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荔枝 來源:設計便利店
原文標題:《小TEAM,最“難”采訪的設計街坊》
小TEAM,一個成立十年的廣告公司,你未必聽過,但當我告訴你小紅書熟人節、小紅書大家時裝周,你大概率要感嘆:“哦~原來是他們。”他們的作品擁有好玩的創意和從日常出發的細膩洞察,配合上對設計的判斷力,往往能精準匹配相應的視覺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 小紅書大家時裝周
好玩、野蠻、又合乎邏輯,最關鍵的——他們把廣告做得很“設計”,同時也很出圈,懷著對這樣一個團隊的好奇,我們發出了采訪邀請。沒想到的是我以為會展開的問題卻被告知沒有想過,這種感覺就像你為了通向答案挖出了一個迷宮,走著發現這些路的中間都立著招牌“此路不通,請回吧”。
▲ 小紅書熟人節1.0
聊完之后我似乎對于他們為什么會做出這樣意外又合理的作品有了一些猜想,那就是不斷打破你的常識和預設。以下是我以自己的視角回顧整個采訪過程,期間有很多因為預設被打破之后的停頓,可以說是我最難的一次采訪,也是讓我反思最多的一次難得的采訪。
▲ 小TEAM中秋獻唱《千千闕歌》
我們從團隊人員開始聊,他們差不多一直都保持在5個人左右的小體量狀態,目前由3個設計師與2個文案構成,但是設計師會被要求想創意,在前期就參與到項目中,可能這也是為什么小TEAM作品里的視覺會和諧而精準地適配文案吧。而團隊的專業背景各不相同,像院長本來是學植物學(但養不活任何植物),能把人聚在一起都靠共同的想法——相信創意能解決問題,載體不限。
▲ 小紅書熟人節1.0
任何問題在院長看來都是可以通過創意去解決的,但也不是表達的每句話都需要創意。他舉了個例子,如果他去做警察,那也是一樣用創意處理案件,觀察、發現、積累線索,將得到的線索按照邏輯梳理、解題。當問到他,如果不做廣告呢,會選擇做什么?他眨眨眼說,“警察啊。”
▲ b站讀書?活動裝置
聊天中途有一番停頓、陷入沉默,院長發問,“怎么?沒得聊了?”而當我們問到,你平時就這么犀利嗎?他反問我們,“犀利嗎?我不覺得呀。“或許很少有人這樣直接而簡單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沒想過就是沒想過,沒必要就是沒必要。
如同他們融入作品的生活洞察,無論是基于戀愛中人們的口是心非是為了保護自己,將言不由衷的話和潛臺詞同時印在投降的白旗上,表達放下武器、擁有勇氣的騎士才能贏得愛情;還是將知識去掉神化、丟掉“架子”而做出的大型b站書籍裝置;或是洞察到愛摸魚、愛打扮的普遍心理寫成大家時裝周的文案,真實、直接,又帶點幽默感。
▲ 小紅書大家時裝周
小TEAM在3月剛做完小紅書大家時裝周,這場活動將走秀不限于kol、koc而是路過的每個喜歡時尚的人,這已經比較好玩了,更有意思的設計在于將邀請函做成一件紅色秋衣,鼓勵大家脫下秋衣穿春裝。
“作品即人。它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的一個階段,是這個階段的全部的那個人。你虛作品就虛,你躁作品就糙,你脆弱作品就生硬,你高傲作品就小氣,你淺薄作品就邪惡。你懶,就沒有作品。”
▲自發項目「團隊月供」
前段時間你或許在微博上刷到過這樣一段話,來自小TEAM的自發項目「團隊月供」,自2015年他們開始每個月輸出10條工作感悟并分享在公眾號,隨著九周年紙質刊物的推出被po上網而上了熱搜。于是我們很好奇,做出圈的作品,是否有什么方法論,如同商業里的成功或許是踩在了某些對的點上。
▲ 自發項目「hobo」、「團隊月供」以及「希望小學」
嘗試問了幾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想過”。院長認為思考出圈太功利,本來最初目的也不是為了要出圈。院長:“你說為什么大家關注到我,可能因為我今天噴了香水,可能因為我今天穿了一件顏色鮮艷的衣服,這太復雜了。”
▲小紅書熟人節2.0
小TEAM在官網里很明確地把每一個項目比作問題,做項目就是為客戶解決問題,每一次難點、解決辦法及推導過程都讓人覺得,他們的表達太精準,看完對項目的介紹和理解幾乎就對他們為什么會這樣設計沒疑問了,邏輯梳理得明明白白,相當自洽。例如在小紅書熟人節第二屆中,鑒于“一來二去“的主題下,每一個「我熟」圖形的組成邏輯都是,一個藍色塊和兩倍于它的紅色塊。
▲小紅書熟人節2.0
▲ 夏日野餐電影周
設計和廣告的交集很小,但還是有共同點的。例如,做廣告和做設計其實都不是靈光乍現,而是平時積累經過嚴密的創意構思再執行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同樣經歷視覺思考和文字思考。而以嚴密審美和邏輯對待廣告的院長也表示,外界常認為“廣告是快速的視覺營銷,設計可能也沒必要那么精美”,而他是不認可的,他希望廣告可以變成長效設計,做過的視覺能復用下去。讓人想起日本著名廣告平面設計師大貫卓也曾說過的,品牌廣告累積起來就能成為品牌。
▲純??騎?Vioola 520項?
此前,被小TEAM生動可愛的作品外表所吸引的我,在經歷了這次采訪后再回過頭去看他們實打實落地的項目和作品,對廣告設計有了比之前更深的認識,再腦洞大開的創意和光鮮亮麗的執行也都經歷了嚴密的規則限制、層層過關,就像他們曾經寫過,“創意如果不講邏輯,你多有想象力,就能想象到你蓋了多少危樓”。輕松好玩的表達方式或媒介并不代表專業深刻的洞察、邏輯的缺位。
在平時,小TEAM的成員也一直伸出想法的觸角四處探索并以文字記錄下來,才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團隊月供」,這種周而復始的高強度積累比起努力更像一種吃苦精神。吃了十年的“苦”,期間公司也經歷過解散,也自問自答過為什么要堅持。可能由于做著喜歡的創意,他們一邊苦苦堅持,一邊樂在其中。
撰寫:荔枝 文章排版:阿大
作者公眾號:設計便利店(ID:designmar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