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星健身鏡品牌之死
作者:李嘉詠 來源:懶熊體育
在收購Mirror三年之后,幾乎沒有得到什么好處的lululemon或許要將Mirror打包出售了。
據彭博社、CNBC等多家外媒的報道,lululemon正在為Mirror尋求買家,已經與家用聯網劃船機品牌Hydrow進行洽談,lululemon對此不予置評。
這一舉措早有預兆,在今年3月的財報會議上,lululemon的CEO卡爾文·麥克唐納(Calvin McDonald)承認,盡管更名后推出的lululemon Studio對公司忠誠度計劃的發展確有一定助益,但對Mirror的收購,是公司的一次決策失誤。
這不僅意味著,曾一度讓資本趨之若鶩的健身鏡公司,即便背靠大品牌也沒有等來成功案例,換個角度來看,這也代表lululemon公司歷史上的首次收購,就此以失敗告終。
互聯網健身公司退潮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懶熊體育在復盤時發現,從lululemon收購Mirror的初期開始,業務跨界過大、定位不準、計劃不清晰、團隊融入受阻等內部問題就一直存在,lululemon需要總結的問題,遠不止決策錯誤這么簡單。
01
創業4年,撞上風口
對lululemon而言,這是一次讓人失望的收購,但如果將時間撥回兩三年前,疫情封鎖導致消費者被困家中,家庭健身爆發式需求幾乎肉眼可見,這種土壤讓互聯網健身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那個時間點,lululemon收購Mirror并不違背商業趨勢。
在收購Mirror之前,lululemon在多個場合提到,公司的愿景是體驗式運動生活品牌。2019年,他們就已經向Mirror投資了100萬美元。加上這筆投資,創立4年的Mirror已經累計融資超7000萬美元,是行業中不折不扣的明星公司。
在收購提案公開前,Mirror的估值為3億美元。2020年,lululemon以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irror。麥克唐納當時對紐約時報解釋,收購Mirror不僅能讓用戶享受到多重體驗,對于加強用戶忠誠度、增強品牌的數字能力和互動性同樣有效,“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連接lululemon用戶、在他們健身和健康場景下的首選平臺,而Mirror就是這個平臺。”
雖然資本對這個收購案不乏質疑聲,但也有行業分析師、投資人認可二者的合作。“在理想情況下,這種模式可以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用戶上你的課、買你的產品,然后上更多的課。”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時尚行業專家Tamara Szames告訴加拿大雜志《海象》。
行業中其他競爭對手的情況也給了Mirror信心:2019年上市的Peloton,次年股價一路走高,頂峰時股價超過160美元;只比Mirror早一年創立的Tonal,2020年之后每筆融資的金額都超過1億美元,還獲得了眾多頂級運動員的背書。
基于這種背景,lululemon為Mirror定了一個增長目標。2019年時,Mirror的收入約為4500萬美元,收購當年超預期地實現了1.7億美元的收入,于是lululemon將2021年的預期收入設定在2.5-2.75億美元,但不久后又將預期砍半。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在財報和財報會議中獲取到Mirror的收入信息。
2021年底,麥克唐納在投資者會議上表示Mirror的銷售情況符合預期,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泡沫已經被回到正軌的生活戳破了。
02
跨界過大,質疑不斷
在互聯網健身公司增長紛紛乏力時,越來越多矛盾浮上水面,有些矛盾甚至在Mirror被收購前就已埋下種子。
在Mirror部分員工心中,創始人布里恩·普特南(Brynn Putnam)創立公司之后,賣身就是重中之重。2021年時,商業媒體Insider采訪過多位Mirror前員工,一位前產品經理表示,在產品都還沒發布前,就已經有大公司和運動品牌過來參觀視察,為此,普特南對于辦公室的布置極其嚴苛,例如辦公桌上不能放個人物品、公用廚房不準做飯,為的就是投資人到場時能看起來更加統一美觀。
為了拉攏lululemon,普特南甚至讓技術人員在24小時內到達lululemon高管位于溫哥華的家中,幫忙安裝和調試設備。
雖然Mirror高度重視投資人的體驗,但對于產品的關注則不足。在收購完成時,Mirror的產品還面臨著許多技術問題,例如經常連不上網、揚聲器的質量不如人意。一位負責客戶體驗的前員工透露,收購的前幾個月里,員工們對這款“漏洞百出”的產品感到擔憂。
在被lululemon收購后,福布斯預測普特南持有股份的價值可能超過1.3億美元。2021年9月,普特南離任Mirror CEO一職,如今看來,她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前套現離場,無疑是這場收購案中的最大贏家。
▲Mirror創始人布里恩·普特南
而在lululemon內部,員工對于鞋服產品怎樣和健身鏡一起營銷和銷售感到不解,但麥克唐納并沒有及時在內部透露太多計劃。
有lululemon員工告訴Insider,無論是普特南還是麥克唐納,對于Mirror的發展都缺乏有效的領導和溝通,Mirror團隊和其他部門之間分工不明,乃至lululemon的品牌和創意團隊,會拒絕參與Mirror相關的項目。
另一方面,服裝公司收購硬件科技公司的操作實屬少見,如果查閱耐克等大品牌的收購史不難發現,除了對服裝品牌的收購,收購的科技公司多與提升品牌數據分析、消費者體驗有關,核心還是為了賣鞋服和配件。雖然lululemon也推出過洗發水、潤膚露等產品,日用消費品與鞋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技術設備、供應鏈、銷售方式、員工培訓等方面,遠沒有銷售健身鏡這么復雜。
lululemon的聯合創始人奇普·威爾遜(Chip Wilson)告訴《海象》,lululemon的商店沒有針對科技消費品的銷售流程,收購Mirror只是受股東壓力而做出的短期決策。
03
互聯網健身,仍無成功案例
為了挽救Mirror,lululemon嘗試過多種舉措。
最簡單的辦法不外乎降價,Mirror的售價一度從接近1500美元降價近50%,如今又回升到1000美元左右。
即便如此,Mirror的銷售難度依然不小。“自從我們收購以來,家庭健身賽道一直充滿挑戰。雖然會員喜歡我們的內容,但硬件銷售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麥克唐納也很坦白。
2022年10月,lululemon將Mirror部門更名為lululemon Studio,用戶每個月支付39美元,即可使用Mirror及專屬App訪問lululemon Studio,訂閱上萬個課程內容,并且能在合作伙伴的線下課程中得到特別折扣。另外,為了加強用戶參與度,吸引用戶向付費會員轉化,lululemon還同步推出了免費的lululemon基礎會員計劃,這部分會員可以瀏覽參與部分健身網課。
免費的lululemon基礎會員計劃在五個月內就擁有超過900萬成員。lululemon內部有研究表明,lululemon Studio會員在品牌產品上的支出增加了 9%。但根據財報,lululemon Studio的商譽和資產減值在2022年減少4億美元,是凈利潤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lululemon Studio依然只是公司里很小的業務,在運動品牌營收整體放緩的2022年,lululemon的表現強勁,全年實現營收81億美元,30%的同比增長速度,超過許多綜合性大品牌,但不少投資人一直擔心Mirror的收購會導致lululemon過于分心。
▲lululemon Studio
雖然出售公司暫無定論,但麥克唐納已經明確表示不會維持目前對Mirror的投資水平。從今年夏天開始,lululemon繼續保留硬件業務,但也會添加一個應用程序功能,允許用戶無需購買硬件就能注冊會員,只需支付較低的訂閱費用,就能訪問相同的內容。
也就是說,圍繞硬件為中心的內容社區已經轉向軟件,Mirror會逐漸淪為邊緣項目,甚至完全從lululemon的版圖中消失。
如今,互聯網健身公司普遍活得比較憋屈。Peloton的原CEO約翰·弗利(John Foley)被迫下臺之后,和一些Peloton的聯合創始人再創業,在網上銷售起了定制地毯,而Peloton已經連續第八個季度虧損,2023財年第二季度營收繼續同比下降30%。Tonal雖然獲得了新一輪的融資,但估值較兩年前已經跌去了10億美元。
在重返健身房、回歸戶外成為常態后,Mirror的失敗不能只看作一個單獨的案例,也預示著互聯網健身公司往后的日子只會更艱難。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公眾號:懶熊體育(ID:lanxiongsport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