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上野千鶴子的37個觀點,砸碎對女性主義的誤解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是通過2019年東京大學入學典禮的一段演講短片。
這位七十余歲一頭鮮艷紅發的教授,聲線溫柔,朝臺下新生擲出的每一句話卻清醒有力。
“可愛”算什么魅力,“可愛”的潛臺詞就是被疼愛、被選擇、被保護,暗含了順從的意味。
今后等待著你們的,會是一個“付出也未必會有公平回報”的社會。
不要逞強,而是承認自己的脆弱,相互依存。
“男女同權”的精神要義,不是讓女人變得像男人一樣,也不是讓弱者變成強者,而是對弱者予以尊重,尊重他們本來的樣子。
這些話被譯成中文,在國內互聯網上大范圍傳播。這是上野千鶴子第一次走進中國讀者的視線,她的學術著作《厭女》也自此受到關注,成為熱銷書。
去年,她的另一本通俗讀物《始于極限:女性主義往復書簡》更是登上豆瓣年度圖書榜一。這本收錄她與鈴木涼美歷時一年通信的書籍,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到女性主義。
今年,上野千鶴子再次走上熱搜,起因是一場對談。三位畢業十余年的北大女生與她連線,但她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連網友隔著屏幕都覺得冒犯:“(您)20歲出頭就沒有成家打算,是因為被男性傷害過嗎?”
將女性主義困在兩性關系和婚姻中討論,讓我想起了國產劇,女性角色的成長大多靠手撕渣男或者第三者推動……女性的人生不是如此扁平化,女性主義也決不僅于此。以下便節選上野千鶴子老師的37個觀點,打開認識女性主義的新格局。
一、聊戀愛、婚姻與家務
01
說到社會性別的疾病,
若體現在男人身上,是除了占有不懂愛;
體現在女人身上,就是把占有誤認為愛。
02
在戀愛的過程中,
我們受到傷害,也互相傷害,
借此艱難地摸清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渡給他人的自我防線,
以及對方那條無法逾越的自我界線。
03
戀愛絕不是死死捍衛自我界限的游戲,
而是通過狠狠品味與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應,
同時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過程。
04
戀愛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
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寬容和超脫。
05
不要急于將無依無靠的心轉向婚姻和家庭。
婚姻也好,家庭也罷,
都不是女性的人生安全保障品。
06
結婚并不能讓人生重啟,
不結婚也不代表前途一片黑暗。
家人固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但有時也會化作最大的風險。
07
不論結婚與否,
最終大家都會是一個人。
08
在當下的文化中,
所有人都在鼓勵(甚至強制)女性成為母親,
但與此同時,即將成為母親的女性卻孤立無援,
只能獨自承擔生育的一切責任。
09
姑娘直接成了妻子,又直接成了母親,
中間只發生了身份稱呼的變化,
而沒有心理上的角色轉化。
10
家務是“無收入的工作”,
這意味著它是被不正當剝削的“無償勞動”。
而從這種“無償勞動”中獲利的是市場,以及市場中的男性。
11
“沒有工作”并不意味著“可以不用勞動”,
而是意味著女性不得不去做比雇傭勞動更糟糕的無薪酬勞動。
12
只要“男人該干的活兒、女人該干的活兒”這種“規矩”存在,
換言之,只要“區別”存在,“歧視”就不會消失。
13
在讓“女性像男人一樣工作”之前,
首先應該是讓“男人像女性一樣參與家庭”。
二、認可柔軟但有力的女性覺醒
14
一直以來,女性不斷地在男性這面鏡子中審視自己,
可惜這面鏡子已經扭曲到讓我們無法看清自己本來的面目了。
女性現在終于試圖打造自己的鏡子了。
看到女性鏡子中的自己,男性一定會驚訝不已吧。
15
男性感到的恐懼,是女方逃離的恐懼。
他們最害怕本應有自己支配的東西,突然有了自我。
16
只有不愿意看清事物本質的人,
才會在議論中混淆視聽。
17
比起不辜負周圍人的期待,女孩們更應該堅持自己的問題意識,
即使它不能為你帶來什么。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不管是得是失,我都希望她們能夠堅持下去。
18
絕不“為了明日的解放而做出今日的忍讓”。
既然今日的無趣,無法保證明日會變得有趣,
那何不今日就做今日的趣事?
19
被拒絕并不意味著你的存在被全盤否定,
說一句“哦,這樣啊”就行了。
20
女性被允許擁有的情緒,是羨慕、嫉妒、恨,
這是弱者對絕對無法對抗的強者所抱有的感情。
而憤怒則是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位置對等之人的侵犯時,
所產生的一種正當的情緒。
我認為女性應該多表達憤怒之情。
21
暴力處于任何“正確的目的”都不能被正當化,
因為暴力本身就是一種“壓迫和破壞”。
22
所謂暴力,真正的內涵其實是恐懼。
被暴力傷害最深的是人格,而不是肉體。
23
不愿被稱為受害者,無法忍受自己是弱者,
這種心態叫“恐弱”。
恐弱是因為自己身上有軟弱的部分,
所以才格外激烈地進行審查和排斥,
對軟弱表現出強烈的厭惡。
24
自稱受害者并不是軟弱的表現,
反而是強大的證明。
那是一種“不畏懼當受害者的態度”。
25
痛了就喊痛,
人的尊嚴就從這里開始。
26
精神和身體都是易碎品。
不小心輕放,身心都會破碎。
三、為女性主義正名
27
厭女癥的表現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對稱。
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
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
28
“為自己”優先于“為別人”,
這才是女性主義的基本。
29
女性主義一直主張的就是,
“我不需要男人的認可也能做好我自己”,
我的價值由我創造。
30
女性主義并非是讓女性成為強者的思想,
而是一種“尋求讓弱者以弱者的姿態得到尊重的思想”。
31
我們期待的不是取代“男性權力”的“女性權力”,
而是一個包括女性在內的所有人受到尊重的無權力狀態的社會。
32
女性追求至今的女性解放,
并不是要變得像男性一樣拼命。
33
女性主義從未要求女性要像男性一樣,
擁有男性的權力、加入那些支持核能并從中獲利的人之中。
也就是說,女性主義的思想其實從未考慮過讓女性“像男性一樣”。
因為,“像男性一樣”就意味著要變成統治者、歧視者、壓迫者。
“像男性一樣”之中不存在“女性的解放”。
34
“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屬于弱者的思想,
讓弱者以弱者的姿態受到尊重,
他們無須變成強者或者壓迫者。
只有這樣,屬于女性、孩子、老年人、殘障人士的思想才會慢慢產生。
35
不了解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也沒關系,
只要年輕女性能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就行。
我始終認為,是否自稱女性主義者并不重要,
關鍵不在于名頭,而在于實質。
36
“女性主義者”作為一個自我主動申報的名稱,
任何人自稱“女性主義者”都不會出現正統或異端之爭,
當然也就沒有除名、懲罰或肅清。
37
與其是假惺惺的團結與大同,
不如是有分歧的連帶感。
///
研究女性主義多年,在許多人眼中,上野千鶴子已是日本女性學的代表人物。但她從不認為自己是女性主義的正確標準,也不認為自己需要保持絕對正確。
她希望女性主義能在不同主張的碰撞與互相批判中日趨成熟,不論是否自稱為“女性主義者”,每個為女性發聲的人都有可能讓世界發生改變。
她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年輕時對女性主義的關注與研究讓她走出厭女,走向自洽。如今步入老年的她,順其自然將研究中心轉向老年研究,方向是:獨居老人如何在家體面離世。
老去,即成為弱者。弱者如何妥當自處與離開,與女性主義所追求的讓弱者以弱者的姿態得到尊重的思想相通。這個課題,大概會有越來越多人關心,感興趣的鐵汁可以看看上野千鶴子老師的相關書籍《一個人最后的旅程》與《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俺先溜去看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