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腦子在春天長草,8部高分紀錄片,進來靈感一下
“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真實性,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透過他人的鏡頭,觀眾能無限延展視野,在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中看見世間百態,豐富自我、拓展認知。
如果你讀完上面一段文字,恭喜你,浪費了5秒。因為,這不是我要推薦以下幾部紀錄片的重點。(皮一下,誠懇道歉)
● 你也閑來無事,既想要放松大腦,又害怕虛度時光嗎?
● 你也每天為創意絞盡腦汁、獻上頭發嗎?
這才是我想安利它們的理由。這些有“不是人想出來的創意”、“影像的藝術”、“百萬文案”之稱的紀錄片,能無痛解決大伙兒的痛點。
畢竟,你看過的書,會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你看過的片,也是如此。
1、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么做》第一/二季
豆瓣評分:9.4-9.5
片長:6集,每集30分鐘
先一句話介紹:這部紀錄片,是集哲理、幽默、腦洞、人文關懷于一身的“人間觀察日志”。
它每季共6集,每集會有一個問題作為主線,比如“如何與人閑聊”、“如何增強記憶”、“如何和別人AA”。
片中的內容,由John Wilson化身紐約的街溜子,掃街而來。他用一臺相機捕捉了這座城市的荒誕之處,以及人類的各種奇妙行為。
試圖吸引注意力的人們
這些珍貴的畫面,結合John的吐槽式旁白,總能輕易讓觀眾會心一笑。你也能在那些又合理的話題延伸、片段銜接中,感受到John腦回路的清奇。
如何用聯想記憶買菜
上一秒在聊記憶,下一秒就聊起眼神智慧的機器人
同時,跳脫的表達,也不乏哲理性。有網友辣評,它把哲學思考融入了「屎尿屁」中,倒是形容得非常準確。
看完會覺得,大千世界,人類的各種奇奇怪怪,甚至許多生活中的習以為常,都能是靈感源泉啊。
觀影指路:萬能的網盤。
2、《奇趣美術館》第一/二/三季
豆瓣評分:9.2-9.3
片長:30集,每集2分鐘
當博物館一幅幅供人參觀的名畫活過來,會發生什么?
經典油畫《美國哥特式》里,兩位不茍言笑的勞動人民,會官方吐槽自己表情;
超現實畫作《情人》的男主人公,原來對創作自己的藝術家頗有意見;
這個腦洞, 讓人想起可口可樂前些陣子上線的廣告片《Masterpiece》。不過,這部紀錄片并沒有那么華麗的動效,人物們仍待在畫框之中,全憑話癆般的內心OS,而變得生動。
把畫中人當作真實的人,紀錄片不僅讓觀眾在他們的趣味嘴炮中,了解到畫作的創作背景,還能與時俱進地探討更多相關話題。
比如,疫情期間,有商人建議賣掉《蒙娜麗莎》來拯救法國經濟。蒙娜麗莎“本人”,對此有話要說:
看這部紀錄片,或許可以吸收一些不太正經的換位思考方式。
觀影指路:B站。
3、《彩排第一季》
豆瓣評分:8.8
片長:6集,每集29-45分鐘
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做彩排——光沖這部片子的創意設定,我就決定,看它!
影片由導演內森·菲爾德(Nathan Fielder)推出。此前,他還推出了以幫助經營不善的公司為主題的《救援高手》,也很推薦。
目前播出的《彩排》第一季,分別有“向朋友坦白謊言”“模擬養娃2個月”兩大主題。
不可置否的是,人生充滿不可預測。上百次計算、演練,也無法得到最好的解。但這些看似徒勞無功彩排卻發人自省:你擔心的事,可能沒那么糟;過度尋求完美,反而會消耗行動的勇氣……
在一次次意外的發生,以及內森對故事走向的松弛把控中,影片也超過“彩排”,自然觸碰了許多意義深刻的心理行為實驗。
雖然打著“紀錄片”的標簽,這部片其實更接近于偽紀錄片。片中的主人公,會不會也是演員?誰知道呢。
“彩排”的主題預設,還構建了套層的敘事結構——主持人和主人公彩排的一幕,或許也經過了一番預演。
戲里戲外,真真假假,生活的復雜與無常盡顯。
觀影指路:人人視頻搜一搜。
4、 《這貨哪來的》
豆瓣評分:9.1
片長:6集,每集58分鐘
商品背后的供應鏈,這不是好講的選題。
在連推三季高分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后,導演陳英杰挑戰自己,一腳邁入這個全新領域。
手機殼、情趣內衣、不銹鋼雕塑、解壓玩具……這些不起眼的商品,如何被生產、被售賣至我們手中,是這部紀錄片的主題。
每集也有一個有意思主題
制造業,要怎么拍才能有內容又有趣?陳導的大致思路有:
一,避開太能言善道的品牌、太有欲望生意人,找到那些無欲則剛、踏實做事的普通人;
二,選題切口要小,讓敘事聚焦于生動真實的個體,拍出生意場上的人味兒與江湖氣;
當然,還少不了可用幽默解構嚴肅、可深刻走心的文案來調味兒。
帶著溫度的調侃,還是《人生一串》那百萬文案的熟悉味道。看著時常會忍不住開啟自我PUA模式:沒法兒把干貨講有趣,那都是我的問題!
PS:若你對商品的身世實在不感興趣,又想快速學習講故事、寫文案的技巧,也可以點這里。
觀影指路:B站。
5、 《火山摯戀》
豆瓣評分:9.1
片長:98分鐘
大概率,你們也在朋友圈、社媒上,刷到過這部紀錄片的截圖。實在太美了!
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來自20世紀末法國一對火山學家夫婦,卡蒂婭·克拉夫特(Katia Krafft)與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 Krafft)。
在塵封多年后,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記錄的珍貴影像,終于由美國國家地理出資,導演薩拉·多薩整理為了一部紀錄片。
在近100分鐘的時間里,你可以看到地球血脈噴涌的視覺奇觀,也可以領略兩位火山學家那份滾燙的熱愛。夸張點說,看完感覺靈魂都被凈化了。
人嘛,就是需要接地氣,又需要來點超脫的靈性。
有趣的是,著名導演沃納·赫爾佐格也就這個題材,完成了紀錄片《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相同的素材,在不同導演的手中有了不同的立意。這是影像敘事的魅力學,也提醒了觀眾,紀錄片所具備的主觀性。
觀影指路:B站搜一搜。
6、 《輪回》
豆瓣評分:9.1
片長:102分鐘
這部紀錄片由導演羅恩·弗里克花費5年時間里,跨越25個國家拍攝完成。
影片前30分鐘的瑰麗風景與異域建筑,很有美,也很欺騙性。因為,它算不上一部人文風景紀錄片。
宗教信仰、資本社會的過度消費、工業對人的異化……全片沒有任何旁白,用一個個無言的鏡頭,深刻觸及了這些主題。
工廠里流水線作業的工人
監獄里跳舞的囚犯
許多人的觀后感都是“引人深思”。具體會思考些什么,這就是導演沉默的意義。
如果你喜歡這部紀錄片,羅恩·弗里克另一部更早的紀錄片《天地玄黃》,也值得一看。
觀影指路:B站搜一搜。
7、《啊,設計!》
豆瓣評分:9.4
片長:200集,每集15分鐘
原本,這是一部為啟蒙兒童思維認知與審美而出品的紀錄片。但最后,它收獲了無數成年觀眾。為啥?
一方面,是節目頂配的內容團隊——由世界頂級平面設計大師佐藤卓監制,邀請到著名建筑師隈研吾、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等人作嘉賓。可以確信,你會從中學到點什么。
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受眾為小朋友,它的教學方式十分淺顯易懂,善用各種聯想思維,或者生動的動畫,詮釋設計的奧妙。
整部紀錄片大致分為“設計觀察”、“解構”、“為什么”、“一起素描”、“設計師漫談”五大板塊。
認識交通符號
拆解一罐茶葉
很適合不想過度動腦的成年人,輕松學習一下。
觀影指路:優酷。
8、 《臉龐,村莊》
豆瓣評分:9.1
片長:93分鐘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88歲的法國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與33歲的藝術家JR,這奇妙的老少組合在法國漫游的故事。
沒有主線與計劃,兩人用攝影和涂鴉藝術,記錄一路上所見所聞。他們遇到了許多有故事的普通人,也留下了許多有思考性的藝術創作:
為獨自經營百畝農場的孤獨農場主,畫了巨型畫像守護他的倉庫;
在大海邊的礁石上,留下注定會消失的涂鴉……
瓦爾達說,想要“遇見新的臉龐,拍下他們,這樣我才不會忘記他們”。那些充滿故事的照片與涂鴉的確做到了這件事,它們是藝術精神的不朽。
觀影指路:愛奇藝。
紀錄片不像電影需要100%沉浸式觀看,也不像電視劇有引發熬夜的風險。工作完回家,挑上述紀錄片隨便看上一兩集,放松了身心,也有了認知、審美的收獲,實在妙哉。
歡迎你們留言分享觀后感,或者心中的其它寶藏紀錄片(求推薦!看了這八部的我,紀錄片荒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