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量杯買奶茶,發現多家不足量?這屆消費者為何如此“較真”
作者:五月,來源:咖門
前幾天,一個實測“多家奶茶店不夠量”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關注。
視頻博主,拿著量杯實測6家奶茶店11杯飲品,半數以上不足量。該視頻獲贊近10萬,引發了網友的大討論。
不少人認為,奶茶不夠量是“店家欺騙消費者”;也有人解釋,奶茶不能裝太滿,否則不容易封口。
拿著量杯買奶茶,這屆消費者似乎越來越“較真”了。他們究竟在“較真”什么呢?
01、拿著量杯買奶茶
這事在網上吵起來了
近日,一個實測“多家奶茶店不夠量”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引發關注。該視頻播放量超百萬,獲贊近10萬,評論達3000多條。
先來看看這條視頻的主要內容——
博主拿著量杯,去6家奶茶店購買了11杯飲品,這些商家大多是千店級的知名連鎖品牌。博主先詢問店員飲品的容量,然后現場倒入量杯測量比對。
結果顯示,喜茶的兩款飲品足量精準,蜜雪冰城差值10ml,在可接受范圍內,除此之外,其他商家的實測容量與標準差距從幾十毫升到上百毫升不等,某品牌的大杯珍珠奶茶少了150ml,而另一品牌的1升裝飲品實測是900ml。
博主當著店員的面算了一筆賬,兩杯飲品分別少了1/10和1/7,相當于少給了3塊1毛錢的量。
一石激起千層浪,評論區迅速“炸鍋”。
不少網友對視頻中差值較大的品牌集中聲討,“中杯大杯差不多”、“XX品牌粉轉黑”。
示例圖片,與文章無關
也有曾經在奶茶行業工作的網友現身說法,“為了封口,奶茶確實不能做太滿”、“杯子是廠家提供的,有的杯子即使裝滿也不夠量,這是廠家的問題。”
更多的網友“較真”的點不是滿不滿的問題,而是如何告知的問題,“裝不滿就按照不滿的量告訴消費者”。
這并非大眾第一次討論“不滿杯”的問題。
不久以前,網絡上就陸續出現了“外賣到手的奶茶只剩半杯”、“一杯飲品半杯冰”的討論熱潮。部分消費者難免認為,這一種“缺斤少兩”。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此前,茶顏悅色就“外賣到手的奶茶只剩半杯”作出回應:“飲品具有萃發特性,制作完成后,上面會有一層綿密的奶沫,經過長時間的放置會消融,影響視覺分量。”
而值得注意的是,我發現這屆消費者“較真”的點遠不止于此。
02、除了“不滿杯”
消費者還在“較真”哪些細節?
我在網上刷了幾百個帖子之后,總結了消費者們五花八門的“較真”點,排名比較靠前的有以下幾種:
1、活動摳門,被網友認為“玩不起”
有網友發帖“激情開麥”,某品牌的線上“免費兌換某飲品”的活動,因太多人領券,最后直接作廢活動,領到的券也直接消失。該網友吐槽,“做不起活動可以不做。”評論里不乏有同樣遭遇的網友留言吐槽。
還有品牌的“買一送一”活動,10點鐘開始,10點準時點進活動頁面卻顯示售罄,不少網友懷疑是后臺設置了限購,認為品牌是“摳門、玩不起”(僅代表網友觀點)。
這屆年輕人,愿意消費也很會算賬,他們喜歡品牌“簡單一點”,反感“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虛假讓利。
2、糊嘴、吸不動,有人直言“喝得嘴疼”
奶茶加料早已不是新鮮事,大眾調侃喝奶茶像在喝粥已經帶著一種好玩的心情。芋泥、麻薯、果肉食材加入飲品,既增加了風味的層次,又能提供飽腹感。
但同時,“糊嘴、吸不動”等吐槽,在“較真榜”上排名十分靠前。
有網友直言“喝得嘴疼”,“麻薯吸不動,要氣沉丹田非常用力地吸,嘴都腫了”。“米麻薯糊在吸管里,吸吸不出來,吹吹不出來!”
特別是“麻薯+芋泥”,簡直就是在疊buff。
還有網友講述自己喝某葡萄飲品時,吸管被鮮葡萄堵住的經歷,客服給的理由是“葡萄壓了感覺沒有大顆的好看”,令人啼笑皆非。
3、“不能去冰”,仍是消費者吐槽的焦點
不管是去線下門店還是去線上點單,商家在甜度和冰量上已經給顧客提供了很多選擇,但仍抵不住一些“較真”的聲音。
我在小紅書上搜索關鍵詞“不能去冰”,熱度靠前的圖文吐槽有5000多人點贊。
有博主把冰塊倒掉之后,發現飲品只剩半杯,認為“不能去冰的真相是偷工減料”(僅代表網友觀點),該圖文下有1000多條評論,許多網友講了自己點某些飲品不能去糖、去冰、去小料的經歷。
類似話題,咖門曾專門出過文章討論,從業者們深有感觸,在評論區展開了討論——品牌往往是出于產品風味層面,考慮拒絕消費者的需求,但在實際經營中,仍會遇到大量消費者的不理解。
4、不尊重女性,4類廣告容易“翻車”
近年來,關于女性話題的討論頻頻引發關注。女性是茶飲的核心目標受眾,品牌在宣傳上自然要爭取她們的喜愛。
比起研究女性群體喜歡什么,了解她們反感什么似乎更為重要。
不少品牌曾在廣告宣傳上“翻車”。“豆瓣奶茶小組”里有高熱帖,匯總排雷那些不尊重女性的奶茶品牌。
我看完帖子和評論區,發現這些引起網友反感的廣告宣傳主要有以下幾種:
把女性宣傳成“無腦、依附男性”的形象;
不合時宜地蹭熱度,無視女性感受;
刻板印象,冒犯職業,調侃空姐、秘書等職業;
請不尊重女性的人代言宣傳等。
在大是大非面前,女性很果斷很“較真”。由支持到抵制,往往只是一則宣傳廣告語的距離。
5、無理由的漲價,消費者會更反感
在“豆瓣奶茶小組”搜索關鍵詞“漲價”,可以看到兩百多條結果。我翻完這些帖子,發現網友對于價格變動非常敏感。
有網友吐槽某品牌原來用650ml的杯子,現在大多替換成500ml,相當于變相漲價。還有網友對比某品牌的車厘子飲品,今年比去年果肉少、杯子小,還漲價了。
這屆消費者是懂得精打細算過日子的,一兩元的漲價也能引發討論。
不過,他們對于“漲價”的看法相對理智,更在意品牌是否有合理的解釋。“水果等原料成本變貴”之類的說法是可以被接受的,他們“較真”的是沒有理由的漲價行為,“給個說法”很重要。
03、是這屆消費者太“較真”
還是我們應該改進?
透過現象看本質,消費者“較真”的細節,或許正好為我們指明了改進的方向。
有些細節,仍有改進空間。
比如,現制茶飲在門店管理方面已經非常嚴格,但在制作過程中免不了有誤差,品牌可以通過明確門店操作規范、加強培訓和監管等方式,提升門店人員的服務水平,降低客訴率。
又如,品牌在研發階段就需考慮到吸食場景的多種可能:封口膜好不好扎?配料好不好吸?杯子好不好握……想收獲喜歡,品牌總要比消費者多想一步。
有些誤會,需要解釋。
當然,一些消費者“較真”的問題,其實對行業不了解,是信息偏差造成的誤解。比如出于風味的考慮,無法去冰或去糖;比如某些杯型設計,是出于運輸、儲存、抓握、耐摔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
商家和品牌可以在這些方面有自己的堅持,但也要放平姿態,真誠地和消費者解釋清楚,消除他們對行業的誤解。
更重要的是,當消費者對一個品牌有足夠好感時,就會對品牌寬容許多。
回到開頭的視頻討論,很多網友對蜜雪冰城和喜茶展現出好感和認同,不僅是因為它們“足量”,更因為它們“真誠”。
品牌平時可以從線上線下多種渠道與消費者建立連接,多多聽取消費者的意見,用更好的品牌形象,去打動消費者,和消費者做朋友。
結語
茶飲行業,似乎離熱搜很近,每走一步都能聽到消費者的聲音。
從另一種角度來講,這也讓行業能夠以最快地速度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不斷改進、提升。
用消費者的“較真”推動行業自律,做好解釋,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才能走得更遠。
道阻且長,這一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公眾號:咖門(ID:KamenClub)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