題,不是消費者的問題。
所以只有你的產品很好的時候,消費者也覺得很好的時候,你的產品設計才完成了,否則的話你的產品設計是有缺陷的。
產品體驗設計有三個原則:看起來很好、用起來很好、結果也很好。
三個都有最好,但是三個不能全部滿足,滿足一個也好。
案例:“十三姨”潮汕粥
它就是農夫山泉煲的,但我喝不出來,怎么辦?
它得讓我知道它是農夫山泉煲的,最簡單的辦法,就在門口寫一個大字,本店用農夫山泉熬粥。
但這個還不夠。
我有一次去吃,喝粥喝到一半,服務員上來說:先生,這是給你熬粥時候用的礦泉水,還有一半沒有用完,你可以喝,也可以帶回家。
其實根本就不是為了讓我喝,他就是為了向你展示說它是用農夫山泉熬的。
不同行業的產品它的服務體驗設計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
四川是美食大省,餐飲行業里面我們對于服務的體驗標準有三個:
(1)鄭重程度
比如你去西貝點完菜,服務員立刻手扶胸口向你保證20分鐘上齊全部產品,超時不要錢。
(2)親切程度
你要想把服務員培訓得非常親切,這個非常難。
但海底撈為什么做得那么好?人家的服務你都能看到,但你就是學不來,你做不到海底撈服務員的親切程度。
(3)速度
速度很好理解,20分鐘上齊所有產品。
這個就是非常明顯能夠感知到的服務,感知到的標準,菜好吃不好吃是另外一回事。
再講一個話題,什么叫做干凈?
日本清潔行業一個神一樣的人物說了兩個標準,干凈就是這兩個字,一個叫做干,一個叫做凈。
干叫做沒有水,凈叫做沒有塵。桌子擦得再干凈,地上一滴水,你也不覺得干凈。
當你做產品體驗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的標準是什么,你才能夠設計出好的產品體驗。
比如360,我們一開機就會顯示:你的電腦速度已經打敗了全國90%的用戶。
因為你無法體會到你的電腦開機速度很快,可是它直接給你一個提示,把開機速度這個無法感知到的東西可視化了,那你就會突然覺得這個還挺好的。
案例:老鄉雞
這是安徽的品牌,現在差不多開了600家店,就在江蘇和安徽開快速店,主要做雞湯。
我第一次去吃是在南京,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水是用的農夫山泉,第二雞是安徽肥西老母雞。
農夫山泉很簡單粗暴,就是一個大招牌,本店雞湯用農夫山泉燉制。
你怎么知道我用的是老母雞呢?你能吃出公雞腿和母雞腿嗎?
我第一次吃就知道是母雞,因為那個湯里面不管是一人份還是兩人份,里面總會有一個雞蛋。
就是老母雞肚子里面的蛋,然后它就放了一個蛋在里面,你一吃就知道是老母雞,它讓你感覺到它是老母雞燉的。
這也是產品設計,很有意思。
案例:“兩個雞蛋”煎餅果子
一個月前我去廣州,吃了一個叫“兩個雞蛋”的煎餅果子。
我覺得它產品體驗設計得好,它吃起來方便,因為它把煎餅果子定義成了街邊小吃,所有的店都是檔口店,幾乎沒有位子,你拿了就走。
傳統的煎餅是四方型的,它的煎餅做成長條形的,方便你拿,也方便你吃,而且煎餅的外殼是一層一層能夠撕下來的,這個體驗就非常好。
4、使用后:傳播者
消費者體驗產品之后,如果體驗很好,就會成為產品的傳播者。
但當消費者成為傳播者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問題:沒有口碑、不懂話術、缺少工具。
沒有口碑,是因為我們產品做得不夠好。
不懂話術,是因為消費者只是知道它很好,但沒有辦法具體介紹。
這時,我們為他要創造一個消費者能夠向別人傳播的話語,他就能夠介紹了。比如三胖蛋原味瓜子,十斤瓜子只選二兩。
缺少工具,有的人想分享,但分享不了,因為沒有這個功能。
那我們怎么解決這三個問題?
(1)做口碑
提升感知、降低預期。
比如一場好的演講,一場好的課程,其實不是由講師單獨完成的,是由講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
一場有口碑的課,首先是降低預期你才會覺得這個課好。
口碑=感知-預期,感知越好,預期越低,口碑越大。
比如一個特別著名的牌子,我們對它的預期非常高,坐下來吃感覺好像也就那樣,那結果它就是沒有口碑了。
(2)創造話術
提供傳播便利。
首先,制造傳播內容,其次提供傳播的工具,然后建立識別系統。
創造消費者愿意轉發的內容。就像華與華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里面說的:
廣告口號不是我說一句話給消費者聽,而是設計一句話讓消費者去傳給其他消費者聽。
(3)制造傳播工具
“得到”這個產品,后來上線了一個功能,叫做“紅包”,請10個朋友讀,你就可以搶讀,這個其實就是提供了傳播工具。
還有,看到一句話非常好,你可以復制然后生成一張圖片分享到朋友圈,這個就是提供了傳播的工具。2018年,“得道”用戶分享了4000萬次。
建立識別系統,你的符號體系,可以讓產品自帶傳播能力。
比如手機一來電就知道這個人用蘋果手機,因為蘋果的手機有自己的來電鈴聲。
再比如我們穿衣服很容易看到穿的什么牌子,我們開一輛車很容易看到這輛車什么牌子。
像寶馬,你最容易看到的是什么?就是進氣格柵。
什么品牌的外套你最容易看出來?是阿迪達斯。
為什么阿迪達斯比耐克更容易識別?因為它的符號更大,它有一條巨長的三條杠,從腰直接到腳跟,所以它的識別方法長、大、寬。
阿迪達斯贊助一個球隊就特別占便宜,耐克就不行,因為耐克的logo太小了。
二、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看關于餐飲的渠道變化
我今年做餐飲特別多,就從餐飲來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一個關于餐飲行業巨大變化的洞察是:
餐飲行業看起來是一個特別傳統的行業,但它非常完美地符合了我們的社會進程,它的渠道有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
1、宴請餐時代
1990—2000年吃飯是叫做下館子。
就是要吃一點好吃的,一般是宴請,只有請客吃飯才會去街邊的店。
在北京最著名的商場是西單和王府井,但西單和王府井沒有吃的,逛完商場你要回家吃飯。
商場里面沒有餐廳,所有的大餐廳都是在街邊,并且是那種特別大的店,像全聚德、俏江南等,那個時候叫做街邊店宴請餐。
2、商超時代
2002年,我第一次聽到商超,自此購物形態和消費者需求都發生了變化,隨之而變的是餐飲行業,它不是宴請餐了。
進入商超時代,你會發現餐飲行業從宴請餐轉變到了正餐時代,我們熟悉的綠茶、外婆家都是商超時代出現的。
比如我們和一家人逛個街,吃個飯,這個時候滿足的是三五個人吃飯的需求,不是宴請餐。
所以西貝從一個宴請餐變成了正餐,從原來的120道菜變成了20道,從大桌子變成了小桌子,從原來的功夫魚等大菜變成了小菜,特菜。
這都是因為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變化,渠道發生了變化,產品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3、外賣時代
2012年外賣開始出現。
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這些出現之后,你會發現渠道發生了變化,消費者的需求也又發生了變化。
這時餐飲市場又一個增量出現了,就是從吃正餐到了吃工作餐,以前的工作餐自己做,現在工作餐不自己做了,點外賣,所以就到了快速時代。
此時,你發現原來適合正餐的那些品牌也許并不適合外賣了,因為有很多中國菜是不太適合做外賣的,比如拔絲紅薯,它只適合堂食。
很多菜五分鐘內不吃就不好吃了,大量的中國菜都是這樣的。
但是有些菜適合做外賣,比如披薩,外國片很多送外賣都是送披薩。這時,你就需要調整產品來適應外賣市場。
舉個例子,米線和面條哪一個更適合做外賣?
米線。因為米線不坨,面條坨。
云海肴第一家賺錢的餐廳是在中關村商超里開的,發現賺錢后,連續開起來了。
云海肴其實是一個正餐,在外賣時代來臨時做了一個改變,推出一個新的品牌“半只雞米線”。
西貝在外賣來臨的做了一個品牌“超級肉夾饃”,這兩個都是快速,都適合送外賣。
案例:“熊貓不走”生日蛋糕
這個生日蛋糕大概從2017年10月份開始做的,沒有任何的餐飲經驗,但去年一年時間,做到現在一天50萬的流水。
它沒有門店,只做線上,每三個月營業額翻一番,現在已經做到日流量50萬了,它叫做五星級蛋糕。這個蛋糕的不同就是用更好的餡、更好的料、更好的水果、更好的面粉。
我們寫了一句廣告語,叫做“送給重要的人,當然要送更好的蛋糕”。
我覺得這個洞察還挺好,客戶說這很厲害,然后我們就去打廣告,開始推廣。
運行了三個月后,去復盤這個事情,發現我們雖然創造了一個差別,但我覺得這個有問題。
什么問題呢?
(1)能力圈
我們這個客戶以前沒有做過蛋糕,他就是挖了一個五星級酒店的主廚,又挖了生產廠的廠長。
我說你可以做一個80分的蛋糕,但絕對做不出90分的蛋糕,從80分做到90分很難,從90分做到100分更難。
因為80分到90分要多花一倍的力氣,我們這個團隊做不到90分,或者對你來說特別難。
另外,你想做到特別好也很難,真正的五星級蛋糕是好利來是黑天鵝,一看就是五星級蛋糕,我們做不到。
這是我們的能力問題,現在我們只是比我們的大多同行好。
(2)生日蛋糕陷阱
我作為一個70后,生活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那時過生日確實特別渴望吃一個蛋糕;
可是當我們到了一個物質豐腴的時代,我們渴望過生日但并不渴望吃蛋糕。
生日蛋糕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做到80分時,80分的好吃和90分的好吃吃不出來有什么區別。
等于你花了一倍的力氣,但消費者的感知只加了5分,甚至于一分也沒加,我把這個定義為生日蛋糕陷阱。
因為這個洞察,我們回過頭去看消費者在這樣一個戲劇中的行為,因為過生日是一個戲劇,流程是一樣的:
插蠟燭、點蠟燭、許愿、吹蠟燭、分蛋糕、吃蛋糕。
這個戲劇當中主角發生了什么,他需要什么道具?這就有了第二次洞察。
因為我們發現生日蛋糕這場戲劇的核心是慶祝,而不是吃蛋糕。
等于蛋糕在一個生日聚會里面它扮演的是一個道具,是為了讓你完成過生日的一整套流程。
所以,我們不是為消費者做一個更好吃的蛋糕,而是要為消費者過一個更好玩、更快樂的生日。
于是,我們就在考慮我們是不是可以增加一點什么環節,讓過生日者能過一個更加快樂的生日。
不是叫“熊貓不走”嗎?
那就用一個熊貓去送,熊貓的樣貌,并且還會變魔術,會唱歌會跳舞。
這樣,消費者真正的過生日的想法就被我們實現了一部分,為他提供一個快樂的生日。
這樣的話,那我們的蠟燭就變了,我們做了一個大煙花和一個小煙花,用來制造氣氛。
用來拍照工具也變了,比如要戴的王冠,我們就做得更精致、更好看一點,還給你提供泡泡機。
你會發現你的產品設計已經改變了,我們是一個提供生日服務的公司,不是一個定制生日蛋糕的公司。
所以,它就增長得非常快。
但這些其實很容易被復制,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山寨版的。
我說不怕山寨,因為這個市場這么大,我們把全國地圖畫了一下,全國有兩千多個縣,幾百個城市,我們只要拿下一百個城市就可以了。
這個市場足夠大,你只需要關心自己怎么能夠給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就行了。
所以,我們的廣告語改為“有只熊貓來送貨,唱歌跳舞真快樂”。
想要獲得這樣一個視頻嗎?只要花200塊錢買一個蛋糕就可以了,它真的是陳曉東錄的。
只要兩百塊錢,陳曉東為你錄一條生日快樂,你想不想要?
蛋糕做好了,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發方向,就是如何給你提供更好的服務。
它的官網上還有1999元的蛋糕,那個蛋糕好吃嗎?
還行,重要的是有六只熊貓來跳舞。他們還在不斷地創造出驚喜,讓你的生日更快樂。
三、從餐飲案例看消費者洞察
2017年羅振宇演講時提到一個品牌,叫古茗奶茶,重慶有,成都好象沒有,它叫做“戰略無人區中的生意”。
主要是講戰略,但是覺得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消費者洞察的。
我是他們的顧問,但是我講的大部分都是他們原來做過的,所以在古茗這件事上我并沒有起很大作用。
可能我的最大作用是告訴羅振宇這個故事,然后羅振宇把它講出來了。
古茗是2010年開的一家店,經過8年時間,開了大概2000家店,現在主要是在福建、浙江、江西、重慶四個省份做,因為它的四個冷鏈倉庫都在這四個省市,這四個省屬福建做得最好。
這個店是縣級城市的一個街邊店,二十平米,一年兩百萬的生意,它現在有2000家店。
2017年,美團有一個統計,全國新開的飲品店達18萬家,全國當年關閉的飲品店也是18萬家,但2017年的古茗是1300家店,關店只有7家,它在整個的奶茶里面生意是非常好的。
為什么我們會選奶茶這個行當?
因為奶茶就相當于美國的咖啡,奶茶的消費量絕對比咖啡大太多,所以奶茶店賺錢的也就無比多,但咖啡店賺錢的特別少。
為什么?
因為首先我們不愛喝咖啡,我去咖啡店當然是要辦公,所以我一坐坐一天,一天消費30塊錢,這樣的翻臺率,能賺錢嗎?
所以,前年我們注冊了一個品牌叫“不賣咖啡”,因為咖啡館主要不是為了喝咖啡,而是為了坐一坐,和人聊天。
所以我們不賣咖啡賣別的就行了,因為賣別的可能就賺錢了。
奶茶是我們日常特別容易消費的東西,所以它會重復發生,所以我們認為奶茶是非常好的生意。所以我給古茗寫的廣告語是“每天一杯,喝不膩”。
這個市場足夠大,頻次足夠高,品質易判斷,啟動成本小。
一周喝一杯很正常;奶茶只要做好了,很容易就能夠分出來;一個小店就足以啟動。
古茗的店其實挺土的,但這么土人家也挺賺錢的。我覺得古茗主要是做對了幾件事情。
2010年,他們在浙江省大溪鎮開了第一家店,一年之后才開了第二家。
2012年,開了27家,2013年超過100家,2015年300家,我2015年才做他們的顧問,2017年1000家,2018年開了1700家。
它的加盟非常嚴格,有20個申請只能開一家店,因為它要保證它的品質,而且要保證這個老板加盟能賺錢——因為有的老板開店是不賺錢的,比如富二代——所以它的審核特別嚴。
戰略是什么?戰略就是舍棄和選擇。
喜茶的戰略是一、二線城市,沿海高端城市,但古茗選擇的是縣級城市,現在也只在縣級城市和鎮加盟。
這樣的缺點是,品牌影響力不夠,因為它不在一線城市做,所以做了兩三家店沒有人知道。
但好處是競爭對手太弱了,你只要做得好一點,你就能夠出來。
所以,我稱之為“戰略無人區”,就是進了一個沒有對手的市場。
并且它不靠加盟賺錢,而是讓每一個加盟店賺錢,自己只靠供貨來賺錢,這個叫做戰略選擇。
他放棄了很多東西,第一他放棄了一、二、三線城市,只在四線城市加盟。
第二放棄了黃河以北市場,放棄了快速加盟模式,選擇了供貨模式,只有我的冷鏈配送到的地方才做加盟,也就是說他不靠加盟賺錢。他說讓加盟店賺錢就是最好的戰略。
當時只有70家店的時候他的話語權還是很弱的,所以當時他能做的就是把利潤讓出來,讓你用我的。
現在有了話語權后,是我的采購量大,我的成本一定低,另外我有很多都是獨家的,你在其他地方買不到。
管控非常嚴,你不遵守,我立刻關店不讓你加盟。
由此,我們就在想從消費者角度,一個小鎮生意應該注意什么,小鎮消費者和大城市消費者不一樣,所以做生意模式也不一樣。
1、燈要亮
鎮上的路燈,包括商業街上的路燈都很暗,那么鎮上的奶茶店一定要很亮,最好能成為鎮上的路燈。
這樣就容易被發現,并且燈越亮消費者的感受就越好。
這個我深有體會,前兩天回家,發現我們鎮上只要是生意好的餐飲店燈都特別亮,生意不好燈越暗不說,還給你關一半的燈。
其實,你加十個燈泡一天多花一度電,多賣一杯奶茶就回來了,但大家就算不過來這個帳。
燈要亮這個事兒還要提醒大家,我們講消費者的四個階段,購買中就是這個階段。
他首先要發現你這個奶茶店,所以你的門頭就一定要大、亮,logo一定要大,這是對的。
2、熟人生意和回頭客
太古里一年可能2000萬人流,你得罪1000人沒有問題。但一個鎮總共兩萬人,要把這些人都得罪了,那再也沒有什么人了。
另外,開業做活動是對的,但小鎮上開業做活動是不對的。
因為開業做活動你的店沒有準備好,店員手也生,接待能力有限,做的口味可能也不合適。
這樣的話,一喝大家就覺得不好喝,就再不來了,總共才兩萬人,一下子都罪2000人,得不償失。
3、購買體驗
購買中要提供更好的購買體驗。
南方街邊奶茶店柜臺都是緊連著街的,不好的地方在于如果下雨或者天太熱就沒有人排隊來買,所以古茗奶茶店以內退六十公分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買體驗。
下雨可以排在里面,你的空調能夠讓消費者來享受。
另一點是餐位,如果老板是租兩個檔口的,那就有餐位,有了餐位就要求這個餐位一定要擺在窗邊,這樣就能夠吸引顧客。
一批顧客坐在窗邊喝,大家看到里面有人也會進去。
4、開業時買一送一
從消費者角度看,奶茶有很多種,有的好喝,有的不好喝。
所以他們在開業的時候一定要求買一送一,萬一你買了一杯不合適的茶還送你一杯茶,你發現送的挺好喝,就是讓你有機會嘗到有一款適合你的茶,這叫總有一款適合你。
5、排隊管理
大家瘋傳說有很多網紅店是雇人排隊,其實奶茶店也是要做排隊管理的。
從顧客角度來看,當我看到一個陌生的奶茶店首先會考慮好不好喝,判斷標準就是前面排隊的人多不多。
這叫盡快促成購買決策,就是你一定要讓你的門前排隊多。
所以,排隊管理要這樣做,人少時你就做得慢一點,人多時做快一點。
因此,店員一定要進行培訓,人少的時候可以問要不要加蜂蜜,要不要少糖等等,反正和消費者多聊天就做得慢,一定要保持你的隊伍有人。
6、管控和培訓
奶茶店來自于消費者的管控,所以巡店和監督管控非常嚴,他們創造了一個概念,叫做釘釘打卡,每天做完衛生要拍照上傳到釘釘,然后我來檢查。
關于培訓也是一樣的,他們做過一個調查,就是培訓時間越久的老板,賺錢越多。
因為你對他的培訓讓他形成了習慣,做的每一杯奶茶都是按照總部的標準化來的,就是好喝。
我今天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文章為講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筆記俠(ID: Notesm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