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成都50家倒閉小店舉辦了追悼會
很抱歉和大家第一次見面是通過這種方式,平時應該很難看到一家創意公司靠辦喪事起步。
我們叫「合體生財」,是一家在成都的創意工作室,雖然倡導以“合”為貴,但并不是什么s黑組織,主要是希望每個作品都能集結各方力量,一起搞成大事。
7月份,我們為成都街頭一些默默倒閉的小店舉行了一場為期21天的葬禮,名字叫「小店追悼會」。
受限于傳統認知里對“葬禮”的避諱,注定這場展以地獄模式開局,在沒有品牌贊助和媒體支持的情況下,我們依靠小紅書賬號運營+素人粉絲打卡輸出了多條爆款筆記,#小店追悼會#話題點擊量達到126W+,點贊收藏3W+,評論互動4000+,成功為線下引流觀展800余人。
接下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創作歷程。
一、從廢品站解救倒閉店鋪招牌,讓它們“二次上崗”
收集廢棄招牌早在2019年就開始,當時我正在為自己的公眾號「廢品加工站」做新的廢品創作選題,于是回憶起24歲開店失敗的慘痛經歷:因為客人不多所以經常一個人坐在店里發呆,得不到關注的失落感讓我銘記多年。后來迫于高額房租的壓力,我倉皇轉讓店鋪結束創業,也許是出于無法接受失敗的逃避心理,自己設計的各種店內物件我都沒有帶走。
直到現在借著辦展的機會,我才在角落給自己留了塊風水寶地,通過一場遲來的告別來“正視”當年的失敗經歷。
因為小店是英文名,所以做了口西式棺材
自己倉促收場的遺憾,促使我萌生了為別的倒閉小店辦一場風光大葬的想法,希望通過「小店追悼會」讓大家關注到城市里那些傾注了理想卻沒有生存下去的普通小店,也希望通過店主們的故事,給有開店想法的新人一點“踩坑”經驗。
由于前期是個人行動,收集到的招牌十分有限,我便把廢棄字簡單組合了一下,為它們發表了幾句臨終遺言。
2022年底決定做展之后,我迅速搭建了草臺班子,并提前3個月開始運營「小店追悼會」的小紅書賬號,積累了第一批粉絲,也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進一步完善了團隊。
因為沒有束縛,我打算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從選址開始就打算野路子走到底——沒有什么比找一家倒閉店鋪來辦這場葬禮更合適的了,于是我們推掉了藝術空間的合作機會,把一個空置了兩年的倒閉網咖視為最佳辦展地。
遺憾的是,在正式簽約前,房東由于擔心“追悼會”會給鄰里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拒絕了我們。幾番周折,我們終于又在市區一個蕭條的商業體里找到一個800平的空鋪,沒水沒電,只有外露的鋼筋和飛揚的塵土,在給自己增加辦展難度這件事上,我們沒少下功夫。
二、追悼+吃席,吸引當代年輕人的“新中式”組合拳
短短20天的布展時間里,我們體驗了不用進廠就可以天天打螺絲的快樂,硬生生把800平空間給填滿了。為了加強儀式感,豐富展覽體驗,我們還想了一個特別的“開墓”儀式,把“追悼+吃席”組合在一起,讓大家來到現場,一邊追悼,一邊吃席。
別看現在的人年紀輕輕的,吃席熱情比起父輩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設定受到了大家的追捧,50張票很快被搶光,雖然沒有硬性要求dress code,但開墓當天每個人都整整齊齊的一身黑衣出現,讓樓下保安大爺捏了把汗,以為什么非法組織在這里舉行換屆大會。
在首席“冥樂手”的嗩吶獨奏中,「小店追悼會」正式開墓;在“天府之國歡迎你”的兒童朗誦中,廣場舞天團傾巢出動,氣氛被推向高潮,領舞隊長偷偷告訴我:“姐妹們從沒接過這種單。”
時不時卡頓的音樂,不太統一的舞步,狀況頻出的現場處處顯示著經費不足的窘迫,但大家卻誤以為這是我們精心設計的細節,畢竟朋友說:“在這里,一切荒誕都看起來特別合理。”
由本人發表悼念詞并帶領大家默哀致敬后,我們為全場最佳著裝頒發了獎品——一個重達5斤的鹵豬頭肉,然而對方卻拒絕領獎:“對不起我不吃肉。”咳咳,總之,我會記得2023年7月8日,有一群人在沒有空調的殘破空間里磕著瓜子,吃著小酥肉,為這場“招牌”追悼會上演著一幕幕荒誕。
三、看完展,大家決定還是老實上班
追悼會外面,鑼鼓喧天,追悼會里面,沉默同樣震耳欲聾。領上一朵菊花和做成白色袖章的門票,拉開一道貼著旺鋪轉讓的破舊卷簾門,就來到了展廳內部,由于成本有限,除了簡單搭一些石膏板墻面作為隔離,其余則用白緞隔離。
50家倒閉小店里面館高達8家,所以我給它們設立了「面館靈堂」專區,主打一個氛圍感,堂內星光璀璨,有開在網紅街道望平街的,還有「泡面小食堂」這種往日大咖。
雖然是靈堂,但其實一點也不“陰間”,桌上的靈位牌是1688上9塊9包郵的桌號牌做的,花圈是蓋剩菜的罩子改良而成,我們用小店元素就地取材,處處都是黑色幽默。
“活著”的面館為倒閉的同行送來了慰問,彰顯城市溫度
在「小店生前事」版塊,能看到各種倒閉小店故事,小店類型不同,呈現方式也不一樣,比如這家經常半夜被人打砸,平均一個月要報一次警的倒霉自助情趣店,你得躺到床底下才能知道它的故事。
我們收來了情趣店一整套門面
因為一家倒閉網紅小龍蝦店的店主陳爽酷愛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故事,于是我們干脆做了一個倒閉文學專區,截取了他3年來的朋友圈,為他量身打造了一部著作——《爽文》,店主關店后都干嘛去了,翻翻這本書就知道。
推開富貴廳的包間大門,便轉場到「吃自己的席」,我們“邀請”了10位帶名字的招牌成為座上賓,大談光輝往事,分享生意經,當然,在小紅書上最受粉絲歡迎的鄧姐必須坐上席。
連桌上的菜也是原汁原味,用帶菜名的招牌切割而成,有紅燒肉,酥肉,沸騰魚,缽缽雞...五星級豐盛程度。
我們甚至還拍了一個視頻,在成都大運會期間,盡綿薄之力弘揚了川菜文化。
而走進「小店公墓」,你會發現這里不一定是熱度最高的,但一定是溫度最高的,50個燈箱做成的墓碑持續發光,展示著最后的光彩,你可以挨個閱讀每家店的墓志銘,為喜歡的小店獻上一枝花。
在展廳的出口處,我們邀請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寶藏小店,讓它們不用面臨倒閉危機,然而好多來看展的人本身就是店主,有的甚至生意紅火,擁有多家分店。最后墻面變成了安利自己的“廣告專區”。
四、初次見面,我們叫「合體生財」
整場展如同一出大型的荒誕戲劇,雖然只有21天的參觀時間,雖然我們在線上也受到了一些爭議,限制了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但這非常符合我的預期: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很討厭。總的來說,我對「小店追悼會」的成績還是非常滿意的。
最后,借用我們收集的一塊面館招牌來介紹下自己:“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注這個叫「合體生財」的創意團隊,希望下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喜事!”
創作人員名單
操辦人:李筱簫(XXL)
執行統籌:馬月
策展執行:涂嘉昕 江江 柳金潞 張雪嬌
視頻團隊:吳孟南 楊瑞琪 張卓彤 雷童殳
設計團隊:黃珍 鄧子潔 李鑫祥 Chil 光臨 張地
素材團隊:黃若雪 黃帥 李格 李靜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合體生財 ,品牌/廣告主
【背景與目標】
想讓大家知道成都有一個好玩的內容創意品牌。
作為一個全新且無背景的創意品牌,在當下環境里想要得到關注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坐標成都,我們打算靠山吃山,讓“西南特色”成為合體生財DNA之一,所以在我們的第一個創意活動上,我們希望通過以“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成都本土城市文化觀察”的方式,讓大家認識「合體生財」。
【洞察與策略】
每個人都幻想過擁有一家自己的小店
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高強度的工作讓年輕人疲憊不堪,每個人或許都幻想過擁有一家自己的小店:一個設計前同事離職后開了一家花店,曾經的策略伙伴在20年初和男朋友經營起了水果店…大家都期待通過一家小店擺脫996,讓生活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
但是創業真的簡單嗎?自由是開心的,經營卻面臨各種糟心,作為一個開店失敗的過來人,我們想以“每個人都做過的開店夢”為契機,反向切入,讓大家了解開店的風險,希望在面對上班or開店的十字路口時,可以少一分沖動,多一分思考。
【創意闡述】
1、為50家倒閉小店開一場「小店追悼會」
紙上談兵再多都不如過來人現身說法,于是我們將歷時3年收集來的50家倒閉小店招牌作為主角,為它們舉辦了一場為期21天的「葬禮」,以這些真實存在過身邊的小店來發表一系列“經營失敗”的臨終遺言,提醒大家創業的風險。
2、在倒閉的空鋪辦一場關于倒閉的展
除了以“葬禮”吸引目光的同時,在展覽選址上,我們同樣野到底,不同于展覽大多出現在藝術空間,我們選擇了一個空置3年的蕭條鋪面來舉辦「小店追悼會」,以契合“倒閉主題”,讓大家倍感新鮮。
3、葬禮≠陰森森
雖然「小店追悼會」融合了許多真實葬禮中的環節,但摒棄了傳統中式葬禮的恐怖元素,而是大量運用現實小店中的相關元素——廣告燈牌做成的墳墓,剩菜防塵罩做成的花圈,號碼等位牌做成的靈位牌,開幕當天邀請大家在嗩吶表演中吃席;把聽起來“陰森森”的葬禮變成了一場黑色幽默的末日狂歡,既帶來思考,又充滿趣味。
【結果與影響】
我們以小紅書為主陣地,為「小店追悼會」建立了賬號,從初期構思開始就和大家保持分享互動。最終,僅依靠自運營+自來水筆記,「小店追悼會」話題在平臺獲得點擊量126W+,點贊3W+,評論互動4000+的成績,為線下引流觀展800余人,賬號也實現了從0到4000粉絲的起步,讓大家對「合體生財」有了下一次的期待。
展出期間「小店追悼會」獲得nylon青年,成都傳媒集團,漢語世界等多家全國性媒體的采訪報道。
項目信息
終審評委(金、銀、銅評級全部顯示,無獎評級僅顯示帶評語者)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